摘 要:民族夢、人民夢與個人夢是中國夢在不同視域下的具體形態(tài),三者的統(tǒng)一并非是簡單的加總或量上的疊加。因此,從馬克思的實踐哲學出發(fā),在馬克思對于人、歷史以及實踐等問題的論述中找尋其理論基礎,才能夠在哲學的層面上深刻理解三者統(tǒng)一的核心、基礎以及途徑。
關鍵詞:中國夢;馬克思;實踐
中圖分類號:B-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1-0077-02
中國夢是民族夢、人民夢以及個人夢在哲學層面“三位一體”的高度統(tǒng)一,因此也就必須從哲學層面深入研究和剖析三者統(tǒng)一的機制,即民族夢、人民夢以及個人夢三者統(tǒng)一于中國夢的哲學基礎。馬克思的實踐哲學深刻批判了近代以來的認識論哲學,打破了主客體的二元對立局面,消滅了思辨哲學,以其歷史觀在整個哲學領域引起了全新的變革,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只有從馬克思的實踐哲學出發(fā),才能夠正確地理解民族夢、人民夢以及個人夢作為中國夢在不同維度的具體形態(tài)的根源以及統(tǒng)一基礎。
一、以人為本是中國夢“三位一體”統(tǒng)一的核心
馬克思曾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所提出的實踐人道主義的概念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資產階級人道主義進行了本質上區(qū)分,認為對于宗教的反抗所形成的人道主義只是一種理論上的人道主義,而對于私有制的揚棄才能使理論的人道主義成為一種實踐的人道主義[1]。資產階級所宣揚的理論人道主義傳統(tǒng)可以追述到中世紀末期的人文復興運動。對于宗教神學的批判與反抗拉開了近代哲學的帷幕,以“殺死上帝”為旨歸的近代哲學憑借著科學技術的力量為人類的啟蒙奠定了基礎。啟蒙運動中,對于主體性的張揚成了一個輝煌時代的主題,宗教神學的鐵幕終于被歷史的洪流所摧毀,致力于以理性光輝照亮世界的偉大科學家與思想家層出不窮。但是,近代哲學的認識論轉向卻沒有能夠完成它賦予自身的歷史使命,無論在面對自然還是在面對自我時,人一直都被異化的陰霾所籠罩。于是,神話的消除成了對神話的創(chuàng)造,堅信能夠確證自身力量的人卻始終在確證著他的異化形式——人的邏輯被以資本為代表的物的邏輯所掩蓋。
與理論人道主義不同,馬克思的實踐人道主義并沒有從異化的世界、從物的邏輯,而是從歷史的邏輯、從真正的人的邏輯出發(fā),從而恢復了人類的實踐本質,“對于沒有音樂感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毫無意義”[1]。
因此,任何夢想都必須從現實的人、從人的實踐、從主體的角度出發(fā),才能夠明晰其內在基礎與未來可能性維度之間的本質性關聯,中國夢同樣如此??梢哉f,中國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在新時期的必然歷史歸宿,同時也彰顯著我國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特點所在。由于在私有制的條件下,人始終處于異化了的狀態(tài),因此盡管資本主義國家也強調所謂的人權或人道主義,但是仍然不能脫離理論人道主義的弊端,致使任何對于人的理解都淪為了抽象的、空洞的以及非歷史的概念。一旦脫離了歷史,人與人民、民族不但不可能達成統(tǒng)一,而且甚至會使它們對立起來。
在實踐人道主義看來,單一的個體形式并不是獨立地存在著,通過實踐這一否定性的確證活動,人總是不斷揚棄自身有限的特殊性以適應群體的普遍性,因此實踐的個體必將在歷史中實現他的總體化,即自由人的聯合體。因此,個人勢必以人民以及民族的總體形式出現。同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條件下,當作為人民或民族的個體以整體利益為自身價值時,個人、人民以及民族就達成了“三位一體”的高度統(tǒng)一。所以,科學發(fā)展觀的提出,尤其是以人為本這一核心立場的貫徹,不僅為中國夢的提出奠定了理論與方法論的前提,更使得中國夢在本質上與“美國夢”、“德國夢”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夢想區(qū)別開來。這是因為唯有在真正意義上的以人為本基礎上,民族夢、人民夢與個人夢才能夠切實地統(tǒng)一在一個國家的夢想之中。
二、歷史是中國夢“三位一體”統(tǒng)一的基礎
民族夢、人民夢以及個人夢之間“三位一體”的哲學統(tǒng)一是一種內涵統(tǒng)一而非單純形式上的一致,因此只有在歷史的視域中才能夠被真正理解。在黑格爾之前,形式邏輯的思維方式無法充分理解主客體的統(tǒng)一。所以,自近代哲學以來,由笛卡爾奠定的形而上學基礎一直面臨著挑戰(zhàn),自然科學的方法并不能夠僭越它經驗的有限性,進而統(tǒng)攝人文科學。休謨清楚地認識到了這一點,并為康德的哥白尼革命開辟了道路??档码m然開啟了哲學的哥白尼革命,但是形式邏輯的絕對同一卻因為懸設了物自體而無法解決現象界與物自體之間的統(tǒng)一。黑格爾打破了康德形式邏輯的窠臼,正如他對康德所做出的批判一樣,思維彼岸的物自體根本就不存在,思維的對象是絕對精神的異化的結果,因此與絕對精神在歷史中得到了統(tǒng)一。馬克思繼承了黑格爾的歷史視域,只不過后者的歷史是絕對精神的自我顯現,而在馬克思那里,歷史是人類實踐的結果。
夢想的實現所關涉的恰恰就是歷史問題。正如如果喪失了歷史的視域,現實與夢想之間的統(tǒng)一將無法理解一樣,民族夢、人民夢與個人夢之間的統(tǒng)一也必須在歷史的進程之中加以考察。但是,歷史的統(tǒng)一或者總體性也并非是理論上的一種先驗的懸設,馬克思歷史與邏輯相統(tǒng)一原則所揭示出來的,乃是從當下的現實出發(fā)的。換句話說,盡管歷史為民族夢、人民夢以及個人夢提供了統(tǒng)一的基礎,然而,如果從先驗的歷史目的與總體出發(fā),這樣的統(tǒng)一就會倒退到黑格爾唯心主義辯證法的水平。所以,以上三者的統(tǒng)一本身就是一種歷史的過程,簡言之,民族夢、人民夢與個人夢在中國夢中“三位一體”的統(tǒng)一既不是簡單的加總,也不是實體意義上的同一,而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相一致的過程。
這是因為中國夢本身就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程相一致的歷史過程,而不是一種實體,即“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2]。因此,中國夢一直在不斷的生成之中。所以,民族夢、人民夢與個人夢的統(tǒng)一也并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程的終極目標與終點,而是同樣處于不斷的生成之中。一言以蔽之,民族夢、人民夢與個人夢“三位一體”的統(tǒng)一在邏輯上來說是從差別同一上升到歷史總體的過程,這一進程符合了馬克思辯證法的原則,即否定之否定,螺旋上升的結構在現實中就體現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自我完善,不斷走向深入的光輝進程。
由此可見,民族夢、人民夢與個人夢“三位一體”的統(tǒng)一只有在歷史的視域中才能夠被真正把握。不僅如此,民族夢、人民夢、個人夢甚至是中國夢自身都是過程的結果,它們各自以及彼此之間的統(tǒng)一關系也同樣是一種過程。所以,毋寧說歷史作為民族夢、人民夢與個人夢相統(tǒng)一的基礎在本質上根源于馬克思哲學所揭示出的從實體性思維向過程思維或者歷史思維轉變的革命性特征。
三、實踐是中國夢“三位一體”統(tǒng)一的途徑
既然,民族夢、人民夢與個人夢的統(tǒng)一需要以歷史的視域與過程的思維加以把握,不能夠從形而上學的角度出發(fā),將其視為預設的歷史中的實體,那么如何避免使其陷入絕對精神式的歷史終結與歸宿,就需要以馬克思對于實踐的理解為基礎,揭示出民族夢、人民夢與個人夢之間的統(tǒng)一機制。
從差別同一上升到歷史的總體性,在現實中體現為歷史的進程,而在理論層面則關涉實踐問題,即人類的歷史如何從特殊性上升為普遍性的問題。每個人在歷史中都有著各自不同的價值追求,這些價值追求最終得以上升為一種歷史的普遍性,即歷史的合力論,在馬克思對于未來社會的設想中,個體與整體也保持著緊密的關系,“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3]。但是,從上面的論述中,我們不難發(fā)現,在馬克思看來,歷史的目的與結果并不是簡單的理論預設,而是人類實踐的結果。也就是說人類的實踐作為歷史的中介,成了從個體的特殊性上升為歷史的總體性的途徑。進而,實踐也就成了民族夢、人民夢與個人夢三者從具體的特殊性上升到歷史總體性的中國夢這一高度統(tǒng)一的途徑。
早在古希臘時期,蘇格拉底就將以精神助產術的方式來通過自我否定的形式來實現對于“至善”的認識,自此,有限的特殊性如何上升到歷史的總體性這一哲學問題,在亞里士多德、萊布尼茨、斯賓諾莎以及康德、黑格爾等人的哲學理論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4]。然而,遺憾的是,在馬克思之前,這一問題并沒有能夠真正地解決,盡管康德與黑格爾都距離正確的理解僅僅一步之遙。
在馬克思看來,歷史總體性的生成的關鍵在于實踐。首先,實踐是人類的本質與存在方式。對于人類來說,并不存在業(yè)已存在以適應其生存的自然物,因此,人類的生存必須以改造世界為前提,通過實踐活動,自在自然不斷地轉化為人化自然,而人類也在此過程中,不斷加深了對于自然的認識,以更加適應自然,因此,實踐將人與自然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在持續(xù)推進的辯證關系中,推動了人與自然界的共同發(fā)展。其次,馬克思認為,實踐不僅僅是具體操作層面的現實活動,同時也關涉人類的自我確證,“通過實踐創(chuàng)造對象世界,改造無機界,人證明自己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2]。但是,這種自我確證卻是通過自我否定的形式來實現的。無論是對于對象世界的創(chuàng)造,還是對于無機界的改造,其本身都是人類自我否定的過程。在實踐的過程中,人類的個體自覺地放棄了自身的特殊性,否定個性,以適應自然以及群體的文化、傳統(tǒng),乃至道德上的約束,因此,個體的價值追求也就得以能夠在歷史的進程中,逐漸地上升為歷史的總體性,即特定歷史時期,群體的普遍性價值追求。個體在實踐這一持續(xù)的否定性的自我確證中,確證了自身的自由,以及他的社會屬性,所以,在實踐過程中,個體的自由,即其特殊性與歷史的總體性達到了統(tǒng)一。
民族夢、人民夢與個人夢的統(tǒng)一途徑也正在于此。任何個體追求自身目標與實現夢想的實踐活動,都是對于自身現狀的一種否定。但是,這種否定同時也是一種肯定,因為社會個體的否定活動都無法跳出當下的歷史環(huán)境,也就是說否定的標準與依據來自于社會歷史的普遍性,亦即一個群體在歷史中所形成的文化傳統(tǒng)、道德習俗等規(guī)范。因此,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過程中,無數建設者們追求自身價值與夢想的同時,也在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生成了他們的個人夢、人民夢與民族夢,使三者統(tǒng)一在自己的現實活動中,進而不斷生成著在歷史總體層面上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99.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4]宋鐵毅.人、歷史與自我實現——馬爾科維奇人道主義辯證法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