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小紅
【摘 要】翻譯目的論指出,決定翻譯過程的首要法則是翻譯的目的。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如何在翻譯目的論的指導下進行漢語委婉語翻譯,在翻譯過程中情感褒貶、含蓄隱義處理得當,使原文與譯文在風格上雅俗相符正是本文探析的目的。
【關鍵詞】翻譯目的論;目的準則;漢語委婉語;翻譯
1.引言
中外對于委婉語翻譯的研究,多數出現(xiàn)在修辭格和詞匯學的專題中,還有出現(xiàn)在一些文獻中。文獻中研究了委婉語的文化內涵、委婉語翻譯策略等等。本文將對翻譯目的論對漢語委婉語翻譯的指導作用進行初步探討。
2.翻譯目的論
翻譯目的論指出,翻譯應該遵循三個基本準則:目的準則、連貫準則和忠誠準則。
目的準則是指翻譯行為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過程,即“目的決定方法”,翻譯應在譯入語文化語境中,明確其特定的翻譯目的和期望達到的翻譯結果,并據此決定使用什么樣的翻譯方法。翻譯活動的目的多種多樣,一般情況下可以總結為以下三種:譯者的基本目的、譯文的交際目的以及某種翻譯方法或策略所要達到的目的。但通常情況下,“目的”指的是譯文文本所期望達到的的交際目的。
連貫準則是指譯文必須考慮譯入語讀者的文化背景知識和實際情況,最大程度地做到語內連貫和語際連貫,使譯文符合譯入語表達習慣和要求,恰當地傳遞源語文化內涵,具有可讀性和可欣賞性;使譯入語讀者能夠正確地理解與接受源語文化及表達方法,從而達到不同文化之間交流的目的。
忠實準則是指譯者對于譯入語讀者負有忠誠的責任,必須在翻譯過程中很好地處理源語與譯入語之間的文化差異和表達習慣。與此同時,要求譯者忠實于原文作者。即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必須忠實原文,并不是要求原文和譯文完全等同,而是要協(xié)調作者意圖與翻譯目的之間的關系,使原文和譯文之間存在對應關系,使譯文更好地傳遞源語文化信息。對于原文忠實的程度和形式取決于譯者對原文的理解和翻譯的目的。
以上這三條準則的關系是:忠實準則服從于連貫準則,而這二者均服從于目的準則。目的準則是翻譯目的論的首要法則。
3.漢語委婉語概述
漢語委婉語是指人們用溫婉含蓄且禮貌的語言來替代那些令人尷尬、令人不愉快的說法,從而起到了修飾和美化作用。一般來說,漢語委婉語有以下四個功能。一是避諱功能,包括避諱禁忌、趨雅避俗、避免歧視等。二是禮貌功能,禮貌是全世界人民所要遵守的共同的行為準則,中國更是世界聞名的禮儀之邦,重視等級制度和忠孝觀念。三是幽默功能。委婉語的使用可以使語言幽默風趣,避免尷尬緊張,營造和諧的氣氛,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加順暢、輕松和愉快。四是掩飾功能。一般來說,用于掩飾的委婉語常見于政治事務、軍事外交、商業(yè)和戰(zhàn)爭等領域。說話者多借用委婉語來掩蓋事情的本質,歪曲事實真相,故弄玄虛,逃避責任。
根據所表述的事物禁忌與否,漢語委婉語大致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為傳統(tǒng)委婉語,即禁忌委婉語,指與生、老、病、死、性、拉、撒等相關的忌諱語,通過間接表達的方式,給人留下含蓄、文雅、中聽的印象。第二類為文體委婉語,即謙敬稱委婉語,多用于稱呼語。實際上就是用敬稱或贊美來抬高對方,表示尊敬與禮貌;用謙詞來表達自己,表示禮貌與謙恭,也突出了我們中華民族“謙虛、誠實”的傳統(tǒng)美德。
4.翻譯目的論對于漢語委婉語翻譯的指導作用
委婉語在人際交往中的使用越來越廣泛,探討委婉語的翻譯方法也變得越來越重要。雖然漢英委婉語在構成方法、語義特征和語用功能方面都存在著一些共性,但是,由于漢英民族有著各自獨特的文化背景,造成了漢英委婉語的不完全對等,出現(xiàn)詞匯和文化空缺,這就使得漢英委婉語的翻譯成為一個難點。因此,研究翻譯目的論對漢語委婉語翻譯的指導作用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與此同時,了解和學習漢語委婉語的翻譯方法,有助于我們理解與掌握中西方文化的異同,增強閱讀理解的能力,提高鑒賞水平和運用能力。同時可以幫助譯者更有效地進行委婉語翻譯,將源語文化內涵理想地傳遞給譯入語讀者,使譯入語讀者真正理解和掌握原文中委婉語所表達的內涵及感情色彩,達到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與合作的目的。同時還可以借鑒和運用其中有用的委婉語表達,增強交際能力。
根據翻譯目的論準則,忠實準則服從于連貫準則,而這二者均服從于目的準則。目的準則是翻譯目的論的首要法則,翻譯所期望達到的目的決定翻譯的策略與方法,即“目的決定方法”。翻譯漢語委婉語時首先應該確定翻譯的目的是什么。漢語委婉語翻譯的首要目的是弘揚和傳播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展現(xiàn)中國多彩的文化特色與深厚的文化底蘊,促進中西方文化之間的交流。這個翻譯目的決定了翻譯漢語委婉語時遵循的首要原則是忠實準則。不僅要忠實于原文內容,而且要盡量保留原文的委婉色彩,因為作者使用委婉語必定有其獨特的用意。但是,由于中西方之間存在著極大的文化差異,完全地遵守忠實準則可能會使得譯文生澀難懂,使譯入語讀者無法正確理解與接受。根據忠實準則從屬于連貫準則,翻譯時必須考譯入語讀者的理解能力和表達習慣,避免文化沖突,必要時采用加注、省略和移植等多種變通方法,使得譯文自然易懂,便于譯入語讀者閱讀與欣賞。
根據翻譯目的論準則,我們可以將漢語委婉語的翻譯總結如下:在譯文條件許可的前提下,盡量采用直譯的方法,保留原文內容、形式、韻味及委婉色彩,最大程度地傳遞原語文化信息內涵。有些委婉語在目的語文化中缺乏對等的委婉語,直譯無法準確地表達其含義,還可能造成讀者理解困難時采用意譯法,考慮讀者的文化背景、認知能力和接受能力,通過改變原文的形式將原語的主要文化信息傳遞給讀者。如果直譯和意譯都不能將原文的意義與委婉色彩翻譯出來,可以采取靈活變通的方法:加注法、省略法和移植法。具體地說,如果委婉語的表達是某一文化所特有時采用加注法,進一步去解釋說明或補充說明,使讀者明白作者的真正意圖。如果有些委婉語翻譯出來出來讓讀者產生誤解,或者原語讀者和目的語讀者的反應截然不同,而上下文可以提供足夠的信息時采取省略法,充分照顧讀者的閱讀能力與感受。與此同時,譯者可以大膽采取移植法,用譯語中現(xiàn)成的相應表達方式來進行翻譯,既符合譯入語表達習慣,又能保留原文的功能??偟膩碚f,我們在翻譯漢語委婉語時要盡量避免原文某些內容及委婉色彩丟失,做到最大程度地傳達源語內涵及感情色彩,達到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