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建勛
(蘇州市職業(yè)大學(xué) 藝術(shù)學(xué)院,江蘇 蘇州 215104)
吳門書派是明代書法的杰出代表,在整個中國書法歷史這本“大書”上也占有重要的一章。吳門書派的標志性人物當數(shù)鼎盛時期的祝允明(1460—1526)、文徵明(1470—1559)、陳淳(1483—1544)、王寵(1494—1533),后人將他們稱為“吳中四名家”。四家中,以祝允明的藝術(shù)成就最為突出。祝允明是全能型書家,諸體皆工,以狂草最長。他的狂草,繼古出新,豪放奇宕,創(chuàng)造了一種“滿紙點點”藝術(shù)樣式(見圖1)。此前的狂草書家,如顛張醉素之草,點畫、線條大多連綿纏繞(見圖2),祝允明草書卻極少連綿,以斷、以點為主,所以大不同于前賢。所以,正統(tǒng)派書家往往難以接受祝允明草書之新奇樣式,視為怪誕不經(jīng)。如明代邢侗認為“資才邁世,第聵然自放,不無野狐”①邢侗《來禽館集》卷二十一,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刻本。。項穆認為:“初范晉唐,晚歸怪俗,競為惡態(tài),駭諸凡夫?!盵1]其實,祝允明狂草中的“滿紙點點”,淵源有自,甚合古法,是祝允明融入了自己個人性情,有意味的創(chuàng)新。
圖1 祝允明狂草《赤壁賦卷》(部分)
圖2 張旭草書《古詩四帖》(部分)
中國書法史上,以狂草書名于世者,大都精于楷書與小草。楷書是狂草筆法的基本功,小草是狂草書字形結(jié)體的基礎(chǔ)。沒有楷書的基本功,狂草書就會用筆無法。沒有小草作基礎(chǔ),狂草書就難以讓人(內(nèi)行)辨識??癫莶徽撊绾蔚乜v放,能讓內(nèi)行人基本識辨是必要的,如果連內(nèi)行人都難以識辨,那么只能說明其草法無法。小草來源于章草,書法史上亦有許多草書家追本溯源,兼工章草。有了小草、章草作基礎(chǔ),作狂草便可以做到胸中有數(shù)。從點畫形質(zhì)方面看,小草與章草的一大特點是:筆畫簡省,一個字中往往“意連”之筆多于“實連”之筆,以至于隨處可見“點”。如早期章草書大家皇象《文武帖》(圖3)、索靖《七月貼》(圖4),看起來幾乎字字有“點點”。從章草發(fā)展出了小草。后世的狂草,主要是小草溢以狂放而來。
圖3 皇象《文武帖》
圖4 索靖《七月貼》(部分)
從東晉“二王”到唐代張旭、懷素,到宋代黃庭堅、趙佶,再到明代祝允明,他們的狂草基本都是從小草變化而來。
大多數(shù)的狂草書家在將小草加以狂放時,一般都將點、畫、線書寫成連綿狀。這樣一來,原先小草與章草所具有的“筆斷意連”多于“實連”,于是變成了“實連”多于“筆斷意連”。例外的情況也有,如黃庭堅的狂草書仍然崇尚筆斷意連。博學(xué)的祝允明也受到了黃庭堅的啟發(fā),走的正是筆斷意連之路。相比于黃庭堅的草書字形的夸張與變形,祝允明的草法更接近于小草與章草??梢哉f,祝允明的狂草是從小草與章草的直接生發(fā)、狂放而成的。縱觀歷史上的狂草書家,祝允明在這條道路上是走得最為徹底的,他將草書的簡省發(fā)揮到了極致。祝允明不僅精于小草,亦工章草。祝允明的小草中蘊涵章草意趣,章草則蘊涵小草筆意,可謂是小草與章草的合一。祝允明的狂草就是在這種小草、章草合一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來。小草與章草的簡省與筆斷意連,進入了祝允明的狂草作品,以至于成為祝允明狂草書的鮮明標志。將皇象、索靖章草以及東晉小草書(見圖5)與祝允明狂草書(圖1)作一對比,可以清晰地看出其中的脈絡(luò)關(guān)聯(lián)。
所以,祝允明的狂草書的“滿紙點點”,源自于漢魏章草與東晉小草,是以小草為主間雜章草,而后加以性情的狂放而成,是他對草書的淵源與草法熟諳之體現(xiàn)。直接從小草縱放而成狂草,在大草中仍然保留了小草的基本形構(gòu),是祝允明狂草區(qū)別于其他書家狂草最明顯之處。他的點點,并非憑空臆造,而是傳承古法之點點,是他對書法之“理”深刻洞曉后的承繼與發(fā)揚。
圖5 王羲之《知足下帖》
狂草書家們在書寫狂草時,任情恣性,筆墨飛動,頃刻間一揮而就。在這個過程中,將小草、章草原本斷開的筆畫連綿而成一體,所以多見纏繞是很順其自然的事,畢竟?。ㄕ拢┎莸摹肮P斷意連”無法應(yīng)對激情澎湃與興致高漲時的作書沖動。祝允明少纏繞,多點點,又如何與狂草的節(jié)奏相對應(yīng)?
祝允明是一位自省意識很強的書法家。他曾論書法說“有功無性,神采不生;有性無功,神采不實”①見祝允明《評書帖》,現(xiàn)藏于上海博物館。據(jù)黃惇先生考證,此語在祝允明之前已被引用,原為:“有功無性,神采不生;有性無功,神采不變?!保▍⒁婞S惇《中國書法史·元明卷》,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87頁。)從“變”字到“實”字,祝允明之論與原論雖只一字之差,但是關(guān)于功力、性情與神采三者之間的關(guān)系,顯然“實”字比“變”字更具合理性、辯證性,因此,可以說這是祝允明對書法“功性論”的重新闡揚。。書法一藝,神采為上。書法之神采,來自于作書者,是作書者個人性情、人文修養(yǎng)與藝術(shù)素養(yǎng)等方面的綜合體現(xiàn),故有“字如其人”之說。性情,是書法有否神采的主要方面,所以前人論書主張“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后書之。”[2]“達其情性,形其哀樂?!盵3]不過神采與情性的呈示,最終需要落實到用筆,需要書法的功夫來完成。沒有書法之功,再豐富的情感也難以付諸筆墨,呈于紙上。祝允明的“功性論”是他對書法功力與性情二者辯證關(guān)系的深刻理解,也是后人認識祝允明書法實踐的關(guān)鑰。
祝允明習(xí)書,有一個良好的藝術(shù)氛圍。生在吳門這個重文化傳統(tǒng)的大環(huán)境,加上外祖父徐有貞,岳父李應(yīng)禎均擅書法,有書名,所以少小學(xué)書便取法乎上,他自己曾說:“自髫丱以來,絕不令學(xué)近時人書,目所接皆晉唐帖也。”①祝允明《懷星堂集·寫各體書與顧司勛后系》,出自祝允明《懷星堂集》卷二十六,明萬歷刻本。文徵明也說:“吾鄉(xiāng)前輩書家稱武功伯徐公,次為太仆少卿李公。李楷法師歐、顏,而徐公草書出于顛、素。枝山先生,武功外孫,太仆之婿也。早歲楷筆精謹,實師婦翁,而草法奔放出于外大父。蓋兼二父之美,而自成一家者也?!雹谖尼缑鳌栋献Vι讲輹丛沦x〉》,見汪珂玉《珊瑚網(wǎng)法書題跋集》卷十六,張鈞衡輯《適園叢書》,民國二至五年(1913—1916)刻本。從祝允明成熟后的書法風(fēng)格來看,與其二父是有較大差別的。顯然,二父對祝允明的影響,更多是一種書學(xué)路徑之指示,他們引導(dǎo)祝允明走上了中國書法傳統(tǒng)主張的首重基本功,而后抒發(fā)情性以成就自我風(fēng)格的大道。
祝允明在書法基本功的錘煉方面,在歷代書家中也是不多見的。他不僅學(xué)習(xí)多種書體,而且取法面相當廣博。明代吳門文藝家王世貞為此贊嘆不已:“天下法書歸吾吳,而祝京兆允明為最,文待詔徵明、王貢士寵次之。京兆少年楷法自元常、二王、永師、秘監(jiān)、率更、河南、吳興;行草則大令、永師、河南、狂素、顛旭、北海、眉山、豫章、襄陽,靡不臨寫工絕。晚節(jié)變化出入,不可端倪,風(fēng)骨爛漫,天真縱逸,直足上配吳興,他所不論也?!雹弁跏镭憽端囋坟囱浴じ戒浫?,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五十四,明萬歷五年(1577)刻本??瑫鴱溺婔?、“二王”到智永、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趙孟頫;行草從王獻之、智永、褚遂良、懷素、張旭、李邕、蘇軾、黃庭堅、米芾,幾乎是把歷代大家都習(xí)遍了。祝允明師法對象雖然廣博,但絕非蜻蜓點水,而是深得個中三昧,文彭說過:“我朝善書者不可勝數(shù),而人各一家,家各一意。惟祝京兆為集眾長,蓋其少時于書無所不學(xué),學(xué)亦無所不精。”④文彭《跋祝枝山書東坡記游卷》,見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書卷二十五,民國十年(1921)鑒古書社刻本。無所不學(xué),學(xué)無不精,造就了祝允明深厚的書法之功。
相對于它種書體,草書對筆法的精熟要求更高,因為它需要作書者在快速用筆中完成一切,或許是這方面原因,所以書法史上不見有“篆圣”、“隸圣”、“楷圣”與“行圣”之稱,而唯有“草圣”之譽。草書中的狂草最要乘興一氣呵成,而祝允明狂草多用點法是不容易做到的。祝允明之所以能借助“多點點”的樣式寫狂草,原因正在于他對筆法與草法的精熟。他用筆的前后相續(xù),并不主要體現(xiàn)在紙上,更多地體現(xiàn)在空中,體現(xiàn)在提按方面??穹诺男郧橥ㄟ^狂草來表達時,祝允明之前的書家主要通過點、畫、線條連綿不斷的樣式。這種樣式,主要借助于運筆時,筆鋒在紙上的左右前后——水平方向的激烈運動來抒發(fā)激情與興致,當然,這樣的用筆過程中,筆鋒的垂直縱向——提按運動也是存在的,即:以水平方向為主,垂直縱向為輔。但是當作書者寫一個點時,筆鋒主要是以縱向運動為主,水平方向為輔。因此,前人論到“點”的筆畫寫法時說,點“如高峰墜石”[4]。“高峰墜石”,這四個字是“點”的用筆過程的形象寫照。因為通過這樣用筆動作寫出來的點,才能將其力度、勢態(tài)與神采表現(xiàn)出來。這種用筆感覺,類似今天我們所說的用筆“砸下去”的感覺。祝允明狂草的書寫動作,將“高峰墜石”的上下提按地用筆動作強化了、泛化了,亦即水平方向弱化了,垂直縱向強化了,這是祝允明在筆法方面的特別之處。“宋四家”之一的黃庭堅作狂草書也喜好多用點。但是“高峰墜石”之用筆感覺在黃庭堅中并無得到強化,因為黃庭堅書學(xué)主張“韻”,追求閑淡含蓄,若是將“高峰墜石”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便難以有平淡閑散之韻。
祝允明的草書之點帶著一種宣泄之情,借助疾風(fēng)驟雨的“大珠小珠落玉盤”的點,將其內(nèi)心的情感傾瀉而出。祝允明草書多見以點,卻不單調(diào),而耐得住觀審,博學(xué)且精之功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融入了他的性情。祝允明早年的書法有功少性,就像其岳父李應(yīng)禎說的“祝婿書筆嚴整,但少姿態(tài)?!雹菸尼缑鳌栋献Vι讲輹丛沦x〉》,見汪珂玉《珊瑚網(wǎng)法書題跋集》卷十六,張鈞衡輯《適園叢書》,民國二至五年(1913—1916)刻本。中年以后祝允明書法功夫日深,也日見性情。尤其中年仕途失意,生活走向頹放,于是下筆愈加豪縱不羈。到晚年,技法精熟,作狂草純?nèi)涡郧榈牧髀叮缤砟晁鶗冻啾谫x卷》(見圖1),高31.3厘米,長1 001.7厘米,是其狂草書的巔峰之作。晚明書家莫是龍評價祝允明草書說:“祝京兆書不豪縱不出神奇。素師以清狂走翰,長史用酒顛濡墨,皆是物也。今人第知古法從矩矱中來,而不知前賢胸次,故自有吞云涌夢若耶,變幻如煙霧,奇怪如鬼神者。非若后士僅僅盤旋尺楮寸毫間也。京兆此卷雖筆札草草,在有意無意,而章法結(jié)體,一波一磔皆成仙境,自是我朝第一手耳?!雹弈驱埌稀蹲T拭鲝埿葑栽娋怼罚婈憰r化撰《吳越所見書畫錄》卷二,清宣統(tǒng)二年(1910)神州國光社鉛印本。唯見神采,不見字形,面對祝允明的狂草,讀者總能為其胸襟、性情與氣質(zhì)所震撼。
在祝允明的草書中,“點”成為其藝術(shù)語言的主要標記,具有一種獨特的藝術(shù)意味與美感。雖然其他草書家也用“點”,但是在他們的作品中“點”的意味尚未凸顯,到了祝允明這里,“點”的意味變得如此多姿多態(tài),“點”的美感被祝允明的妙筆“照亮”了。
圖6 黃庭堅草書 《諸上座帖》(部分)
圖7 祝允明狂草《赤壁賦卷》(部分)
中國古典美學(xué)主張大樸不雕,天然去雕飾。追求以素樸為美,絢爛之后復(fù)歸平淡。祝允明草書雖然受到北宋書家黃庭堅“結(jié)字多‘點’”的影響,但是在用筆上他不用黃庭堅草書線條的“輕微扭動”,而是承繼了“二王”筆法的一拓直下,痛快直接。結(jié)字方面,祝允明草書比黃庭堅草書(見圖6)更為簡潔,把字形精簡到了極致,筆畫簡成了點,如祝允明狂草《赤壁賦卷》中的一段“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釀酒臨”(圖7),有些字完全成了點的組合,甚有大珠小珠落玉盤,滿目珠璣之感。雖然粗一看,偶有字形難以識別,但是仔 細審讀又覺得其簡省又很合理,毫無乖僻。通過簡省,一方面使他的草書與連綿纏繞的那類草書區(qū)別開來,另一方面也使他的草書獲得了“簡潔素樸”的藝術(shù)品格。狂草不難于字字纏繞與筆畫連成一片(見圖8),對于狂草來說,纏繞幾乎成為一種必要的華飾。相對于章草的字字基本獨立與小草的偶有相連,狂草書前后相連纏繞成一小草的偶有相連,小草的偶有相連,狂草書前后相連纏繞成一片在獲得整體上的奔放與氣勢的同時,卻也失去了小草與章草的簡潔。祝允明狂草直接從小草與章草演化而來,因此既可見氣勢豪放,也可見簡潔質(zhì)樸。能規(guī)避狂草書之纏繞而不失其氣勢,保持質(zhì)樸無華的品格,是祝允明草書難能可貴之特色。
圖8 解縉草書《錄古詩文冊》(部分)
博學(xué)多長、筆法精熟,使得祝允明對點畫的把握比一般的書法家更加率意與自信。因為精于多種書體,用筆精熟,所以筆下之點則勢態(tài)種種,變化萬千?!包c”最易寫成圓點呆板狀,尤其是點多了以后。祝允明草書之“點”并非單純之“點”,而是筆畫的濃縮,雖是“點”,但是具有一種勢態(tài)。祝允明拓展了點法變化的可能性,將狂草書中的點的勢態(tài)極大地豐富了。所以清代書論家王澍說:“平生見祝京兆書凡數(shù)十百卷,莫有同者。蓋書到熟來,無心于變,自然觸手盡變者也?!盵5]又說:“他人書千紙一同,惟祝京兆紙各異態(tài),字各異勢,平生無有同者?!盵6]如祝允明狂草《赤壁賦卷》中的一段“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見圖9),大多數(shù)字中都見點,于是形成一片點的天地。今人說“書法是線條的藝術(shù)”,在祝允明狂草面前是難以成立的。細察這些點點,無一雷同,在大小、提按、虛實、藏露、中側(cè)、方圓、連斷等方面都極盡變化,并且這些點也只是祝允明這件狂草《赤壁賦卷》10米長卷的一部分,整個長卷則有千百個點。人們常常稱贊王羲之《蘭亭序》中“之”的多變,其實祝允明這件狂草作品中“點”的變化也堪為經(jīng)典范例。
圖9 祝允明狂草《赤壁賦卷》(部分)
古代書法家在追求形式之美時,雖也重視今天我們所謂的“視覺效應(yīng)”,但這還只是外在的,他們更為側(cè)重于找到“心手合一”的感覺,無礙地表達自己內(nèi)心世界與情性的方式。至于這種筆墨語言是否取悅于人,是否具有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視覺震撼”或“視覺沖擊力”那都是次要的。祝允明的狂草書,有一種鮮活的動蕩感。如果說連綿一路狂草具有一種“舞動”之美(見圖10),祝允明狂草則可以用“躍動”來形容。在書法中,“線多點少”所造成的“躍動感”遠不如“點多線少”。祝允明的狂草,雖非所有作品都是點多線少,但是與其他書家相比,整體上點法偏多,部分作品甚至就是點多線少。祝允明的草書章法也助長了這種躍動感。其章法的處理上,常常將左右字與上下字“鑲嵌”與穿插,形成一個無行列的章法,每個單字中點遂融合在整篇章法之中,構(gòu)造一種飛揚動蕩的宏大氣勢,如一個個巨浪撲面而來(見圖11)。
盡管當時與后世有論書者對祝允明的狂草有所貶斥,但是并無礙祝允明在書法史上崇高的地位。他從“點”中生發(fā)出來的一種新的狂草藝術(shù)樣式,說明了他的過人膽識,以及他對書法之理與傳統(tǒng)古法的深刻洞曉。祝允明是極其傳統(tǒng)守法,又極其任情恣性的書法家,在兩端都走得非常徹底,其書法既有深厚功力,又見獨特風(fēng)格。他對“功性論”的重新闡揚,是他對古代書法大家藝術(shù)之路的精辟概括,也是解讀他本人書法之路的最好注腳。功力結(jié)合性情,這是一條書法創(chuàng)新的大道,放在今天仍然有著意義與價值。
圖10 張芝草書 《冠軍帖(》部分)
圖11 祝允明草書 《杜甫秋興八首之一》
[1]項穆.書法雅言·附評[M]∥黃賓虹,鄧實.美術(shù)叢書.南京:江蘇美術(shù)出版社,1997:875.
[2]蔡邕.筆論[M]∥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5.
[3]孫過庭.書譜[M]∥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126.
[4]衛(wèi)鑠.筆陣圖[M]∥張彥遠.法書要錄:卷一.范祥雍,點校.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64:6.
[5]王澍.虛舟題跋[M]∥崔爾平.歷代書法論文選續(xù)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663.
[6]王澍.竹云題跋[M]∥崔爾平.歷代書法論文選續(xù)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631.
[7]馬宗霍.書林藻鑒·書林記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8]葛鴻楨.論吳門書派[M].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5.
[9]葛鴻楨.中國書法全集·祝允明卷[M].北京:榮寶齋,1993.
[10]黃惇.中國書法史·元明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11]楊諤.草書研究與創(chuàng)作[M].蘇州:蘇州大學(xué)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