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文王君,白挨泉,李高強,張更利,郭建超,任邵娜,張路平,張浩吉
(1.佛山科學技術(shù)學院 動物醫(yī)學系,廣東 佛山 528000;2.河北師范大學 生命科學學院,河北,石家莊 050024)
巨蜥(Varanus salvator)屬爬行綱,蜥蜴目、巨蜥科,主要分布為于我國的廣東、廣西、海南和云南南部地區(qū),數(shù)量稀少,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目前,國內(nèi)外有關(guān)巨蜥寄生蟲的種類研究報道很少,國內(nèi)僅見于 1938年在海南報道寄生于巨蜥的彈考屬(Tanqua)一種線蟲(Tanqua tiara)[2]。由于寄生蟲病往往是引起一些野生爬行類動物大量發(fā)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分析、掌握寄生蟲的種類,不僅能夠豐富生物種類資源,而且對保護爬行類動物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廣東某野生動物救護中心收救的巨蜥陸續(xù)出現(xiàn)死亡,通過對死亡巨蜥的剖檢發(fā)現(xiàn)有大量的寄生蟲感染,對收集的蟲體進行了整理和鑒定,現(xiàn)報道如下。
某野生動物救護中心收養(yǎng)期間死亡巨蜥,立即用于寄生蟲的檢查,共檢查 9只,其中 5只雄性,4只雌性,體重在 1.25~ 4.6 kg之間。
對死亡后的巨蜥,立刻按寄生蟲完全剖檢法進行全身寄生蟲的收集。對體表采集的蟲體放入70%酒精固定保存。體內(nèi)采集的線蟲先用生理鹽水漂洗干凈,然后用4%的熱福爾馬林固定,再將蟲體移入70%酒精中保存。采集的絳蟲經(jīng)生理鹽水漂洗干凈后,直接放入70%酒精中固定保存。
對采集的線蟲經(jīng)乳酚透明后,直接在光鏡下觀察其形態(tài)特點,并進行種類鑒定。收集的絳蟲進行大小形態(tài)觀察后,對部分蟲體進行加壓固定,采用卡紅—蘇木素雙重染色,制成染色裝片后進行形態(tài)觀察。采集的蜱類,按照裝片標本的制作方法,經(jīng)各級濃度酒精脫水、二甲苯透明,最后用加拿大樹膠封片。制成的裝片標本在顯微鏡下進行種類鑒定。
2.1.1 華首屬線蟲(Kalicephalus)
(1)廣東華首線蟲 (Kalicephalus guangdongens)。蟲體形態(tài)符合文獻 [3-4]中關(guān)于顯首科(Diaphanocephalidae)華首屬蟲體特征的描述。本種蟲體的特征為雄蟲略大于雌蟲;口囊呈雙瓣狀,結(jié)構(gòu)復雜;神經(jīng)環(huán)位于食道前部,排泄孔位于食道后部;頸乳突不明顯;食道呈棒狀并有大的食道齒;雄蟲的交合刺細而長,在體內(nèi)呈螺旋形卷曲,交合刺的長度大于蟲體長度;交合傘的側(cè)肋起于同一主干,等長[5]。蟲體主要特征如圖1所示。
雄蟲:體長 5.95~ 7.90(6.66)mm,體寬 0.230~ 0.250(0.243)mm;口囊深 0.165~ 0.175(0.173)mm,寬 0.160~ 0.175(0.165)mm;食道長 0.240~ 0.285(0.263)mm、寬 0.105~ 0.130(0.119)mm;神經(jīng)環(huán)距前端 0.240~ 0.275(0.260)mm,排泄孔距前端 0.350~ 0.410(0.378)mm,交合傘的腹肋僅在末端分開,側(cè)肋起于同一主干,等長。外背肋較粗短并在末端向背部彎曲。生殖錐圓形,其上有兩個指狀突起。交合刺細且極長,在體內(nèi)呈波浪狀彎曲,且長于蟲體的長度,長度達 6.80~ 7.95(7.34)mm,引帶長 0.100~ 0.125(0.115)mm。
雌蟲:體長 5.75~ 6.50(6.05)mm,體寬 0.240~ 0.280(0.256)mm;口囊深 0.175~ 0.200(0.190)mm、寬 0.190~ 0.225(0.201)mm;食道長 0.260~ 0.285(0.275)mm、寬 0.140~ 0.150(0.145)mm;神經(jīng)環(huán)距前端0.275~ 0.300(0.288)mm,排泄孔距前端 0.350~ 0.400(0.366)mm。陰門靠近肛門,距尾端 0.425~ 0.550(0.497)mm。尾部呈圓錐形,向背面稍彎曲,尾長 0.125~ 0.155(0.143)mm。蟲卵為橢圓形 ,長 0.046~ 0.055(0.051)mm,寬 0.023~ 0.028(0.025)mm。
(2)Kalicephalus schadi。蟲體形態(tài)符合文獻[3-4]中關(guān)于顯首科、華首屬蟲體特征的描述。本種蟲體的雄蟲比雌蟲長;排泄孔位于腸管前端;雄蟲的交合刺細而長,幾乎為體長的 3/4;交合傘的前側(cè)肋短于中側(cè)肋和后側(cè)肋[5-6]。蟲體主要特征如圖2所示。
圖1 廣東華首線蟲(K.guangdongens)的形態(tài)特征
圖2 Kalicephalus schadi的形態(tài)特征
雄蟲:體長 9.75~ 10.55(10.18)mm,最大寬度為 0.230~ 0.280(0.258)mm。口囊深 0.175~0.180(0.176)mm,寬 0.165~ 0.200(0.183)mm;食道長度為 0.240~ 0.260(0.250)mm,寬度為0.125~ 0.140(0.133)mm;神經(jīng)環(huán)距頭端 0.240~ 0.260(0.250)mm,排泄孔距頭端 0.460~ 0.510(0.493)mm。交合傘的兩條腹肋僅在遠端分開;側(cè)肋起于同一主干,前側(cè)肋末端呈圓形且短于中側(cè)肋和后側(cè)肋。生殖錐圓形,其上有兩個指狀突起。交合刺細而長,幾乎為體長的 3/4,長達 7.75~ 8.60(8.15)mm;引帶長 0.113~ 0.130(0.123)mm。
雌蟲:體長 6.20~ 6.60(6.41)mm,最大寬度為 0.210~ 0.300(0.247)mm。 口囊深 0.175~ 0.205(0.194)mm,寬為 0.190~ 0.225(0.200)mm;食道長 0.260~ 0.280(0.275)mm,寬 0.125~ 0.150(0.142)mm。神經(jīng)環(huán)距頭端 0.265~ 0.280(0.275)mm,排泄孔距頭端 0.465~0.575(0.504)mm。陰門靠近肛門,微凸起,陰門距尾端 0.475~ 0.625(0.535)mm;尾長 0.170~ 0.200(0.182)mm。蟲卵長 0.053~ 0.055(0.054)mm,寬 0.025~ 0.030(0.028)mm。
2.1.2 Tanqua tiara
蟲體形態(tài)符合顎口線蟲科(Gnathostomatidae)、彈考屬(Tanqua)的Tanqua tiara特征[2]。成蟲呈黃白色,蟲體粗大呈圓柱形;尾部尖細并稍向腹面彎曲;頭端具膨大的頭球,頭球表面布滿橫紋,但無鉤或棘;口由一對肉質(zhì)的唇所圍繞,每個唇上有一對下中乳突和一個側(cè)乳突;食道粗壯,約為體長的1/5。
雄蟲長 23.12~ 30.98(28.23)mm,寬 0.54~ 0.78(0.64)mm,頭球長 0.216~ 0.245(0.225)mm,橫徑為0.343~ 0.392(0.363)mm。尾部尖細且具尾翼,上有4對大側(cè)尾乳突和2對小的腹尾乳突;交接刺不等長。
雌蟲長 23.78~ 35.46(29.69)mm,寬 0.62~ 1.04(0.824)mm,頭球長 0.255~ 0.294(0.274)mm,橫徑為 0.402~ 0.441(0.417)mm。生殖器官發(fā)達,具有 2條子宮,生殖孔位于蟲體的后中部,距尾端2~ 4 mm,陰道細長;肛門距尾端0.294~ 0.343 mm。蟲卵呈橢圓形,無色透明,兩端具有帽狀突起,形如卵蓋,內(nèi)含有 1個胚胞,蟲卵長 0.056~ 0.060 mm,寬 0.030~ 0.034 mm。
2.1.3 雙三齒絲蟲(Diplotriana tricuspis)
成蟲蟲體呈乳白色,口部結(jié)構(gòu)簡單,不具唇瓣,旁有2個側(cè)乳突,4個很小的次中部乳突,體表角質(zhì)膜光滑,食道長。在食道前方兩側(cè)各有一個三分叉的齒。雄蟲尾部鈍圓,無尾翼和尾乳突,左右交合刺不等長。雌蟲陰門位于肌肉性食道略后的位置,雌蟲產(chǎn)卵。符合雙三齒線蟲科(Diplotriaenidae)的雙三齒絲蟲的特征。
2.1.4 巨蜥盲花蜱(Aponomma lucasi)
成蟲假頭位于軀體前端;體有盾板,基節(jié)有距,氣門一對在足基節(jié) IV的后方;有爪墊,發(fā)達;無眼;肛溝圍繞肛門后方;須肢第二節(jié)長度約為寬度的二倍。符合文獻報道的硬蜱科(Ixodidas)、巨蜥盲花蜱(Aponomma lucasi)的特征[7-8]。
雄蜱體形小,外形近圓形,平均體長3.22 mm,平均體寬 2.34 mm,盾板的長度與寬度之比為1∶1,盾板后緣有 11個緣垛,兩側(cè)近緣垛的體壁上有一小塊明顯的角化突起;須肢第二節(jié)特別長,長度為 0.29 mm,寬度為0.12 mm。須肢第三節(jié)長度為第二節(jié)長度的一半。肛溝弧形,圍繞在肛門的后方。足基節(jié) I有二個距,大小不等,外距較內(nèi)距大,基節(jié)Ⅱ-Ⅵ均有窄長的距??谙掳妪X式3/3。雌蜱近似圓形,其大小因吸血程度不同而有差異;盾板呈寬的雞心形,占蟲體長度的 1/2,其它特征與雄蜱相似。
2.1.5 絳蟲未定種
成蟲長 30~ 35 cm,整個蟲大約有 200~300個節(jié),頭節(jié)大,呈扁平的菜花形,其頂端分成背腹兩面,上附口器,未成熟節(jié)片呈長方形,成熟節(jié)片呈梯形,孕卵節(jié)片呈斧頭形狀,每個成熟節(jié)片含有一組生殖器官,其眼觀形態(tài)如圖 3所示。
圖3 巨蜥腸道絳蟲的眼觀形態(tài)
巨蜥寄生蟲調(diào)查結(jié)果如表1所示。
表1 巨蜥寄生蟲調(diào)查結(jié)果
(1)巨蜥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但國內(nèi)外關(guān)于巨蜥寄生蟲種類的報道很少。在本次調(diào)查中,全面收集了巨蜥體內(nèi)外的寄生蟲,并進行了詳盡的形態(tài)學觀察和種類鑒定,發(fā)現(xiàn)有 4種線蟲、1種硬蜱和 1種絳蟲(未定種)感染。對顯首科、華首屬的蟲體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了一個新種(K.guangdongens)和一個新記錄(K.schadi)[5]。一般來說,線蟲的雌蟲常明顯大于雄蟲,但在巨蜥體內(nèi)發(fā)現(xiàn)的這兩種華首屬蟲體,其雄蟲均比雌蟲大,尤其是K.schadi的雄蟲比雌蟲長得多。另外,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的絳蟲,由于缺乏足夠資料,未進行種類鑒定。
(2)結(jié)果顯示,巨蜥的寄生蟲感染率和感染強度均很高,線蟲為巨蜥的主要寄生蟲,感染率為100%,其中以華首屬線蟲、雙三齒絲蟲的感染最普遍;外寄生蟲中巨蜥盲花蜱的感染也很普遍,該蜱在國內(nèi)報道亦曾發(fā)現(xiàn)于爬行類動物蟒蛇的體表[7-8]。此次調(diào)查結(jié)果與 Jones(2007)[9]報道的澳大利亞東部巨蜥(Varanus varius)的寄生蟲種類差異很大,這表明巨蜥感染寄生蟲的種類與巨蜥種類及其生活環(huán)境和生活習性有很大的關(guān)系。
[1] 華惠倫,殷靜雯.中國保護動物 [M].上海:上??萍冀逃霭嫔?2000:515-516.
[2] WU H W,HU Y T.Parasitic nematodes from Hainan[J].Sinensia,1938,9:275-298.
[3] 吳淑卿.中國動物志,線蟲綱、桿形目、圓線蟲亞目(一)[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110-111.
[4] SCHAD G A.Studies on the genus Kalicephalus(Nematoda:Diaphanocephalidae).Ⅱ.A taxonomic revision of the genus Kalicephalus Molin,1861[J].Canadian Journal of Zoology,1962,40:1035-1166.
[5] ZHAN G Haoji,ZHANG Shuqian,ZHANG Luping.Two species of the genus Kalicephalus Molin,1861(Nematoda,Diaphanocephaloidea)from the water monitor,Varanus salvator(Laurenti,1768)in Guangdong Province,China[J].Acta Parasitologica,2011,56(1):48-53.
[6] O GDEN C G.On some parasitic nematodes from reptiles,mainly from Ceylon[J].Journal of Helminthology,1966,40:81-90.
[7] 朱朝君,鄭先春.巨蜥盲花蜱—四川省新記錄[J].重慶醫(yī)科大學學報,1994,19(1).19-20.
[8] 施新泉,周忠勇.蟒蛇巨蜥盲花蜱的形態(tài)觀察[J].中國獸醫(yī)雜志,1992,22(1):47-48.
[9] JONES H I.Helminth Parasites of the Lace Monitor Varanus varius(Reptilia:Varanidae)in Eastern Australia[J].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South Australia,2007,131:16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