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騁 華東政法大學人文學院兼職教授
綜觀中國歷史,一個王朝初創(chuàng)或鼎盛時期,往往是廉政反貪得到重視的時期,而一個王朝衰落乃至敗亡,往往又是廉政反貪最式微的時期。如明代初期,朱元璋倡廉反貪手段相當嚴厲,清官海瑞曾經這樣描述:“洪武三十一年定八十貫贓絞罪之律,我太祖愛民之深,與初年皮場設廟無異,同一處死,姑以其峻厲之形改從和緩之象,蓋亦使人士睹典刑而憚心,嚴之于先,全之于后,刑斯無刑也?!倍搅嗣鞔泻笃?,廉政廢弛,法紀敗壞,官場腐敗嚴重??梢哉f在中國歷史上,腐敗一直是纏繞在政治機體中的一大頑癥,王亞南在《中國官僚政治研究》一書中曾說:中國一部二十四史“從另一個視角去看,則又是一部貪污史?!?/p>
雖然中國歷代貪官污吏數(shù)不勝數(shù),但廉吏也不乏其人,“念為廉例,奉法守職,竟死不敢為非”。廉吏與貪官污吏相對立,志行高潔,成為廉政建設的中堅,是中國古代腐敗政治中的一縷清風,青史留名,歷歷可數(shù)。如《史記》“循吏列傳”中的五位傳主:孫叔敖、子產、公儀休、石奢、李離,他們都素有廉名;春秋時期的齊國名相晏嬰、唐代的魏征素以生活儉樸、為官廉潔著稱;明代御史吳訥在巡案貴州歸來時,貴州三司派人送給他百兩黃金,吳訥不僅原封奉還,還題了一首詩:“蕭蕭行李向東還,要過前途最險難。若有贓私并土物,任他沉在碧波間?!倍豢滴醴Q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龍,不僅戒貪以廉,而且在擔任兩江總督期間,使江南地區(qū)奢靡的風氣也得到一定的改觀。當然,在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清官廉吏當屬人們耳熟能詳?shù)陌?、海瑞?/p>
“廉”字最早指物體的棱角,“廉,棱角也,亦矩之義”。之后逐漸演進為厲害、嚴厲,表示有原則性,“君子寬而不僈,廉而不劌,察而不激”。在先秦諸子文獻中,多用廉字來表示一種較高尚的道德行為,廉字從棱角本意引申為品行方正。而最早把廉字與為官的基本要求聯(lián)系在一起的是《周禮》一書,“以聽官府之六計,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辯。”從此廉字承載著從政的職業(yè)品德,要求為官者要清正廉潔。綜觀中國歷史,歷代廉吏也自覺將倫理道德與從政行為聯(lián)系在一起,把“治天下”的使命認為是“修身”、“齊家”的延續(xù),因此在廉潔為官的自我約束中以德為先,以達到以德養(yǎng)廉的目的,著名清官海瑞即為一例。
海瑞的一生無論在什么情況下均致力于以德養(yǎng)廉,勤政愛民,惓惓之情,死而后已。他認為為政清廉首先要把德義放在第一位:“天下孰為重?德義為重;德義孰有之?君子之身有之。合仁與人謂之道,有此身然后有此德義。是人身為重,非人身之為重,德義身有之之為重。”同時海瑞又進一步指出,要先立己才能后治人,立己就是要做到內有純心,才能外有純政,即以德養(yǎng)廉、為政清廉。要做到有純心,從自身的德義修養(yǎng)來說即要做到誠實不欺,待人接物,相處以誠。
海瑞以德養(yǎng)廉、為政清廉的思想淵源來自儒家思想中的寡欲。他曾這樣說:“天下未有一物一事,出心之外者。心何以得?曰得之寡欲?!泵献釉岢鲳B(yǎng)心莫善于寡欲的觀點,而宋儒周敦頤更是提出了無欲的主張,即宋明理學所倡導的“存天理,滅人欲”。
在歷代廉吏的生活中,所謂的寡欲就是較少私心私欲,生活儉樸,不求奢華,淡泊明志,從而能夠做到不貪拒賄。正如諸葛亮在《戒子書》中所寫:“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笨梢哉f儉樸拒貪、志行高潔、以德養(yǎng)廉是中國古代廉吏自我約束的準則和特征。
但是官吏的為政清廉在治理國家中,仍然要以民眾是否安居樂業(yè),生活富庶為衡量標準,即將民本論與廉政掛鉤,因此勤政為民也是廉吏體現(xiàn)廉政思想,進行自我約束的一個重要內容,否則廉政就失去了目的意義。海瑞就主張為官的人不但個人要做到不貪不枉,并且要做到勤政愛民,這樣民本思想才能落到實處,否則重民只能是一句空話。
當然中國古代朝代更迭的興旺律也告訴我們,僅靠官吏的道德自律終究無法使廉政貫徹始終,還必須以法制作保障,其核心就是人民對廉政的效果進行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