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敏
3月26日,距離《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
案》發(fā)布整整兩周時間。十多天里,新成立的部門紛紛掛牌,邁出新大部制改革第一步。然而,一個很小的細節(jié),不經(jīng)意透露出大部制改革面臨的現(xiàn)實難題。
3月17日,國家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掛牌,原衛(wèi)生部、人口計生委官方網(wǎng)站也隨即成功更名,但是,時至月底,兩大部門網(wǎng)站上的兩套班子成員,還未及整合與分工。這雖是過渡時期的特殊現(xiàn)象,也從另一側面說明大部制更名易、改革難。
對于大部制改革,汪洋副總理曾有一個形象的比喻,他說,推進大部制改革,不是單純機構合并的“物理變化”,而是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建立適合市場經(jīng)濟要求的現(xiàn)代行政體制,實現(xiàn)“化學變化”。
那么,大部制改革如何才能實現(xiàn)“化學變化”?
從改革的價值取向來看,改革方向需要從機構人員的精簡切換到政府職能的轉變。
相較于2008年首輪大部制改革,人們會發(fā)現(xiàn)改革重點已發(fā)生微妙變化,前者突出機構改革,后者則側重職能轉變,方案名稱已透露出此番改革的價值取向。
這次調(diào)整之后,25個部委中具有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色彩的部委是11個,帶有明顯經(jīng)濟管理色彩的部委是9個。值得一提的是,此番大部制改革強勁的職能轉變追求,均體現(xiàn)在“放權”二字上。
通過減少審批、許可、收費、簡化登記等管理行為,大幅度向企業(yè)讓渡自主空間;通過采取一次性登記、減少對社會組織的雙重管理、促使權力與社會組織脫鉤等措施,大幅度向社會讓渡自主空間;通過下放投資審批權限、經(jīng)營審批權限、轉移支付權限等,向地方政府讓渡自主空間。
如此,政府、市場、社會邊界不清的狀況得到制度層面的梳理,政府做自己該做的、能做的,才是服務型政府的應有之義。
從改革的技術路徑來看,允許地方試點先行一步,鼓勵創(chuàng)新、寬容試錯,以期投石問路。近年來,大部制改革有兩塊試驗田,深圳把原來46個工作部門減少到31個,“瘦身”近 1/3,被稱為“39 天革命”;另一個是“石破天驚”的順德,于2009年將原來的41個黨政部門銳減為16個。
很多人發(fā)現(xiàn),部門合并后,職能依然沒有多少轉變。誠然,“瘦身”只是物理變化,要使政府越位、錯位、缺位的問題得以糾正,最關鍵的還是行政審批體制改革。于是,“減負”被提上議事日程,有了這塊“酵母”,大部制改革才能真正催發(fā)“化學反應”。
2012年8月,廣東省獲準率先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50多個政府部門的家底被翻了個底朝天,1120個審批事項被清理出來。地方無權取消中央規(guī)定的審批,一直被視為審批改革難以推進的最大障礙,但是,中央給了廣東一把“尚方寶劍”,即對于中央行政法規(guī)和部門規(guī)章設定的審批,如果覺得不合理,廣東也有權取消。
僅從這一點看出,中央對于大部制改革試點地區(qū),給予極為寬松的環(huán)境,同時也意味著給予極大期許。
從改革的邏輯與策略來看,需遵循先易后難、小步快走原則。大部制改革表面上是機構調(diào)整,其背后則是權力調(diào)整。目前一些領域存在權力部門化、部門利益化等問題,大部制調(diào)整必將涉及部門利益。因此,大部制改革的推進,會本著積極而又穩(wěn)健的原則,讓改革可能引發(fā)的利益激蕩置于可控范圍之內(nèi)。
此番大部制改革,唯有指向轉變政府職能,給予地方試點更大的自主空間,找準改革優(yōu)先序,遵循先易后難的策略,如此,才能推動大部制改革從“物理變化”轉向“化學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