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高校志愿服務教育的驅動模式和實踐路徑分析

2013-12-18 09:57:26
海關與經貿研究 2013年2期
關鍵詞:志愿志愿者驅動

志愿服務是指任何人自愿貢獻個人時間和精力,在不為物質報酬的前提下,為推動人類發(fā)展、社會進步和社會福利事業(yè)而提供的服務。[注]參見丁元竹、江汛清:《志愿活動研究:類型、評價與管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版。與其他社會活動不同,志愿服務具有自愿性、非營利性、服務性、公益性、民間性的特點。志愿服務起源于西方發(fā)達國家,在十九世紀初逐步走入人們生活的視野,此后在推動社會進步方面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1989年我國第一個志愿服務組織“社區(qū)服務志愿者協會”成立,之后志愿服務在我國進入高速發(fā)展期,志愿組織不斷興起,志愿者人數急速擴充,活動影響力持續(xù)上升。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期間,為鞏固抗震救災服務成果,共青團中央緊急啟動了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災后重建專項行動。據統計,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累計動員組織近500萬名志愿者參與抗震救災,其中,在川服務18.78萬人,服務時間超過464.5萬小時,[注]參見http://zqb.cyol.com/content/2009-12/07/content_2970181.htm。對抗震救災的開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一、高校志愿服務教育的意義和價值

志愿服務教育的本質是志愿服務經驗和技能、志愿精神的傳承,它將人的發(fā)展需要與社會發(fā)展需要相結合,弘揚志愿者的社會屬性和自我價值的實現。高校開展志愿服務教育的目的:一方面幫助大學生志愿者提升專業(yè)知識和服務技能,保證志愿服務活動的順利有序開展;另一方面,在實際活動中培養(yǎng)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由“自然人”向“社會人”轉化,是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渠道。就其價值而言,高校志愿服務教育的價值具有內外雙重性,內在價值突出表現為對志愿服務體系內部的組織者、志愿者、被服務對象和服務活動的優(yōu)化作用,外在價值則主要體現在高校志愿服務教育對和諧社會建設經濟方面、政治方面、文化方面的影響。

目前,國外在志愿服務教育方面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較充足,國內由于志愿服務起步晚,配套措施、法律和相關機構不健全等原因,在志愿服務教育方面的研究還處于比較初級的階段,主要集中在概念辨析、可行性分析等理論問題方面。因此,從各國實踐的角度把握高校志愿服務的驅動模式和發(fā)展路徑,對于推動國內志愿服務教育的理論研究意義重大,且能在綜合比較中為我國高校志愿服務教育的推進提供備選方案。

二、高校志愿服務教育的驅動模式

志愿服務教育的驅動力是志愿服務教育發(fā)展的動力來源,決定志愿服務教育的前進方向和發(fā)展模式,既有內生型動力,也有外生型動力。不同國家由于經濟、文化和政治背景不同,在志愿服務教育驅動力方面的表現也不一樣,初步概括志愿服務教育的驅動模式主要有三大類:

(一)市場驅動模式

市場驅動模式是“由外向內,自下而上”的驅動模式,與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息息相關。其內容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企業(yè)自發(fā)組織起來通過志愿服務的形式回饋社會,二是用利益手段激勵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教育。

市場的主體是企業(yè),市場驅動高校志愿服務教育的發(fā)展離不開企業(yè)的作用。當今時代,企業(yè)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密不可分,越來越多的企業(yè)關注公共形象,為企業(yè)贏得更大的社會效益。正如日本學者岡室美惠子所說:“企業(yè)市民,這既不是企業(yè)的壓力也不是負不負擔得起責任的問題,而是關系到企業(yè)的本質問題,即基于企業(yè)本身的活動為社會做貢獻。但這并不意味著如果企業(yè)本身的活動沒有做好,就可以不必對社會做貢獻,而是企業(yè)本來的活動就要做到與社會共生化,如此方可取得很大的成果。”[注]參見〔日〕岡室美惠子:《關于企業(yè)市民的一個思考——企業(yè)的本業(yè)與公益》,王粵、黃浩明主編:《跨國公司與公益事業(y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因此,國內外很多企業(yè)通過與高校聯合辦學等方式,為志愿服務教育提供資金、場地、設備、實習機會等支持,并設立專項獎學金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志愿者活動中。

利益最大化是市場經濟主體的普遍追求,從這個角度看,市場驅動模式也可以看作利益驅動模式,即以利益為激勵手段,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和教育。雖然志愿者在提供志愿服務時不主動追求利益,但如果善行得不到社會的認可,就很難成氣候。正如桑迪·豪威總結北京奧運會志愿者活動的經驗時表示“要讓志愿者體會到自己工作的意義和價值,那么,就給志愿者像付薪員工一樣的待遇——充分與他們溝通,適時地給他們獎勵以表達對他們工作的肯定?!盵注]參見http://www.sznews.com/news/content/2009-07/24/content_3931402.htm。美國激勵機制中的“言勵”必“言利”,因此,克林頓于1993年簽署了《國家與社區(qū)服務法案》,鼓勵青少年服務社區(qū)。該法案規(guī)定,凡做滿1400小時義工的青少年,政府每年獎勵其4725美元獎學金,用來作為上大學的學費或做職業(yè)培訓之用,還可用來償還大學貸款。

市場驅動模式中企業(yè)自發(fā)組織起來通過志愿服務的形式回饋社會,它與中國傳統的知恩圖報文化相適應,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和良好的財力保障;用利益手段激勵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教育,也可以大范圍地調動志愿者的積極性。然而,這種模式也存在一些局限:雖然這一模式下參與的企業(yè)越來越多,但由于缺乏強制性和穩(wěn)定性,且受企業(yè)自身經濟效益的影響,高校與企業(yè)的合作不得不面臨各類風險;企業(yè)對高校志愿服務教育支持的形式上商業(yè)氣息較濃,甚至部分活動淪落為為商家做廣告、為企業(yè)謀利益的行為,與志愿服務的精神實質不符。同時,該手段功利性較強,與志愿服務無償性的特點相違背,不僅不能提升志愿服務活動的質量,反而使志愿服務教育流于形式。這一模式適合市場經濟發(fā)展較完善、企業(yè)社會責任感高、高校與企業(yè)溝通渠道暢通、社會監(jiān)管得力的環(huán)境。

(二)政府驅動模式

政府驅動模式是“由外向內,自上而下”的驅動模式,以國家強制力為保障,依靠政府權力驅動高校志愿服務教育的組織和發(fā)展。政府通常采用立法手段、行政手段出臺鼓勵高校志愿服務教育的相關政策,再通過經濟手段進行宏觀調控,通常在政府驅動模式下開展的志愿服務活動比較直接有效,發(fā)展速度迅猛。

這一模式在各國的志愿服務教育開展初期發(fā)揮出巨大的作用。如:美國聯邦政府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就以“出資人”、“主辦方”、“立法者”的身份介入志愿服務教育,先后出臺了《1990年國家和社區(qū)服務法》、《1993年國家和社區(qū)服務信托法》以及相關聯邦法。哥斯達黎加政府規(guī)定:所有大學生在畢業(yè)之前,都要參加一年以內的大學社區(qū)服務活動,并在大學教授的主持下,同大學所在社區(qū)的成員,共同尋求探討解決當地問題的辦法。印度尼西亞政府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做出規(guī)定:大學生在校期間,應有半年的時間有組織地去為農村發(fā)展提供服務,在出發(fā)前還應接受適當的技能培訓,使大學生在自我完善的基礎上幫助農村解決實際問題。我國也出臺了類似的政策,在2009年9月,教育部下發(fā)《關于深入推進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意見》,要求高校要把志愿精神作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納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

政府驅動模式因為有國家強制力的保障所以在我國組織開展比較順利,發(fā)展勢頭迅猛,與其他重大改革一樣,政府的驅動和支持是高校志愿服務教育興起和發(fā)展的重要保障,且在改革開展之初起到直接的、關鍵的作用。但不足之處在于,這種模式的志愿服務教育缺乏與被服務的弱勢群體有效溝通、結合的交點,無法準確地反映民生。從現有的情況看,有時會偏離志愿服務的本意,成為非自愿性的活動,長此以往,志愿者會產生一定的依賴性和服從性,表現出主體性缺乏、創(chuàng)新性差、服務意識降低、活動效果不能最大化等問題。該模式適合政府色彩比較濃、志愿服務發(fā)展處于起步或初級階段,志愿服務相關法律政策尚不完善,志愿精神的民眾認知度不高的國家。

(三)志愿驅動模式

志愿驅動模式是“由內而外”的驅動模式,指由非營利組織、慈善機構、第三部門擔任驅動主體,把志愿服務教育作為志愿服務活動的內容之一,非營利組織既是志愿服務教育的發(fā)起人,又是志愿服務教育的組織方,而且還是志愿教育的受益者之一。它的優(yōu)勢在于,所開創(chuàng)的教育課程自治性強,有較好的群眾基礎,志愿者參與熱情較高。

這一模式在西方發(fā)達國家中比較普遍,如:英國的海外志愿服務社,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非政府、非宗教、非營利性的志愿者組織,他們的運作方式是向欠發(fā)達地區(qū)傳輸志愿者,為當地人提供技能和技術的培訓教育,幫助消除全球貧困和弱勢,在此志愿服務教育就顯得格外重要。該組織對所有志愿者都進行兩輪培訓,先是用一周時間開展海外文化課程的培訓,幫助志愿者做好心理準備參與志愿活動;接下來培訓與實際工作相關的內容,從而讓志愿者在海外志愿工作中能發(fā)揮最佳的狀態(tài)。中國受西方文化影響,志愿服務模式也逐漸開始實行,如:汕頭大學與香港大學合作BLISS計劃,旨在通過派遣大學生志愿者從服務汕頭地區(qū)的農村貧困人口和殘疾人行動中獲得難得的學習機會。

志愿驅動模式不僅是由群眾志愿發(fā)起,而且是通過非營利組織的力量擴展。在法律體系下建立的非營利組織,既無政黨色彩,也非政府機構,活動范圍廣泛,志愿者眾多,服務項目多樣,在發(fā)起志愿服務教育中,具有市場和政府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但這一模式的發(fā)展必須有相對完善的法律、法規(guī)與之配套,對國家的非營利組織的發(fā)展水平、志愿服務的進程以及相關法律制度的成熟度要求較高。

圖1 高校志愿服務驅動模式圖

由上述分析可見,市場、政府以及志愿都是高校志愿服務體系的驅動力,其中市場驅動模式主要以企業(yè)為主體,以利益為手段;政府驅動模式以政府為主體,以國家強制力為保障;志愿驅動以非營利組織為主體,以志愿精神和教育精神為理念。我國目前的高校志愿服務教育還處于政府政策制定引導、高校負責執(zhí)行的初級階段,在實現高校志愿服務教育的多元化、常態(tài)化、效率化、規(guī)范化和突出志愿服務教育的自愿性、非營利性、服務性、公益性、民間性特點的道路上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三、高校志愿服務教育的實踐路徑

根據我國一項最新調研數據顯示,在參加各項志愿服務活動之前,有23.8%的大學生志愿者每次都接受過相關培訓,約32.4%的大學生在大多數活動中接受過培訓,而33.3%的志愿者只在部分活動中接受過相關培訓,還有9.5%的大學生在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時從未接受過任何培訓。可見,我國部分高校已開始注重志愿服務教育工作,提高了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質量,推動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順利開展。不同的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志愿服務教育的路徑上有所區(qū)別,借鑒國外高校的實踐經驗,高校志愿服務教育主要有三條路徑:

第一,志愿服務教育課程化。是以志愿服務為載體,結合志愿者的個人興趣、專業(yè)學習和成長規(guī)律設立的專門課程,旨在幫助通過志愿服務理論知識的培養(yǎng),調動他們參與志愿服務的積極性,提升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服務意識和專業(yè)能力。采取這一方式進行志愿服務教育方式的代表國家是日本,其主要包括三個步驟:(l)開設有關志愿服務活動知識的學科課目,即將志愿服務活動作為研究對象的課目;(2)志愿者活動作為社會教育中的一環(huán),即志愿服務活動作為學生學習的內容;(3)對志愿服務活動進行學位認定并授予學分,即對志愿服務活動與學生專業(yè)相關的部分給予學分。日本許多大學不僅將志愿服務教育納入正式課程的實驗,還設立了志愿服務活動中心,積極支持學生們的志愿服務。

第二,將志愿服務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志愿服務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實效性的載體,是比較受大學生歡迎的社會道德實踐活動。志愿服務是適應大學生思想道德發(fā)展要求的,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符合我國現行大學生德育教育發(fā)展要求。大學生在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過程中,無形地內化了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載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志愿服務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經之路,可從以下幾個步驟入手:(1)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特別是對志愿服務精神的弘揚。努力把志愿服務精神內化為大學生自己的思想,從而指導志愿服務活動實踐;(2)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目前高校思想政治課形式比較單一、注重理論而欠缺實際案例,空洞的理論難以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近年來,國內大型志愿活動中涌現出大批感人事跡,如:2008年的抗震救災、2008年北京奧運會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會等活動,將這類鮮活的例子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堂,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3)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底蘊和文化內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為主,把以“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為核心的志愿服務精神納入課程體系,其深厚的人文底蘊和內涵,能夠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加豐富多彩。目前我國已有部分高校開始采取這一路徑,如:2008年,北京科技大學將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納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占該課程學時總數的1/4。2009年,山東大學將志愿服務活動納入課程與學分管理,將《形勢與政策》課更名為《形勢政策與社會實踐》課,作為本科一至三年級的必修課程,共記3個學分,其中社會實踐占50%。

第三,志愿服務教育與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相結合。這一路徑首先在一些發(fā)達國家得以實施,如美國在1994年,克林頓總統簽署了《從學校到就業(yè)法》,美國教育部和勞動部共同發(fā)起“從學校到就業(yè)”項目,其課程設置重點圍繞學生的職業(yè)意識、職業(yè)技能、決斷能力等基本素質的培養(yǎng),美國高校都設有一套從學生入校注冊開始貫穿整個大學生涯的職業(yè)生涯輔導體系。同時,美國“服務學習”理念又為職業(yè)生涯輔導提供新的渠道。所謂“服務學習”是指將社區(qū)服務與志愿服務相結合的理念,它關注批判性、反思性思維和公民責任的養(yǎng)成。各高校都非常重視社區(qū)志愿服務在提升大學生就業(yè)能力、創(chuàng)新品質、專業(yè)技能、團隊意識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如: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組建CSLCE項目,職責是為學生提供積極的、服務型的、以社區(qū)為基礎的學習機會,增強大學生的公民責任,幫助他們完成對學術、個人、職業(yè)發(fā)展的承諾,每位大學生在開學之初都必須注冊。參與社區(qū)服務的過程與經歷對大學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有重要影響,為其就業(yè)方向的設定、就業(yè)觀念的轉變提供了重要平臺。

圖2 高校志愿服務教育實踐路徑圖

綜上所述,高校志愿服務教育的實踐路徑主要有三條:一是高校志愿服務教育課程化;二是將志愿服務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三是將志愿服務教育與職業(yè)生涯體系相結合。目前我國的高校志愿服務教育主要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添加志愿服務元素為主,其他兩個路徑的開發(fā)運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有待進一步探究。

四、結論

以上列舉的高校志愿服務教育的驅動模式和實踐路徑既有在我國已經得到實施并取得一定成效的,也有值得我國學習的國外發(fā)展趨勢,對于我國高校志愿服務教育的發(fā)展具有指導意義。

(一)我國高校志愿服務教育的驅動模式選擇問題

西方國家的志愿服務教育主要是在非營利組織、慈善機構、民間組織的驅動下開展的,這類組織更加貼近和理解民眾的需要和切身利益,擁有專業(yè)的人才儲備和大量志愿者,開展志愿培訓教育更具有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能更好地吸引學生的興趣,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由于我國非營利組織出現較晚,配套法律、政策、保障機制不健全,我國志愿服務教育仍是以政府驅動為主,非營利組織在驅動志愿服務教育方面發(fā)揮的作用遠遠不夠。

政府驅動模式雖然比較直接有效,但它帶有一種強制性,是政府職能執(zhí)行的一種結果,與志愿服務的自愿性本質不符。因此,志愿服務教育要求去政府化、去行政化,也就是志愿服務教育的運行和管理要掙脫政府控制轉為由民間組織來領導。但“去政府化”的過程并不意味著志愿服務教育不需要政府的作用,政府仍需占據主導地位,需積極制訂志愿服務相關法律規(guī)范保障志愿者在服務過程的相關權益,成立專門性獨立的志愿服務協調機構為大學生志愿服務教育提供資金和技術援助資源,利用公共媒體資源加大對志愿服務教育的宣傳與動員,唯有如此,才能提高志愿服務教育的效率與公信力。

市場驅動模式在我國志愿服務教育中也并不多見。一方面,國內企業(yè)的社會責任感不夠強,對志愿服務驅動的作用并不顯著。另一方面,我國傳統志愿服務理念強調無私奉獻,對志愿服務教育的激勵方式以精神激勵為主,較少關注志愿者自身利益和需求的滿足。因此,有必要對國內企業(yè)加強社會責任感的宣傳和教育,幫助他們認清志愿服務教育的重要性,自覺投入到志愿事業(yè)中來。同時,對志愿者采取適當的利益激勵,運用市場化原則,建立普遍互惠制度。但志愿服務教育也要注意“去功利性”,防止志愿服務活動和教育成為大學為履歷表“鍍金”的法寶,淪為“投機倒把”的工具。

(二)我國高校志愿服務教育的實踐路徑選擇問題

上文已經論及,將志愿服務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在國內許多高校已經開始實行,這一路徑對思想道德教育進行漸進的、保守的、持續(xù)的改革,植入志愿服務新元素,對高校德育職能的履行、精神文明建設的加強有利。然而,在是否要將志愿服務教育課程化、與職業(yè)道德培訓相結合的問題上,國內學界一直沒有定論。從目前國內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的角度看,雖然志愿活動類別多樣,志愿者參與的人數也不少,但其中很多活動內容重復,流于形式,未能發(fā)揮實際作用??梢?,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還處于相對松散的發(fā)展狀態(tài)。而隨著近年來我國大學生出國留學或工作比重的提高,國外重視志愿服務作為升學與就業(yè)一項指標的理念得到廣泛重視,志愿服務與大學生個人的職業(yè)生涯息息相關,高校應該開始認真對待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經歷和教育。

因此,高校需要設立專門的志愿服務項目管理與實施的組織,負責發(fā)布大學生志愿服務項目的政策研究信息、負責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檔案管理和考核鑒定等工作,并開設專門的志愿服務教育課程等。高校志愿服務教育體系的設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配套機制保障實施,如:針對大學生志愿者的補償激勵機制、非營利組織、社區(qū)組織與高校內部的溝通機制等。

〔1〕丁元竹,江汛清.志愿活動研究:類型、評價與管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2〕岡室美惠子.關于企業(yè)市民的一個思考—企業(yè)的本業(yè)與公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3〕王銳蘭.高校志愿服務教育的應然、實然與或然〔J〕.江蘇高教,2012(6):136-138.

〔4〕龍永紅,吳曉東.大學生志愿服務:問題、動力及其激勵〔J〕.青年探索,2011(5).

〔5〕鄧國勝.中國志愿服務發(fā)展的模式〔J〕.社會科學研究,2002(2).

猜你喜歡
志愿志愿者驅動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該何去何從?
志愿者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驅動防滑仿真系統分析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少先隊活動(2021年1期)2021-12-02 16:45:06
屈宏斌:未來五年,雙輪驅動,砥礪前行
軌旁ATC系統門控柜接收/驅動板改造
為志愿者加油
商周刊(2018年15期)2018-07-27 01:41:28
我是小小志愿者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涞水县| 屯门区| 嘉义县| 柯坪县| 东兰县| 西青区| 宜都市| 永宁县| 清流县| 柯坪县| 许昌县| 元阳县| 呼伦贝尔市| 石柱| 富裕县| 津市市| 靖西县| 阳朔县| 玛沁县| 屯门区| 美姑县| 博罗县| 长泰县| 都安| 余庆县| 大悟县| 嘉祥县| 高阳县| 望城县| 东光县| 黄冈市| 崇礼县| 潜江市| 越西县| 客服| 阜平县| 北安市| 乐陵市| 涟源市| 琼海市| 抚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