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蕾 王躍洪
眾所周知,亨利·詹姆斯是享譽全球的美國作家之一,其在文學、心理學和哲學領(lǐng)域都有很深的造詣。他是國際主題的鼻祖,即以美國社會與歐洲大陸之間不同的文化和道德觀念的碰撞為背景的題材。然而《華盛頓廣場》是不同于他早期國際題材的小說,這部小說主要立足于國內(nèi),并沒有涉及太多關(guān)于歐洲的描寫。但作者明顯加重了對人物個體的刻畫,從而折射出社會現(xiàn)實問題。
國內(nèi)外學者對《華盛頓廣場》的研究,大多數(shù)關(guān)注的都是文中柔弱可憐的女主人公凱瑟琳·斯洛潑。Greg W.Zacharias(1990)認為詹姆斯意在強調(diào)個人在社交和文化中需要忍受的責任。Gargano,James W.(1976)則認為讀者應該注意到凱瑟琳早期比較活躍的生活并且她在自我意識覺醒后變成了早期詹姆斯式女主人公肖像。Harold Schecter(1973)把視角轉(zhuǎn)到了斯洛潑醫(yī)生身上,覺得他是與霍桑的不可寬恕的原罪者們極度相似的現(xiàn)實主義角色。國內(nèi)學者們又從不同的角度對《華盛頓廣場》進行了分析。陳敬蓮(2006)主要分析了詹姆斯早期作品中的女性意識,王躍洪和馬俊(2010)主要分析了《華盛頓廣場》中人物形象的含混性,張慧艷(2011)則從成長角度分析了女主人公的成長歷程以及受到的限制。但是鮮有人從宗教的角度對該作品進行研究,本文從《圣經(jīng)》出發(fā),試圖揭示宗教影響下的父權(quán)制文化在西方的盛行,以及人們對父權(quán)制的微弱的隱形抗爭。
父權(quán)制(patriarchal)是講求男尊女卑、男強女弱,以男性為主導地位的社會。德國女性主義神學代表Elizabeth Moltmann Wendel在《女性主義神學景觀》中就認為父權(quán)制的實質(zhì)是人對人的統(tǒng)治、占有,是人與人之間人格上的不平等,是人的物化、奴化,是一種“通往存在之深淵的魔方”。父權(quán)社會在西方世界由來已久,這一男女間的權(quán)力不平衡可以追根溯源到圣經(jīng)?!秳?chuàng)世紀》的第二章:“耶和華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叫亞當,神認為他獨居不好就使他沉睡,他就睡了。于是取下他的一條肋骨,又把肉合起來。耶和華神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了一個女人,領(lǐng)她到那人跟前?!边@關(guān)于人類誕生的最早記載,特別是關(guān)于女人來自男人肋骨的論述對西方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妒ソ?jīng)》不僅是基督教文化的精神支柱也是西方宗教與社會的道德準則?;浇讨兄粮邿o上的上帝顯然是一位威嚴的家長式的父親,高居世界萬物之上,“上帝是國王、法官、統(tǒng)帥、銀行家,他的活動反映的是男性的業(yè)績,他的品質(zhì)源于實力、君權(quán)、萬能的男性理念”。(Elizabeth Moltmann Wendel著,刁承俊譯,1995:88)
在父權(quán)制度下,男性在社會的各個方面都占有絕對統(tǒng)治的地位,男性是社會的統(tǒng)治者和家庭的權(quán)威。文中的斯洛潑醫(yī)生雖說是科學的、開明的醫(yī)療業(yè)界的代表,但其在這榮耀的外衣下,骨子里卻是一種傳統(tǒng)道德觀念的宗教維護者。文章第一章里就有所提及:“斯洛潑醫(yī)生的第一個孩子是個男孩……他卻深信這個孩子大有可為?!雹偃欢敽⒆尤龤q不幸夭折時,他的失落和悲傷可想而知,甚至在兩年后太太為他生下了一個小女兒,他也覺得無論如何也彌補不了那夭折的愛子。這是因為“在父權(quán)制度中,男性的行為被認為比女性有更高的價值。男性作為生存者得到了自我實現(xiàn),為了維持,他創(chuàng)造、突破現(xiàn)在,開創(chuàng)未來。他的工作不僅是為了保存既定的世界,而是要沖出既定世界的疆界,為新的未來奠定基礎(chǔ)”。(李孝英,2010:25)在蒙哥馬利太太批評她的弟弟莫里斯時,斯洛潑醫(yī)生也著重強調(diào)了對于女性的偏見:“你兄弟所屬的那個類別常常是你們女人的災禍,你們好像生來就是這類人的奴婢和受害者……而女人,你一定知道,竟是這樣善于代人受苦?!?111)
《圣經(jīng)》中父權(quán)對于女性的支配力是猶勝于夫權(quán)的。亞伯拉罕的侄子羅德為了平息所多瑪城眾人的憤怒,不惜獻出兩個女兒。斯洛潑醫(yī)生對女兒的偏見與專制從未隨著女兒年齡的增長而消減過,相反在女兒漸漸長大后,他倒是覺得“長得像她這般模樣,他至少不必擔心再失去她”。(5)這短短的一句話也應證了后文中他對女性的觀點:“女人無非是那么一個有欠完善的性別?!?8)這正是表明女性處于父權(quán)制度的壓制和壓迫之下,是父權(quán)社會的犧牲品。正如Beauvoir Simone(1998)在《第二性》中提到:“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造成的,是傳統(tǒng)的習俗和男權(quán)社會的需要造就了女人?!碑攧P瑟琳碰見莫里斯,情竇初開的時候,斯洛潑醫(yī)生并不認為他的長相平庸、反應遲鈍的女兒會令人喜歡,甚至離開他。在凱瑟琳告訴他莫里斯可能會向自己求婚,他既不感到緊張也沒有加以警惕,他甚至是想看一場好戲,自己策劃,看看自己的女兒是不是會上當。直到凱瑟琳告訴他,自己已經(jīng)跟莫里斯訂婚了,他才感到驚訝與憤怒,與其說他是為了女兒受莫里斯的欺騙還不如說是他的專制和私有財產(chǎn)受到了侵犯。在斯洛潑醫(yī)生的眼里,凱瑟琳只是他私有財產(chǎn)的一部分,是他繼愛妻與愛子死后,唯一能證明自己能力和獲得名譽的工具。他控制著她的思想、行為,不允許一個獵金者掠奪他的家,他的財產(chǎn)。
圍繞斯洛潑醫(yī)生身邊,受到他父權(quán)制影響的還有他的兩位姐姐,尤其是寄居在他家的佩妮曼姑媽。雖然是弟弟,但是醫(yī)生在家庭的位置上是重要的、顯赫的,有決定權(quán),對于貧寒的牧師死后而成了寡婦的姐姐,他并沒有報以同情的心態(tài)去幫助自己的姐姐,而是表現(xiàn)出虛假的熱情請她來家里“稍作棲止”,并且常用冷漠、命令的口吻讓她照管自己女兒的教育。在斯洛潑醫(yī)生來看,佩妮曼姐姐 “有時候會顯得傻里傻氣”,而自己的女兒也沒有看出來姑母是一只“笨鵝”。醫(yī)生的精明看透了佩妮曼太太的心思,他覺得姐姐的“想入非非和自作多情”是一種庸俗,從而并沒有把姐姐放在眼里,只認為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是高尚、完美的。特別是他警告佩妮曼太太:“你在這方面的任何幫助與慫恿都將是——請恕我直言——明顯的背叛,而你知道背叛是一種嚴重的罪行,你最好還是小心不要招致懲罰?!保?51)佩妮曼太太也不敢在兄弟面前太過宣揚或放肆,不敢與其爭論,對兄弟的惶恐心理其實和凱瑟琳一樣,是對父權(quán)制的畏懼。
“身體虛弱多病,但口若懸河,辭藻華麗。他三十三歲那年不幸病故,丟下一個寡婦,無兒無女,一貧如洗。佩妮曼先生什么也沒有留給他的妻子,只有他雄辯的口才深深地印刻在她的記憶中,他浮華的作風不時地浮現(xiàn)在她的談吐里?!保?)文章對于佩妮曼牧師的正面清晰的刻畫,只有這幾句。然而他的身影、言行卻常常在佩妮曼太太身上反映出來。正如上例中佩妮曼先生的雄辯的口才與浮華的作風不時地浮現(xiàn)在佩妮曼太太的談吐里。一方面,佩妮曼太太其實就是丈夫的形象代言人;另一方面,在父權(quán)制文化盛行的時期里,佩妮曼太太深受影響,對于自己的丈夫有強烈的依附感和追隨心。但是佩妮曼牧師從多方面來說并沒有完全受制于父權(quán)制影響,他暗地里幫助一對從姑娘的父親那里逃出來的年輕人主持婚禮,就是闡釋了婚戀自由,不必受制于父權(quán)。郭萍(2010)在解讀《圣經(jīng)》中的女性原罪問題中說道:“在《圣經(jīng)》的新約中耶穌曾主張需對女性持有一定的平等性。但基督教作為男權(quán)主義的宗教,隨著基督教的世俗化、耶穌形象的父權(quán)化,那些原應書寫在內(nèi)的男女平等的主張并沒有繼承與發(fā)展下去。”(72)佩妮曼牧師對于這一主張是必然了解的,卻難以抵抗父權(quán)制影響的強大勢力,因而他沒有公然站出來反抗,僅僅是暗地里幫助。即使是這樣,這一柔弱力量還是體現(xiàn)了出來。站在佩妮曼太太身后,借助她的語言與行動的佩妮曼牧師做出了隱形的抗爭。
除了佩妮曼牧師這個隱形的抗爭者,還有一位重要的人物也在做著隱形抗爭。表面上看她似乎是最受父權(quán)制的影響與壓迫,自小到大都不敢違背父親的意思,甚至“她最深切的愿望就是要使父親快活,能夠使父親高興便是她對于幸福的概念”。(11)然而在她長大后,她越來越清楚地明白父親對她各方面的關(guān)心更多充滿了譏笑與諷刺。對于父親的話語,她越來越感到刺耳與難受,最終決定即使一分錢遺產(chǎn)也拿不到,她也要和心愛的人結(jié)婚。最終的沉默便是她對于父權(quán)制最無形的抗爭。她便是文中天真、無知的女主人公凱瑟琳。凱瑟琳的抗爭雖然沒有取得成功,仍然在父親的專制下生活著,但是這種隱形抗爭卻帶給了她獨立的勇氣,也使自己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受到了人們的尊重。
宗教對于西方社會的影響遠遠大于想象,《圣經(jīng)》中記述的上帝的旨意已經(jīng)深深根植在人們心中,正如Beauvoir Simone(1998)說道:“大多數(shù)神話都源于男人對他自己生存及對他周圍世界的自發(fā)態(tài)度。但是,超出經(jīng)驗、面向超越的理念,被父權(quán)社會蓄意用來自我辯護。正是在神話的形式下,群體命令經(jīng)過灌輸,深入到每一個人的心中,通過宗教、傳統(tǒng)、語言、寓言之類的中介,滲透到每一個生存者心中。”(244)父權(quán)制文化的存在是一種必然。男尊女卑,女性必須依附于男性的管轄與統(tǒng)治影響著整個西方社會。本文通過對《華盛頓廣場》中父權(quán)制文化的分析,特別是斯洛潑醫(yī)生的專制維護和佩妮曼牧師與凱瑟琳的隱形抗爭揭露了這篇文章背后反映的一個現(xiàn)實問題,父權(quán)制文化的盛行和抗爭力量的微弱。
注釋
① 華盛頓廣場[M].侯維瑞,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以下所有小說中的引用都是出自同一版本并注明頁碼.
[1]Gargano,James W.Washington Square:A Study in the Growth of an Inner Self[J].Studies in Short Fiction,1976(3):355-362.
[2]Schecter,H.The Unpardonable Sin in Washington Square[J].Studies in Short Fiction,1973(2):137-141.
[3]Zacharias,Greg W.Henry James’Style in Washington Square[J].Studies in American Fiction,1990(2):207-224.
[4]陳敬蓮.亨利·詹姆斯早期作品中女性自我意識之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6.
[5]E·M·溫德爾.女性主義神學景觀[M].刁承俊,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5.
[6]西蒙娜·波伏娃.第二性[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
[7]郭萍.解讀《圣經(jīng)》中的女性原罪問題[J].中國校外教育,2010.
[8]華盛頓廣場[M].侯維瑞,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
[9]李孝英.父權(quán)制歷史、神話與波伏娃的女性“他者”地位[J].高等函授學報,2010.
[10]王躍洪,馬俊.亨利·詹姆斯《華盛頓廣場》人物形象的含混性[J].外語教學,2010(4):88-91.
[11]張慧艷.從成長小說角度研究《華盛頓廣場》[D].河北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