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芬芬
思維方式體現(xiàn)在語言和文化的交流中。(連淑能,2002:39)由于地理及文化的關系,東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著差異,其中最主要的差異就是思維方式的差異。思維方式是人們是在長期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認識事物和分析問題的一種習慣性的思維方法。本文試從中西方思維差異的比較中,找出有益于我們了解彼此文化的東西,服務于兩國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
每個民族都有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只是由于不同的文化和歷史而形成了偏重于哪一種思維方式的習慣。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善于運用形象思維,習慣于用具體形象的描述來表達抽象的事物。自古以來中華文化有就崇尚形象的趨勢。漢民族善于觀察事物,把事物的形象狀態(tài)諳熟于心中,通過聯(lián)想推理和分析,形象地表達事物,反映客觀事實。許多成語可以很好地表達漢民族的這種思維方式,像妙象盡意、微言盡意、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等等。而西方人則側重抽象思維,他們喜歡運用抽象的概念表達具體的事物。他們不注重個別事物具體形象的描述和刻畫,而是善于對事物進行解剖,運用概念把事物抽象地表達出來,他們對同類事物運用抽象思維來總結、概括出事物的共同特征。(連淑能,2002)中國文學、美學上形象類比的手法很豐富。王夫之:“盈天下而皆象矣,《詩》之比興,《書》之政事,《春秋》之名分,《禮》之儀,《樂》之律,莫非象也,而《易》統(tǒng)會其理?!蔽膶W上強調情景合一、情景交融等,通過外在的形象來表達思想、情意,是中國文學的基本特征,如柳宗元的《江雪》。在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邏輯是由對希臘語言的反思以及對希臘語言的直覺而發(fā)展出來的,所以西方的思維方式具有比較高的邏輯性。
中國人偏好綜合思維,中醫(yī)是典型的例證。中醫(yī)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中醫(yī)用陰陽五行學說來說明五臟之間相互依存、制約的關系。中醫(yī)的理論與西醫(yī)根據(jù)人體九大系統(tǒng)的生理結構來解釋病理現(xiàn)象有很大的不同。從觀念上看,中醫(yī)是綜合思維的產(chǎn)物,西醫(yī)是分析思維的產(chǎn)物。中國的烹調,強調色香味的三位一體,強調多種原料的有機配合,飲茶亦如此,不僅講究茶的種類、粗細、時間,而且講究水質,講究茶爐、茶壺、茶杯的配備,甚至還講究飲茶者的學識修養(yǎng)。文章章法講究起承轉合,結構完整。描寫人物,注重整體刻畫,動輒“羞花閉月”、“沉魚落雁”。國畫,畫卷中,不僅有圖畫,而且常配有詩詞、書法、篆刻等多種內容,這也是中國人綜合思維習慣的一種流露。而西洋畫中,絕無詩詞、書法、篆刻,最多是在畫中簽上作者的名字。京劇,其表演特征也是一種綜合化的表演,唱、念、作、打,實際上是四種藝術的綜合。京劇藝術在西方的藝術里,可以分解為歌劇,舞劇,話劇。日常生活、開會,往往是綜合的。西方人開會,一事一議。中國人談問題常從宏觀、全局的問題談起,而美國人談問題長從具體的問題談起。時空的表達也是如此。
中國封建社會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jīng)濟為主。自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私有制應運而生以后,大量的農民牢固地拴在了土地上,自給自足,很少有商業(yè)往來。而且整個封建社會君主都重農抑商,奉行閉關鎖國政策。至此人們長期缺乏與外界的溝通交往和聯(lián)系,視野狹隘,思維閉塞。人們把豐收的希望寄托于上天,祈求神靈的保護,逐漸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人們以自我為中心,注重內心平和,以自己的感觸出發(fā)來體現(xiàn)自然,奉行修身養(yǎng)性、治國平天下的修身準則。在君主專制的社會制度下人們相信人治,致使整個民族都注重道德規(guī)范,以和為貴崇尚和諧。
西方文明發(fā)源于希臘半島及其周圍的沿海地區(qū),商業(yè)貿易往來相對頻繁,隨之而興起了農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航海業(yè)使人們交流密切,思維開闊。人們開始了對自然奧秘的探索,尤其對天文氣象、數(shù)學幾何還有物理等自然科學產(chǎn)生了極大的興趣愛好。近代,人們開始注重實驗科學,工業(yè)革命之后各種發(fā)明層出不窮,使人們產(chǎn)生了對科學實踐、民主的追求,形成了競爭意識。工業(yè)文明造就了人們的競爭精神和維護自身權利的意識,崇尚獨立、自由和平等。
“西方人直線思維,喜歡開門見山;中國人曲線思維,習慣迂回。這種思維方式的差異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保ㄐ鞎缘ぃ?005)西方人尋求世界的差異性,思考問題習慣于非此即彼的判斷推理方式。中國人則相反,注重世界的和諧統(tǒng)一,信奉“天人合一”,思考問題形成了亦此亦彼的思維習慣。人們奉行“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處事風格。中國作四書五經(jīng),詩詞歌賦,現(xiàn)代的文學藝術、理論著作等等均可以看做觀象玩辭。中國文字是世界特有的具備形、聲、意于一體的信息模塊,字形藏理,字音通意,這是觀象玩辭的基礎,這就不難解釋中國人的思維軌跡為何是曲線的,因為,他們擅長感性直覺思維,他們的感情表達間接、含蓄。
中西方文化在整體觀念上存在著差異。西方人易于堅持己見,面對與自己不同的觀點時駁斥他人觀點堅持自己觀點。而中華民族容易改變自己立場來兼容他人觀點。在國際事務中能從他國角度考慮,所以很少犯“基本歸因錯誤”。 (David G.Myers,2006)中國的這種考慮周全兼顧他人的處事原則有其優(yōu)點,但在重大原則性問題上可以學習西方的思維方式。
在當今經(jīng)濟全球化的時刻無論西方的個體思維還是東方的整體思維都應該兼而有之,互為補充。
首先,長期以來中國都處于閉關鎖國的封建社會。而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jīng)濟和封建君主奉行的重農抑商政策,使農民長期束縛在土地上,缺乏對外界的認識。人們商業(yè)往來匱乏,視野狹隘、思維僵硬,易于把所有的天災人禍與上天神靈聯(lián)系起來??偸羌耐杏谏耢`的庇佑,思維以自我感覺為中心而不是自然世界。并注重人治,形成治國平天下的修身準則。西方海上文明發(fā)源于希臘半島,航海業(yè)發(fā)達,于此相適應的各種產(chǎn)業(yè)應運而生,促使人們對自然科學奧秘的探索。自然科學如氣象天文學、數(shù)學物理等科學激起人們的濃厚興趣,并促使人們形成探索科學的傳統(tǒng)。其次,儒家思想注重和諧統(tǒng)一,否定語言的客觀性,看重自身道德修養(yǎng)。習慣于具體形象思維方式,含蓄表達言不盡意。西方人認為語言像上帝一樣全知全能,善于辯論,善于邏輯思維,善于分析思索自然現(xiàn)象,表達直接,看門見山。
由于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文化和地理條件的不同,中西方的思維方式也不盡相同并各具特色。而思維方式本身沒有好壞之分,只是不同的場合和時期哪種思維方式會更能產(chǎn)生積極的作用,更能有利于事情的解決,更利于事態(tài)的發(fā)展。比如說,在科學研究方面就需要邏輯思維能力。所以中西方應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從而來豐富本國文化,促進社會政治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
[1]連淑能.論中西思維方式[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
[2]連淑能.論中西思維方式[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3]David G.Myers.社會心理學[M].張智勇,樂國安,侯玉波,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
[4]徐曉丹.中西方文化價值取向的差異及其融合趨向[J].理論探討,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