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文標題英譯方法
——《明清小品文》個案研究

2013-12-04 00:45:28張順生
當代外語研究 2013年5期
關鍵詞:小品文意譯林語堂

張順生 王 麗

(蘇州科技大學,蘇州,215009;北京大學,北京,100871)

標題翻譯方法研究常分為新聞標題翻譯、期刊論文標題翻譯、文學標題翻譯等幾個方向。但美中不足的是,中國現(xiàn)代歷史上的大規(guī)模文化翻譯主要是以譯入為主,很少將自己的優(yōu)秀文化產(chǎn)品或思想譯出,這樣久而久之便造成中國現(xiàn)代翻譯史上的一種“逆差”(王寧2012:6)。就文學標題翻譯而言,文獻研究發(fā)現(xiàn):在當下英漢互譯標題研究中,英譯漢研究多于漢譯英研究。如郭著章(1984)、閻德勝(1997)、蔣澄生(2002)、李建紅(2006)、虞建華(2008)、劉孔喜(2009)和王艷、高菊霞(2011)等都是以英文作品標題為例進行分析。故此,在中國文化、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大背景下,探討中文標題英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擬從收錄于《大中華文庫》中的《明清小品文(漢英對照)》(Zhou 2013)出發(fā),對中譯英標題譯法做一次較為全面的梳理。

1. 《明清小品文》標題翻譯方法使用情況

通過全面分析、比較《明清小品文》一書的中文標題和英譯標題,不難發(fā)現(xiàn)直譯法和意譯法仍然是英譯中文標題的兩種主要方法。具體而言,《明清小品文》大約有57篇文章的標題采用了直譯法翻譯,其余70篇文章標題采用了意譯法翻譯;根據(jù)意譯的具體方法,后者可進一步分為增譯(19篇)、減譯(23篇)、改譯(19篇)、綜合(5篇)和創(chuàng)新(4篇)。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分類有時也存在著相互交叉的情況,并不是非此即彼。

1.1 直譯法

一般認為,譯文形式和內(nèi)容都與原文一致的謂之直譯(方夢之2011:101)。不過,我們把“直譯”的定義適當放寬,允許中英文因語言差異而表現(xiàn)在譯文上的不同,比較接近朱光潛所說的“文從字順的直譯”(張偉2010:10)。如《半幅亭試茗記》(ARecordofEnjoyingTeainsidetheHalfPavilion),雖然譯文把地點狀語后置,和原文相比,順序改變了,但由于原標題中的每一個字在英文標題中都有對應,我們?nèi)詫⑵錃w為“直譯法”。再如,《戴文進傳》譯為“A Biography of Dai Wenjin”,但字字對應的譯文應該是“Dai Wenjin’s Biography”。然而,考慮到兩者意義相同,只是表述不同,我們也仍然將其歸為直譯。何況,與“sb.’s biography”相比,“biography of...”這樣的表述使用頻率更高。檢索美國當代英語語料庫(COCA),截止2013年4月5日,“biography of...”有1500條記錄,“sb.’s biography”則為345條。

《明清小品文》英文版中使用直譯法翻譯的標題還有:

《束氏貍狌》(AMr.Shu’sCats)、《雀兒庵》(Que’erTemple)、《龍湖》(TheDragonLake)、《竹》(Bamboo)等以事物、景物為標題;

《墨翁傳》(TheStoryofanOldInkstickMaker)、《吳士》(AWuScholar)、《黃山人小傳》(ABriefBiographyofHuangtheMountainMan)等人物傳記標題;

《葉子肅詩序》(Preface toYeZisu’sPoems)、《〈笑府〉序》(Preface toATreasureofJokes)、《〈西湖夢尋〉序》(Preface toRecollectionsofMyDreamabouttheWestLake)等書序標題;

《湖心亭看雪》(WatchingSnowattheMid-lakePavilion)、《招陳生賞菊》(InvitingChenShengtoAppreciateChrysanthemumsTogether)等含有動賓詞組的標題。

1.2 意譯法

意譯,譯文內(nèi)容一致而形式不同謂之意譯,即以原文形式為標準,譯文表達形式上另辟蹊徑(方夢之2011:101)。這里,我們根據(jù)意譯的具體方法,把小品文標題英譯的意譯方法分為增譯、減譯、改譯、綜合和創(chuàng)新五種。

增譯:顧名思義,增譯就是在譯文中增加原文沒有的詞,主要起到解釋、補充的作用,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全文。采用增譯的如:

(1) 《釣臺》(YanZiling’sFishingTerrace)(增譯Yan Ziling。)

(2) 《大言》(TheCostofBigWords)(增譯the cost of。)

(3) 《尊盧沙》(ZunLusha:AManWhoTalksBig)(增譯a man who talks big。)

增譯除了指在譯文中增加原文沒有的字、詞,還表現(xiàn)在增加標點上。這里的標點主要指冒號和破折號,如《尊盧沙》(ZunLusha:AManWhoTalksBig)等。通過補充文字和增加標點,譯文的可讀性明顯增強。

減譯:減譯和增譯相反,是把原文中的部分字或詞省去不譯。我們把減譯分為以下三種情況:減譯名詞(16篇)、減譯形容詞(2篇)、減譯動詞(5篇):

減譯名詞,如:

(1) 《西湖香市》(TheWestLakeMarket)(減譯“香”字,因直譯的“incense market”表達概念過窄,而“香市”上并不僅賣香、燭等物,而是“三代八朝之骨董,蠻夷閩貊之珍異皆集焉”(周嘯天2011:242)。

(2) 《項脊軒志》(XianjiStudy)(減譯“志”,“志”是古代記敘事物、抒發(fā)感情的一種文體。)

(3) 《滿井游記》(ATraveltoManjing)(減譯“記”,該詞也表示一種文體。)

減譯形容詞,如:

(1) 《香茗》(Tea)(“香”未譯出。)

(2) 《〈聊齋志異〉自序》(Preface toStrangeTalesinMake-doStudio)(“自”未譯出。)

減譯動詞,如:

(1) 《子僑包藏禍心》(Ziqiao’sFoulHeart)(省略翻譯“包藏”。)

(2) 《工之僑為琴》(MusicianQiao’sMusicalInstrument)(減譯“為”,是“制作”之意。)

(3) 《記雪月之觀》(ASceneoftheMoonintheSnow)(減譯“記”,是“記錄”的意思。)

改譯:這里主要指在翻譯中,改變中文標題中部分詞的詞性,主要是改變動詞詞性。漢、英兩種語言對比研究表明,英語中以名詞和介詞為主,其使用頻度遠高于動詞,而漢語有著大量的動詞,與英語相比較而言,其優(yōu)勢非常明顯(潘文國2009:376)。以下把改譯主要分成三種情況:動詞改譯為名詞(12篇)、動詞改譯為介詞(6篇)、一種名詞改譯成另一種名詞(1篇)。具體來說:

動詞改譯為名詞:

(1) 《題孤山夜月圖》(AnInscriptiononthePaintingofNightMoonovertheSolitaryHill)(“題”為“題寫”的意思,在原題中做動詞,譯為名詞“inscription”。)

(2) 《司馬季主論卜》(SimaJizhu’sTalkonDivination)(“論”是“討論”的意思,為動詞,譯為名詞“talk”。)

動詞改譯為介詞:

(1) 《與周減齋先生》(ToMr.ZhouJianzhai)(動詞“與”作“給予”之意,譯成介詞“to”。)

(2) 《柳敬亭說書》(LiuJingtingasaStoryteller)(動詞短語“說書”譯為介詞短語“as a Storyteller”。)

一種名詞改譯成另一種名詞,如:

《剛峰宦囊》(HaiRui’sPossessionandProperty)(“剛峰”是海瑞的字,“海瑞”和“剛峰”雖均指同一人,但“海瑞”流傳較廣。用“Hai Rui”替代“Gangfeng”,增加了讀者的熟悉感。)

綜合:此處是指在標題翻譯中綜合運用了增譯、減譯和改譯等方法。這些運用了多種翻譯方法的標題表明,翻譯并不拘泥于一種方法,靈活使用才能跳出原文的束縛,如:

(1) 《蜀賈賣藥》(TheStoryofThreeSichuanMerchants)(英譯后增加了“the story”和“three”,而“賣”和“藥”字沒有譯出。)

(2) 《游珍珠泉記》(AVisittothePearlSpring)(動詞“游”改譯為名詞“a visit”,表示文體的“記”沒有譯出。)

創(chuàng)新:歸為這類的標題,其翻譯常常另辟蹊徑,取原文之意,舍原文之詞。創(chuàng)新給予了譯者充分的自由,譯者不再是受作者控制的奴隸。用創(chuàng)新翻譯的題目,直譯法通常只能傳達出表層意思,而在深層意義傳達上有所欠缺。請看以下例子:

(1) 《子余造舟》(Ziyu’sFarsightedness)

(2) 《弈論》(ALessonLearnedfromaGameofWeiqi)

以《子余造舟》為例,該題目可以直譯為“Ziyu Builds Boats”或增譯為“Ziyu’s Boat-building Skills”等。這些英譯題目都嚴格對照漢語,把“造舟”二字作為關注點,而文章的目的是通過子余造舟來強調(diào)其遠見,“farsightedness”更能準確傳達文章的內(nèi)在意旨。

2.《明清小品文》標題翻譯

與其他標題翻譯對比

研究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多位學者也翻譯過明清小品文。林語堂的《古文小品譯英》收錄了其翻譯的眾多小品文,其中不乏明清兩朝的小品文。劉士聰也翻譯過《項脊軒志》。這些譯本為對比研究中文標題的英譯方法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2.1 《明清小品文》標題翻譯與《古文小品譯英》標題翻譯對比

林語堂酷愛明清小品文,王兆勝(2006:126)把這種酷愛和癡迷歸納為耽讀,大量翻譯介紹、信手拈來和不厭其煩地引錄、理論倡揚、寫作小品文以示范這五個表現(xiàn)層次。在“大量翻譯介紹”明清小品文這個表現(xiàn)層次上,林語堂翻譯了眾多明清小品文?!豆盼男∑纷g英》(2009)便收錄了林語堂翻譯的多篇小品文。因其中有部分出自明清作家的作品,故用來和《明清小品文》進行對比。其中,有三篇文章同時被二書收錄選譯。

小品文中文名《明清小品文》中的英文名《古文小品譯英》中的英文名《水滸傳》序Preface to The WaterMarginFriendly Chats報劉一丈書A Letter to LiuYizhangLetter on the Secret ofGetting Along西湖七月半Watching the Moon onthe West Lake at July15th FestivalHarvest Moon on WestLake

從以上三篇文章的中、英文題目中不難發(fā)現(xiàn),《明清小品文》的譯文與原題比較接近,中、英文在傳達信息上差別不大:《〈水滸傳〉序》屬直譯;《報劉一丈書》中動詞“報”改譯成介詞,收信人“劉一丈”和賓語“信”在英語標題中都得到保留;《西湖七月半》屬增譯,“watching the moon”是根據(jù)全文意思后增加的,而原先題目中的意思都得到保留。

而《古文小品譯英》創(chuàng)新比重較多,其中最引人注意的當屬《〈水滸傳〉序》的翻譯?!靶颉弊觥靶蜓浴币馑紩r,在英語中有對應的詞,即“preface”,而林語堂譯作“Friendly Chats”。其實,“Friendly Chats”是出現(xiàn)在目錄中的譯名,正文中的譯名是“Friendly Chats:Preface toShuihuchuan”。雖然增加了“Preface toShuihuchuan”,卻不難看出它只起補充作用,重要性不如“Friendly Chats”。可以說,“Friendly Chats”和原題《〈水滸傳〉》序相去甚遠。林語堂為什么會做這樣的處理呢?存不存在誤譯的可能?

我們再來看一看《古文小品譯英》對其他部分明清小品文標題的翻譯。

小品文中文名目錄中的標題正文中補充的內(nèi)容《西廂記》序What Can I Do AboutIt?Preface Ⅰ and Ⅱ toTHE WESTERNCHAMBER浮生六記二節(jié)In Memory of aWomanFrom SIXCHAPTERS OF AFLOATING LIFE華陽散稿自序Dreams, Interestingand OtherwisePreface to HUAYANGESSAYS敘陳正甫會心集On Zest in LifePreface toHWEISHIN COLLEC-TION OFPOEMS OF CHENCHENGFU幽夢影Quiet Dream ShadowsFrom YOUMENGYING七療The Seven Remedies無論私On the Importance ofPartiality無

其中,《幽夢影》、《七療》和《論私》為直譯,剩下的標題,主要是著作的序言,其英文標題與原標題相差甚遠,若不看后文補充的內(nèi)容,很難從英語標題想到其中文題目。可見,林語堂把《〈水滸傳〉序》譯為“Friendly Chats”不是誤譯,而是有意而為之。

“林語堂能以西方人的角度來看中國文化,熟知西方人的口味……他的翻譯重點是把中國文化的精品翻譯成當時世界上的主流語言——英語,使他們在世界上有更多、更廣泛的讀者群?!?董娜2010:96)為此,林語堂在翻譯時,對原標題進行了可謂大刀闊斧的創(chuàng)新,因為當時西方人恐怕對《西廂記》、《浮生六記》、《華陽散稿》、《敘陳正甫會心集》等書了解有限,若直譯譯出,對他們來說不僅是毫無意義的,而且難免使讀者產(chǎn)生過于陌生感,并有可能舍棄閱讀文章。于是,林語堂放棄了直譯中文標題,而是從文章中提煉能概括全文的文字作為新的標題。這一做法與美國女作家賽珍珠(Pearl S. Buck,1892~1973)將《水滸傳》小說名譯為AllMenAreBrothers的做法相同。她在譯本序言中指出,“水滸”這一書名如果直譯為英語,對讀者來說是毫無意義的(轉引自謝天振等2009:237)。林語堂在翻譯《〈水滸傳〉序》時,既不譯出“水滸傳”,也不譯出“序”字,而是根據(jù)全文意思,譯為“Friendly Chats”,來減少西方讀者的閱讀障礙,正是基于同賽珍珠一樣的考慮。正如陳清(1995:75)指出,“他(林語堂)用西人的審美眼光來審視中國文化,而后再用適合西人閱讀口味的文字介紹出來。”

從《〈水滸傳〉序》兩個譯名可以看出,林譯對讀者的關注程度高于《明清小品文》;《明清小品文》卻偏重于原作。這種轉變首先在于包括《水滸傳》在內(nèi)的中國古典著作已為外國人士逐步了解,且這部分人的數(shù)量已不在少數(shù);其次它體現(xiàn)了當今多元文化的發(fā)展趨勢。后殖民主義學派人物理查德·雅克蒙德(Richard Jacquemond)指出,不同文化間存在著權力差異,被支配文化中的作者,如果想使自己擁有更多的讀者的話,就不得不為能被翻譯到支配文化而寫作(轉引自賀學耘等2010:247)。或者說面對具有文化優(yōu)越感的民族,譯入時要采用歸化的方法。但是,隨著多元文化的發(fā)展,文化不平等現(xiàn)象正在逐漸被打破。體現(xiàn)在翻譯中,是譯者可以保留源語文化的特點。進入到20世紀90年代,不少翻譯學者漸漸認識到翻譯觀念與翻譯原則在多元文化語境下應該有所改變。美籍意大利學者勞倫斯·韋努蒂認為,要從文化交流的高度去看待翻譯方法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在翻譯中,要把翻譯方法與技巧置于歷史與文化的高度來認識,將翻譯置于多元文化的語境下來加以探討(參見許鈞2001:83)。

林語堂當時采用的翻譯策略可以從翻譯主體角度來考察。對“誰是翻譯主體”這一問題,國內(nèi)外大致有四種答案:一是認為譯者是翻譯主體;二是認為原作者與譯者是翻譯主體;三是認為譯者與讀者是翻譯主體;四是認為原作者、譯者與讀者均為翻譯主體(許鈞2003:11)。照此,林譯比較接近第三種,其譯文尤其關注讀者的接受程度。

不同的翻譯理論雖然各自的重點和視角不一樣,但無論怎樣不同,大家都同意一個看法,那就是,譯文和原文要在最大的可能程度上對等(羅益民2012:71)。抑或說,信是譯者主體性的底線(張順生2008:63),因此翻譯實踐和翻譯研究的起點和落點“無非就是一個發(fā)現(xiàn)對象,再揭示其(原文本)意義的過程”(羅益民2012:75)?;诖?我們認為,翻譯的主體是譯者,翻譯實踐和翻譯研究主要應該從作品的原意(原作者通過文本所表達的意義)、讀者和譯者三方面出發(fā)。翻譯應遵循一個基本內(nèi)核和兩個合理內(nèi)核的哲學翻譯觀,即以作品的原意為翻譯的基本內(nèi)核(inner kernel),以關照讀者和充分發(fā)揮譯者的主體性為翻譯的合理內(nèi)核(rational kernel)。我們之所以把作品的原意視為翻譯的基本內(nèi)核,是因為任何翻譯都應當建立在作品的原意基礎之上,沒有這個基礎的譯作只能是空中樓閣。把關照讀者作為合理內(nèi)核,是因為翻譯的目的是為了讓讀者了解源語言文化,因此這勢必要求要在語言選擇時將讀者納入考慮之中,考慮到讀者的前理解(preunderstanding),即存在主義哲學創(chuàng)始人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1889~1976)所說的“先有”(fore-having)、“先見”(fore-sight)或“先概念”(fore-conception);之所以將充分發(fā)揮譯者主體性作為合理內(nèi)核之一,是容許譯者在保證堅持“信”這條底線的前提下,針對受眾所處的時代、文化背景、地點、性別等諸多元素,選擇或調(diào)適自己的翻譯策略,以達到譯本的目的。這是因為雖然譯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進行發(fā)揮、增刪或再創(chuàng)作,但是原則上不能超過常識所容許的度(同上:78)。套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話語來說,超過了一定的度,事物的性質(zhì)就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一事物就變成了他事物。

2.2 《項脊軒志》兩個譯名的思考

《項脊軒志》是明代文學家歸有光的名篇。項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歸道隆所居之處;軒,小屋;志是古代記敘事物,抒發(fā)感情的一種文體。項脊軒是作者的書齋。

《明清小品文》把《項脊軒志》譯為“Xiangji Study”,劉士聰先生也譯過此文,將標題譯作“Xiangjixuan”(喬萍等2010:118)。對比這兩個譯文,不難發(fā)現(xiàn),相同點是“項脊”都是音譯,表示文體的“志”都沒有譯出來。不同點在于“軒”字的處理上,前者采用意譯,后者則是音譯。

如何翻譯“軒”比較合適,是直譯好還是音譯好?對此,我們認為支持前者的處理方式。軒是中國園林中一種常見的建筑形式,如拙政園中的“與誰同坐軒”、網(wǎng)師園中的“看松讀畫軒”和滄浪亭中的“面水軒”等,其名通常分別譯作“Whom-to-Sit-With Pavilion”、“Watching Pine and Appreciating Paintings Studio”和“Waterside Hall”等。這三例都采用了意譯法來翻譯“軒”。這樣處理,即使外國游客無法從建筑名中了解其中的文化內(nèi)涵,也能從“pavilion”、“studio”和“hall”中大概知道該建筑用途的端倪。如果像“項脊軒志”譯成“Xiangjixuan”那樣,“與誰同坐軒”就會譯成“Yushuitongzuoxuan”,這一串字母意義何在?恐怕在懂漢語但不熟悉拙政園人的眼中也不甚明了,因為一沒有標聲調(diào),二字母在什么地方斷開不明確,更不用說英美人士了。因此,我們認為有必要關照讀者,把“項脊軒志”譯為“Xiangji Study”,因為對于普通受眾而言,“Xiangji Study”顯然比“Xiangjixuan”的意思更清楚,而他們很難從“Xiangjixuan”中了解、把握語言的基本信息。

“項脊軒”是由專名加通名構成的,“項脊”是專名,“軒”是通名。由專名加通名構成的地名主要用音意結合的翻譯方法,專名用音譯,通名用意譯,如山海關(Shanhai Pass)和滄浪亭(Canglang Pavilion)等。對于這類地名,用意譯翻譯通名可以有助于外國人知道這個地方是什么,大致作何用途等。比如,世界文化遺產(chǎn)之一的莫高窟譯為“Mogao Grottoes”,即是專名音譯,通名意譯。不過,一般來說,單音節(jié)地名的英譯首先要把前面的專名和后面的通名一起音譯,然后再把通名意譯,分開書寫,如淮河譯作“Huaihe River”,九寨溝常譯作“Jiuzhai Valley”。不過,維基百科上的“九寨溝”詞條使用的是“Jiuzhaigou Valley”。對此,我們的看法是,要加強規(guī)范化,盡量避免一名多譯現(xiàn)象。

3. 中文標題英譯方法總結

通過對《明清小品文》一書127篇文章中、英文標題的分析,我們對中文標題英譯的具體方法以及翻譯原則進行了歸納。

3.1 標題英譯的具體方法

直譯和意譯是漢譯英標題常用的方法,意譯可分為增譯、減譯、改譯、綜合和創(chuàng)新法。

音譯(transliteration)也是一種常用方法。音譯亦稱“轉寫”,即用一種文字符號來表示另一種文字系統(tǒng)的文字符號的過程或結果。當源語言和目的語之間差異很大、存在語義空白的情況下,翻譯不可能從形式或語義人手,此時音譯是主要的翻譯手段(方夢之2011:105)。在《明清小品文》中,音譯常常與直譯和意譯結合使用,用于翻譯人名、地名等,如《藺相如完璧歸趙論》(OnLinXiangru’sSendingBacktheJadeIntacttotheStateofZhao)、《柳敬亭說書》(LiuJingtingasaStoryteller)、《贊劉諧》(InPraiseofLiuXie)等。其實類似情況在漢譯英中十分常見,如《徐悲鴻的一生》被譯作“XuBeihong—LifeofaMasterPainter”、《倪煥之》被譯作“SchoolMasterNiHuanzhi”、《孔乙己》被譯作“TheTragedyofKongYiji”等(梁紅艷2009:73)。

要真正譯好標題僅有翻譯方法并不夠。翻譯需要模仿,這種模仿可以從文化和語言兩個層面上來看。就文化層面,如今已不需要把本國文化譯成目的語文化中的對應文化,或者把本國文化簡單化,用解釋性的語言表達出來。以“清明節(jié)”為例,相關譯名有Pure Brightness Festival、Clear Bright Festival、Ancestors Day和Tomb Sweeping Day等。前兩個譯文字字對應;后兩個譯文則譯出了意思。但是隨著各國文化的交流,“清明節(jié)”現(xiàn)在可以完全音譯為Qingming Festival,而且這種譯法已經(jīng)得到認可。英文維基百科上的“清明節(jié)”詞條采用的就是Qingming Festival。

就語言層面,在翻譯中還是需要關注英語中特定的表達方式,或者說在語言上回歸英語,回歸目的語。有的表達可以直接引用。英語中有個形容柳樹非常形象的表達:weeping willow。許淵沖教授所譯的《唐詩三百首》(2007:87)中,即把唐彥謙的《垂柳》譯為“Weeping Willow”。若把該題譯作含“willow”,但不帶“weeping”的短語,也是完全正確的,但借用“weeping willow”這個英語中原有的表達,既不避開“垂”字,也沒有將其死譯成“droop”、“dangle”等詞。這樣的翻譯,雖拿來主義,卻不僅地道,而且包含頭韻,十分形象,使讀者眼前仿佛浮現(xiàn)柳枝下垂,隨風飄蕩的畫面。魯迅的作品《風波》被譯為“Storm in a Teacup”,就是借用英語中的習語。有的則需要模仿。上文已指出《子僑包藏禍心》(“Ziqiao’s Foul Heart”)中的動詞“包藏”省略不譯,還需要指出的是這里的“foul heart”源于一句英語諺語:A fair face may hide a foul heart?!稐鳂蛞共础返囊粋€譯名是“Mooring by Maple Bridge at Night”,暗合了羅伯特·弗羅斯特的“Stopping by the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可謂以詩譯詩,使《楓橋夜泊》這個譯名地道,并富有強烈的節(jié)奏感。

3.2 標題英譯的美學原則

王玉春(2008:166)指出,對文學作品而言,標題強調(diào)其審美功能和信息功能的統(tǒng)一。信息功能要求信息完整不缺失,上文介紹的翻譯方法可以在較大程度上做到這一點。審美功能的提出和把翻譯當做一門藝術是一致的。德萊頓(John Dryden,1631~1700)明確指出翻譯是藝術(賀學耘等2010:104);塞弗里(Theodore Horace Savory,1896~?)也說翻譯是一種藝術(同上:146);林語堂認為搞翻譯的人首先要覺悟的事,就是翻譯是一種藝術(同上:39)。翻譯、藝術、審美可以結合在一起考察。

謝天振(2007:69)認為,文學翻譯與其他翻譯有一個根本區(qū)別……文學翻譯使用的是一種藝術語言,一種具有美學功能的藝術語言。實現(xiàn)這種藝術的語言可以首先從意美和音美兩方面著手?!耙饷馈焙汀耙裘馈比∽栽S淵沖教授就詩詞翻譯提出的“三美”標準:意美、音美、形美。沒有考慮形美,是因為形美特指中國古典詩詞中的簡練、工整、對仗等,而標題一般不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

所謂意美,可指譯文或能使讀者身臨其境,或描繪出栩栩如生的畫面。比如林語堂把《浮生六記》譯為SixChaptersofaFloatingLife?!癴loating”有流動、浮動的意思,這樣的生活必定不是平靜如水的安定生活,而是充滿波折和不定,用該詞形容生活,讀者內(nèi)心似乎也有可能會隨之浮動。伊文·金(Evan King)把老舍的《駱駝祥子》譯為RickshawBoy,在題目中就為讀者呈現(xiàn)了一個拉黃包車車夫的形象。大衛(wèi)·韋克菲爾德(David Wakefield)翻譯了馮驥才的《三寸金蓮》(TheThree-InchGoldenLotus:ANovelonFootBinding),數(shù)字和比喻的使用則很容易使讀者產(chǎn)生聯(lián)想。

音美可以通過頭韻、尾韻等修辭方法實現(xiàn)。頭韻和尾韻在英文中使用很頻繁,這樣的英文不僅朗朗上口,且易于記憶。運用到文學作品題目中,典型的頭韻例子有《天路歷程》(Pilgrim’sProgress)、《匹克威克外傳》(ThePickwickPapers)、《傲慢與偏見》(PrideandPrejudice)和《王子與貧兒》(ThePrinceandthePauper)等。1880年首個《聊齋志異》英譯者將該標題譯作StrangeStoriesfromaChineseStudio顯然采用了頭韻;霍克斯將《紅樓夢》譯作TheStoryoftheStone,不僅因為《紅樓夢》又名《石頭記》,還有一個原因應該是story和stone正好構成押頭韻,使TheStoryoftheStone這一標題讀來押韻。姜文力作《鬼子來了》英譯為DevilsontheDoorstep,余華的小說集《往事與刑罰》(ThePastandthePunishments)和王小帥拍的電影《十七歲的單車》(BeijingBicycle),也采用了頭韻。

另外,簡潔美也是標題翻譯中應該做到的。語言簡潔樸素之所以稱之為美,是因為它能以最經(jīng)濟的文字表達出最豐富的內(nèi)容(李成明2012:111)。簡潔的標題還易于記憶和傳播,這需要譯者盡可能減少標題字數(shù),使用簡單的詞。《明清小品文》對部分表示文體的詞省略不譯即是為了使標題簡潔。電影名《霸王別姬》譯為FarewelltoMyConcubine,則是省略了中文標題的主語“霸王”;《藏龍臥虎》(CrouchingTiger,HiddenDragon)顯然略去了冠詞;《西游記》的一個譯名JourneytotheWest顯然也省略了冠詞和表示文體的“記”,而另一個譯名PilgrimagetotheWest(楊憲益、戴乃迭譯)不僅不約而同地省略了冠詞,而且能夠讓人聯(lián)想到朝圣、聯(lián)想到《天路歷程》,宗教味濃郁。

4. 結語

嚴復說,“一名之立,旬月踟躕”。翻譯書名是需要精雕細琢的。好的書名翻譯既要準確表達作品的內(nèi)容,做到題文相符,還要展現(xiàn)出原作的基本格調(diào)和語言風格,兼顧音韻音節(jié),以及原作的時代感和民族特色等,并自始至終把讀者反應擺在首位,突出主題,吸引更多讀者的眼球(梁紅艷2009:74)。

中文標題英譯時,仍然要從直譯和意譯這兩種主要方法著手;根據(jù)具體情況采用增譯、減譯、改譯等方法;可能的情況下,要考慮意美、音美、形美、簡潔美等美學原則;要與時俱進譯,因為由于時代不同,讀者群體不同,語言必然有所變化。

翻譯中也存在“真善美”(張順生2010:6)。英譯中文標題是一種追求“真善美”的過程,要求“真”,保證能夠準確傳達原文本的信息;求“善”,要關照讀者力求翻譯語言便于目的語讀者理解,表達地道流暢;求“美”,可能的情況下使用英語的修辭手法,通過譯語之美領略源語之妙。

當然,標題翻譯的前提應該遵循“一個基本內(nèi)核和兩個合理內(nèi)核”的哲學翻譯觀,即以作品的原意為基本內(nèi)核,以關照讀者和充分發(fā)揮譯者的主體性為合理內(nèi)核。這一翻譯觀不僅適用于標題翻譯,也可供一般翻譯借鑒。

Zhou, X.etal. 2013.TheShortEssaysoftheMingandQingDynasties(Wang Hong & Zhang Shunsheng trans.) [C]. Chengdu: Sichuan People Publishing/Reading: Paths International.

陳清.1995.林語堂中西合璧文化觀成因管窺[J].徐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75-78.

董娜.2010.基于語料庫的“譯者痕跡”研究——林語堂翻譯文本解讀[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方夢之.2011.中國譯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郭著章.1984.也談書名和標題的翻譯[J].翻譯通訊(12):22-24.

賀學耘、陳水平、石紅梅、徐德珍、彭寧紅.2010.翻譯理論綜合案例教學——中西方譯學理論選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蔣澄生.2002.標題翻譯重在“達”“雅”——標題翻譯教學札記[J].廣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61-64.

李成明.2012.漢英翻譯中的簡潔策略[J].長沙大學學報(1):110-11/131.

李建紅.2006.從互文性的角度看文章標題的翻譯[J].外國語言文學(2):118-21.

梁紅艷.2009.中文書名英譯的方法和原則[J].編輯之友(6):72-74.

劉孔喜.2009.文學作品標題的翻譯[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7-101.

林語堂.2009.古文小品譯英[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羅益民.2012.新批評的翻譯詩歌方法論[J].外國語(2):71-80.

潘文國.2009.漢英語對比綱要[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喬萍、翟淑蓉、宋洪瑋.2002.散文佳作108篇(英漢·漢英對照)[C].南京:譯林出版社.

孫洙.2007.唐詩三百首(許淵沖譯注)[C].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王寧.2012.民族主義、世界主義與翻譯的文化協(xié)調(diào)作用[J].中國翻譯(3):5-12.

王艷、高菊霞.2011.文學作品的標題翻譯研究[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3):9-11.

王玉春.2008.創(chuàng)新與迷失:大眾傳媒語境下的標題藝術[J].當代文壇(1):166-68.

王兆勝.2006.林語堂與明清小品[J].河北學刊(1):126-36.

謝天振.2007.譯介學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謝天振等.2009.中西翻譯簡史[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許鈞.2001.尊重、交流與溝通——多元文化語境下的翻譯[J].中國比較文學(3):80-90.

許鈞.2003.“創(chuàng)造性叛逆”和翻譯主體性的確立[J].中國翻譯(1):6-11.

閻德勝.1997.文章標題的翻譯[J].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5):61-67.

虞建華.2008.文學作品標題的翻譯:特征與誤區(qū)[J].外國語(1):68-74.

張順生.2008.譯者主體性的底線[J].上海翻譯(2):63-66.

張順生.2010.外語翻譯中的“真善美”[J].英語知識(6):4-6.

張偉.2010.翻譯:直譯、意譯的完美統(tǒng)一——直譯、意譯之爭所引發(fā)的思考[J].東京文學(10):178-79.

周嘯天.2011.明清小品文(漢英對照)(王宏、張順生譯)[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猜你喜歡
小品文意譯林語堂
林語堂:幽默藝術與快樂人生
文苑(2020年7期)2020-08-12 09:36:28
轉瞬即逝的絕美——例談小品文《蟬》的微解讀策略
探訪林語堂故里
海峽姐妹(2018年7期)2018-07-27 02:30:36
淺談英漢翻譯中的直譯與意譯
1940年林語堂短暫的重慶之行
文史春秋(2017年12期)2017-02-26 03:16:17
大陸與港臺譯制片對英文電影片名的直譯與意譯取向研究
Shock Ini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xplosives at Near-ambient Temperatures
含能材料(2016年9期)2016-05-08 13:19:08
HIS COUNTRY AND HISPEOPLE
漢語世界(2015年1期)2015-12-28 11:05:24
小品文的精神
小品文選刊(2015年1期)2015-08-15 00:46:32
論張岱小品文的“以詩為文” ——以《補孤山種梅序》為中心
巴南区| 思茅市| 洪雅县| 昭苏县| 什邡市| 长宁区| 扶风县| 通河县| 丹巴县| 任丘市| 临沭县| 黑水县| 宜兰县| 文水县| 鸡东县| 吕梁市| 岳西县| 榆树市| 沁水县| 罗城| 高雄县| 错那县| 新密市| 社会| 临澧县| 邯郸县| 遵义市| 界首市| 旺苍县| 乌拉特后旗| 静海县| 全南县| 靖西县| 临夏县| 鸡西市| 儋州市| 兰州市| 敖汉旗| 威宁| 榆林市| 龙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