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惠忠
一考生
第一組鏡頭
時間:2012年6月5日
地點:天津勸業(yè)場門前
干凈的步行街,剛剛灑掃過的地面在太陽下能照出人影。
花花綠綠的冰糕紙飄落地面。
一只休閑鞋實實地砸在冰糕紙上?!皨尩模 碧_將紙?zhí)唢w。
紙翩然落下。
冰糕紙好像很喜歡高跟鞋敲打地面的節(jié)奏,隨著一只高跟鞋走了好幾米。
高跟鞋在地上蹭了好幾次才擺脫這張厚臉皮的紙。
……
十幾分鐘,這張紙不知道被多少次踩踏。
一個小女孩撿起它,放進垃圾桶。
女孩的媽媽面無表情,拍著她的手,嘴里說著什么。
畫外音:公共環(huán)境是大家的,每個人都有維護的義務。舉手之勞的事,為什么變得那么艱難?有人說,家門內自己負責,家門外與我無關,不管什么事兒全當沒看見。小女孩是可愛的,長大之后的她還會這樣嗎?
第二組鏡頭
時間:2012年6月6日
地點:海河富民橋邊
清澈的河水潺潺流淌。
100米外,一群人正在向河里撒魚苗。依稀可見紅紅的標語,上面的字看不清楚。應該是“愛我母親河,凈化母親河”一類吧。
橋下,十幾個人排列整齊,每個人全套裝備,馬扎兒、水桶、遮陽傘、幾根魚竿。
沒有人說話,很靜。
橋頭牌子上寫著:景觀河道,禁止垂釣。
水邊到河堤的草地,被踩出了清晰的小道,小道上的草已經枯黃。
有兩個人收起魚竿,兩條小魚從河里“游”進了桶里。
……
畫外音:景觀河道是大家的,每個人都有維護的義務。不能為了自己的興趣,而讓“禁止垂釣”成為可笑的牌子。您釣上的小魚,說不定是剛剛放養(yǎng)的魚苗。您難道希望自己的母親河一天天滄桑下去?
從我做起。加油!
[點評]這篇文章構思精巧,很有特色。標題“非正常拍攝”別具意味,顯現了作者的機智和詼諧。文章由兩組鏡頭構成,每組鏡頭都從時間、地點寫起,以鏡頭攝入的畫面為主,再配上畫外音來點題(扣合“有些最常見而又不可或缺的東西,恰恰最容易被我們忽視”);而且,兩組鏡頭所攝錄的都是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現象,但它們反映的是我們社會丑陋的一面。對于鏡頭提供的畫面,作者表述的文字本身具有強烈的傾向性,再加上畫外音中作者義正詞嚴的評判,全文針砭有力,啟人深思。
一考生
“水到底是什么東西?”這個問題很可笑嗎?起碼命題人認為是可笑的——“有些最常見而又不可或缺的東西,恰恰最容易被我們忽視”。魚兒每天生活在水中,沒了水,魚兒就失去了家,就沒了容身之所,可魚兒竟然不知道“水到底是什么東西”,這豈不是天大的笑話!
魚是不會說話的,當然不可能“忍不住”發(fā)問。但既然有人編了這個故事——且不論這故事編得是否符合邏輯,我們就順著這根竿子往上爬一爬:
小魚為什么不知道“水到底是什么東西”呢?
主要是因為小魚還太小。這“小”指的是年齡上的“小”,而不是個頭兒上的“小”。年齡小到什么程度?我推測最多也不過是上幼兒園大班的年齡。這個年齡的孩子,知道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什么樣子嗎?知道月相變化的原因嗎?知道大氣中的PM2.5含有什么有毒、有害物質嗎?知道“二奶”、“小三”是何方神圣嗎?他們不知道。但是,他們的不知道是正常的。如果有一天他們突然發(fā)問:“月亮上到底有什么東西?”那好,悉心培養(yǎng),沒準兒將來就是“霍金第二”。如果他們問:“‘二奶’是媽媽的什么人?”家長該怎么回答?
人們對世界的認知,自有其規(guī)律;孩子的成長,也應該順其自然。成年人需要做的,一是盡量為孩子的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包括自然的和社會的;二是把孩子當成孩子,別讓孩子在還是孩子的時候,就不怎么像個孩子了。
那么,由誰來告訴小魚“水到底是什么東西”呢?
當然是老魚。但老魚中有明明白白知道“水到底是什么東西”的,也有渾渾噩噩不知道“水到底是什么東西”的,所以,這個告訴小魚“水到底是什么東西”的角色應該由前者來擔任。但事實上呢?更多的時候,是由后者擔任這個角色的,而前者由于太明白、太清醒、太不通“魚”情世故而受冷落、遭閑置,被安排做不致于對下一代產生“不良影響”的工作。比如,是不是從事教育工作的老魚都清楚“水到底是什么東西”?反正我這條小魚碰到過不清楚的。比如,是不是從事管理工作的老魚都清楚“水到底是什么東西”?我沒怎么接觸過,但有些地方的水質越來越差卻是不爭的事實。
“水到底是什么東西”,小魚們可能永遠也弄不明白……
[點評]這是一篇很有特點又有些另類的優(yōu)秀雜文。作者抓住小魚“水到底是什么東西”的發(fā)問,在層層設問(“小魚為什么不知道‘水到底是什么東西’呢”、“那么,由誰來告訴小魚‘水到底是什么東西’呢”)中由果溯因,分析其不懂“水到底是什么東西”的原因是年齡小,指出“人們對世界的認知,自有其規(guī)律;孩子的成長,也應該順其自然”,問題的關鍵在于怎樣讓小魚由“不懂”到“懂”。通篇以魚喻人,在看似漫不經心的解析中,對現實生活中的不正?,F象進行了諷刺與批判。語言生動活潑,俏皮幽默,或含蓄,或犀利,具有很強的雜文味兒。像“把孩子當成孩子,別讓孩子在還是孩子的時候,就不怎么像個孩子了”、“前者由于太明白、太清醒、太不通‘魚’情世故而受冷落、遭閑置,被安排做不致于對下一代產生‘不良影響’的工作”、“反正我這條小魚碰到過不清楚的”等,意味雋永,精警動人;結尾段更是意在言外,它暗喻“在其位而不能謀其職”的社會問題得不到解決的話,受損害的就只能是孩子。這無疑是一種“救救孩子”的嚴正呼告。
一考生
在人類歷史的天空中,有時乾坤朗照,有時烏云密布,而在那沒有星星、沒有月亮的長夜里,卻常常閃爍著英雄的光芒。光明和黑暗,總是互為背景。
英雄是耀眼的,如璀璨之星,在沉沉黑夜中獨放光芒。然而,往往這種正義之光卻在慘烈的黑暗背后掩藏著無盡的悲哀!在萬馬齊喑的昏暗長夜,或許僅憑一個英雄之力,是不足以驅散整個社會的黑暗的。
屈子有濟世之心、匡世之才,然面對楚王的昏庸、群臣的讒佞,屈子又奈之何?一滴清水如何敵得一池的濁水?唯有悲嘆“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的無奈。然而他雖投身清流,長辭人世,終未改其靈魂的清白。2500多年之后,連韓國人都搶著要紀念他。
當歷史的書卷翻到東晉,我們穿越時空,看到了陶淵明采菊東籬的身影,為了不與亂世合污,他“不為五斗米折腰”,毅然離開黑暗的官場,歸隱田園,荷鋤南山。吃苦受窮為的是保持本性的純潔,面對唯利是圖的世風,蚊蠅逐臭般的腐水,眾生趨之若鶩,而陶公就像清蓮一樣,獨出污泥而不染,何其可貴!
暗世總是不顯賢才,小人總是羈絆英雄之路。任你有經天緯地之才、匡世濟民之舉,又奈何!
只有悲哀,英雄留下的悲哀最令人嘆惋傷心。然而,此種悲哀確非少數。
岳武穆赤心報國,高舉抗金大旗救民于水火,長歌“壯士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他的英風豪氣震古爍今。只可惜,英雄末路是悲壯無奈的:一腔熱血沒能灑在報國的疆場,滿懷忠義卻屈死在奸佞手中。只因那皇帝昏庸,奸臣賣國,黑暗王朝風雨飄搖,在這樣一個污濁的環(huán)境里,一滴“清水”如何澄澈乾坤呢?
每每想起岳將軍,我便怒發(fā)沖冠,熱血沸騰——可憐,可恨,可嘆!如此一偉大英雄竟然英年早逝,精忠報國的將星淹沒在奸佞小人的口水里!
我敬佩這些英雄們,雖然他們大多未能成就夙愿,但我敬佩他們這些鐵骨錚錚的漢子!面對濁世,他們秉持高潔;面對蒼生,他們力挽沉舟。雖然整個頹世如“大廈將傾,一木難支”,必然會敗落下去,但英雄的存在足以說明:天地間,正氣長存,“清水”永清!他們永遠是人類的希望!
當后人翻開歷史,會為這些不朽的生命而振奮,會為他們的光芒所照耀。我贊佩人間這些真的猛士,為了正義而直面慘淡的人生,為了眾生而正視淋漓的鮮血。
葬送英雄的時代是悲哀的,而英雄的價值永遠超越時代的界限。亂世濁流,方顯英雄本色!而英雄的本色,就是天地間正氣所在。
讓悲哀不再,浩氣長存!
[點評]2012年天津卷作文題是一道開放性很強的試題,立意是多角度的。本文與眾不同之處在于:沒有從“魚和水”的關系入手,簡單地去談人與環(huán)境,也沒有關注身邊平凡中的偉大和瑣事中的感動,而是另辟蹊徑,依據“水到底是什么東西”暢談“英雄的悲哀”。文章從戰(zhàn)國時的屈子“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談到東晉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毅然歸隱田園;繼而滿含深情地評議南宋皇帝昏庸,奸臣賣國,岳將軍怒發(fā)沖冠,精忠報國。這些英雄們雖然“大廈將傾,一木難支”,“不足以驅散整個社會的黑暗”,但他們的存在足以說明“天地間,正氣長存,‘清水’永清”。文章立意新奇,不落俗套,大氣磅礴,鏗鏘有力。一個剛成年的學生能寫出這樣的佳作,真是令人贊賞。
一考生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币馑己芎美斫猓诖河甑淖虧櫹滦〔莅l(fā)芽,遠遠望去一片綠色;可當人們走近時,卻發(fā)現綠色淡了,甚至肉眼都看不到。從文學的角度評價,韓愈的詩句是美的;但我覺得,退之先生這兩句詩用來概括生活中的某些現象,也是再恰當不過了。
人們都崇拜英雄,希望在自己最需要的時刻,英雄能挺身而出;但失望的時候多,英雄似乎只出現在遙遠的地方。
“最美女教師”張麗莉的事跡廣為流傳。在呼嘯的汽車沖向學生的一剎那,她用纖弱卻有力的身軀搭起一個安全的崗亭;“最美司機”吳斌的事跡感動千家萬戶,在鐵片擊中血肉之軀后的76秒,他以美到極致的動作完成了由兇險到平安的擺渡。人們仰望張麗莉,因為在這個“個人至上”的年代,她奮臂揮手的形象詮釋了師德的最高境界;人們欽敬吳斌,因為在這個道德與責任日漸稀薄的年代,他忍痛減速泊車的鏡頭,是職業(yè)道德與敬業(yè)精神的最好寫照?!白蠲馈倍?,是對他們個人的最高獎賞,更是對無疆大愛真正回歸的熱切呼喚。
有時,人們會生發(fā)這樣的慨嘆:為什么英雄只在遠方?我的生活中何日英雄突現?心情可以理解,但認識不能說沒有偏差。很多人認為,只有做出驚天動地大事的人才是英雄,只有媒體鋪天蓋地宣傳的人才是英雄。用狹隘與拔高的標準來衡量,稱得上英雄的屈指可數。實際上,“最美女教師”、“最美司機”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百姓。設想一下,如果張麗莉沒有遭遇車禍,如果吳斌沒有遭遇奪命的鐵片,這兩個人是不是可稱為“英雄”?很難回答。我們的社會還沒有進步到,可以把一個不在“編制”內的教師、一個平凡的司機和英雄聯系在一起,哪怕她是一個深受學生喜愛的老師,他是一個行車十年無事故的優(yōu)秀員工。
羅曼·羅蘭說:“英雄是靠心靈而偉大的人。”借用來評價張麗莉、吳斌很是貼切。我們的身邊,有許許多多的張麗莉和吳斌,只是因為他們離我們太近,就如初春細雨中的小草,被方方面面給忽視了。英雄就在身邊,可我們卻一直在呼喚英雄,尋找英雄!多有意思的悖論!
“水到底是什么東西”,小魚的發(fā)問是天真的,所以不可笑;“英雄在哪里”,成人的發(fā)問是愚蠢的,當然就是可笑的,而且可笑之極。
[點評]這是一篇很有力度、能引人深思的社會生活評論。該考生由“小魚的發(fā)問”聯想到“我們的身邊,有許許多多的張麗莉和吳斌,只是因為他們離我們太近,就如初春細雨中的小草,被方方面面給忽視了”。擇取這樣一個議題,角度集中而現實針對性強。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沒有采用直接評述的方式,而是巧妙地引入了韓愈的名句“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借以增強論說的形象性與文學味。通讀全文,讀者自然心領神會:“水到底是什么東西”也好,“草色遙看近卻無”也罷,都是為呼吁“發(fā)現、珍視身邊的英雄”服務的。綜合看來,該文立意之緊契當下熱點,以及構思之巧、用例之典型(“‘最美女教師’、‘最美司機’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百姓”)、說理之充分有力(尤須留意“設想一下,如果張麗莉沒有遭遇車禍,如果吳斌沒有遭遇奪命的鐵片……”這一片段),均達到了較高水準。
一考生
“奇奇,起來了!再不起要遲到了?!?/p>
“奇奇,吃點早飯吧,在學校好有精力上課?!?/p>
“奇奇,在學校多喝水?!?/p>
……
媽媽的嘮叨聲不絕于耳,真是煩!
公交出站,車來了,一群人蜂擁而上。幾個青年把本來站在前排的我擠回了路邊。沒素質!好不容易上了車,透過人間的縫隙,看向窗外,卻只見兩個騎車的人在爭執(zhí),看那架勢,馬上就要動起手來。我不再看,心里暗暗說:沒修養(yǎng)!
新聞中又播放“小悅悅”事件了。18路人的漠然,讓人心寒卻不意外。前幾日還聽說有人扶起摔倒老人反被訛錢的事。各種媒體拼命宣揚“雷鋒精神”,我冷笑,嘀咕一句:“有什么用呢?道德滑坡!”
每天都在抱怨和詛咒中度過?!皠e這樣,生活中還是充滿愛與光明的?!眲e人勸我說?!皭墼谀睦??光明在哪里?全是黑暗!”我大聲說。
睡吧睡吧!美好也只能在夢中尋找了?;秀敝校粋€聲音對我說:“你的眼里只能看到黑暗。你需要真正進入黑暗中,才能感受光明。接下來的三天,你是一個盲人?!?/p>
睜開眼,眼前卻仍是無盡的黑洞,突然知道了真正的不安與恐懼?!捌嫫妫鸫擦?。衣服在你的右手邊,穿好了我扶你吃早飯去?!眿寢尩穆曇艚裉祜@得那樣溫暖。吃過早餐,便被媽媽帶出去散步。媽媽的手是那么柔軟,把我的手握得那么緊,讓我的心中也多了份安全感。盲人的聽覺似乎格外靈敏。我聽到風吹過樹葉的沙沙聲,聽到樹間清脆的鳥鳴和草叢間微弱的蟲鳴。平時只聽到汽笛聲,還不曾知道原來周圍還有如此美妙的聲音。
第二天,漸漸適應了這個黑暗的世界。我要獨自過馬路了。正當不安時,一雙有力的手攙起我的胳膊,扶我慢慢地走著?!澳阋ボ囌締??”一個陌生的聲音?!班?。”“到了。 你要坐幾路車? ”“698。 ”“車來了,上臺階。再見!”“謝謝!”“沒事?!甭牭竭@干脆的回答,心里暖暖的。早已有人扶我坐下。車上,我聽到老人被讓座后的感謝聲。我笑了。
第三天,我在家中聽新聞。聽到“最美媽媽”、“最美教師”,腦海中浮現那雙挽救一個孩子生命的手,浮現出那個奮力推開學生的弱小身影,她們現在怎么樣了?我要看到!我要看到光明!
終于度過了三天的黑暗,再度恢復光明,才發(fā)現原來愛與光明一直在自己身邊,習慣一味的不滿讓我只看到黑暗,只感到黑暗。你是否能感到家人“嘮叨”中的溫暖?是否能看到生活中那陌生人的微笑?是否能看到社會中的一個個“最美”?光明就在我們的世界中,不要給自己一雙黑色的眼睛,去尋找黑暗。
上帝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要用它尋找光明。
[點評]這是一篇充滿奇思妙想和嚴密思辨的妙文。對比、反差,是此文給我們最強烈的沖擊與感受。(1)在對比中巧構文章。黑暗中感受到家的幸福、溫暖,與光明中“煩”的心理構成對比;黑暗中感受到他人的無私幫助,與光明中“沒素質”的感受形成比照;黑暗中感受到無私奉獻的社會氛圍,與光明中“道德滑坡”的判斷有了反差。光明中“煩”、“沒修養(yǎng)”、“道德滑坡”的感受與判斷,都在為對比張本。結尾歸攏三組對比,升華了認識,提升了感悟。全文在對比中架構篇章,結構簡明精巧,表達深刻有力。(2)在對比中深刻思辨。“光明”—“失明”—“光明”,在“光明”與“失明”的生活對比中,“才發(fā)現原來愛與光明一直在自己身邊”。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反差呢?“一味的不滿”已成為“習慣”,“讓我只看到黑暗,只感到黑暗”。作者在深刻地思考著。是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fā)現。用盲人的視角看世界才發(fā)現了“光明”,這是“身在福中不知?!钡拿餮廴说谋Аky道一定要失去后才懂得珍惜嗎?文章包含了深刻的感喟,而表現得又這樣簡潔明快、舉重若輕。結尾化用顧城的詩句,蘊藉有力,使深刻的思辨與感喟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