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和軍, 劉云平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a. 經濟管理學院; b. 信息與控制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44)
近年來,中國經歷了經濟的飛速增長和結構轉變,非農勞動力轉移尤為突出。2006年,農村外出從業(yè)的勞動力將近1.32億人,其中女性4747萬人,約占外出從業(yè)勞動力的36%*參見國家統(tǒng)計局綜合司:《第二次全國農業(yè)普查主要數(shù)據(jù)公報(第五號)》,2008年2月27日。。農村女性走出家庭,實現(xiàn)就業(yè),對于增加家庭收入、提高婦女地位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卻是以犧牲兒童照料時間或質量、導致其健康或教育等人力資本積累損失的潛在后果為代價的。因此重新審視母親勞動供給行為對兒童人力資本積累(包括健康、教育等)的可能影響,無疑具有重要的政策含義。
目前有很多針對女性勞動力轉移方面的研究,往往只關注女性的勞動者身份,注重其就業(yè)行為及影響因素的研究[1-2],而忽視了女性的另一重身份——家庭和兒童照料者。如果考慮到家庭內部分工,母親對于兒童長期人力資本積累無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就業(yè)行為對于兒童福利的影響不容小視,現(xiàn)有研究對此雖有一定的關注,并得出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但上述研究主要針對母親勞動供給、照料對兒童健康的影響[3-5]。
作為反映兒童人力資本的另外一個重要指標教育,現(xiàn)有文獻關注的視角主要是父母外出對兒童學習成績、輟學率的影響[6-7]。上述文獻在研究父母外出對子女教育的影響時,往往將父母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分析,事實上因為家庭分工不同,父母就業(yè)行為對子女教育的影響是有差異的,此外,上述文獻也沒有考慮照料方式變化所帶來的影響。本研究試圖利用2011年5—8月期間在江蘇農村地區(qū)調查的數(shù)據(jù),考察非農就業(yè)、母親照料對農村兒童教育的影響。
兒童的營養(yǎng)、健康和教育取決于國家、社區(qū)尤其是家庭的投入,這種投入不僅包括人力資本相關產品的投入,還包括照料時間上的投入,作為家庭和兒童的主要照料者,母親就業(yè)對于兒童長期人力資本積累的作用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收入增加的正面效應,母親就業(yè)所帶來的家庭收入的提高,有利于改善其子女的學習條件;女性通常有更強的偏好將收入更多的投資于兒童相關的商品[8],如給孩子買課外輔導讀物、聘請家教等,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會提高兒童的學習成績。其次,照料時間或質量下降的負面效應,工作的母親可能缺少足夠的時間陪伴兒童,也可能由于工作的壓力和疲憊而降低陪伴的質量[9],特別是兒童學習的初期,母親陪伴時間或質量的下降,不利于兒童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其一生的學習都有可能產生不良影響,因而會對兒童教育、產生一定的負面效應,如果負面效應超過收入增加所帶來的正面效應,就會對下一代的人力資本積累造成損害。
母親就業(yè)的負面效應是否會超過正面效應取決于母親的就業(yè)模式及照料方式:母親的勞動如果是離土又離鄉(xiāng)或全職(并且沒有將孩子帶在身邊),會大量擠占母親照料和教育兒童的時間,將照料和教育兒童的重任推給社區(qū)、學校和老人,特別是當社區(qū)兒童照料機構缺乏的時候,只能將兒童照料和教育的重任推給老人,從而不利于兒童的身心健康和成長。母親的工作地點就在本鄉(xiāng)本土或兼職,或者即使是全職、離土又離鄉(xiāng)但將孩子帶在身邊,這樣的方式能同時兼顧工作和家庭,對于兒童教育的影響取決于母親的工作性質和勞動強度,壓力或強度較大的勞動會由于壓力和疲憊而降低育兒質量。此外,母親在孩子出生之后第幾年進入勞動力市場也是影響兒童教育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在孩子出生之后特別是第一年就進入勞動力市場對于兒童教育的負面影響要大于出生之后第二年或第三年進入勞動力市場[10-11]。但具體影響還有待實證研究的檢驗,因而非農就業(yè)、母親照料對兒童教育的影響更是一個經驗問題,需要實證研究來加以解釋。
作為兒童教育的一個重要指標,學習成績經常被用來代理兒童教育,因而本文用學習成績作為兒童教育的代理變量。本研究擬采用Probit模型估計兒童成績的決定機制,著重分析非農就業(yè)、母親照料對學習成績的影響,具體模型設定如下:
Zi=α0+α1Wi+α2Ti+α3Xi+α4Zi+μi
其中Zi是表示個體i學習成績的變量,Zi=1表示個體最近一學期學習成績在全班靠前或中等偏上,0則表示中等,中等偏下或靠后;Wi是反映母親工作特征的變量,它們是由三個變量組成的,分別是母親在過去一年僅從事農業(yè)勞動、僅從事非農勞動,既從事農業(yè)勞動又從事非農勞動,在估算模型中基準組是僅從事農業(yè)勞動的情況。Ti是反映個體i在0-2、3-6歲期間是否由母親照料的變量,Ti=1表示個體i在0-2或3-6歲期間主要由母親照料,0則表示由爺爺奶奶、其他親戚、保姆或幼兒園、托兒所照料。Xi是決定個體學習成績的一些控制變量,控制變量中個體特征包括性別、年齡、自評健康;家庭特征變量包括父母親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學校性質等。Zi為各縣(市)虛擬變量,用以控制縣(市)的經濟、政策、環(huán)境等無法量化的因素對兒童學習成績的可能影響。α0、α1、α2、α3、α4代表未知參數(shù),其中α1、α2是本研究最為關注的參數(shù)。
所用數(shù)據(jù)來源于2011年5-8月國家統(tǒng)計局江蘇調查總隊對江蘇的南京江寧區(qū)、無錫宜興市、揚州儀征市、泰州靖江縣、淮安漣水縣、徐州銅山區(qū)、連云港灌南縣在內的7個縣(市)農戶的調研,該調查樣本涵蓋了江蘇不同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地區(qū),因而能全面、客觀的反映江蘇農村居民的就業(yè)、經濟現(xiàn)狀。
調查內容包括2011年農戶家庭參與養(yǎng)老保險、家庭人口、農業(yè)生產、勞動與工資收入、自我經營、消費等情況。調查人員在上述7個縣(市)分別選擇了9個村,采取按收入水平排序的等距隨機抽樣方法,從國家統(tǒng)計局的固定樣本戶中抽選樣本,每個村抽取10戶左右進行了調研,一共訪問了63個村,農戶層面的有效樣本一共630個[注]對于初次調查不合格的樣本,要求調查員立即進行補充調查,因而保證收上來的樣本都是有效樣本。,涉及家庭成員2334個,其中男性1226個,女性1101個。其中仍在讀書的家庭成員330個,男孩200個,女孩130。
利用2011年在校學生學習情況構建因變量,問卷中詢問個體“最近一學期學習成績在全班的水平”,個體的回答包括以下五種情況:1、靠前,2、中等偏上,3、中等,4、中等偏下,5、靠后,根據(jù)回答區(qū)分為以下兩種情況:如果回答為1和2,認為個體的學習成績好,記為1,否則為0。
利用2011年在校學生被照料及母親非農就業(yè)信息構建主要自變量,這些問題包括:1、該成員0-2歲期間主要由誰照料,2、該成員3-6歲期間主要由誰照料,3、您過去一年是否從事農業(yè)工作,4、您過去一年是否從事過非農工作。根據(jù)問題1、2構建兒童照料變量,根據(jù)個體的回答區(qū)分為兩種情況:1=母親照料,0=爺爺奶奶、其他親戚或托兒所、幼兒園照料。根據(jù)問題3、4構建母親非農就業(yè)變量,根據(jù)個體的回答區(qū)分為三種情況:1=僅從事農業(yè)勞動,2=僅從事非農勞動,3=兼業(yè)。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見表1。
表1 主要變量描述性統(tǒng)計特征
數(shù)據(jù)來源:根據(jù)筆者調查數(shù)據(jù)整理所得。
依據(jù)上文的實證模型,估計了非農就業(yè)、母親照料對兒童學習成績的影響,表2匯報了在讀兒童學習成績決定方程的估計結果,在該模型中控制了縣(市)的影響。
方程1控制了母親當期工作特征對兒童教育的影響,回歸結果顯示,與不工作或僅從事農業(yè)工作的母親相比,當期參與非農工作的母親,其子女的學習表現(xiàn)甚至更好。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母親參與非農工作的概率每提高1%,相對于僅從事農業(yè)工作或不工作的個體,其子女學習表現(xiàn)好的概率將提高17.7%~18.7%。這一點意味著母親從事非農工作所帶來的收入增加的正面效應超過了照料時間或質量下降的負面效應。
正如上文所分析的那樣,母親就業(yè)的正面效應是否會超過負面效應主要取決于母親的就業(yè)模式及照料方式,在我們的樣本中,有215個母親從事非農工作,其中130個是在本鄉(xiāng)鎮(zhèn)工作,30個在本縣以內工作,剩下的55個在縣城以外的地方工作,在本鄉(xiāng)或本土工作的比例占74.42%。
考慮到母親參與工作對兒童教育的影響可能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兒童早期的營養(yǎng)、健康、教育,會影響其一生,因而我們又在方程1的基礎上控制了0-2、3-6歲期間母親工作特征對兒童教育的可能影響。方程2匯報了兒童早期母親工作特征對兒童教育的影響,但從該方程并不能看出在兒童學前階段,母親從事非農工作對于他們今后學習成績的影響。
表2 非農就業(yè)、母親照料與兒童教育:Probit模型
說明:1.***、**和*分別表示在1%、5%和10%的顯著水平上顯著;2.所有方程都包括截距項。
幾乎在世界的所有地方,母親都被認為是嬰兒和兒童的首要照料者,母親對兒童心智發(fā)展和成長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回歸結果顯示,兒童在3-6歲期間主要由母親照料,會顯著提高他們的學習表現(xiàn),兒童在3-6歲期間由母親照料的概率每提高1%,學習成績好的概率將提高17.9%~18.7%,而在0-2歲期間由母親照料的效應并不明顯。
一般而言,0-2歲是兒童體格發(fā)育的重要時期,因而這一時期母親照料更多影響的是兒童的健康[12]。3-6歲是兒童人格發(fā)育的重要時期,有一句話叫做3歲看老,意味著這個時期養(yǎng)成的一些習慣和品格,會影響兒童終身,因而這一時期母親照料更多的影響的是今后兒童的教育和學習表現(xiàn)。
此外,為了考察母親是否會由于工作的壓力和疲憊而降低兒童照料和撫育的質量,或者由于照料時間的減少而最終影響到兒童教育,我們在方程2中加入了0-2、3-6歲期間母親從事非農工作與該期間主要由母親照料的交叉項,用以考察非農工作與母親照料的交互影響,但交叉項的系數(shù)均不顯著。一種可能的解釋是,母親從事非農工作并不必然導致母親照料兒童時間的減少,另一種可能的解釋是,母親從事非農工作所帶來的收入增加的正面效應超過了照料時間或質量下降的負面效應。
母親教育水平是影響兒童教育的一個重要因素,這不僅僅在于教育水平越高的母親,可能越會重視子女的教育,在兒童教育上的投入也會越多,而且在于高教育水平往往伴隨著高收入,女性在家庭中收入份額的增加能夠顯著提高家庭預算份額中分配至兒童教育、健康和營養(yǎng)相關的部分;此外,教育水平也會影響單位時間的照料質量,母親如果欠缺足夠的營養(yǎng)健康、醫(yī)療保障和完整教育,會弱化她們子女早期喂養(yǎng)能力和早期的教育能力,從而限制其子女成年后的社會競爭力和自我提升能力[13],反之母親如果具備良好的膳食健康知識、教育,會提高她們對子女的早期喂養(yǎng)和教育能力,從而為她們子女未來的發(fā)展奠定基礎?;貧w結果顯示,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母親的教育年限每提高1年,其子女學習表現(xiàn)好的概率將提高4.9%,并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
學校性質也是影響兒童教育的一個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公立學校因為是政府或其他機構辦學,經費充足,因而被認為教學質量好,但我們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公立學校讀書的兒童,學習成績普遍要差,在其他條件一定的情況下,在公立學校上學的概率每提高1%,兒童學習成績好的概率將降低21.8%~22.4%,并且至少在5%的水平上顯著。
利用2011年國家統(tǒng)計局江蘇省調查總隊在江蘇農村地區(qū)調查的數(shù)據(jù),分析了非農就業(yè)、母親照料對兒童教育的影響。本文的重要結論是與不工作或僅從事農業(yè)勞動的個體相比,當期參與非農工作的母親,其子女的學習表現(xiàn)更好,母親從事非農工作所帶來的收入增加的正面效應超過了照料時間或質量下降的負面效應,正面效應能超過負面效應的主要原因是,樣本中有74.42%的母親在本鄉(xiāng)或本縣范圍之內工作。研究看不出來母親在兒童的學前階段從事非農工作對其子女的學校成績有影響。兒童在3-6歲期間主要由母親照料,會顯著提高他們的學習表現(xiàn),而在0-2歲期間由母親照料的效應并不明顯。母親教育水平越高,其子女的學習成績越好;學校性質也是影響兒童教育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們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公立學校讀書的兒童,學習成績普遍要差。
鑒于以上的分析,本研究具有重要的政策含義。第一,母親非農就業(yè)本身并不必然會對兒童學習造成負面影響,甚至會有一定的積極作用,關鍵是工作地點,因而今后政府應在本土或本鄉(xiāng)創(chuàng)造更多適合女性的就業(yè)機會。第二,母親仍是嬰兒和兒童的首要照料者,并且對兒童心智發(fā)展和成長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3-6歲期間主要由母親照料對其今后的學習表現(xiàn)具有積極作用。政府應鼓勵企業(yè)和用人單位為這個階段的母親提供相對寬松的就業(yè)環(huán)境,緩解這個階段母親的工作壓力,提高母親照料的時間和質量。第三,母親教育水平是影響兒童學習成績的重要因素,因而提高母親的教育水平是提高全民素質,切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路徑,今后政策努力的方向是提高農村地區(qū)尤其是偏遠地區(qū)女孩上學的機會。
致謝:作者感謝國家統(tǒng)計局江蘇調查總隊王成同志對本次調研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蘇 群,劉 華.農村女性勞動力流動的實證研究[J]. 農業(yè)經濟問題,2003,(4):39-43.
[2] 蘇 群,周春芳.農村女性在城鎮(zhèn)的非農就業(yè)及遷居意愿分析[J]. 農業(yè)經濟問題,2005,(5):30-34.
[3] 劉 靖.非農就業(yè)、母親照料與兒童健康——來自中國鄉(xiāng)村的證據(jù)[J]. 經濟研究,2008,(9):136-149.
[4] 顧和軍,劉云平.母親勞動供給行為與中國農村兒童健康[J]. 人口與經濟,2012,(3):8-12.
[5] 劉 靖,董曉媛.母親勞動供給、兒童照料與兒童健康:來自中國鄉(xiāng)村的證據(jù)[J]. 世界經濟文匯,2011,(4):55-71.
[6] 陳欣欣,張林秀,羅斯高,等.父母外出與農村留守子女的學習表現(xiàn)——來自陜西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的調查[J]. 中國人口科學,2009,(5):103-112.
[7] 呂開宇,王 樺,金 蓮.不發(fā)達地區(qū)父母外出非農就業(yè)對子女教育的影響——從兒童輟學原因談起[J].農業(yè)經濟問題,2006,(4):25-31.
[8] GLICK, PETER.Women’s employment and its relation to children’s health and schooling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conceptual links, empirical evidence and policies[R]. Cornell University:working paper,2002.
[9] DESAI S P, CHASE-LANSDALE L, MICHAEL R,et al. Effects of maternal employment on the intellectual ability of 4-year-old children[J].Demography,2003,(26):545-562.
[10] NORAINI M.Noor, Work-and family-related variables, work-family conflict and women’s well-being: some observations, community[J].Work & Family, 2003,(6):297-319.
[11] SONG, LINA. In search of gender bias in household resource allocation in Rural China[R]. IZA discussion papers 3464,2008.
[12] 顧和軍,劉云平.母親勞動供給行為與中國農村兒童健康[J]. 人口與經濟,2012,(3):11.
[13] 王愛君.女性貧困、代際傳遞與和諧增長[J].財經科學,2009,(6):4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