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新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孫中山研究所,廣東廣州 510610)
明清易代之際,中國正處于改朝換代的持續(xù)動亂中,大批不滿清朝統(tǒng)治的民眾遷往海外,從東北亞的朝鮮、日本,到東南亞的安南、柬埔寨、暹羅,乃至馬來半島、印尼和菲律賓群島,都有流亡華人的身影。1671年,廣東雷州??等肃|玖(Mac Cuu)“因不堪胡虜侵擾之亂”,舉族“越海南投真臘國為客”。鄚玖在河仙地區(qū)建立起以華人為主體、具有相當獨立性的政權(quán),擁有自己的軍隊,自署官吏,自主外交,以及獨立自主的經(jīng)濟,建立了市鎮(zhèn)與村莊,把河仙經(jīng)營成為人煙輻輳、“華夷雜處”、經(jīng)濟繁榮的國際性港埠,后向廣南阮氏稱臣。鄚玖去世后,其子鄚天賜(Mac Thien Tu)在河仙建起規(guī)模宏偉的府城,以明朝制度與文化為榜樣,建孔廟,立義學,習詩書,同時兼容本土各民族文化和歐洲宗教文化,建構(gòu)起一個文質(zhì)彬彬、具有濃郁中華色彩的海上“衣冠文物之邦”。鄚天賜一度自號“高棉王”,在軍事與外交上與暹羅相頡頏,成為18世紀30~70年代左右中南半島國際政局的重要力量。
關(guān)于鄚氏與河仙政權(quán),越南古籍鄭懷德的《嘉定城通志》,武世營的《河仙鎮(zhèn)葉鎮(zhèn)鄚氏家譜》皆有記錄,另外《大南寔錄》、嗣德《大南一統(tǒng)志》、黎貴惇《撫邊雜錄》以及清朝的《清實錄》、《清朝文獻通考》等文獻也有分散記載。上世紀50年代以來,法國學者E.Gaspardone、Maybon、日本學者藤原利一郎、我國著名華僑史專家陳荊和、戴可來、鄭瑞明等相繼發(fā)表了多篇有價值的成果
。本文結(jié)合前人研究成果與中越相關(guān)資料,對鼎盛時期的河仙政權(quán)(港口國)及其與清朝、中南半島國家的關(guān)系,作初步探究與思考,以就教于學界高賢。河仙(Ha Tien)所在地區(qū)處在越南的南端、暹羅灣、湄公河三角洲下游地區(qū),是個江海交匯、濱臨暹羅灣的瀕海地帶,歷史上曾經(jīng)是扶南古國、吳哥王朝的疆土。1944年,法國遠東學院考古學家劉易斯·馬爾勒雷(L.Malleret,1901-1970)在越南南部距離河仙不遠的沃澳(Oc Eo)進行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了一座年代大約在公元2~3世紀、“印度化”時代的城市。研究顯示,公元1世紀至3、4世紀的Oc Eo地區(qū)開始有人類居住,湄公河三角洲平原的地質(zhì)運動基本完成,與印度及東南亞其他地區(qū)之間已經(jīng)有經(jīng)常性經(jīng)濟交流,不僅是中國與印度兩大文明古國之間的一個貿(mào)易中心,而且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進入5-7世紀,這個地區(qū)已經(jīng)“印度化”,濕婆教主導該地區(qū)的信仰,一直到7世紀扶南衰落為止。沃澳與印度、斯里蘭卡和東南亞的交流大大發(fā)展,是印度洋商人與產(chǎn)品的集散地。與中國也開始有交流,中國商人在這里與印度洋商人及其貿(mào)易網(wǎng)絡(luò)發(fā)生聯(lián)系;扶南商人也運載來自地中海、印度、中東和非洲的商品,如乳香、沒藥、樹脂及用以制造香水和熏香的其他材料,前往中國,交換中國的絲綢。7~12世紀,強大的高棉國形成,沃澳地區(qū)進入“前吳哥時期”和“吳哥時期”。
15世紀以降,河仙地區(qū)及其附近海域仍然是海上交通十分活躍的地區(qū),與明清時期中國東南沿海聯(lián)系尤為密切。在明宣德五年鄭和第七次遠航中,有一支船隊曾經(jīng)到過河仙海域?!多嵑秃胶D》標示的昆侖山以西海面有大橫、小橫、真嶼等島嶼,畫面上航線交錯,說明這片海域航運頻繁。據(jù)乾隆三十四年《廣東至暹羅城海道程圖》記載,昆侖山以西,依次有真薯山、大橫山、筆架山等島嶼 。真薯山即真嶼、真嶼山、真糍、真糍山、真糍頭,越南南部奧比(Obi)島;大橫山一般認為即柬埔寨土珠島,在河仙西南海面;筆架山,在暹羅灣內(nèi),或即克蘭(Khram)島。
上世紀50年代末,向達先生整理原藏英國牛津大學鮑德林圖書館(Bodleian Library)的《兩種海道針經(jīng)》(《順風相送》與《指南正法》),記錄16至18世紀中國江、浙、閩、粵、臺等沿海地區(qū)與東西洋海上航路情況?!俄橈L相送》所記“各處州府山形水勢深淺泥沙地礁石之圖”昆侖山以下大橫山、小橫山、筆架山,即河仙至占澤汶海面。另外,“福建往柬埔寨針路”、“福建往暹羅針路”、“柬埔寨南港往筆架并彭坊西”及“回針”、“柬埔寨往暹羅”及“回針”,以及《指南正法》之“大明唐山并東西二洋山嶼水勢”昆侖山、小昆侖、假糍山、大橫山、小橫山、筆架山段,“大擔往暹羅針”及“回唐針”、“暹羅往日本針”、“暹羅往長崎日清”等,均需穿越越南南部包括河仙海面。
1671年(清康熙十年),廣東雷州府??悼h東嶺村人莫玖“不堪胡虜侵擾之亂”,“越海南投真臘國為客”。最初抵真臘國南榮(Phnom penh,今柬埔寨金邊),獲得官府的信任,出入烏頓(Oudong)王宮,獲得國王的重用。不久,莫玖以財物賄賂國王寵妃及幸臣,求治恾坎地,招徠四方商旅,資益國利,王悅而許之,署為“屋牙”。屋牙,柬埔寨語 OKnà 之音譯,意為鎮(zhèn)守或地方長官,相當于府尹、太守之類官職。恾坎,Man Kham的音譯,即河仙,俗稱竹幡城,又稱銅柱鎮(zhèn),猶漢言芳城也。陳荊和先生考證,在高棉語中,“方”、“芳”、“幡”,皆作 Bǎm或Pam、Peam,意為港口。以所居地相傳有仙人出沒河上,因名河仙。
越南古籍《嘉定城通志》記載,莫玖求治恾坎,是因為“見其國柴末府華民、唐人、高蠻、阇(外門內(nèi)巴)諸國湊集,開賭博場,征課,謂之‘花枝’,遂征買其稅。又得坑銀,驟以致富。招越南流民于富國、隴棋、芹渤、淎氵賁、瀝架、哥毛等處,立七村社?!边@里的富國,即富國島。隴棋,柬埔寨之白馬。芹渤,柬埔寨之唝吥一帶。淎氵賁,柬埔寨之云壤港。瀝架,即迪石,屬建江省。哥毛,即金甌,屬金甌省。七村社的范圍,大體相當于今天從柬埔寨磅遜灣至越南金甌角200公里沿海地區(qū)。
1679年(康熙十八年)前后,暹羅以援助柬埔寨正王匿嗡秋為借口,發(fā)兵東侵,河仙無法抵擋,莫玖為暹兵所獲,執(zhí)送至暹,在萬歲山海津僑居了一段時間。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莫玖乘暹羅內(nèi)亂攜從人回到隆奇(Ream,今柬埔寨白馬),稍后妻子裴氏廩誕下兒子天賜。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前后,莫玖重新回到河仙,“四方商旅遠聞太公仁聲德澤,皆慕來歸”。從此莫玖再沒有離開河仙。
河仙地勢低平,南濱大海,四無屏障,與野心勃勃的暹羅、步步進逼的廣南阮氏為鄰。莫玖所依賴的國家高棉積貧積弱,二王互相內(nèi)訌,實在不足以為憑靠,必須另覓他方支持。莫玖看中了起家順、廣的安南阮氏。阮氏自16世紀中葉阮潢鎮(zhèn)撫順化以來,以順、廣總鎮(zhèn)兼領(lǐng)廣南,擁境獨立,號令四鄰,與把持后黎朝政權(quán)的北方鄭氏分庭抗禮,安南歷史上出現(xiàn)“鄭阮紛爭時代”(1533-1788)。明萬歷時人張燮說:
廣南號令諸夷,埒于東京。賈舶在新州,提夷者必走數(shù)日程,詣廣南入貢,廣南亦遙給木牌,民過木牌無敢嘩者。
然而阮氏所擁有的疆域、人口、資源都遜于北方鄭氏。為北方爭雄,南阮大力推進“南向”政策,1661年占領(lǐng)占城的富安地區(qū),1693年侵占藩里地區(qū),1692年全部占領(lǐng)占城疆土,并向真臘國嘉定地區(qū)擴張。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鄚玖向廣南阮氏稱臣,阮主許為屬國,名其鎮(zhèn)為河仙,以鄚玖為河仙鎮(zhèn)總兵(或作統(tǒng)兵)玖玉侯。所以,后來清朝官方文獻稱鄚氏河仙政權(quán)為“安南屬國”。
鄚玖招集流民,發(fā)展農(nóng)商,在稅收上減輕農(nóng)民負擔,把境內(nèi)土地分配給本地民眾,提供農(nóng)耕用具,開墾荒地,興修水利,結(jié)果使大片森林荒地得到開發(fā),成為肥沃富庶的農(nóng)耕區(qū)。鄚玖尤重視發(fā)展商業(yè)與貿(mào)易,實施低關(guān)稅,對外國船只一律開放,大力發(fā)展對外貿(mào)易,“招徠海外諸國,帆檣連絡(luò)而來”。按照中國傳統(tǒng)的經(jīng)商模式,他把商人分為三類,賦予不同的經(jīng)營業(yè)務(wù):大商人經(jīng)營長途貿(mào)易,中小商人經(jīng)營本地貿(mào)易,官商則專營國家壟斷商品和對外貿(mào)易。1728、1729年,鄚玖派遣劉衛(wèi)官、黃集官前往日本,與幕府打交道,獲得對日本貿(mào)易的“信牌”(許可證)。
鄚玖曾經(jīng)游歷西班牙人統(tǒng)治下的菲律賓和荷蘭人統(tǒng)治下的巴達維亞,學習西方施政之法:
他曾旅行菲律賓及巴達維亞(Batavia),從歐洲人學習最佳的施政方策及自強自衛(wèi)之方法。無幾,商業(yè)上之利潤容許他筑起堡壘,鑿掘城壕并裝備炮隊。如此防衛(wèi)設(shè)施確保其境內(nèi)安寧,并對周圍蠻民不逞之企圖保障其地位。
15世紀以后,以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人為代表的歐洲人全球性的海上擴張與殖民活動開創(chuàng)了世界性海洋貿(mào)易體系。歐洲人在全球范圍的殖民活動與海洋擴張,客觀上推動了現(xiàn)代世界體系的形成,給東方帶來前所未有的西方物質(zhì)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源于意大利商業(yè)城市共和國的海權(quán)主義和重商主義主導著亞洲的海洋貿(mào)易。鄚玖在河仙地區(qū)確立統(tǒng)治后,親自到菲律賓、巴達維亞,學習西班牙、荷蘭等歐洲國家的管治制度和自強自衛(wèi)方法,顯示出他是一個有遠見卓識、雄才大略的杰出人物,是善于向西方學習先進制度文化的先驅(qū)。
1735年(廣南阮主阮福澍十一年,清雍正十三年),鄚玖去世,終年81歲,其子鄚天賜繼位,阮氏升天賜為欽差都督琮德侯,正三品,賜龍牌船,開局鑄錢。在以中華帝國為中心東方傳統(tǒng)里,開鑄錢局,蘊含皇權(quán)的意義,只有王朝更迭,或事關(guān)皇權(quán)大事,才有鑄錢之舉;阮氏允準鄚天賜開局鑄錢,實為非一般之恩寵。河仙所著錢幣為“安法元寶”,分“大寶”、“小寶”兩種。近人丁福?!稓v代古錢圖說》謂:“安法元寶,順化肅宗福澍丙辰十一年(即清乾隆元年)以后河仙鎮(zhèn)都督鄭[鄚]天賜在河仙鎮(zhèn)所鑄?!?/p>
鄚玖是以柬埔寨官員身份蒞臨河仙,管治一方的,但是他后來歸附廣南阮氏,成為廣南的附庸,自然引起高棉人的不快,但是柬埔寨對此無可奈何,無力改變。鄚天賜繼位后,河仙變得更加強大,衰弱兼內(nèi)訌的柬埔寨多次發(fā)兵爭奪河仙,都被河仙軍隊打敗,河仙軍隊反攻到柴末,占領(lǐng)該地。18世紀50年代,柬埔寨繼續(xù)內(nèi)訌,失敗一方反而求助于河仙,向鄚氏稱臣。1755年(乾隆二十年),阮氏因為柬埔寨拒命,發(fā)兵討之,柬埔寨王匿螉 源(即柬王吉哲塔五世,1749~1754在位)投奔河仙。鄚天賜居中斡旋,向阮主表達柬埔寨愿“貢獻”土地之意,換取阮氏退兵。兩年后(乾隆二十二年,1757),柬埔寨再次發(fā)生內(nèi)訌,匿馨殺權(quán)監(jiān)國事匿潤,匿潤子匿螉 走依河仙,求為鄚天賜的養(yǎng)子。阮主發(fā)兵攻匿馨,柬埔寨王位虛懸,天賜又一次為匿螉 陳奏,阮主乃封匿螉 為高蠻國王(即帕烏迭二世,1758~1775年在位)并護衛(wèi)他回國復位。結(jié)果匿螉 把真森(今柬埔寨茶膠)、柴末、靈瓊、芹渤(今柬埔寨貢布一帶)、淎氵賁(今柬埔寨云壤港)五府土地獻給天賜,“謝其卵翼成就之德”。天賜將五府土地悉數(shù)獻于阮氏,阮主自然喜樂,嘉獎天賜的忠誠,欽頒準許五府歸河仙鎮(zhèn)管轄,河仙地盤得以擴大,進入它的黃金時代。當時一些西方人的旅行記錄都說,這時鄚天賜自稱“高棉王”(“真臘王”)。
鄚玖、鄚天賜父子在柬埔寨的領(lǐng)土河仙地區(qū)建立起以華人為主體的獨立性的政權(quán),雖然歸附廣南阮氏,接受阮主封贈,但擁有自己的軍隊,自署官吏,自主外交,以及獨立自主的經(jīng)濟和海外貿(mào)易,這與當時南渡廣南被阮氏安置到下柬埔寨、作為阮氏臣屬的楊彥迪、陳上川等是大不一樣的。而且阮氏西山政權(quán)興起以后,阮氏廣南政權(quán)風雨飄搖,顛沛流離,更無力顧及河仙。陳荊和先生指出:“河仙成為阮主之附屬,但阮主卻未曾過問其內(nèi)政,完全由鄚氏自治自理?!焙酉芍趶V南,乃后者一名為附屬、實為遙領(lǐng)性質(zhì)之獨立性“政治飛地”。
河仙政權(quán),17、18世紀西方文獻稱之為Can Cao,Cancar,Ponthiamas,Po - Taimat,而在中國文獻則以港口國、昆大嗎著名。18世紀中葉曾經(jīng)游歷越南的法國人波微(Pierre Poivre)把河仙稱為一個名為Cancar(即港口)的“小邦:
從馬來之陸地及島嶼可北抵一小邦,其名為Cancar(即港口),海圖則稱為Ponthiamas?!幸恢袊?即鄚玖)抱著其國人天性之慎重及機警,乘其商船屢訪其地。他看到此地比諸其故鄉(xiāng)遠為肥沃而被棄于荒廢,甚為惋惜,乃決意予以開發(fā)。依其計劃,他招致數(shù)目可觀之華人及鄰近諸邦之農(nóng)民,并獲得臨近最有力王侯之保護及其所派衛(wèi)兵,而開發(fā)經(jīng)營此地。……他以純?nèi)毁浥c方式將土地分給農(nóng)民,未曾向人民強制賦役或征取營業(yè)稅等稅款,……他還購買為開發(fā)土地所需之所有農(nóng)具以頒發(fā)農(nóng)民,其領(lǐng)域已成為勤勉之人民安居樂業(yè)之處,……不久,森林被伐開,荒土變成良田,從河川所引之運河四通于田間,而豐裕之收成予農(nóng)民以充足之糧食,且為殷盛商業(yè)之貨物。
清康熙開海以后,安南、廣南與華南地區(qū)海上交通貿(mào)易越來越多,人員交往隨之增加。鄚天賜與清朝廣東等地仕紳、名流有密切聯(lián)系。羅天尺《五山志林》記錄了一則“番官贈銀”的故事,抄錄如下:
鄚天賜少年能詩,酷嗜詞翰,自署“文章自本中原氣,事業(yè)留為異國香”。華人至安南貿(mào)易,乞粵人詩歌以獻。一日,于內(nèi)苑宴請至河仙貿(mào)易者,談?wù)撛娫~,問佘語山先生,貿(mào)者答曰:“人間福人,父子祖孫,登甲乙榜,齊眉四代,年躋九十,健步豪吟?!贝螁栱樀氯迨苛褐冫[,答曰:“與佘公有云泥隔,年七十,貧而無子?!编|天賜聞而太息,謂:“君反日,愿以相聞”。稍后特遣番官四人送珍貴沙木一具贈仲鸞,市其值二百余金,以贍余年。乾隆壬戌年(七年,1742),羅天尺遇梁仲鸞于廣州海幢寺,談?wù)摷按?,仲鸞為誦《謝贈櫘詩》。羅天尺嘆曰:“外國番官,有此憐才好義之士,人可以地限哉”。
文中“安南國河仙鎮(zhèn)有莫姓者,為番官”,就是指鄚天賜。鄚天賜文章負有盛名,“文章自本中原氣,事業(yè)留為異國香”,聲名遠揚,受到羅天尺等粵中文壇名宿的贊許。羅天尺,清前期著名詩人。字履先,號石湖,順德人,年輕時即以知識淵博聞于鄉(xiāng)里,擅長詩歌,深受經(jīng)學家惠士奇器重,居“惠門”諸子之首。鄭虎文《順德羅孝廉天尺詩文稿序》謂:“羅孝廉以詩文雄踞壇坫者三、四十年,廣東人推名宿,率以孝廉為稱首”。引文中關(guān)于佘語山、順德儒士梁仲鸞的記載,也說明當時前往河仙做生意的中國商人也受到鄚天賜的厚待招待,河仙與廣東建立起多方面的關(guān)系。
1767年(乾隆三十二年),兩廣總督李侍堯向朝廷上奏了廣州經(jīng)河仙至暹羅的航程,說明河仙是中國商船常到之地,是廣東至暹羅海上航路必經(jīng)港口,航程約需半月至40余日。奏疏曰:
自廣東虎門開船,至安南港口地名河仙鎮(zhèn),計水程七千三百里。該處系安南管轄,有土官莫姓駐劄。又自河仙鎮(zhèn)至占澤問地方,計水程一千四百里,系暹羅管轄,有土官普蘭駐劄。自占澤問至暹羅城,計水程一千六百余里。統(tǒng)計自廣東虎門至暹羅,共一萬三百余里。九月中旬,北風順利,即可開行,如遇好風,半月可到;風帆不順,約須四十余日?!澆楸靖凵檀诰旁轮醒曰浨巴材细劭谫Q(mào)易,計到彼日期正系十一月間……
成書于18世紀初期(清康熙晚年)的中國航海文獻《指南正法》,記錄了“柬埔寨南港往筆架并彭坊西”的往返航程:
港口,用乙辰看北勢上昆尾齊,宜貪東,打水三托,泥沙地,正路。離淺了,用坤申十三更取真糍山。用單戌十更取大橫山。用辛戌五更取小橫山。用辛戌二十更取筆架山。用壬子五更取陳公嶼及黎頭嶼。用壬子五更取烏泥淺,沿昆宰約二更見內(nèi)山有塔是淺,乃彭坊西也。
回針:筆架開船,用單己及巽己二十更,用巽己五更取大橫山。若外過用乙辰,若內(nèi)過用辰巽。十更取真糍山內(nèi)過。用單寅十三更進南港是也。
關(guān)于《指南正法》中“南港”、“港口”,向達先生并沒有作特別解釋,僅謂“南港:柬埔寨港口?!标惣褬s先生等稱:
南港,《順風》柬埔寨南港往筆架并彭坊西條。在今越南湄公河口一帶,或指巴沙(Bassac)河下游朔莊(Soc Trang)東面的檳廊(Bang Long),一說指古羶(Cochien)河下游的茶榮(Tra Vinh)。
就地望而言,“南港”、“港口”在湄公河口一帶大方位是不錯的。然而就18世紀初柬埔寨的湄公河下游政治、經(jīng)濟局面而言,鄚玖統(tǒng)治下的河仙勢力范圍已經(jīng)擴展到從金甌角到磅遜灣的沿海地區(qū),且處在上升趨勢。其時柬埔寨積貧積弱,內(nèi)外交困,備受廣南、暹羅侵凌,委屈稱臣;河仙政權(quán)巧妙地利用有利的國際時局,平衡周邊各國勢力,實質(zhì)性地控制原屬下柬埔寨后江以西的大片疆土,成為湄公河下游瀕海地區(qū)的新主。河仙發(fā)展對外貿(mào)易,以“港口國”之名為東西方各國所熟知。所以,與其說“南港”、“港口”是指柬埔寨南部的某一個具體港口,倒不如說就是指鄚氏統(tǒng)治下的河仙地區(qū)——港口國——更合符實情。
清雍正、乾隆年間,正是河仙鼎盛時期,鄚氏以明朝制度與文化為榜樣,建孔廟,立義學,習詩書,同時兼容本土各民族文化和歐洲宗教文化,建構(gòu)起一個文質(zhì)彬彬、具有濃郁中華色彩的海上“衣冠文物之邦”。清人對河仙的了解明顯增加,清朝文獻對河仙的記錄明顯增多,官方對河仙也表現(xiàn)出頗多好感,視“港口”為一“國”,有些文獻稱鄚天賜為“河仙鎮(zhèn)目”或“土官”。
清朝官修《皇朝文獻通考》對一方面稱河仙為“安南、暹羅屬國”,另一方面又稱之為“港口國”,并稱鄚天賜為“王”:
港口國,在西南海中,安南、暹羅屬國也。王鄭(應(yīng)為鄚)姓,今王名天錫。其沿革世次不可考。國中多崇山,所轄第才數(shù)百里,有城以木為之,宮室與中國無異,自王居以下皆用磚瓦,……
成書于1730年(雍正八年)、浙江提督陳倫炯所撰《海國見聞錄》說:“廣南國,亦稱安南,……強于交阯,南轄祿賴、柬埔寨、昆大嗎,西南臨暹羅,西北接緬甸?!边@里的祿賴,亦作龍奈、陸奈、農(nóng)耐、潦瀨,柴棍,即越南西貢(Sai gon,今胡志明市),其語源于東耐(Donnai)河,該河流發(fā)源于越南中圻南部山地,西南流經(jīng)西貢,注入南海。1780年,阮福映為阮氏西山政權(quán)所破,流亡至柴棍,故謝清高《海錄》稱龍奈為舊都。昆大嗎,也就是河仙。說明河仙雖然臣屬廣南阮氏,但是享有與祿賴、柬埔寨一樣的“國中之國”的特殊地位。李長傅先生校注《海國見聞錄》有一段注釋:
昆大嗎,即南圻西南部之河仙(Ha tian)。暹羅,即 Ban Tnaimas,為十七世紀末明遺民鄚玖(mac low,雷州人)所開辟,一七0八年,廣南王授河仙總兵職。一七三六年,其子天錫(本名天賜)襲封琮德侯。其時河仙為暹羅灣東岸貿(mào)易港,華僑及各國外僑云集,有“小廣州”之稱。
《海國見聞錄》附錄“四??倛D”,交趾、廣南以南標有“占城”、“祿賴”、“柬埔寨”、“昆大嗎”等地名,“昆大嗎”被標在海中一個大島。這與王大海所著《海島逸志》所附兩幅相關(guān)航程的海圖一樣,“安南”與“港口”分開標注,港口單獨標在一個與安南有相當距離的島嶼上??梢姾酉稍谇迦诵哪恐芯哂刑貏e的“屬國”地位。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緬甸滅暹羅阿瑜陀耶王朝,清朝指令兩廣當局派人到河仙打探情報;1769(乾隆三十四年)七月,差人返回,兩廣總督李侍堯?qū)⒕掑呔謩莨?jié)略1件、鄚天賜來文一件及《廣東至暹羅城海道程圖》上奏朝廷,其中《廣東至暹羅城海道程圖》在“安南國”與“暹羅國”之間,依次標出“東京”、“占城”、“河仙鎮(zhèn)”、“占澤汶”、“暹羅城”,用相同的并列等級區(qū)域標識。東京,后黎朝首都,今越南河內(nèi)。占城實際上是指以順、廣地區(qū)為核心區(qū)的廣南阮氏。占澤汶,即尖竹汶,暹羅東南部水路交通便捷的濱海城市,有眾多華人聚居,即今天泰國的莊他武里。在清朝官方看來,河仙是與“安南國”東京(鄭氏)、占城(實為廣南阮氏)、“暹羅國”占澤汶、暹羅城等量齊觀的重要地區(qū)。
生活在乾嘉年間的謝清高系廣東嘉應(yīng)州人,年輕時出海做生意,因遭海難被外國商船救起,隨外國商船游歷海外各國,復居留澳門,海國見聞廣博。1820年(嘉慶二十五年),他與同鄉(xiāng)楊炳南相遇,交談甚歡,楊將謝清高所述記錄加工,參酌他書,終成《海錄》一書。這是一部清人記述南海諸島的重要著作,其中多處涉及到與河仙有關(guān)的“本底國”。該書開篇“萬山”條敘述從廣州外海島嶼萬山(一名魯萬山)下南洋的航程,穿越七洲洋進入越南海域后,“由龍奈順北風,日余至本底國?!逼浜髮l介紹“本底國”:
本底國在越南西南,又名勘明,疑即占城也。國小而介于越南、暹羅二國之間。其人顏色較越南稍黑,語言亦微異。土產(chǎn)鉛、錫、象牙、孔雀、翡翠、劍翎、班魚脯。又順東北風,西行約五六日至暹羅港口。
關(guān)于本底國,《海錄》諸版本皆有校注,說法不一。魏源、馮承鈞關(guān)于“本底非占城”的論斷是有道理的,可以采信,但斷言“本底非柬埔寨莫屬”則未必周全。如前所述,在鄚玖、鄚天賜時代,河仙是廣南屬國,下柬埔寨后江以西大片瀕海疆土的實際統(tǒng)治者,而廣南也不斷侵吞柬埔寨領(lǐng)土,18世紀30年代,阮氏軍隊占領(lǐng)嘉定西部地區(qū),到70年代,后江以東沃土也成為阮朝囊中物。這樣,下柬埔寨幾乎全部被阮氏吞并,因而19世紀20年代成書的《海錄》所記本底國,不可能是早已失去下柬埔寨的柬埔寨,而應(yīng)該是名義上臣屬于廣南(越南)的鄚氏河仙政權(quán)——港口國,這一政權(quán)遲至1810年代才徹底退出歷史舞臺。魏源、馮承鈞先生未審18、19世紀越南、柬埔寨、河仙之間的關(guān)系及各自疆土變遷之歷史,對謝清高“賈客舟師之口,故見聞雖真,而考古多謬”,“清高聞之未審”的指陳有失公允,流于片面。
并非沒有明眼人體察歷史變化的真相。清同治年間呂調(diào)陽對《海錄》進行大量校釋研究,正確地指出:本底國“即港口國也”?!逗d洝纷钚滦a屨甙簿┫壬坪跻嗤膺@一觀點,指出:
港口國即Pontameas,中國古籍稱其為伊代嗎、尹代嗎、昆大嗎等。越語稱其地為河仙(Hatien),其地原屬柬埔寨。17世紀末18世紀初,廣東雷州人鄚(莫)玖(Mok Kui)占據(jù)此地,從事海外貿(mào)易,建立港口國(Kan Cao)。其后,高棉發(fā)生了王位之爭,暹羅派水師進攻河仙,一般認為自此河仙地區(qū)受暹羅控制。1811年,為越南占據(jù)。
事實上,從17世紀70年代鄚玖入主河仙,到18世紀70年代,河仙無疑是中南半島南部一股不可忽視、不斷增長的政治勢力,直到1771年遭到暹羅毀滅性攻擊,河仙才急劇走向衰敗;即便如此,鄚氏仍然是河仙名義上的統(tǒng)治者,不管是河仙的實際控制者暹羅,還是河仙名義上的宗主廣南阮氏,都采取彼此能夠接受的慣例,不改變河仙為“鄚氏世業(yè)”的現(xiàn)狀,委任鄚氏后人為河仙長官。1802年(嘉慶七年,嘉隆元年),廣南阮氏攻滅阮氏西山政權(quán),南北越歸于統(tǒng)一,阮福映在富春稱帝。癸亥二年(嘉慶八年)嘉隆帝委任嘉定總鎮(zhèn)官,總掌邊和、潘安、定祥、永清鎮(zhèn)軍民庶務(wù),又以河仙為附鎮(zhèn),河仙變成嘉定管轄下的一個邊鎮(zhèn)。1810年(嘉慶十五年,嘉隆八年),嘉隆帝下令將權(quán)領(lǐng)河仙鎮(zhèn)務(wù)鄚公楡停職查辦,派黎進講權(quán)領(lǐng)鎮(zhèn)事,暹羅表示反對。嘉隆帝命有司答復,表明河仙為阮朝疆土,設(shè)官之事,無須考慮暹王意見。更重要的是,阮朝強調(diào)河仙“本朝廷疆宇”,不是“圭田采邑,不可援為世業(yè)”。從而徹底改變了以往“鄚氏世襲”的慣例,河仙被并入阮朝版圖,因而光緒丁丑年小方壺本《海語》注曰:“現(xiàn)并入越南”。
河仙原屬柬埔寨,又向廣南稱臣,曾經(jīng)受到暹羅控制,在虎視眈眈、均懷有領(lǐng)土野心的強鄰窺伺夾縫中生存,命運似乎注定無足輕重,但實際上,雄才大略的鄚氏父子經(jīng)略有方,使河仙政權(quán)在17~18世紀中南半島國際關(guān)系中一度叱咤風云,在東南亞國際政治與海洋經(jīng)濟版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在鄚天賜時代,對清朝關(guān)系上靈活變通,與廣東社會各階層都建立良好關(guān)系,得到清朝官方的認可,在清朝與中南半島多國關(guān)系中左右逢源,國際地位提升,鄚天賜打出了“高棉王”旗號,顯示出王者風范。
清朝建立以后,其對外關(guān)系基本上沿襲明朝朝貢體制,對四夷均行懷柔,偏于保守。即使在所謂的“康乾盛世”,強大的清帝國對海外諸國強調(diào)在朝貢體制內(nèi),藩國誠信恭順,安分守制,清朝必加榮寵,使其世列藩封,所謂“外國之事,總以安靜為要”。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云南巡撫劉藻奏言:滇省與交趾、南掌、緬甸諸國為鄰,“外夷內(nèi)訌,多有自相攻擊之事”;云南的對策是“惟在嚴飭文武員弁于沿邊要隘,加謹防范,則邊民安堵,中外肅清。此夷情邊境之大略也?!?/p>
乾隆五十三年六月,西山阮惠攻陷安南黎朝首都黎城(東京,即昇龍),安南國王黎維祁攜眷逃到廣西,十一月,乾隆皇帝遣兩廣總督孫士毅統(tǒng)兵入越,克復黎城,阮岳退走;清廷令黎維祁承襲安南國王,其冊文云:
眹維撫馭中外,綏靖遐邇,義莫大于治亂持危,道莫隆于興滅繼絕。其有歹共朝命,久列世封;遘國家之多艱,屬臣民之不靖,則比去其蟊賊,拯厥顛濟,俾還鐘之觀,以肅屏藩之制。
后來孫士毅貪功,期待擒獲阮惠,師不即班,又輕敵不防備,被阮惠襲擊而大敗,逃回廣西鎮(zhèn)南關(guān)內(nèi)。清廷急命在平定臺灣林爽文起義立有奇功的福建巡撫??蛋矠閮蓮V總督,經(jīng)略安南,隨宜收局,阮惠向清朝稱臣入貢,乾隆皇帝封其為安南國王。
清朝對東南亞近鄰不加過多干預(yù),也與吸取歷史教訓有關(guān)。乾隆五十四年,派福康安為兩廣總督,火速前往廣西鎮(zhèn)南關(guān)處理孫士毅后阮惠復據(jù)黎城的不利局面,正月甲申,乾隆皇帝謂軍機大臣曰:
安南民情反復,勝國以前,郡縣其地者,不久仍生變故,歷有前車之鑒,眹再四思維,實不值大辦,莫若量寬一線,俾其畏罪輸誠,不勞兵力而可以事?之為念,??蛋驳炔豢刹恢艘庖?。
所謂前車之鑒,是指明永樂四年,成祖派兵南征安南,以其地為交趾布政司,郡縣其地;其后安南屢叛,明朝派兵征討,皆敗沒,宣德二年,宣宗采取楊榮之議,復棄之。此事越南文獻也有論及?!洞竽蠈佷洝酚涊d:
丁亥,明命八年(道光七年)三月,帝嘗覽黎史,謂潘輝是……又論西賊事曰:事定之后,方見天意。菩提之戰(zhàn),偽惠一鼓殲清數(shù)萬之眾,而清帝方厭兵,乃以明事為戒,不復再舉。
18世紀中葉,暹羅統(tǒng)治集團忙于內(nèi)部爭斗,國防松弛,導致緬甸的入侵與阿瑜陀耶王朝覆滅。1760年一月,緬甸雍籍牙王朝借口暹羅境內(nèi)的孟人經(jīng)常從土瓦邊境侵犯緬甸而發(fā)動對暹羅的戰(zhàn)爭,緬軍共6萬人,分兩路進攻,很快包圍阿瑜陀耶首都,五月,緬王因健康等原因撤回。1764年,新緬王孟駁組織了一支擁有20000名士兵,100頭大象的步兵聯(lián)隊和1000匹戰(zhàn)馬的10個騎兵營,向暹羅發(fā)動攻擊,1766年初,緬軍逼近阿瑜陀耶城,并形成包圍之勢。1767年4月7日,緬軍攻陷被圍困達14個月的阿瑜陀耶城,燒殺搶掠,繁華的暹羅京城毀壞殆盡,暹王波隆摩羅閣三世逃逸餓死,擄走原國王武通賁與王子昭督多;第三王子昭侈腔潛逃高棉,第二子昭翠(即詔萃)逃到河仙,阿瑜陀耶王朝覆滅。
自明朝以來,暹羅與安南、緬甸、真臘等國納入中華帝國的朝貢體系之中,暹羅是最恭順的東南亞國家。明初確立“守備為上”的對外政策,把朝鮮、日本、大琉球、小琉球、安南、真臘、暹羅、占城、蘇門答剌、西洋、爪哇、湓亨、百花、三佛齊、浡泥等十五國列為“不征諸夷國?!卑材弦韵拢詾槟虾?。緬甸入侵暹羅,作為宗主國的清朝自然十分關(guān)注,決定對緬甸侵略暹羅進行干預(yù),一方面派兵從陸路進去緬甸,打到阿瓦附近,迫使緬王孟駁撤回暹羅的主力部隊,只留下部分緬軍鎮(zhèn)守阿瑜陀耶城附近的重鎮(zhèn)三株菩提樹;另一方面?zhèn)飨吡_,圍堵緬軍,同時傳諭河仙協(xié)助,“留心防緝”。
緬軍從暹羅撤出,客觀上有利于暹羅復國。1767年,祖籍廣東澄??h華富村的鄭昭(暹名披耶達信,《清實錄》作披雅新、甘恩敕)率領(lǐng)軍隊多次擊敗緬軍,不斷壯大,乃自立為王,連下羅勇、尖竹汶、達叻城等要地,控制了暹羅東南沿海地區(qū)。11月,攻破吞武里城,收復阿瑜陀耶城,將緬甸軍隊驅(qū)除出境,暹羅重新立國,因建都吞武里,史稱吞武里王朝。
另一方面,清朝傳諭兩廣總督李侍堯等密切注視事態(tài)發(fā)展,從海路尋找前往暹羅的路途?!肚鍖嶄洝分^乾隆三十二年閏七月辛酉,李侍堯奏復,稱已遵照諭旨擬就照會暹羅王的文書,差熟悉水路的左翼鎮(zhèn)標中營游擊許全待命,搭附商船,前往河仙查探,或交“莫土目”(即鄚天賜),或至占澤問交夷目普蘭,由他們其中一位赍投暹王。許全何時出海前往河仙,史書沒有記載,但是從兩廣總督李侍堯的奏折中可知,兩廣督府遞送給暹王的咨文已經(jīng)送到河仙,暹羅派出貢使丕雅嵩統(tǒng)呵沛前往廣東,不過許全在海上患病亡故。
《清實錄》還記錄了乾隆三十三年八月甲戌皇帝對軍機大臣等的談話,涉及到清朝與暹羅新王鄭昭的關(guān)系,特別是鄚天賜在清暹關(guān)系中的發(fā)揮的重要作用??梢钥闯觯挼榍皱呒班嵳鸭村咄跷缓?,鄭昭和鄚天賜都向清朝派出使臣,鄭昭主要向清朝請封,希望獲得承認;鄚天賜則向清朝回覆關(guān)于緬暹戰(zhàn)事的咨詢,并呈獻海外各國形勢圖文。兩廣總督李侍堯接待了兩方使臣,并將初步處置意見上奏朝廷。
乾隆皇帝對鄭昭乘亂自立相當反感,認為他是個“負恩潛竊之人”,并認為李侍堯僅僅將鄭昭的表文原文擲還、叫陳美回國時轉(zhuǎn)達清朝的嚴厲斥責做得不夠,達不到懾服外邦的效果,應(yīng)該另給回文,申明大義,使之知道天朝禮教廣被,褒貶一秉大公。所以乾隆令軍機大臣重新起草諭旨,譴責鄭昭所為,令其改過自新,效忠舊主,興滅繼絕。這當然是清朝單方面的意愿,不可能實現(xiàn)。與對鄭昭的嚴厲態(tài)度絕然相反,清朝對“河仙鎮(zhèn)目”鄚天賜則恩勉有加,不僅鄭重“回文”,而且給予獎賞。
其后清朝繼續(xù)關(guān)注緬甸、暹羅事態(tài)發(fā)展。乾隆三十三年(1768)十月戊辰,高宗諭軍機大臣等,要求兩廣督臣李侍堯再派人到河仙鎮(zhèn),“向莫士麟訪問暹羅近日確情,令其詳晰呈復,速行奏聞。”李侍堯隨即派署左鎮(zhèn)游擊鄭瑞等于十一月在虎門搭附商船前往河仙。一個多月后,高宗不見回奏,再次詢問軍機大臣,認為是李侍堯等“不以為事”,辦事不力。其實是海程遙遠,廣東往返河仙皆靠季風,官員沒那么快抵達。
1769年(乾隆三十四年)七月,鄭瑞等返回,李侍堯?qū)⒕掑呔謩莨?jié)略一件、鄚天賜來文一件及《廣東至暹羅城海道程圖》,一并上奏朝廷,乾隆帝沒有特別批示。稍后,兩廣當局遵照諭旨派游擊蔡漢乘搭商船前往河仙,打探暹羅軍情。
在鄚玖時代,或許因為鄚玖本人帶有明遺民情結(jié),河仙與清朝沒有發(fā)生關(guān)系,但到了鄚天賜時代,情況已有改觀,鄚天賜與清朝廣東等地仕紳、名流有密切聯(lián)系。地處暹羅、高棉、安南之間、與廣州海道相同的河仙就成為清朝了解情況、以確定外交策略的信息來源地,鄚天賜積極配合,河仙在清朝與緬、暹關(guān)系中起著居間作用。
暹羅首都大城(阿瑜陀耶)被緬甸攻破后,暹羅二王子昭翠(一作詔萃)逃到河仙。鄭昭領(lǐng)導民眾抗擊緬軍,與鄚天賜有過一段合作。《昭披耶宋加祿傳》稱:
[鄭昭]立即命令鑾披猜拉查(Luang Bhitchiyaraja)攜帶親筆函赴菩泰嗎斯城(Ponthimas,即河仙),運動披耶拉查塞弟(Phraya Raja Cershi,即鄚天賜)合作?!幣吕橘赏宋摹?上合下昌,Nai Bunmi)于陰歷四月下弦十四日星期六行抵菩泰嗎斯城港口,向披耶拉查塞弟提出親筆函,并獲得優(yōu)渥的禮遇,且答應(yīng)于同年陰歷八月或九月派海軍參加作戰(zhàn),此外還派阮楷祥(Oug Kai Seng)攜帶大宗禮品,偕同鑾披猜拉查于佛歷三三一0年公歷四月二十七日抵羅勇府,時為緬軍攻陷大城后的二十天。
鑾披猜拉查即后來拉瑪一世鄭華之弟,鄭昭手下大將。由于暹、越史書沒有更多的記載,后事如何不得而知。不過可以肯定,這兩位粵籍華人首領(lǐng)合作時間不長。河仙方面的史料稱鄭昭為人“機巧險惡”,篡奪王位。鄚天賜心懷戒備,頗不齒鄭昭為人。1767年,自立為王的鄭昭取得羅勇后,乘勝謀取暹羅東南沿海重要海港城市尖竹汶,遭到披耶尖竹汶的抗拒,鄭昭軍隊強攻尖竹汶,城破,披耶尖竹汶逃往河仙,依附鄚天賜。河仙容留暹羅王室成員及其舊部,對吞武里王朝是個潛在威脅,顯然增加鄭昭對鄚天賜的敵意。
鄚天賜曾設(shè)計誘捕鄭昭,以助暹羅王孫昭翠返國,恢復阿瑜陀耶王朝,但沒有成功。河仙《鄚氏家譜》云:
初花肚兵退后,暹民饑饉,至于人相食。暹屬邑澤、汶(占澤、尖竹汶)等處,人各稱雄潛竊,無人為主。鄭雅新(即鄭昭)者乃萬作之長,原潮州人鄭偃之子,偃暹為大商,最豐富,因亂招亡納叛,將有自圖之勢,未就而死。其子新素有大志,心多機巧險惡,無所不至,乘國虛無主,用財賄招誘人民。散亂之余,饑者易為食,僭稱牧長。凡諸邑長服著,款待至厚,親為輔佐;不服者舉眾戮之。暹之故舊牧長皆不肖,見新暴悍,莫不驚怯,或失志死焉,或被害焉。新兵勢日振,彼聞暹王之后昭華、昭侈腔尚在我鎮(zhèn),遂與其黨唐人陳聯(lián)謀割草除根之計。新作文書,卑辭厚幣,致奉于我公,自稱誼子,請送暹王子昭華等歸國,事成愿割地朝貢。使人往返屢次,我公素知彼奸計,將有自大之策,遂佯許之,密使諜子探虛實。遂遣公婿五戎徐侯率戰(zhàn)船百余只,潛艤舟望閣北灠關(guān)外,使人誘新來會好。不料彼亦潛使諜子阿摩作我公妹姑家屬,凡我鎮(zhèn)機安諸事,彼賂其左右,盡得詳聞,故是年新知公計,不出關(guān)相會。徐侯待十余日,沒策可施,加以其夜颶風大作,毀破戰(zhàn)船四十余只,徐侯見事既泄漏,歸至覆筌山病卒。
鄚鄭心存芥蒂,翻臉是遲早的事,另外清朝視鄭昭為“亂臣”,采取不承認態(tài)度,也不能不影響河仙對鄭昭所采取的立場?!肚鍖嶄洝酚涊d清朝決定派兵入緬,“恐逆酋竄入暹羅,因欲傳諭該國一體邀截擒拿。第以暹羅既為甘恩敕所占,其人系彼國亂臣,不必向彼傳檄。旋經(jīng)李侍堯奏稱,河仙鎮(zhèn)目莫士麟恭順曉事,地與暹羅毗連,曾允其另檄莫士麟,留心防緝。”
鄚鄭之間由懷有敵意、互相戒備很快演成勢不兩立。清朝明確反對鄭昭而支持河仙,而且廣南阮主也有意干預(yù)暹羅政局,鄚天賜乃于1769(乾隆三十四年,景興三十年)以匡復暹羅王室為名,會合遠近暹羅將領(lǐng),向鄭昭發(fā)動攻勢。
《河仙鄚氏家譜》記載,景興三十年(1769),鄚天賜派妹婿勝水隊該隊、丑才侯陳文方率水陸大軍5萬北伐暹羅,“時戰(zhàn)艦、戰(zhàn)船旌旗聯(lián)絡(luò)十余里,兵次暹澤汶地面,扎起屯柵,以觀其變”;鄭昭派3000兵來援澤汶(即尖竹汶),陳文方縱兵沖殺,暹軍大敗,退守各水陸要害關(guān)隘,不敢應(yīng)戰(zhàn)。文方復用昭華約書招彼來降,使作內(nèi)應(yīng),但暹民畏鄭昭悍暴,不敢起事。河仙軍隊駐扎在澤汶二月余,不服水土,疫癘流行,戍卒死者日以百數(shù),陳文方病重,鄚天賜乃派屬臣持檄召文方回師。陳文方出師時鎮(zhèn)兵5萬,歸鎮(zhèn)僅存萬余,河仙損兵折將,頗傷元氣。鄭昭聞河仙撤回軍隊,派軍追至澤汶,見河仙軍隊早有防備,遂罷。為防備暹軍,鄚天賜復派五戍奇才侯代鎮(zhèn)守,病亡。繼以德業(yè)侯往戍,并巡哨古公、古骨、寅坎諸海島。
關(guān)于這一戰(zhàn)事,清朝文獻也有提及。《清高宗實錄》謂乾隆三十四年(1769)七月兩廣督臣李侍堯奏:“今河仙鎮(zhèn)目莫士麟發(fā)兵奪取占澤(即真奔),又會合暹羅各夷目,征討甘恩敕?!睉?yīng)即此事。
鄚天賜不甘失敗,復表奏兩廣總督,疏請清朝檄諭花肚番(即緬甸)出兵進攻鄭昭,“恢復暹國,以謝前懲”。兩廣當局對河仙的進攻暹羅不表態(tài),僅謂“量力而行”,對奏請朝廷“檄諭花肚番”,則斷然拒絕。清朝不想過深介入暹羅內(nèi)政,尤其“花肚番本篡奪余孽,怙惡不悛,”一直對暹羅懷有野心,不可依靠,難于把握;假使緬甸與鄭昭狼狽為奸,無異于引寇入室,不僅河仙無法控制,而且對河仙本身也是很大威脅,事實證明清朝的考慮與抉擇是明智的。
河仙及其附近地區(qū)居住者許多來自清朝廣東、福建等省移民,潮州人尤多,就在這個時候多次發(fā)動內(nèi)亂,攻擊河仙,令鄚氏政權(quán)元氣大傷。己丑五年(乾隆三十四年,1769)潮州流人陳大聚眾于白馬山,打家劫舍,勾結(jié)鄚族人鄚崇、鄚寬,密謀于六月十三日夜襲河仙鎮(zhèn)。事覺,天賜伏兵擒之,追剿其黨于香山寺(俗名廚柴香),陳大逃往暹羅真奔。不久,高綿蠻民900余人密謀叛亂,天賜又發(fā)兵平之。
同年,潮州海盜霍然聚集在仙暹邊境的古公島,結(jié)寨占據(jù),劫掠南來北往的商客和海濱民眾?;羧活H通武藝,善用大頭鐵鏃射斷帆繚,或身擁藤牌飛過商船,橫行海上,黨徒甚眾,圖謀襲取河仙。鄚天賜先發(fā)制人,派該隊康成侯率精銳員軍,暗行圍捕?;羧煌粐?,被多槍刺殺,余黨解散。
1770年(乾隆三十五年)七月,逃軍范亻籃在淎氵賁、芹渤招集匪類,與阇巴(外門內(nèi)巴)榮離麻蘆、高蠻屋牙口嵇糾伙800余人,水陸并進,襲擊河仙鎮(zhèn)城,其中賊船15艘攻入河仙港,至翠屏山;鎮(zhèn)兵與賊眾激戰(zhàn),刺殺范亻籃于江中,擒蘆、口嵇而斬之。
河仙內(nèi)亂接二連三,陳荊和先生懷疑是鄭昭暗中指使所致。他認為:
自1769年天賜與鄭昭間猜疑日深,河仙軍隊進攻真奔,又有暹羅流民陳太謀奪河仙,事不成即逃依真奔,且為兩年后鄭王東侵時之先鋒,可疑陳太乃受鄭昭之使鏃。而(1770)年謀亂之范亻籃,《實錄前編》、《列傳前編》及《通志》均為河仙逃兵,又可想知此事件為1769年河仙軍隊征暹失敗后之直接后果。
陳先生的分析很有道理,澤汶一役與境內(nèi)潮人等起事確實使河仙兵食虛耗,民心騷動,元氣大傷,在重大變局面前,已顯難以自保之態(tài)勢。不僅如此,西山阮氏政權(quán)崛起之后,嘉定動蕩,廣南阮氏亦流離失所。
隨著暹羅國內(nèi)局勢逐漸穩(wěn)定,清朝對河仙政權(quán)的態(tài)度有所改變,兩廣總督李侍堯認為,鄚天賜以擁戴暹羅王室后裔為口實,“藉以居奇,從中圖事”。吞武里政權(quán)不斷向清朝示好,清朝對鄭昭的態(tài)度也有所調(diào)整。1771年八月鄭昭令人將緬甸俘虜泄都燕達等解送到北京,乾隆皇帝指示兩廣當局:“不必概付不答,絕之太甚,自應(yīng)即以該督之意,酌量賞給段匹。”
鄭昭穩(wěn)定國內(nèi)局勢,隨即籌劃攻打河仙,擒拿被鄚天賜收留的暹羅詔氏王孫和舊部,以根除后患。1771年,暹羅軍隊占領(lǐng)河仙,鄚天賜顛沛流離。其后暹羅與廣南阮氏一度和好,鄭昭迎天賜至望閣城(曼谷),以王侯規(guī)格招待。西山阮氏政權(quán)見廣南阮氏與暹羅通好,擔心暹羅為阮氏外援,乃行反間計,派隊慎攜密書至高棉,書內(nèi)謂阮將杜清仁與鄚天賜等將里應(yīng)外合,攻取望閣城。鄭昭獲信大怒,將天賜等逮捕審問,鄚天賜服毒自殺,享年70余歲。鄭昭下令將河仙流民全部驅(qū)逐到荒原遠地。
18世紀七八十年代,柬埔寨長期內(nèi)亂,廣南阮氏、暹羅都企圖控制柬埔寨。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吞武里王朝發(fā)兵20萬,以昭披耶卻克里為元帥遠征柬埔寨,正當暹羅軍隊與安南軍隊在洛韋對壘之際,禁軍將領(lǐng)披耶訕在都城發(fā)動兵變,威逼鄭昭退位。昭披耶卻克里回師吞武里,將鄭昭囚禁,復下令將鄭昭處死,接著舉行加冕禮,登上暹佛王位,史稱拉瑪一世。他把首都從吞武里遷到河對岸的曼谷,史稱曼谷王朝,亦名卻克里王朝。
曾經(jīng)左右中南半島局勢的兩位華人首領(lǐng)互相混戰(zhàn),接踵而消亡,頗令后世治史者感慨不已。陳荊和先生認為,鄚天賜和鄭昭這兩位華裔出身的主權(quán)者或國王,開始頗為友善,及后在高棉及暹羅所發(fā)生的許多事件促使他們的利益對立,逐漸由敵對而至交戰(zhàn);后來恢復和好,而且在西山之亂后鄚天賜攜家眷及部屬亡命暹羅,依靠鄭昭,但1780年鄚天賜因嫌疑自殺,家眷大多被鄭昭殺害;不出兩年,鄭昭也被臣下所殺。兩位叱咤風云的華裔皆死于非命,假如他們能夠開誠合作,中南半島近世歷史可能改觀了。而最有力量促使海上雙雄開誠合作者,應(yīng)該是他們的故國,但是清朝沒有這樣做。究其原因,似與如下因素有關(guān):一是如前所述,清朝吸取歷史經(jīng)驗與教訓,對東南亞藩屬內(nèi)政與地區(qū)局勢不多干預(yù),影響清廷對鄚鄭紛爭采取觀望的態(tài)度和審慎的決策;二是清朝統(tǒng)治集團與明朝一樣,“重農(nóng)抑商”、“華夷之辨”觀念深重,對那些播遷海外的沿海商民相當鄙視和反感,視為棄民;對于“自棄王化”的鄚氏、鄭氏及其自相殘殺,自然不會也不愿意太多勞心。
另外,從更深層面考慮,清朝統(tǒng)治集團缺乏海洋觀念與海權(quán)意識,把海洋視為異己和動亂淵藪,對海洋只有深深的恐懼,因而在國家安全戰(zhàn)略、對外政策理念上“重內(nèi)輕外”,重“陸防”而輕“海防”;而且所謂海防,“僅備海盜而已。”“沿海各省水師,僅為防守??冢儾逗1I之用。”對清代中外關(guān)系研究頗有造詣的比利時學者蕭婷(Angela Schottenhammer)指出,清代在對外關(guān)系與政策上,對待海疆、陸疆的態(tài)度明顯有不同差別,清朝皇帝對陸上疆界非常警惕和敏感,一直相當關(guān)注,當他們覺得陸路鄰國對自身利益造成威脅時,便會采取軍事行動。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東亞的海洋地區(qū)卻受到不同的審視和對待。作為宗主國的清朝對處在中南半島、南海外洋的暹羅、河仙紛爭,雖然在道義上支持后者,但并沒有考慮積極施予援手,基本上采取坐山觀虎斗的立場,似乎也印證了清朝的對外政策理念。
[1]G.賽代斯,著.蔡華、楊寶筠,譯.東南亞的印度化國家[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2008;莽甘(Pierre-Yves MANGUIN),著.吳旻,譯.關(guān)于扶南國的考古學新研究—位于湄公河三角洲的沃澳(Oc Eo,越南)遺址[C].考古發(fā)掘與歷史復原(《法國漢學》第十一輯),北京:中華書局,2006.
[2]向達,整理.鄭和航海圖[J].北京:中華書局,2000,第44圖。
[3]兩廣總督李侍堯奏進《廣東至暹羅城海道程圖》,乾隆三十四年七月十四日,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4]向達,校注.兩種海道針經(jīng)[M].北京:中華書局,1982.
[5]武世營,撰.陳荊和,注釋.河仙鎮(zhèn)葉鎮(zhèn)鄚氏家譜注釋[J].臺大文史哲學報(臺北),1955,(7).
[6]鄭懷德.嘉定城通志[M]∥戴可來、楊保筠,校注.嶺南摭怪等史料三種.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7]張燮.東西洋考[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6.
[8]清朝文獻通考[Z].卷297四裔考五·港口,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6.陳倫炯.海國聞見錄[M].
[9]Tran Kinh Hoa,Ho Mac va chua Nguyen o Ha Tien,Van hoa chau A,Sai Gon,so71-1968,轉(zhuǎn)引自蔣學國.越南南河阮氏政權(quán)海外貿(mào)易研究[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0.
[10]Voyage d,urn philosoph,par Pierre Poivre,Yerdon,1763∥武世營,撰.陳荊和,注釋.河仙鎮(zhèn)葉鎮(zhèn)鄚氏家譜注釋[J].臺大文史哲學報(臺北),1955,(7).
[11]丁福保.歷代古錢圖說[M].上海:上海書店,1986.
[12]A.Leclère,Historie du Cambodge[J]∥武世營,撰.陳荊和,注釋.河仙鎮(zhèn)葉鎮(zhèn)鄚氏家譜注釋.臺大文史哲學報(臺北),1955,(7).
[13]陳荊和.河仙鄚氏世系考[J].華岡學報(臺北),1969(5).
[14]羅天尺.五山志林[M].林子雄點校,清代廣東筆記五種.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
[15]鄭虎文.吞松閣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16]清高宗實錄[Z].乾隆三十二年閏七月辛酉.乾隆四十一年三月壬午.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乾隆五十三年十月丙辰.乾隆三十四年十二月丁卯.乾隆五十四年正月丙申.乾隆三十二年閏七月辛酉.乾隆三十三年八月甲戌.乾隆三十三年十月戊辰.乾隆三十四年十二月丁卯.乾隆三十四年七月己酉.乾隆三十五年七月乙己.乾隆三十六年八月乙酉.
[17]向達,校注.指南正法[A].北京:中華書局,1982.
[18]陳佳榮,謝方,陸俊嶺,編.古代南海地名匯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6.
[19]清朝文獻通考[Z].清高宗實錄[Z].卷 817,乾隆三十三年八月甲戌.
[20]陳炯倫.海國見聞錄·南洋記[M].四庫全書本.
[21]王大海,著.姚楠、吳瑯璇,校注.海島逸志[M].香港:香港學津書店出版,1992.
[22]謝清高.海錄校釋[M].楊炳南,筆錄.安京,校釋,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2.
[23]潘叔直,輯.國事遺編[M].上集,香港中文大學新亞研究所東南亞研究室,1965.
[24]大南寔錄[Z].東京:慶應(yīng)義塾大學言語文化研究所,昭和五十六年.
[25]徐溥等,撰.李東陽等,重修.大明會典卷[Z].
[26]中山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編.泰國史[Z].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7.
[27]李慶新.“海上明朝”:鄚氏河仙政權(quán)的中華特色[J].學術(shù)月刊,2008,(10).
[28]鄭瑞明.十八世紀后半中南半島的華僑——河仙鄚天賜與暹羅鄭昭的關(guān)系及清廷的態(tài)度[J].歷史學報(國立臺灣師范大學歷史研究所、歷史學會合編),1978,(6).
[29]泰國史[M].中山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編,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7.
[30]清史檔案朱批奏折外交類[Z].
[31]清史稿[Z].
[32]Angela Schottenhammer(蕭婷).Empire and Periphery:The Qing Empire’s Relation with Japan and Ryukyus 1644-1800.陳志雄,譯.[C]∥《海洋史研究》第二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