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忠范
掛鋤
文/王忠范
在北方,過了立秋,就掛鋤了。掛鋤就是“三鏟三趟”的農(nóng)活結(jié)束了,農(nóng)民把鋤頭掛在房檐下面,表示不再下地干農(nóng)活。掛鋤算是農(nóng)閑季節(jié),大約一個月的時間,然后開鐮收割。
早年我在鄉(xiāng)間老家務(wù)農(nóng)時,最盼的就是掛鋤,因為這段日子總可以歇一歇。鏟地、趟地是農(nóng)家忙季,活緊活累。每天一大早扛著鋤頭下地,頭上烈日炎炎,腳下土壟長長,一直鏟到天黑,熱得汗珠滾滾,累得氣喘吁吁?!颁z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边@首誰都知道的古詩,那時我就覺得太真切了。掛鋤了,不那么繁忙緊張,也散淡了許多。那時村里有一首《掛鋤》的民謠,至今我還記得:“雨云朵朵薄,掛鋤家家樂;采山逛逛景,打魚玩玩河;沒事串串門,閑來聽聽歌……”
掛鋤后,莊稼封壟,呈現(xiàn)大好長勢時,鄉(xiāng)村里走親戚串門子的人就多了起來。那些媳婦打扮得漂漂亮亮,或騎自行車,或坐丈夫的摩托車,帶著孩子回娘家。回娘家都要帶一把粉條,表示沒忘爹娘,親情是絲絲縷縷、綿綿長長的。掛鋤會親家是個老習(xí)俗,兩家人趁農(nóng)閑湊到一起殺一只羊,吃羊肉,喝羊湯,喜氣洋洋,這叫親親熱熱有福同享。我和一些年輕人結(jié)伙上山,這時候正是采黑木耳和猴頭蘑的好季節(jié)。野生木耳都長在樹林間的朽木上,黑黑厚厚的一層,抓一把滿手都是水靈靈的香氣。猴頭蘑生在柞樹枝上,在這棵樹發(fā)現(xiàn)一只后,再照直往前走10米左右,保準能在相對的一棵樹上找到另一只猴頭蘑,神了。這時節(jié)的猴頭蘑肥肥胖胖,絨嘟嘟的針毛金黃透紅,格外好看。筐滿了,袋子鼓了,大家說說笑笑下山。走到苞米地旁,架起干柴,燒早熟的苞米吃,吃得嘴巴上一圈黑,這叫“啃青”,野趣橫生,別有滋味。晚上回到家后就去看節(jié)目,有演二人轉(zhuǎn)的,有唱單出頭的,有變戲法的……熱熱鬧鬧,歡歡樂樂。掛鋤期間,也不是什么活都沒有,只是不用起早
貪黑罷了。好多人家都在起豬圈糞,清理垃圾,積攢農(nóng)家肥;每天太陽升高沒有露水時,那些老人常常手拿鐮刀下地,去看看莊稼,拔拔大草。甸子里有打羊草的,坡地上有起土豆準備開磨漏粉的,石頭山下有采石打算來年春天蓋房的……村里村外,人影閃動,笑聲不斷,掛鋤的這段日子竟是如此火熱、安然,有滋有味。
剛到白露,母親就喊父親:“別再懶了,快去供銷社買割豆子的漏指皮手套和鐮刀,順便割幾斤肉回來?!蔽抑肋@掛鋤的日子結(jié)束了,就要開鐮了。
(陳利生摘自《人民日報》2013年8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