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韋欽國
魯西南的“吃大桌”
文/韋欽國
在魯西南,遇到紅事(結(jié)婚)與白事(喪事),為慶賀或感謝親朋鄰里的幫助,在結(jié)婚或出殯當天中午,都要安排賓朋吃飯以示答謝。這里所說的“吃大桌”,專指婚禮當天男方安排的午飯。
“吃大桌”又叫“吃喜”,結(jié)婚是家里乃至家族的大事,親朋好友都要前來道喜或幫忙,由于吃飯的人太多,主人就借來桌子放在庭院里,八到十人一桌,眾人一起就餐,這就是“吃大桌”。這里的“大”有兩層意思:一是有些桌子比一般的案板要大,我小時候見過的最大的方桌有一米多高、兩米見方,是名副其實的大桌;二是人數(shù)眾多,有時二三百人一起就餐,桌子擺滿了偌大的院子。
親朋好友前來道喜或幫忙多半都不空手,20世紀80年代初期,鄰居和遠房親戚一般隨兩三元錢當賀禮,只有非常近的親戚才隨五元以上的禮,當然也有送煙酒的。有的離得較遠,就早早將錢送來或讓人捎來,以防結(jié)婚當天有急事來不了,避免將來見面時的尷尬。事實上,只要禮到了,人來不來倒也沒關(guān)系,所謂“禮到人不差”。去“吃大桌”的時候,一般以一個大家族或村為單位,選一位輩分較高或年齡較長的為“領(lǐng)隊”。主人大都會安排專人在門口迎接,很熱情地讓大家“進屋喝茶”,這純粹是一種禮節(jié),因為屋里壓根都坐不下。再由“管事的”領(lǐng)著大家到“禮房”,由專人登記各家所送的禮錢或禮品,每人發(fā)一包價格兩角錢左右的“宏圖”牌香煙,然后大家就坐在飯桌旁一邊聊天,一邊等著開飯。
一般上午十一點半開始上酒上菜,但上菜是有講究的,分貴賓、普通賓客與幫忙打雜的:貴賓特指陪新娘子前來的女方客人,包括送女方出嫁的未婚姑娘與抬送嫁妝的男人,他們一般被安排在屋里就餐,以示尊重;普通賓客就是那些隨禮的親戚,在院子里就餐;上菜打雜的基本都是新郎同輩的堂兄弟,他們只有等賓客都離開后才能就餐。上菜分幾個層次,先上四盤或八盤點心,這是專門給貴賓準備的,普通賓客沒有這個待遇。然后,才給所有的賓客挨桌上四個或六個涼菜,貴賓要多兩個。至于酒,多半是當?shù)厣a(chǎn)的白酒。上涼菜后,就開始喝酒,無論男女老幼,每個人面前都會擺上酒杯。
中午十二點,新娘會準時在婆家姑嫂們的簇擁下走進家門(如果新娘在十二點前到了,是不能進家門的,要圍著村子轉(zhuǎn)圈,一直轉(zhuǎn)到十二點才行)。這時候鼓樂齊鳴、鞭炮炸響,未結(jié)婚的小伙子會一哄而上,堵在新房門口向新娘要喜糖,不給就不讓進門。主人家這時常加快上菜速度,或撒喜糖和硬幣,以轉(zhuǎn)移大家的注意力,新娘則會趁機跑進屋里。
接下來就是敬酒了。一般是新郎的父親或叔伯帶著新郎新娘到各桌向每個人敬酒。新郎父親到每一桌都會很客氣地問大家“吃好了沒有”、“酒喝好了沒有”一類的話,一桌進行完轉(zhuǎn)到下一桌。這個過程看似簡單,實則不然,因為有些沒有對象的小伙子眼饞人家的新媳婦,在新娘敬酒時常故意把杯子弄倒或讓新娘點煙等,整個敬酒過程要持續(xù)一個小時以上,也夠折騰人的,但無論如何,新郎新娘都不能發(fā)火,要笑臉相陪。
敬酒過程中要不斷上熱菜,一般有十二盤,但一桌菜檔次高低,不在于多少個盤,而要看上多少個“大件子”?!按蠹印币话惆ㄕu、整魚、豬后肘、大肉丸、紅燒肉等,一般的家庭上四個“大件子”即可,條件好的會上六個,貴賓一般要上八個。經(jīng)濟條件特別好的家庭會上“翻菜”,即同樣的“大件子”上兩次,這種情況可遇不可求,因而會被吃“大桌子”的人到處傳播,一為顯擺自己吃過“翻菜”,二為彰顯主人家的好客與經(jīng)濟實力,在很長時間內(nèi)都會被十里八村的鄰居作為談資。熱菜上完后,會上西紅柿雞蛋湯和饅頭,上湯意味著菜都上完了,這頓飯就差不多了。不過最后還有一盆酸辣湯,湯里面有八個小丸子,一人一個,名為“滾蛋丸”,意為今天的飯到此為止,各位吃完后就可以走了。
“吃大桌”除慶賀、解饞外還有溝通功能,平時有隔閡或摩擦的親戚,一般都會借這個機會來消除誤會。遇事時親朋鄰里主動前來幫忙,表明了民風的淳樸與人性的善良,從這個角度講,“吃大桌”在鄰里溝通、展現(xiàn)民風良俗等方面,有很積極的意義。
(馬玉向摘自《齊魯晚報》2013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