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明,趙雨燈
(江蘇省徐州市腫瘤醫(yī)院,江蘇 徐州221005)
筆者用化濕行瘀降濁湯治療高脂血癥取得一定療效,報道如下。
共60例,均為本院門診及住院患者,符合《中藥新藥治療高脂血癥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及《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2]。正常飲食情況下,2周內(nèi)如有2次測血總膽固醇(TC)≥6.22 mmol/L或甘油三酯(TG)≥2.26mmol/L或高密度脂蛋白(HDL-C)≤1.04mmol/L,即可診斷為高脂血癥。排除因肝、腎、內(nèi)分泌疾病及藥物所致高脂血癥,半年內(nèi)曾患急性心肌梗死、腦血管意外、嚴重創(chuàng)傷,重大手術(shù)后,妊娠、哺乳期婦女。
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男13例,女17例;年齡38~68歲,平均49.5歲。對照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40~69歲,平均50.3歲。兩組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組:用化濕行瘀降濁湯。半夏10g,陳皮10g,蒼術(shù)10g,茯苓15g,澤瀉9g,海藻10g,昆布10g,川芎9g,生蒲黃10g,決明子10g,何首烏9g,山楂10g。用1000mL水浸沒40min后煎至200mL,早晚各服100mL。
對照組:用非諾貝特膠囊(法國利博福尼制藥公司生產(chǎn),批號2007-07-01)200mg,每晚餐前30min頓服。
兩組療程均為30天,平時正常飲食活動,服藥期間不用其他降脂藥物。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臨床控制:血脂降至正常范圍。顯效:TC下降20%,或TG下降大于等于40%,或HDL-C上升大于等于0.26mmol/L。有效:TC下降10%~20%,或TG下降20%~40%,或HDL-C上升0.14~0.26mmol/L。無效:治療后血脂未達到“有效”標準。
統(tǒng)計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變化情況見表2。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指標比較 (mmol,±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指標比較 (mmol,±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類別 治療組 對照組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TG 3.97±0.80 1.69±0.63* 3.88±0.73 1.71±0.65*TC 7.62±0.66 5.27±0.55* 7.51±0.64 5.50±0.58*HDL-C 1.22±0.32 1.61±0.34* 1.23±0.33 1.58±0.35*LDL-C 6.25±1.21 4.31±0.33* 5.99±1.28 4.33±0.32*
化濕行瘀降濁湯治療高脂血癥治療效果與非諾貝特膠囊相當。
高脂血癥是指由于脂肪攝入過多或脂質(zhì)代謝障礙等因素所引起的血漿中脂質(zhì)持續(xù)升高的一種異常生化表現(xiàn),是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病理基礎(chǔ)。嗜食膏粱厚味,憂思傷脾,久坐久臥,或肝郁乘脾、素體陽虛,致脾虛失運、水谷肥甘無以化生為氣血精微,水濕內(nèi)停,痰濁自生;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氣虛于內(nèi),痰阻脈道,血行不暢,阻滯氣機,發(fā)為本病。脾虛是病理基礎(chǔ),痰濁瘀滯是病理產(chǎn)物[3]?;瘽裥叙鼋禎釡街邪胂?、陳皮理氣化痰,蒼術(shù)、茯苓健脾和胃,海藻、昆布消痰軟堅、利水消腫,澤瀉滲泄水濕,川芎行氣活血,山楂消食化積、行氣散瘀,蒲黃化瘀利尿消脂,決明子、何首烏潤腸通便。諸藥合用,共奏消痰活血通絡(luò)、健脾化濕潤腸之功。藥理研究證明,海藻所含藻膠酸硫酸酯有抗高血脂的作用,可降低血清膽固醇及減輕動脈粥樣硬化。昆布所含昆布多糖有降血清膽固醇的作用。澤瀉可降血脂,對實驗性高脂血癥小白鼠有明顯的降血脂作用和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可使實驗性大鼠肝中的膽固醇下降50%以上。川芎嗪、川芎醇、川芎咔琳堿具有改善心血管功能,擴張小動脈、靜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環(huán)等藥理作用。生蒲黃內(nèi)含植物甾醇,能抑制腸道吸收外源性膽固醇,從而起到降低血脂的作用。決明子和何首烏可促進腸管蠕動,抑制膽固醇的吸收,兩者均有促進血漿中膽固醇的運輸和清除,促進纖維蛋白原的裂解,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山楂所含脂肪酶可促進脂肪分解,所含多種有機酸能提高蛋白酶活性,使肉食易被消化,具有降血脂的作用。
降脂治療是一個長期過程,易受到多種因素影響,故難以長期堅持用藥?;瘽裥叙鼋禎釡熜э@著,耐受性好,價格低廉,無明不良反應(yīng),適合長期服用。
[1]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
[2]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制訂聯(lián)合委員會.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7,35(5):390-419.
[3]孫麗英,焦亞斌,康廣盛.高脂血癥的病因病機研究進展[J].中醫(yī)藥學報,2004,32(2):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