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章 徐輝 王永學
抑郁癥是一種以持續(xù)心境低落為特征的精神科常見病,易反復發(fā)作,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的藥物治療起效時間多在2周以后,所帶來一些不良發(fā)應影響了治療依從性。艾司西酞普蘭為西酞普蘭的S型異構體,是一種新的高度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有報道認為[1]具有起效快、不良發(fā)應低的特點,因此我們進行了這一臨床對照研究,現(xiàn)把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所有病例來自2012年3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患者。入組標準(1)符合中國精神疾病診斷與分類標準第三版(CCMD-3)中有關抑郁癥的診斷標準;(2)無腦器質性疾病和嚴重的軀體疾病;(3)無精神活性物質濫用史;(4)無精神病性癥狀。共入組80例,其中男35例,女45例;年齡18~56歲;平均(36±2.7)歲;病程3月~5年,平均(10±5.7)月。觀察6周,無脫落病例。所有入組病例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將入組病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0例。其中研究組男19例,女21例;年齡19~55歲,平均36±3.1歲;病程3月~5年,平均19±8.1月;對照組男16例,女24例;年齡18~56歲,平均35.1±2.6歲;病程3月~4年,平均18±5.4月;兩組以上各項經統(tǒng)計學分析無明顯差異(P>0.05)。
1.2.2 以漢米爾頓抑郁量表(HAMD)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評價治療效果,于治療前、治療后1周、2周、4周、6周各評定一次。以抗抑郁藥副反應量表(SERS)評價治療中不良反應,于治療后1周、2周、4周、6周各評定一次。以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評價生活質量,于治療前、治療后6周各評定一次。
1.2.3 給藥方法研究組予艾司西酞普蘭,起始量均為10 mg/d晨服,1周內視情況可加至15~20 mg/d;對照組予氟西汀,起始量20 mg/d,一周內視情況加至20~40 mg/d,維持6周,若患者伴有睡眠障礙,可合并硝西泮或氯硝西泮。治療6周末艾司西酞普蘭應用劑量為15±2.2 mg/d,氟西汀為(26±10.3)mg/d;兩組合并硝西泮或氯硝西泮分別為研究組36例,對照組40例,經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3 統(tǒng)計方法 所有統(tǒng)計資料應用SPSS 11.5統(tǒng)計包進行分析,應用χ2檢驗和t檢驗。
2.1 兩組治療各時期HAMD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各時期HAMD評分比較
表1示:治療前HAMD評分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周HAMD評分兩組間比較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治療2周時情況類似,治療4周HAMD評分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有縮小趨勢,至治療6周HAMD評分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縮小趨勢更趨明顯。
2.2 兩組治療各時期HAMA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各時期HAMA評分比較
表2示:表1示:治療前HAMA 評分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周HAMA評分兩組間比較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2周時HAMA評分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HAMA評分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至治療6周HAMA評分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有縮小趨勢。
2.3 兩組治療各時期SERS評分比較,兩組治療1周、2周、4周、6周 SERS評分分別為:研究組(1.2±1.1)、(1.2±0.9)、(0.8±0.7)、(0.2±0.4);對照組(2.0±1.6)、(2.4±2.0)、(1.7±1.5)、(1.2±1.0)。兩組間同時期比較1周、2周、4周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6周末此差異更趨明顯(P<0.01)。
2.4 兩組治療前及治療6周末GQOLI-74評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及治療6周末GQOLI-74評分比較
軀體形式障礙多以多種多樣的軀體不適癥狀就診,反復的客觀檢查往往不能充分解釋癥狀的原因?;颊叩牟贿m感引起煩惱、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體驗和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又進一步導致更強更多不適感,在此精神交互作用機制下,病情起伏不定,變化多端,不僅使患者長期處于痛苦、煩惱之中,影響生活和工作能力,也常使臨床醫(yī)生感到困惑。因此快速緩解焦慮,改善抑郁成為臨床治療的關鍵,但常用的抗抑郁劑多在應用后2~4周才開始起效。究其原因在于一般抗抑郁劑攝入后雖能迅速使背側縫際核5-HT水平升高,但同時卻激活了具有抑制作用的胞體-樹突5-HT1A突觸前膜終端5-HT1B自身受體,使前腦的5-HT釋放反而減少,只有持續(xù)不斷的攝入抗抑郁劑使抑制性胞體-樹突5-HT自身受體和突觸前膜軸突終端5-HT自身受體逐漸脫敏,才能引起背側縫際核5-HT神經元沖動傳遞增加,5-HT儲存和釋放增加,并隨著突觸終端持續(xù)的再攝取抑制,使前腦細胞外的5-HT濃度升高,方顯示抗抑郁效果。因此縮短5-HT1A和5-HT1B自身受體脫敏過程,是抗抑郁劑快速起效的關鍵。艾司西酞普蘭是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西酞普蘭的一種外消旋混合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即S-異構體,具有更強的選擇性5-HT轉運體抑制作用,可明顯加快這些自身受體的脫敏過程。
本研究結果顯示艾司西酞普蘭治療軀體形式障礙1周即可明顯改善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其HAMD及HAMA評分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P<0.01),說明艾司西酞普蘭起效迅速,此與既往研究結果類似[1-3]。治療2周末HAMD及HAMA評分有一定差異,前者與對照組相比繼續(xù)顯示出優(yōu)勢,可能仍然與艾司西酞普蘭快速起效有關,而后者兩組間比較無顯著差異,則可能就氯米帕明來講低劑量情況下,其抗焦慮效果比抗抑郁快,此推測需在今后研究中進一步證實。雖然治療4周、治療6周HAMD和HAMA評分兩組間比較仍有顯著差異(P<0.05),但從總體上講,兩組療效的差異隨時間的延長有縮小的趨勢。從兩組治療中不良反應比較來看,艾司西酞普蘭程度較輕,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P<0.01),此亦與既往研究結果類似[1-3]。
新的康復觀認為治病的目的不僅僅是解除病痛,更需關注其社會功能的恢復和生活質量的提高,有研究顯示軀體形式障礙患者的生活質量較差[4],因此本研究把生活質量作為一個評價指標,結果顯示艾司西酞普蘭可在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等方面使患者得到明顯改善,其GQOLI-74評分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差異(P<0.05或P<0.01),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我們認為不僅與快速起效有關,更重要的是治療中的副作用少而輕。
總之,艾司西酞普蘭作為一種新型的抗抑郁劑治療軀體形式障礙,可快速緩解焦慮抑郁癥狀,且副作用輕,有利于生活質量的提高,值得在臨床實踐中進一步推廣應用。
[1] Montgomrey SA,Anderson HF.Escitalopram versus venlafaxine XR in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Intrenational Clinical Psychopharmacology,2006,21:297-309.
[2] 黃繼忠,喬穎.艾司西酞普蘭在抑郁癥相關問題的研究.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09,36(1):36-39.
[3] 陳月江.艾司西酞普蘭治療軀體形式障礙的臨床療效觀察.四川精神衛(wèi)生,2010,23(3):163-164.
[4] 張香云,劉卉蘭,徐濤,等.軀體形式障礙患者生活質量調查.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07,17(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