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棟 曹書杰
摘要:《孟子》“《詩》亡然后《春秋》作”,可以從三個方面去理解:一是《詩》《春秋》皆記史,《詩》以韻文記事,是史詩時代的傳統(tǒng),《春秋》以散文記事,標志著史書編年記事體的成熟;二是周公制作《詩經(jīng)》是作為政教之本,以開升平之世,孔子作《春秋》則是昌盛周道,撥亂反正,其義相承;三是孔子以周公為尊,以繼承周公之志為平生之愿。
關(guān)鍵詞:《詩》;《春秋》;周公;孔子
中圖分類號:K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04(2013)05?0090?05
《孟子·離婁下》云:“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后《春秋》作。”對孟子“《詩》亡然后《春秋》作”這一命題,前人大多只在字面疏解,也有的試圖抉發(fā)其奧義,但語焉不詳[1](74)。本文認為,孟子這一命題有如下三方面的含義。
意蘊之一:《詩》《春秋》皆記史
顧炎武《日知錄》云:“《二南》也,《豳》也,《小、大雅》也,皆西周之詩也。至于幽王而止。其余十二《國風》,則東周之詩也?!跽咧E熄而詩亡,西周之詩亡也。詩亡而列國之事跡不可得而見,于是晉之《乘》、楚之《梼杌》、魯之《春秋》出焉。是之謂《詩》亡然后《春秋》作也?!盵2](卷三,144)顧炎武道出了孔子《春秋》以史繼《詩》之深旨。顧氏之說甚精,但語有未晰之處,錢穆先生指出:“當西周之時,不僅列國無《詩》,即王室亦不見有史。周之有史,殆在宣王之后。其先則雅頌即一代之史也。周之既東,不僅列國有詩,并亦有史?!盵3](134)錢穆先生的論見有一定的啟發(fā)性,西周之時明確的編年記事體還沒有成熟起來,所以他說“即王室亦不見有史”,但是編年記事體不成熟,并不代表不去記載這一時期的歷史,而是以詩體的形式記載史,所謂“雅頌即一代之史也”。到了東周,不僅各國有自己的編年記事體史書《春秋》,也有自己的《詩》,《詩經(jīng)》里的《國風》即是代表。
從《孟子》上下文來看?!啊对姟吠鋈缓蟆洞呵铩纷鳌保献咏又f:“晉之《乘》,楚之《梼杌》,魯之《春秋》,一也?!备鲊加薪凶觥按呵铩钡氖窌?,晉國的叫《乘》,楚國的叫《梼杌》,魯國的仍叫做《春秋》,都是一樣的。魯國的《春秋》和孔子的《春秋》都是編年記事體的史書,而且這種史書在春秋時期是很普遍存在的,不僅晉、楚、魯有,其他各國也都有,所以,《墨子》說:“吾見百國春秋。”那么這種編年記事體的《春秋》是何時發(fā)展成熟起來的呢?它和《詩經(jīng)》有關(guān)系嗎?《春秋》是記事史書,《詩經(jīng)》是韻文詩歌,孟子為什么把《詩》和《春秋》放在一起呢,而且還是先后相承的關(guān)系。
這要從《詩經(jīng)》的內(nèi)容說起?!洞笱拧菲鋵嵍际怯涊d歷史的詩歌,比如其中的《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從周代始祖后稷到公劉再到文王,反復(fù)歌頌?!洞竺鳌凡粌H敘述文王武王之功,還描述了歷史上有名的牧野之戰(zhàn),寫得繪聲繪色,雄偉壯觀。這種以詩記史的方法是一種很古老的傳統(tǒng),“各原始民族用英雄詩律來說話,這也是自然本性的必然結(jié)果。這里我們也應(yīng)贊賞天意安排,在共同的書寫文字還未發(fā)明以前,就安排好各族人民用詩律來說話,使他們的記憶借音步和節(jié)奏的幫助能較容易地把他們的家族和城市的歷史保存下來。”[4](432)文字產(chǎn)生以后,人們開始用文字記載歷史,但以詩記史的傳統(tǒng)仍然保留了一段時間。周代的史官早期重在記言,《尚書》中的西周書部分便是例證,《牧誓》、《金滕》、《大誥》、《康誥》、《酒誥》、《召誥》、《洛誥》、《多士》、《多方》、《君奭》、《無逸》、《立政》等,以“王曰”、“王若曰”、“周公曰”、“又曰”的形式大量記載了武王、周公的話。所以,從一定程度上來講,《詩經(jīng)》中的歷史敘事比《尚書》中的《西周書》還要系統(tǒng),還要重要。
《西周書》雖以記言為主,但亦間或記事,言和事往往是分不開的。比如《牧誓》主要記載武王誓師之言,但開首云:“時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又云:“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顯然屬記事。《金滕》篇開首云:“既克商二年,王有疾?!蹦藬⑹轮壠?,并交代時間。所以,《莊子·天下》曰:“《書》以道事?!薄盾髯印駥W》:“《書》者,政事之紀也?!笔前选稌芬伯敵捎浭轮w。朱熹則徑以《尚書》為紀事本末體之濫觴。
記事之體,除《西周書》間或有之以外,甲骨、金文亦多有記事內(nèi)容。甲骨卜辭反映的是王侯貴族的王家活動,所記內(nèi)容以農(nóng)事、兵戎、祭祀方面為多,是以貞卜的結(jié)果和極簡單的記事相結(jié)合,這表明它具有官方文書的性質(zhì)。而且有些卜辭所記有時間、地點、人物、活動,在表述形式上已經(jīng)初具歷史記載的萌芽。到了西周金文,其記載的內(nèi)容更為豐富,其中關(guān)于征伐、俘獲、賜土田臣仆、賜車馬旗服彝器金貝等事的記載較為詳細。金文的記時方式在西周中期以后逐漸形成一種規(guī)范性的形式。如《牧簋》:“隹王七年十又三月既生霸甲寅?!薄俄灦Α罚骸蚌咳晡逶录人腊约仔?。”其記時形式是:年、月、月相、干支。這就直接為后來《春秋》的記時體例提供了范式。
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編年記事的體例在西周中期以后已經(jīng)逐漸成熟起來。但“百國春秋”即周王朝和各諸侯國的國史應(yīng)該起于何時呢??上М敃r的國史沒有一部流傳下來,我們依據(jù)現(xiàn)有的材料推斷可能起于西周晚期厲王、宣王之時。
首先,史官的職守在宣王時發(fā)生了變化,開始從主掌天文歷法到以記史為職?!妒酚洝ぬ饭孕颉酚涊d其祖先“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當周宣王時,失其守而為司馬氏。司馬氏世典周史”。其次,幽厲之后周王室開始把西周史官分派到各諸侯國去。《史記·歷書》云:“天下有道則不失紀序,無道則正朔不行于諸侯。幽厲之后,周室微,陪臣執(zhí)政,史不記時,君不告朔。故疇人子弟分散。或在諸夏,或在夷狄,是以其禨祥廢而不統(tǒng)?!薄蹲髠鳌分懈怯涊d了不少流散到諸侯國的西周史官。《左傳·昭公十五年》:“及辛有之二子董之晉,于是乎有董史?!倍蓬A(yù)注云:“辛有,周人也。其二子適晉為太史,籍黡與之共董督晉典,因為董氏。董狐其后。”其三,從現(xiàn)有的歷史記載來看,厲宣之前的史實存在嚴重缺環(huán)。文武到成康的歷史我們還可以從《詩》、《書》中窺探,但穆王以后直到厲宣卻明顯沒有太多史跡可尋。即拿剛發(fā)現(xiàn)的清華簡《系年》為例,其中第一至第四章涉及到西周之事,但都是從敘述周初開始,一下子便轉(zhuǎn)到西周晚期。第一章是從周武王徑直轉(zhuǎn)寫厲王、共伯和、宣王;第二章則直從幽王寫起;第三章從武王克殷、成王平叛又直接轉(zhuǎn)到“周室既卑,平王東遷” [5](141);第四章寫衛(wèi)國的歷史,但主要還是詳述周惠王以后的事。如果不是存在歷史記載的缺環(huán),《系年》不會避而不談的。
另外,共和元年是我國有確切歷史紀年的開始,共和行政可能是編年記事的一個起點,“推斷其時每當朝會議政之際,原負責記錄王言、撰擬詔命的史官,此時則列位于朝會,負責專門記錄朝政大事,并負責宣示中外。史官此職,是作為諸侯卿士攝位共政體制的監(jiān)督與見證?!埠蜁r期的史官制度,最后形成共和十四年逐年記錄而成的編年大事記。宣王即位之后……共和時期編年紀事之法仍舊不廢,并做為史官記事制度一直沿用至后世?!盵6](292)這樣一來,隨著編年記事體史書的發(fā)展成熟,以詩記史的形式便逐漸退居次要地位了。
意蘊之二:《詩》之旨與《春秋》之義一脈相承
周公創(chuàng)制雅頌,編纂《詩經(jīng)》,其目的是作為治平之具、政教之本,推行德治、興旺周邦,乃一代王者之大典。有學者指出:“《詩》是周代禮樂制度的組成部分,是推行宗法禮樂精神的物質(zhì)載體,集中體現(xiàn)了周代社會的禮樂精神。……《詩》作為周人明教化、宣揚經(jīng)邦濟世的思想工具,正是周代統(tǒng)治者編《詩》的初衷所在。”[7](30?32)而孔子作《春秋》亦是要繼承周公之旨,義在撥亂世反諸正。
所謂“王者之跡熄而《詩》亡”,王者之跡何時熄,而《詩》又何時亡的呢?一般認為是宣王以后至平王東遷這一段時期中。在宣王之前,“王者之跡”是如何體現(xiàn)的呢?錢穆先生有一段精彩的論述:
周王室是天下之共主,……每到冬天,他所封出的四方諸侯都得跑到中央來共朝周天子,而周天子在那時祭其祖先,更主要的是祭文王,許多諸侯一同助祭,就在這廟里舉行祭禮時唱詩、舞蹈,唱的便是周文王一生的歷史功績,所謂雅頌,便是如此般的用來作政治表揚。又如周天子有事派軍出征,在臨出以前……歡迎凱旋,同樣再有宴享歌舞,……那時遇禮必有樂,而禮樂中亦必寓有史,這些都是周公制禮作樂精意所在。[8](18?19)
后來王室衰弱,王者的創(chuàng)業(yè)偉跡已經(jīng)沒有了,諸侯也不常到朝廷來朝貢了,王室沒有新功德,相應(yīng)也就沒有了歌功頌德的詩歌。所以是“王者之跡熄而《詩》亡”了。
那么周王室在祭祀或者燕饗時為什么要唱這些詩歌呢?他們編輯雅頌的目的又是什么呢?這應(yīng)當源于周公的“制禮作樂”精神,《詩》、《書》、禮、樂都是周公的治平之具、王者之典。朱熹《詩集傳》云:“以今考之,正《小雅》,燕饗之樂也;正《大雅》,會朝之樂,受釐陳戒之辭也。故或歡欣和說,以盡群下之情;或恭敬齊莊,以發(fā)先王之德。詞氣不同,音節(jié)亦異,多周公制作時所定也?!盵9](129)從《詩經(jīng)》的編纂角度來說,即《詩經(jīng)》的第一次編纂是周公所為,主要是雅頌二體,風僅止二南,其意圖是把它作為政教之本。成康之后昭穆共懿孝夷皆無治平之詩。《尚書·周書》的主要部分亦為此時周公所編。第二次編纂當在厲、宣、幽時期,此時已無頌,主要是變雅。孔穎達《毛詩正義》卷九:“以此二雅,正有文武成,變有厲宣幽,六王皆居在鎬豐之地,故曰豐鎬之時詩 也?!盵10](539)是西周初期是正雅之詩,西周晚期是變雅之詩。第三次當時春秋后期所編,主要是搜集列國之詩。所以我們研讀《詩經(jīng)》一定要注意它的時段性,趙逵夫先生即指出《詩經(jīng)》的作品“往往集中產(chǎn)生在某一段時間中,這同當時的社會狀況及統(tǒng)治者的主導(dǎo)思想有關(guān)。周公旦的‘制禮作樂及成、康時代祭祀樂歌與儀式樂歌基本框架的形成(如《周頌》和《大雅》中的大部分作品),宣王中興過程中與宣王初年一些卿大夫在恢復(fù)周室道統(tǒng)中的創(chuàng)作活動的勃興(《小雅》中的相當一部分作品和《大雅》中的少數(shù)作品,《周頌》中的個別作品),便是最突出的實例?!盵11](1)經(jīng)過周王室禮樂文化精神的滲透,《詩經(jīng)》已經(jīng)不再是純粹的反映原初先民生存狀態(tài)和心理愿望的文學文本,而是帶有鮮明的倫理道德教化內(nèi)容的政治性文本。
《詩大序》說:“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彪m謂政有小大故雅有小大顯似牽強,但雅詩系乎王政廢興確實毋庸置疑的。即便從《詩經(jīng)》的來源角度觀察,《詩經(jīng)》與勸諫、政教之關(guān)系亦緊密相關(guān)。比如以《國語》為例的獻詩之說:
《國語·周語上》:“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p>
《國語·晉語六》:“古之王者,政德既成,又聽于民,于是乎使工誦諫于朝,在列者獻詩使勿兜?!保f昭注:列,位也,謂公卿至于列士獻詩以諷也。)
采詩之說:
《禮記·王制》:“天子五年一巡守,……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p>
《漢書·藝文志》:“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p>
《孔叢子·巡守篇》:“古者天子……命史采民詩謠,以觀其風?!?/p>
上博簡《孔子詩論》亦言:“頌,平德也,多言后,其樂安而遲,其歌紳(引)而逖,其思深而遠,至矣!大雅,盛德也……”[12](127)所以,周公所編之詩是為王政而用,所謂“言天下之事、行四方之風”。
孔子作《春秋》之義又何在呢?《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有段話說得非常明確:“上大夫壺遂曰:‘昔孔子何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聞之董生曰:‘周道衰微,孔子為魯司寇,諸侯害之,大夫壅之??鬃又灾挥茫乐恍幸?,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其義甚明,孔子作《春秋》的目的是昌明“周道”,以達王事,與周公精神一脈相承。
《孟子》:“孔子曰:‘其義則丘竊取之矣?!边@句話前人多解作孔子作《春秋》竊取了《詩經(jīng)》褒善貶惡的大義,其實這是誤解。此句上承“其事”、“其文”,說的都是各國的史書,很明顯“其義”當然說的也是各國春秋的“義”,這個“義”又當何解呢?章太炎先生已經(jīng)明確指出:“義即凡例之謂。竊取其義者,猶云盜其凡例也?!盵13](116)是孔子作《春秋》秉承了各國史書的義例。通過借鑒這種義例而達到作《春秋》的目的。
《左傳》昭公二年載韓起聘魯,見《易》、《象》與《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睋?jù)此可推測,魯之《春秋》的記載可能起于伯禽之時,記載了西周盛世的朝覲、會同、征伐之事,所以說“乃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但孔子所作《春秋》為何起于隱公,當是隱公以上《春秋》已經(jīng)不存,否則,周初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孔子肯定會存其盛世之事以為典則,以警后世。所謂夏殷之禮,杞宋不足征,夫子況且嘆之。
孔子見不到早期魯國的《春秋》,只能“西觀周室,論史記舊聞,興于魯而次《春秋》”。[14](509)魯之《春秋》,主要限于魯國之史,其于列國之事,或赴告不全,甚或有所隱諱,不能得其實事,孔子作《春秋》則要把各國的歷史都寫進去,其事則齊桓晉文,用今天的視角來看,孔子的《春秋》可謂是當時的一部世界史了,“其書中所表現(xiàn)的乃是其時諸夏一部大整體的大全史。自然亦可說是人類當時文化一部大整體的大全史了。遠在兩千五百年前,孔子早已有此眼光,早已有此見解,正在全世界人類文化史史學史上有它卓然無比的價值?!盵7](22)孔子之所以如此編纂自有其中的道理。但是孔子非周之史官,他把周王室的《史記》和魯國的《春秋》整合刪削。由此一轉(zhuǎn)手,性質(zhì)發(fā)生了變化,政府的官史變成了民間的私家著述。私人著國史這是不允許的,所以孔子又說:“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痹瓉聿卦谕鯇m的國史民間是看不到的,所以也就不能知道“天子之事”,但經(jīng)過孔子的整理傳授,天子諸侯之事便流傳于世間了。所以孟子又說:“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敝芄谱鳌对娊?jīng)》是作為政教之本,歌頌王者之豐功偉績,以開升平之世。孔子作《春秋》則是昌盛周道,撥亂反正,以為東周。
意蘊之三:孔子是周公之后的又一圣人
孟子說“《詩》亡然后《春秋》作”,實際上是指出孔子是繼周公之后又一圣人。這在《孟子·滕文公下》也有交代:“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驅(qū)猛獸而百姓寧,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诐行,放淫辭,以承三圣者。”把禹、周公、孔子作為前后相承的三圣,揭示了圣人道統(tǒng)的先后次序?!墩撜Z》中還不曾把堯舜與文武(或湯武)放在一起稱述,而《孟子》中不但有“堯舜,性之,湯武身之”,還有“堯舜性者,湯武反之”這樣的話。又說:“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孟子·離婁下》),又極力盛贊孔子,《孟子》一書中孔子被提到八十一次之多。所以后人凡言圣人,皆舉堯舜禹湯文武周公,而孔子又被尊為“至圣先師”。
而在孔子自己也以追循周公為志,其平生所志所學所尊仰者,獨在周公。所以孔子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fù)夢見周公!”朱子說:“孔子盛時志欲行周公之道,故夢寐之間如或見之。至其老而不能行也,則無復(fù)是心而亦無復(fù)是夢矣,故因此而自嘆其衰之甚也?!盵15](94)孔子生在魯國,魯為周公的封國,可以“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禮樂”。春秋時期,禮壞樂崩,許多國家的禮樂之制已經(jīng)不完善,但魯國卻完整地保存著周禮?!蹲髠鳌ふ压辍酚涊d晉大夫韓宣子使于魯,見《易》《象》與《春秋》說“周禮盡在魯矣”。魯國是周禮的踐行者,上至魯公,下至卿士,皆循禮而動。所以《禮記·明堂位》說魯國“禮樂、刑法、政俗未嘗相變?!?,孔子自幼受魯國禮樂文化的影響,成為其“法則周公”的最根本原因。孔子“入太廟,每事問”,“太廟”即周公之廟。進了太廟孔子向?qū)B毴藛T請教禮制、禮儀,反映了孔子對周禮的恭敬態(tài)度。孔子還曾西游洛邑,在實地了解了周朝政治文化以后,孔子喟然嘆息說:“吾乃今知周公之圣與周之所以王也?!?/p>
《論語·八佾》:“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笨鬃又畷r,夏殷之禮文獻已不足征。所以孔子又說:“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薄吨杏埂菲春线@兩句話說:“吾說夏禮,杞不足征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笨鬃訛槭裁磸闹苣??劉寶楠《正義》引《漢書·禮樂志》云:“王者必因前王之禮,順時施宜,有所損益。周監(jiān)于二代,禮文尤具,事為之制,曲為之防。故稱禮經(jīng)三百,威儀三千。孔子美之曰‘郁郁乎文哉,吾從周?!敝芄梃b夏商二代之禮,加以損益,制禮作樂大興文教,所以能成文武之政??鬃臃Q贊周公曰:“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彼浴吨杏埂费裕骸爸倌嶙媸鰣蛩?,憲章文武”。朱熹說:“祖述者,遠宗其道。憲章者,近守其法?!盵15](37)所謂文武之道其實就是周公之道。
孔子的德治思想亦可追溯到周公那里。《論語·為政》說:“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薄妒龆氛f“志于道,據(jù)于德?!笨鬃印盀檎缘隆钡闹螄酪缘赖陆袒癁闉檎螄幕A(chǔ),反對單純依靠行政、法制來治國,即“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保ā稙檎罚?。又特別強調(diào)當政者的道德表率作用,《論語·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薄额仠Y》:“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這些思想和周公的“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罰”思想一脈相承。周公主張有“天命”的存在,但又強調(diào)“惟命不于?!保ā犊嫡a》);其“敬德”思想,強調(diào)統(tǒng)治者必須修明德行,“以德配天”,不能夠貪圖享樂,“無康好逸豫”(《康誥》),知“稼穡之艱難”(《無逸》);其“保民”思想,認識到“民心無常,惟惠之懷”《蔡仲之命》),要取得民心,就要施行德政;其“明德慎罰”思想,在提倡“敬德”的同時又主張“敬明乃罰”(《康誥》)。周公的思想言論成為孔子“德治”思想的主要理論來源。
《論語》中還載有周公的言語,《微子篇》:“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于一人?!边@可能是孔子引用周公之語來教導(dǎo)弟子?!墩撜Z·泰伯》:“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狈催^來即是說周公既有才能又有美德,既不驕傲也不吝嗇。
綜上,孔子尊周禮,行周道,以繼承周公之志為尊。有感于周道衰微,而作《春秋》,撥亂反正,以昌明盛世?!啊对姟贰ⅰ洞呵铩废啾砝?,《詩》之所刺,《春秋》之所貶也?!盵16](124)《詩經(jīng)》的雅頌部分有不少是歌頌文武之治,它雖然是詩歌,卻是以韻文記史,周公制作《詩經(jīng)》以作為政教之本,圣王之典,以開升平之世。孔子《春秋》秉承各國《春秋》義例及書法精神,標志著編年記事體史書走向成熟。
參考文獻:
[1] 馬銀琴. 孟子“詩亡然后《春秋》作”重詁[J]. 上海師范大學學報. 2002(3): 74.
[2] 顧炎武著, 黃汝成集釋. 日知錄集釋(全校本)[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3] 錢穆. 中國學術(shù)思想史論叢(一)[M]. 北京: 三聯(lián)書店, 2009.
[4] 維柯著, 朱光潛譯. 新科學[M].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6.
[5] 李學勤主編. 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貳)[M]. 上海: 中西書局, 2011.
[6] 葛志毅. 譚史齋論稿五編[M].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11.
[7] 王妍. 經(jīng)學以前的《詩經(jīng)》[M]. 北京: 東方出版社, 2007.
[8] 錢穆. 中國史學名著[M]. 北京: 三聯(lián)書店, 2005.
[9] 朱熹. 詩集傳[M].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10] 孔穎達. 毛詩正義[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
[11] 趙逵夫. 詩的采集與《詩經(jīng)》的成書[J]. 文史, 2009(2): 1.
[12] 馬承源主編. 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一)[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13] 章太炎. 國學講演錄[M]. 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5.
[14] 司馬遷. 史記[M]. 北京: 中華書局, 1959.
[15] 朱熹. 四書章句集注[M]. 新編諸子集成本, 北京: 中華書局, 1983.
[16] 王應(yīng)麟. 困學紀聞[M]. 沈陽: 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8.
[編輯: 胡興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