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璐
(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8)
1960年,世界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發(fā)起并組織實施了PISA教育成效評價研究項目。PISA是適用于義務教育后期的15歲學生,評價的內容主要包括閱讀、數學和科學領域運用知識和技能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以及在日常生活情境下做出良好判斷和決策的能力。PISA每三年舉行一次,以閱讀、數學和科學中的一個主題為焦點,而以其他兩個主題為輔進行評價,九年為一個周期,目的是為了明確九年里某一主題下學生的發(fā)展程度,并且每三年會了解一下他們的最新進展。
PISA評價體系涉及閱讀素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以及數學素養(yǎng)。其中,在PISA的評價體系中,關于閱讀素養(yǎng)是這樣界定的。閱讀素養(yǎng)是在人一生經歷的各種情境中,在與同伴以及所參與的更大的社會團體的相互作用下所建構的一種可增長(即創(chuàng)造性)的知識(即言語知識、思維知識、審美知識)、技能(即解決問題,生成決策的能力和表達決策的能力)和策略(智慧、方法)的能力。
在PISA中,學生閱讀素養(yǎng)評價主要包括閱讀測驗和問卷調查。閱讀素養(yǎng)測驗的主要目的是考查學生根據材料提供的線索和情境要求來處理信息的能力,它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訪問和檢索信息,即學生從文章獨立的片段中直接提取數據、定位信息的能力;二是整合和解釋文本信息,即根據文中的獨立片段形成概括性的理解,推理文章段落間的關系,從而產生某種解釋;三是反思和評價,即提取文本以外的知識,針對文章內容及文章形式做反思及評價
PISA測試的創(chuàng)新之一在于它提出了閱讀素養(yǎng)這一新概念,并明確了其內涵,上文已提到過,閱讀素養(yǎng)是在人一生經歷的各種情境中,在與同伴以及所參與的更大的社會團體的相互作用下所建構的一種可增長(即創(chuàng)造性)的知識(即言語知識、思維知識、審美知識)、技能(即解決問題,生成決策的能力和表達決策的能力)和策略(智慧、方法)的能力。閱讀素養(yǎng)包括理解能力、運用能力和反思能力,提高閱讀素養(yǎng)的目的也十分明確,是為了實現(xiàn)個人目標和促進個人的社會參與。
由PISA的內涵可知,PISA閱讀學習的內容不僅包括知識,還包括技能和策略。所以,在PISA 看來,一個有學問的人不但應有知識,還應當具備運用知識的技能。PISA 所測評的“素養(yǎng)”并不局限于學校常規(guī)課程,而是取自更廣泛的知識和技能領域。它的評價重點不在于檢驗學生是否很好地掌握了學校課程,而是評價學生是否做好了應對未來挑戰(zhàn)的準備。
2001年,由教育部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也提出了“素養(yǎng)”的概念,并將“語文素養(yǎng)”一詞作為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核心概念。語文課程的編制和教材的編寫主要都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目的。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情感,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p>
從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由我國教育部提出的語文素養(yǎng)包括思想情感、語感、思維等,但并未提出明確的概念。這一概念的模糊導致了在語文考試評價理念的模糊。語文高考已進行多年,但在全國還沒有統(tǒng)一的,具有影響力的考試理念。各地高考題的命制基本上以考試大綱為準,但由于出題理念不明確,語文試題考察的方向和范圍都模糊、籠統(tǒng)。例如,上海市考試院分析了2008年語文高考,將考點分為識記與理解、分析與綜合、鑒賞與評價,列出了包括詞語的語境意義,基本語法、修辭手法、篩選信息、基本結構、概括文章大意、主旨和鑒賞藝術形象等考點。可以看出,中國的考試題目更強調對文章材料做專業(yè)意義上的分析。而上海市的高考題每年的具體考點當然不盡相同,為什么選擇這些考點沒有明確的答案,這就是由于語文素養(yǎng)概念的模糊導致了考點命制具有極大的隨意性。
[1]王文靜,羅良著,《閱讀與兒童發(fā)展》,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
[2]趙雪,《PISA 視野下的學生學習能力評價》,《職教論壇》,2011年6月。
[3]陳玉琨,《發(fā)展性教育質量保障的理論與操作》,商務印書館,2006年。
[4]OECD.Measuring student knowledge and skills:A New Frame-work for Assessment.http//www.pisa.oecd.org,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