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紅瑚
《好懂好用的教育心理學:解決學生學習的10 個困惑》,趙希斌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8月版
近日的復旦大學投毒案件,引起全社會的震驚和強烈關注。一位年輕而有才華的醫(yī)學研究生,在剛剛獲得直升博士研究生機會后,卻被寢室中飲水機里的一杯毒水斷送了生命。據(jù)稱,嫌疑人也是尖子生,還曾數(shù)次因成績優(yōu)異而獲得獎學金。
2011年4月1日晚,上海浦東國際機場,赴日留學5年的23歲青年汪某對前來接機的母親連刺9 刀,致其當場昏迷。至于行兇原因,汪某稱是因為母親表示不會給他錢。再往前追溯,類似的案例并不少見:李雙江之子強奸案、藥家鑫故意殺人案、中學生因為媽媽的幾句嘮叨,揮刀弒母……
在震驚、嘆息之余,我們必須反思:我們的孩子怎么了?我們的教育怎么了?
雖然這些是個案,但也如一面鏡子,映照并且考問教育領域存在的問題:除了傳授知識,鼓勵對成功的追求,我們對孩子品行的培養(yǎng)缺乏重視,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缺乏關注。
作為父母,我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孩子成才,尤其在當前激烈的應試競爭環(huán)境下,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往往只關注于一點——學習成績。分數(shù)已然成為衡量孩子的唯一標準,孩子只要成績好,就是優(yōu)秀,就好像“一白遮百丑”,孩子的品行、為人處事、行為習慣等,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看來都是小節(jié),不必在意。
有這么一種說法流傳頗廣:才能不好的人是次品,道德不好的人是危險品。
前一句,貌似有道理,其實暴露了當下教育的一個誤區(qū):不允許孩子成為平凡的人。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父母為避免孩子成為“次品”,必然會對孩子的學習成績提出更加嚴苛的要求,繼而在教育過程中,忽視孩子的個性和需要,忽視教育方法和過程,一切只看結(jié)果。在這樣逼仄的環(huán)境下,孩子和父母都難免心理扭曲,甚至釀成悲劇。
后一句,道德不好的人是危險品,這的確是一個不斷被證實的真理,上述的幾個案例無不證明了這一點。司馬光曾說,“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害。”著名教育家呂型偉先生提出,“欲成才,先成人,不成人,寧無才?!?/p>
近日在閱讀《好懂好用的教育心理學:解決學生學習的10 個困惑》一書時,發(fā)現(xiàn)作者也提出了一個需要每個人都冷靜思考的問題:在學生成長、發(fā)展的過程中,有比學習成績更重要的嗎?答案是肯定的:人品的培養(yǎng)是第一位的。
一個人的學問和能力表現(xiàn)了這個人“力量”的大小,而這種力量能夠發(fā)揮怎樣的作用還要看它用在什么地方,一個人的品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個力量的方向。因此,才干和能力決定的是一個人能發(fā)揮多大的力量,而品行決定了這個力量能夠起到積極的作用還是消極的作用。
書中以新東方創(chuàng)始人俞敏洪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為例,說明一個人品行好,就不會被人提防,就能夠得到更多的幫助。
俞敏洪從小特別熱愛勞動并且非常愿意去幫助別人。他從小學一年級起就一直打掃教室衛(wèi)生,到了北大以后也養(yǎng)成了一個習慣,每天為宿舍打掃衛(wèi)生,而且一掃就是四年。另外,他還每天拎著宿舍的水壺去給同學打水。最后甚至出現(xiàn)這樣一種情況,有時他忘了打水,同學就說:“俞敏洪怎么還不去打水?”
當新東方做到了一定規(guī)模,俞敏洪希望找合作者,就跑到了美國和加拿大去尋找那些同學。他特意換了大把的美元,每天在美國非常大方地花錢,想讓同學們知道在中國也能賺錢,以為這樣就能吸引同學們回來。后來同學們回來幫助他了,但是理由卻出乎他的意料:“俞敏洪,我們回來是沖著你過去為我們掃了四年的地,打了四年的水。我們知道,你有飯吃肯定不會給我們粥喝?!?/p>
一批精英的加入,奠定了新東方發(fā)展的基礎,使得新東方不斷地做大,成為了美國的上市公司。
我們生活在一個壓力很大的社會,不僅處處面臨激烈的競爭,有時還會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甚至傷害。因此,很多家長教導孩子不能吃虧,甚至有便宜就要占,不鼓勵孩子與人為善,因為“馬善被人騎,人善被人欺”。但是看看俞敏洪的故事,看看他堅持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作者對此的分析非常理性:“如果我們教育孩子成為一個‘計較’的人,他一定會遇到更計較的人,這樣往往會處于矛盾和沖突的漩渦中。”“一個不寬容的人處處想得到,事事要完美,心態(tài)往往會變得浮躁,永遠沒有滿足和滿意的時候,因而也不可能體驗到安寧和幸福?!?/p>
良好的品行包括哪些?作者從心理學的角度,指出六種心理品質(zhì)對孩子的品行很重要,分別是善良、寬容、謙遜、真誠、中正、有禮貌有教養(yǎng)。
那么,怎樣養(yǎng)成良好的品行呢?作者在書中給出答案:
品行的形成是一個體驗和學習的過程,一個人的個性、品行會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需要經(jīng)歷一個成長和變化的過程。環(huán)境對品行的影響最重要的體現(xiàn)就是榜樣的作用。
俞敏洪在其博客中曾談到父母對他的影響:我的父母是不識字的,但是父母身上的優(yōu)點我耳濡目染,成為我做人的原則。我母親是一個特別喜歡幫助別人的人。有一次下暴雨,我母親帶著我姐姐、我、我父親,我們一家四口人一起把鄰居家的稻谷全都收回去了,等到要收我們家的稻谷時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被淋濕了。當時我很不理解,母親就給我講,別人有困難的時候你就要去幫助人家,他們家里沒有人,如果我們不幫他們收,他們家一年的糧食就會淋濕。
品行的樹立來自榜樣的力量,父母作為孩子的榜樣是不能逃避的。最為重要的是,“孩子在幼年時未能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接受相應的教育和約束,一旦成年后再想要發(fā)生改變就相當困難了。”因此,父母也需要在品行方面不斷學習,不斷改進和完善。
高爾基說:“愛護自己的孩子,這是母雞都會做的,但教育好孩子,卻是一門藝術。”為了了解和掌握教育這門藝術,我們必須不斷學習,陪孩子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