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試論東亞政黨與公民社會關系的兩種模式

2013-10-23 07:34:32高奇琦
關鍵詞:政黨泰國公民

高奇琦

學術界在討論公民社會時,總是把國家或政府作為其相對應的概念,而忽視政黨這一行為體與公民社會的互動關系。實際上,政黨與公民社會是一組非常重要的關系。公民社會要推促傾向于自身的公共政策的制定,一般都需要經(jīng)過政黨的中介。而政黨要獲得或鞏固執(zhí)政地位,則需要不斷地從公民社會中汲取資源和贏得支持。本文首先從類型學的角度對政黨與公民社會的關系進行了理論探討,然后再結合日本、新加坡、韓國和泰國等東亞國家的實踐來對兩者的關系模式進行較為深入的實證分析。

一、政黨與公民社會的關系:一種類型學的解釋

類型學分析是比較政治學中一種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蓋伊·彼得斯(Guy Peters)將類型學分析與單一國家研究、程序及制度研究、區(qū)域性統(tǒng)計分析和全球性統(tǒng)計分析并列為比較政治研究中最重要的方法①Guy Peters.Comparative Politics:Theory and Methods.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8,pp.11~22.。目前類型學的常用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根據(jù)現(xiàn)實中實際出現(xiàn)的情況進行類型的描述。例如,根據(jù)1975年之前各國政黨體制的基本情況,喬萬尼·薩托利把政黨體制分為一黨制(蘇聯(lián)和阿爾巴尼亞)、霸權黨制(墨西哥)、優(yōu)勢黨制(日本和印度)、兩黨制(新西蘭、英國和美國)、溫和多黨制(西德、比利時、瑞士和荷蘭)、極化多黨制(芬蘭、意大利和1975年前的智利)②薩托利:《政黨與政黨體制》,王明進譯,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182頁。。這種類型學分析往往基于某個單一維度或者復合后的單一維度。在薩托利的例子中,政黨體制分類的維度實際上是政黨的數(shù)量(盡管薩托利在政黨的實際數(shù)量基礎上還復合了政黨間實力的比較因素)。這一類型學分析的優(yōu)點是接近現(xiàn)實:分類的類型容易在現(xiàn)實中找到對應的例子。這一類型學分析的實質是歸納邏輯,即把現(xiàn)實的案例通過合并同類項,歸為幾個可以貼以標簽的類別。另一種是以兩個變量或多個變量為基礎進行矩陣的排列組合。例如,阿倫·利帕(Arend Lijphart)特分別用政治文化和精英行為作為對民主進行分類的兩個變量,同時這兩個變量分別有兩種程度的類型區(qū)分:將政治文化區(qū)別為同質性的和碎片化的,將精英行為區(qū)別為聯(lián)合式的和競爭性的。這樣,兩維交叉后就分為四種類型:同質性的政治文化和聯(lián)合式的精英行為構成了去政治化的民主;同質性的政治文化與競爭性的精英行為組成了向心式民主;碎片化的政治文化與聯(lián)合式的精英行為組成了合作型民主;碎片化的政治文化與競爭性的精英行為組成了離心式民主①Arend Lijphart.“Typologies of Democratic Systems”,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1966,1(1),p.38.。與前一種類型學分析相比,這一方法的特點是其理論優(yōu)勢更為突出。這一類型學方法的實質是演繹邏輯,即從可能的維度出發(fā),通過維度的疊加演繹出可能的類別,然后再去現(xiàn)實中尋找對應的案例。

圖1 利帕特關于民主類型的二維矩陣圖

在對兩種類型學分析的路徑進行討論之后,筆者嘗試用第二種路徑對政黨與公民社會的關系進行分析。從政黨與公民社會關系中,很容易抽取出兩個變量:政黨發(fā)展程度和公民社會發(fā)展程度。政黨發(fā)展程度可以分為強政黨和弱政黨。區(qū)分政黨強弱主要基于政黨的組織化程度和政黨意識形態(tài)的連貫性等因素。公民社會發(fā)展程度可以分為強公民社會和弱公民社會。區(qū)分公民社會強弱主要基于公民社團的活躍度、持久性以及對政治決策的影響力等因素。政黨發(fā)展程度和公民社會發(fā)展程度的兩維框架可以將政黨與公民社會關系組合出四種不同的類型。

第一種是強政黨和強公民社會組合下的緊密共生模式。由于政黨與公民社會兩者的發(fā)展都比較成熟,所以雙方的相互依賴性非常高。政黨需要通過公民社會獲得社會動員和資源支持,公民社會則依賴政黨在執(zhí)政后的政策實現(xiàn),所以兩者在相互較為平等的基礎上展開緊密的合作關系。

第二種是弱政黨與強公民社會組合下的即時合作模式。在這一模式下,政黨的發(fā)展程度相對較低,這意味著政黨吸納公民社會的能力有限;同時,公民社會的發(fā)展程度較高,這意味著整個社會的動員幾乎不依靠政黨來進行。這種強公民社會弱政黨的組合會促使公民社會不去尋求將某一政黨作為其長期結盟的對象。在這一背景下,公民社會往往直接以政府為核心展開政策游說活動。公民社會與政黨的合作主要在選舉期間展開,而且這種合作基本上是一種臨時的、缺乏連貫性的合作。

第三種模式是強政黨與弱公民社會組合下的政黨主導模式。如果政黨的發(fā)展程度非常高,同時公民的社會發(fā)展程度非常低。這樣,強有力的政黨組織會把虛弱的公民社會及其組織完全吸納進它的政黨動員體系之中。強政黨會主導公民社會的發(fā)展進程,有時也會限制公民社會的發(fā)展??傊?,在這種模式中,強力的政黨總是處于積極且主動的位置,而公民社會僅僅是政黨行為的消極的接受者。

第四種模式是弱政黨與弱公民社會組合下的雙重虛弱模式。由于政黨與公民社會的發(fā)展程度都比較低,所以兩者都無法強有力地影響對方。而且,兩者在整個政治架構中的作用都非常微弱。政黨與公民社會都是現(xiàn)代政治的產(chǎn)物,而這種雙重虛弱無疑反映了這種政治架構本身還遠不是現(xiàn)代政治體制。在這種政治架構中,其他傳統(tǒng)政治因素如君主、軍隊、傳統(tǒng)文化等還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圖2 政黨與公民社會關系的二維矩陣圖

這四種模式在現(xiàn)實中都可以找到一些相近的案例。例如,英國工黨與工會的關系表現(xiàn)為緊密共生模式。英國工黨和工會的發(fā)展程度都比較高。英國工黨在20世紀上半葉就完成了政黨組織化的建設;同時,英國工黨長期將社會民主主義作為其政黨的核心綱領。而英國工會的發(fā)展還遠遠早于工黨。并且,工會在工黨建黨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并長期以集體會員身份加入工黨。英國工會從地方到全國都參加各級工黨。工會在英國工黨最高決策權力機構的每次年會上,擁有正式的多數(shù)。同時,工會的會費和捐助是工黨資金的主要來源①劉易斯·明金、帕特里克·賽德:《英國工黨》,載威廉·佩特森、阿拉斯泰爾·托馬斯:《西歐社會民主黨》,林幼琪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2年,第91~92頁。。英國工黨與工會緊密共生。再如,美國政黨與公民社會的關系則更接近于即時合作模式。美國政黨的發(fā)展程度并不高: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的組織化程度都很低,同時其政治綱領也相對比較趨近。同時,美國的公民社會又比較發(fā)達,這樣政黨與公民社會的合作關系僅僅在選舉期間會集中表現(xiàn)出來。在選舉間歇期,公民社會組織更習慣于直接游說政府。

對這四種模式的討論,僅僅是本文的一個理論鋪墊。本文討論的重心是東亞國家政黨與公民社會的關系。本文提出的一個研究判斷是,東亞國家政黨與公民社會的關系主要表現(xiàn)為兩種,日本和新加坡的案例更接近政黨主導模式,而韓國和泰國的案例則更符合雙重虛弱模式的特征。

二、政黨主導模式:日本和新加坡的案例

從政黨的組織化程度和綱領的連貫性程度來看,日本和新加坡的政黨發(fā)展都處于相對較高的水平。就日本而言,從政黨組織及其社會基礎來看,自民黨、社會黨等主要政黨均完成了政黨制度化的過程,形成了從黨首到普通干部再到下級黨員的金字塔式組織結構。自民黨和社會黨在高峰時期均擁有百萬以上的黨員。這種結構在1994年之前的選舉環(huán)境中非常有效。一方面可以將大量黨員作為政黨的組織基礎和經(jīng)濟來源,另一方面可以借助黨員和外圍群眾將黨的政策宣傳開來,以實現(xiàn)選舉績效。從政黨意識形態(tài)來看,戰(zhàn)后形成了以自民黨為首的保守主義政黨和以社會黨為首的革新主義政黨對立的局面。在1960年以后,自民黨的意識形態(tài)色彩有所淡化,并逐漸由自由民主和民族主義并存的意識形態(tài)向實用主義轉變,而社會黨則在20世紀80年代發(fā)生綱領轉變。1986年社會黨的新宣言指出,社會黨不再是階級性群眾政黨,而是代表所有國民和向所有人開放的國民政黨②張伯玉:《日本政黨制度政治生態(tài)分析》,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第174頁。。20世紀末,民主黨作為新興政黨崛起。民主黨與自民黨在基本觀點和政治綱領上極為相似,對政府政策的總體方向也持有共識,有學者將其總結為冷戰(zhàn)后日本政黨間同質化以及政界總保守化的趨勢③李 瑩:《試論日本政黨體制的轉型》,載《當代亞太》2007年第5期,第35~36頁。。

同樣,從政黨組織及其社會基礎來看,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實現(xiàn)了較高程度的政黨制度化并緊密地與其民眾聯(lián)系在一起。人民行動黨的組織結構大體由集權的中央組織、分布廣泛的支部和分層的黨員群體組成。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是人民行動黨的最高權力機構,負責制定人民行動黨的所有重要政策。支部的主要職能是為選舉服務和聯(lián)系并服務選民。人民行動黨的黨員存在普通黨員和干部黨員的分層結構,其普通黨員約15000人,需要定期繳納黨費,有參加黨的全體大會的權利和義務。干部黨員占全體黨員數(shù)的1/10,有權利參加中央委員會選舉,有資格被推薦參加國會議員競選④劉 陽:《從政黨的組織結構和組織制度看新加坡人民行動黨長期執(zhí)政的原因》,載《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5年第6期,第38~39頁。。從政黨意識形態(tài)來看,人民行動黨對民主社會主義思想進行了民族主義改造⑤李路曲:《論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對民主社會主義的民族主義改造》,載《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1997年第4期,第40~44頁。,致力于發(fā)展生產(chǎn)力和建立平等、公正、合理和機會均等的社會,并將政治穩(wěn)定視為政治發(fā)展的首要大事,主張建立符合本民族傳統(tǒng)的東方式民主⑥韋 紅:《新加坡的民主社會主義》,載《社會主義研究》2004年第5期,第118~120頁。。

與政黨發(fā)展程度較高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本和新加坡的公民社會在二戰(zhàn)后長期處于相對萎縮狀態(tài)。雖然20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也曾出現(xiàn)了相當有影響的社會運動,但這些社會運動幾乎都是曇花一現(xiàn),并未形成較為持久的影響力。在環(huán)境保護領域,雖然在1965年到1975年之間數(shù)以千計的環(huán)境組織破繭而出,但這些組織都是分散的和地方化的,這導致其集體行動能力有限。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日本公民社會并未爆發(fā)任何在全國范圍內有影響的公民運動。只是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日本公民社會的發(fā)展才出現(xiàn)了一些積極的景象。蘇珊·帕爾(Susan J.Pharr)將戰(zhàn)后日本公民社會的虛弱總結為:生產(chǎn)者組織主導、勞工和消費者組織虛弱、宗教組織無力、政治倡議組織表達功能不強、缺乏“新社會運動”、大眾媒體缺乏獨立性、國際非政府組織數(shù)量較少和行動主義國家對公民社會的主導等八大特征①Susan Pharr.“Conclusion:Targeting by an Activist State:Japan As A Civil Society Model”,in Frank Jacob Schwartz,Susan Pharr(eds.).The State of Civil Society of Japa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pp.320~321.。

新加坡的公民社會也基本上長期處于不活躍的狀態(tài)。在獨立之后,在國家合作主義的模式下,新加坡政府建立了一些官方色彩濃厚的社會組織,如人民協(xié)會、全國職工總會等。人民行動黨政府給這些組織以經(jīng)費支持,幫助它們進行組織建設,還委派政府官員到這些組織中工作。在公職競選時,這些社會組織也自然會被動員起來宣傳人民行動黨的綱領主張,為人民行動黨競選貢獻力量。這一時期,這些社會組織的特點是它們對國家和執(zhí)政黨權力的依附性和從屬性。這些組織甚至可以看成國家權力和執(zhí)政黨權力在公民社會中的延伸。雖然在20世紀90年代之后也出現(xiàn)了一些真正具備現(xiàn)代性和自主性特征的公民組織,但這些組織的活動都明顯仍然在新加坡人民行動黨政府的全面掌控之下。

整體來看,日本和新加坡政黨與公民社會的關系都表現(xiàn)出明顯的政黨主導趨勢。在日本,政黨對公民社會的主導反映在執(zhí)政黨對公民社會運動的消解和吸收上,以及為財界組織、農(nóng)協(xié)、中小企業(yè)團體以及其他友好團體爭取利益并對它們進行塑造。在新加坡,這種主導體現(xiàn)為人民行動黨政府調控著公民社會發(fā)展的節(jié)奏。需要說明的是,人民行動黨所感興趣的公民社會的角色,是幫助國家治理那些國家不能或不愿介入的一些社會領域,即公民社會是國家治理的有益補充。當人民行動黨感覺到,通過支持公民社會的發(fā)展,贏得了更多政治支持,而政治開放所導致的對執(zhí)政黨的挑戰(zhàn)卻沒有顯著增加,人民行動黨就會鼓勵公民社會的發(fā)展。當人民行動黨感覺到,公民社會發(fā)展伴生的政治開放,使得執(zhí)政黨的政治資源和合法性大大流失,民眾對執(zhí)政黨的政治支持也在下降,那么人民行動黨便會采取措施規(guī)制和管理公民社會的發(fā)展。

在日本和新加坡的政黨與公民社會關系中,政黨具有毫無爭議的強勢地位,制定著整個政治游戲的規(guī)則。長期處于執(zhí)政地位的自民黨和人民行動黨在公共社團的法律地位、財務監(jiān)督和稅收豁免等方面的超級決定權,促使那些小型的、并與政黨合作的公民組織興起,也使那些議題導向的可能會挑戰(zhàn)執(zhí)政黨權威的大型倡議組織步履蹣跚。在致力于經(jīng)濟發(fā)展的發(fā)展主義國家模式下,執(zhí)政黨和官僚組織都通過積極的行動主義方式來應對公民社會運動。執(zhí)政黨通過壓迫國家層面的公民社會和阻撓公民政治意愿表達的方式來實現(xiàn)這一點。兩國政府還把允許發(fā)展的公民組織局限在社會服務、醫(yī)療衛(wèi)生和教育宗教等可以補充政府社會功能的領域。兩國政府在非營利組織領域特別支持衛(wèi)生和福利組織的發(fā)展,而基本不支持消費者權益或者環(huán)境保護等公民組織的發(fā)展。兩國多數(shù)的公民組織把執(zhí)政黨政府作為其運作資金和合法性的來源,這使他們不得不去接受與執(zhí)政黨的合作,而不是通過社會倡議和動員來反對執(zhí)政黨政府的決策。兩國公民社會的職業(yè)化程度低也是兩國政治制度的結果,因為傳統(tǒng)的制度安排使得公民組織積聚社會資源非常困難。公民組織接受與執(zhí)政黨的這種合作關系也是理性選擇的結果,這一關系可以使公民組織獲得真正的政治實惠,并獲得從內部影響政治的渠道和路徑。因此,可以將這種政黨主導模式稱為“發(fā)展主義導向的行動主義政黨模式”,即執(zhí)政黨在塑造公民社會時發(fā)揮行動主義的作用,有意地去培植它所期望發(fā)展的公民社會組織,并為國家的發(fā)展主義目標服務。

三、雙重虛弱模式:韓國和泰國的案例

與日本和新加坡相比,韓國與泰國的政黨發(fā)展程度都相對較低。到目前為止,韓國的多數(shù)政黨仍然表現(xiàn)為政黨的最初發(fā)展模式——精英型政黨的特征,具體表現(xiàn)如下:第一,以政治領袖為中心建立政黨。政治領袖對政黨的發(fā)展具有決定性作用。重要政黨都是以某一重要政治人物為中心建立的。在重要人物死亡、失去權力或者離開政黨時,這一政黨往往在政治舞臺上消失。第二,政黨成員的精英化程度較高。政黨成員多是政黨領袖的親信或者追隨者。政黨成員主要通過血緣、地緣和學緣等傳統(tǒng)紐帶與政黨領袖聯(lián)系在一起。第三,政黨的組織結構松散,容易解散和發(fā)生變動。韓國政黨更像一部選舉機器。只有在選舉時政黨功能才被激活,在平常時期幾乎沒有政黨活動。第四,政黨是一種利益分配的庇護網(wǎng)絡。韓國政黨的公共屬性較弱,而私人屬性較強。圍繞著私人網(wǎng)絡和功利主義分配,政黨內部的派系政治在韓國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當然,韓國也曾經(jīng)出現(xiàn)了一些構建群眾型政黨的努力。如在第三共和國時期,樸正熙指派金鐘泌按照群眾型政黨的模式構建民主共和黨的組織結構,但這一組織化的構建并沒有完成①C.I.Eugene Kim.“The Third Republic and the DRP”,in C.I.Eugene Kim,Young Whan Kihl(eds.).Party Politics and Elections in Korea.Silver Spring,Maryland:The Research Institute on Korean Affairs 1976,pp.128~291.。在第五共和國時期,全斗煥試圖對民主正義黨進行制度化和組織化,但也沒有成功。

泰國政黨的發(fā)展一直表現(xiàn)出變動性和非連續(xù)性的特征。在泰國的政治發(fā)展史中,政黨被多次宣布為非法。例如,1976年泰國政變之后,政黨被宣布為非法。直到1981年新政黨法頒布,政黨的活動才又再次恢復。泰國的大多數(shù)政黨歷史都比較短,缺乏組織建設和延續(xù)性,往往以某一政治領袖為中心,而且黨員轉換政黨的現(xiàn)象非常頻繁。泰國政黨幾乎是完全為爭奪和分割利益而形成的一種庇護關系網(wǎng)絡。這些都是精英型政黨的基本特征。只有民主黨屬于例外情況。民主黨嘗試進行了政黨的正式組織建設,積極發(fā)展基層組織,到1997年時已發(fā)展基層組織172個;民主黨還積極整合政黨的意識形態(tài)和綱領,20世紀60年代時該黨的基本綱領是林肯的民主思想,即民有、民治和民享,到70年代時逐漸調整為民主社會主義②任一雄:《政黨的素質與民主政治的發(fā)展——從泰國政黨的歷史與現(xiàn)狀看其民主政治的前景》,載《東南亞研究》2001年第5期,第16頁。;民主黨還形成了相對穩(wěn)定的選民基礎,該黨的主要基礎在經(jīng)濟發(fā)展較發(fā)達的泰國南方,主要選民群體是工商業(yè)者和城市中產(chǎn)階級。這些都是群眾型政黨的特征。然而,民主黨這樣的情況是非常少見的,而且也不斷地被軍人政治所打斷。

同時,韓國和泰國的公民社會也是相對不發(fā)達的。在李承晚之后的民主黨張勉政府時期,以左派政治家、大學生和教師工會等為中心的要求社會經(jīng)濟正義和民族統(tǒng)一的激進活動增加。但同時,保守勢力也開始集結,并于1961年發(fā)動軍事政變而結束了張勉政府。此后,公民社會的發(fā)展受到明顯的壓制。這種壓制到1972年維新體制出現(xiàn)后更加明顯。雖然樸正熙政權鼓勵資本集團的發(fā)展并推動“新農(nóng)村運動”和鼓勵農(nóng)民社團的發(fā)展,但整體來看,此時韓國的市民團體多數(shù)被排除在政治過程之外。而且,在軍隊、警察、情報機關等強制性機構的壓制之下,公民社會的活動空間急劇縮小。在全斗煥執(zhí)政時期,由于繼承樸正熙的經(jīng)濟自由主義和政治保守主義的雙軌戰(zhàn)略,公民社會又一次被排除在政治過程之外。這種公民社會被壓制的情況到1987年之后才出現(xiàn)了一些改觀的跡象。

在泰國,公民社會的發(fā)展屢次被軍人政變所打斷。1955年披汶政府在美國壓力下逐步放寬了對政黨和出版的管制,并有限度地恢復了群眾集會的自由。不久后,以工人運動為主體的泰國公民社會掀起反對披汶政府的非暴力群眾運動。然而,在沙立·他納叻軍人政府上臺后,泰國的工人運動陷入低潮。到20世紀70年代時,學生社團成為泰國公民社會運動的新主體。1973年反對他儂-巴博政府的非暴力群眾運動,正是由“全國大學生聯(lián)合中心”倡議發(fā)起,并主要由曼谷地區(qū)的大中專學生參與推動。到1976年,沙鄂·差羅如通過政變再次恢復威權統(tǒng)治,導致學生運動走向低谷③周方冶:《泰國非暴力群眾運動與政治轉型》,載《當代亞太》2007年第7期,第31~32頁。。之后的20年間,泰國公民社會的發(fā)展一直在緩慢地進行。泰國公民社會的相對不發(fā)達與泰國傳統(tǒng)文化所強調的等級秩序緊密相關。如尼爾斯·馬爾德(Niels Mulder)對泰國文化的評價,“泰國的文化傳統(tǒng)中不存在平等的概念……所有的社會關系都有高低貴賤之分。談論泰國時不可能不提及地位問題?!雹躈iels Mulder.“Origin,Development and Use of the Concept of‘Loose Structure’in the Literature about Thailand:An Evaluation”,in H.D.Evers(eds.).LooselyS tructured Social Systems:Thailand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9,p.19.公民社會所內含的公民自治與泰國的傳統(tǒng)文化之間一直處在緊張關系之中。

從韓國和泰國的政治發(fā)展來看,兩國的政黨和公民社會都處于欠發(fā)展的狀態(tài);兩國的政黨都處于政黨發(fā)展的初級階段,其政黨模式還主要是精英型政黨;主要政黨還未完成政黨制度化的過程,沒有形成更具現(xiàn)代性的群眾型政黨。同時,兩國的公民社會也處于發(fā)展的初期。戰(zhàn)后兩國的公民社會的發(fā)展一直被中斷,只是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之后才有持續(xù)發(fā)展的跡象。本文認為,兩國政黨與公民社會的雙重虛弱與以下兩個因素緊密關聯(lián)。

首先,軍人政治使得政黨與公民社會難以獲得持續(xù)和穩(wěn)定的發(fā)展空間。樸正熙1972年的維新政治對韓國政黨政治的發(fā)展造成了極大沖擊。樸正熙通過建立“維新政友會”,分化了自己建立的民主共和黨,同時通過打擊新民黨及其領導人金大中來限制在野政黨的活動。1980年全斗煥軍事政變上臺后,先是短期中止了政黨的政治活動,然后通過“政治風土刷新特別措施法”和“政治資金法”來分裂在野黨,試圖通過分化控制的方式來限制政黨發(fā)展①鄭繼永:《韓國政黨體系》,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第68~69頁。。同樣,韓國的軍人政治也壓制了韓國公民社會的發(fā)展,對于這一點,韓國國立首爾大學社會學教授韓相震描述道,“軍隊控制下的情報部門對市民社會進行了嚴密的控制:持不同政見者遭到殘忍的迫害和懲罰;國家安全和反共產(chǎn)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公民被迫保持沉默?!雹陧n相震:《當代韓國的社會轉型——論邁向競爭化市民社會的三種主要推動力》,載《江海學刊》2008年第2期,第15頁。泰國的軍人干政比韓國還要嚴重。1992年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泰國的軍事勢力似乎脫離了政治,同時泰國的文官政治也在逐漸走向成熟。但2006年的泰國軍事政變充分表明,軍人集團至今仍然在泰國的政治結構中具有重要作用。泰國軍人集團對政治發(fā)展的影響不僅表現(xiàn)在其對政黨政治和公民社會發(fā)展的干擾和中斷上,還表現(xiàn)為泰國軍人集團的自組織性和強大動員能力。軍隊在泰國政治中實際發(fā)揮著諸多政黨組織的功能,也具有在其他發(fā)展中國家強勢政黨所擁有的作用。泰國軍隊的強勢導致許多重要的政黨是在泰國軍人的基礎上建立的,前總理、前新希望黨黨魁差瓦力·榮知育上將和民主黨元老沙南少將就是典型的代表③周世亮:《泰國政局中的政治三角:軍隊、技術官僚、公眾社會》,載《學術探索》2008年第3期,第37頁。。同時,泰國軍隊消耗和吸收了本該由政黨和公民社會占有的社會資源。而且,多次軍事政變在普通民眾心中建立起一種觀念,即軍隊是強大和有效的,而政黨與公民社會都無法與之相抗衡。

第二,傳統(tǒng)政治特征在兩國中仍有明顯的表現(xiàn)。在韓國,派系爭奪和精英政治仍然是政治社會的一個明顯特征。派系爭奪和精英政治限制了韓國政黨的整合發(fā)展。同時,在韓國政治轉型的關鍵時期,一些政治精英的戰(zhàn)略選擇決定性地推動了韓國的民主轉型,但這些戰(zhàn)略選擇奠定了政治精英在之后民主政治中的影響,同時進一步弱化了政黨在民主政治發(fā)展中的地位。派系爭奪和精英政治同樣是不利于公民社會發(fā)展的。公民社會的發(fā)展更容易跟議題結合在一起,而不是跟派系結合在一起。同時,公民社會強調公民的平等參與和多元主義的權力分配,這些都是與精英政治相沖突的。在泰國,庇護主義和國王這些傳統(tǒng)因素在政治中仍然發(fā)揮巨大的作用。隨從關系(entourages)及其結構仍然是泰國社會的基本特征④Jack M.Potter.Thai Peasant Social Structure.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6,p.193.。然而,這種傳統(tǒng)的隨從關系,或者說庇護關系(patron-client)并沒有隨著現(xiàn)代化的推進而消失,而是與現(xiàn)代政治結合,發(fā)展出一個外表現(xiàn)代但實質傳統(tǒng)的政治庇護主義(political clientelsim),即選民給予議員選舉支持,而議員為選民謀求直接的利益⑤Daniel Arghiros.Democracy,Development and Decentralization in Provincial Thailand.Richmond,Surrey:Curzon 2001,pp.276~278.。這種政治模式對政黨和公民社會的影響都是解構性的。庇護主義更容易導致精英型政黨,而不是群眾型政黨,而庇護的等級結構與公民社會組織中更為普遍的水平結構也是不相容的。泰國國王同樣是傳統(tǒng)性的標志之一。雖然國王在政治沖突中扮演了糾紛調解人和秩序維護者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給動蕩的泰國政局增加了穩(wěn)定性,但這種國王介入的體制仍然是一種保守主義的政體,其與現(xiàn)代政治的要素——政黨和公民社會的根本運行邏輯相沖突。

四、結語:變動的可能性與未來情形

上面以日本、新加坡、韓國和泰國為例討論了東亞政黨與公民社會關系的兩種模式。但是,需要說明的是,政黨主導模式和雙重虛弱模式僅僅是兩種理想形態(tài),而案例與理想形態(tài)之間均存在一定的距離,并且不同案例與理性形態(tài)的接近程度也不同。譬如,因為日本和韓國公民社會的發(fā)展程度要高于新加坡和泰國,所以新加坡比日本更接近政黨主導模式,而泰國比韓國更接近政黨主導模式。而且,由于一直處在發(fā)展變動之中,所以還需要結合未來政治發(fā)展的可能來討論這些東亞國家的具體模式問題。

這里需要特別討論的是日本和韓國這兩個案例。而在這兩個案例中,最有可能發(fā)生變化的是公民社會因素。日本的公民社會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出現(xiàn)了一些爆發(fā)性發(fā)展的特征。這次地震使日本民眾意識到,傳統(tǒng)的對國家系統(tǒng)高度依賴的社會治理模式應該淡化,民眾必須通過自己的草根行動來實現(xiàn)其公益。日本政府也強烈感覺到公民社會的力量和公民參與的熱情,因此將1995年宣布為“志愿者年”。1995年爆發(fā)的勢能并沒有終止,經(jīng)過三年的辯論,關于公民組織活動的“特定NPO法案”頒布。之后,日本政府將2001年定為“國際志愿者年”①Mary Alice Haddad.“Transformation of Japan’s Civil Society Landscape”,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 2007,7(3),p.413.。在公民社會不斷成長的背景下,政黨組織也開始調整其與公民社會的關系②Ellis S.Krauss,Robert Pekkanen.“Explaining Party Adaptation to Electoral Reform:The Discreet Charm of the LDP?”Journal of Japanese Studies 2004,30(1),pp.1~31.。不過,仍需要保持謹慎樂觀的是,日本公民社會在政治領域中的影響力還相對受到限制。

而在韓國,公民社會的發(fā)展前景可能更為樂觀,這主要體現(xiàn)在:第一,公民社會組織的數(shù)量急劇增加。第二,韓國的公民社會開始有效地影響選舉政治和議會政治。2002年的總統(tǒng)選舉受到公民社團及其運動的影響。公民社團與新溝通技術——互聯(lián)網(wǎng)結合起來,與保守的媒體和社會相抗衡,使得盧武鉉最終贏得了選舉。在2004年,當占據(jù)國會超過2/3的保守反對黨提出總統(tǒng)彈劾法案時,公民社會再次行動起來抗議國會的權力③韓相震:《當代韓國的社會轉型——論邁向競爭化市民社會的三種主要推動力》,載《江海學刊》2008年第2期,第16頁。。一些學者的研究指出,目前韓國的公民社會對政治的影響力遠比日本更突出④Lichao He.“Social Movement Tradition and the Role of Civil Society in Japan and South Korea”,East Asia 2010,27,p.267.。對這一點的原因解釋是,韓國的公民社會有長期反抗軍人政治的傳統(tǒng),而這種抗議能力顯然在民主政治中會有更加積極的表現(xiàn)。日本的公民社會已經(jīng)習慣長期在強國家和強政黨的主導模式下溫和地生存和發(fā)展,所以其會更多活躍在作為政府作用補充的公共服務領域,而不是對抗性和沖突性較高的政治領域。

日本和韓國的公民社會發(fā)展這一變動因素會給本文之前的模式歸類帶來挑戰(zhàn)。換言之,如果未來日本和韓國的公民社會有非常重要的發(fā)展,那么這兩個國家將很有可能轉向不同的模式。如果韓國公民社會對政治的影響力逐步增大,而政黨發(fā)展卻停滯不前的話,那么強有力的公民社會很可能會選擇與政黨進行即時合作,即在選舉時與政黨形成臨時性的合作關系,而在選舉期之外會直接游說政府或國會。簡言之,這一情形的持續(xù)發(fā)展結果很可能是韓國轉向即時合作模式。而如果日本的公民社會變得非常有政治影響力,同時因為其政黨發(fā)展本來就比較成熟,所以其政黨與公民社會關系很可能朝著緊密共生的方向發(fā)展。當然這兩種模式轉型的可能性也有不同。從近年來的發(fā)展狀況來看,由于韓國公民社會對政治的影響力有急速上升的趨勢,所以,與日本相比,韓國向即時合作模式轉型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猜你喜歡
政黨泰國公民
論公民美育
“帶領人民過上好日子的政黨”
布達拉(2022年8期)2022-05-30 10:48:04
泰國的中秋節(jié)
華人時刊(2018年17期)2018-11-19 00:41:21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黨制度的“三個新”
隱私保護也是公民一種“獲得感”
十二公民
電影(2015年4期)2015-11-29 07:32:17
我的泰國之旅
幼兒園(2014年3期)2014-04-10 09:28:28
民主黨派政黨認同的有效構建
《GANID HORSE RACING》
海峽影藝(2013年3期)2013-11-30 08:15:56
《PHUKET-VEGETARIAN》
海峽影藝(2013年3期)2013-11-30 08:15:54
淮阳县| 金寨县| 增城市| 桑植县| 池州市| 兰州市| 建湖县| 赤水市| 偏关县| 巫山县| 谢通门县| 邳州市| 兴业县| 公主岭市| 巴东县| 马尔康县| 普陀区| 牡丹江市| 怀远县| 桐城市| 兴安盟| 舒兰市| 阿拉善右旗| 蒙阴县| 尤溪县| 吉林省| 东光县| 凯里市| 清丰县| 乡宁县| 渝北区| 黄浦区| 屯昌县| 武邑县| 嘉禾县| 河池市| 军事| 昌江| 久治县| 温宿县| 尼勒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