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影,羅銀星,蔡小平,胡皓
惡性腫瘤患者化療過程中最多見的,也是最普遍的一種并發(fā)癥是白細胞減少癥,常常迫使化療減量或延期甚至中斷,從而影響化療效果[1]。2010年8月—2012年3月,筆者采用隔藥艾灸督脈背部穴位配合G-CSF治療惡性腫瘤化療后白細胞減少癥45例,總結報道如下。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臨床腫瘤內科手冊》[2],經(jīng)查周圍血象證實白細胞總數(shù)持續(xù)低于4×109/L者。中醫(yī)辨證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辨證為脾腎兩虛證,臨床表現(xiàn)為頭暈,乏力,氣短懶言,食少納呆,四肢酸軟,脘腹脹滿,大便溏薄,腰膝酸軟,舌淡有齒痕,脈沉弱。
90例惡性腫瘤患者均為我院住院病人,均有病理學診斷,按照不平衡指數(shù)最小原則將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5例,其中男例44,女例46;年齡最大82歲,最小41歲,平均年齡64歲;其中肺癌26例,胃癌22例,大腸癌16例,肝癌20例,前列腺癌2例,卵巢癌4例。采用GP、TP、FOLFOX等聯(lián)合化療方案,兩組年齡、性別及治療前白細胞計數(shù)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無統(tǒng)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
人參、黃芪、當歸、黃精、杞子、女貞子、冰片顆粒劑(由廣東一方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河南省中醫(yī)藥研究院中藥房提供)按2∶2∶1∶1∶1∶1:0.5的比例配制。每次使用取80g,用鮮姜汁調成泥狀。取艾絨適量,放于掌心搓揉成團,捏成底面直徑約2cm、高約 2.5cm 的圓錐形艾炷。
治療方法:患者俯臥,全身放松,露背部。在督脈大椎至命門處穴位,鋪上藥泥,厚度為0.5cm,點燃艾炷放在藥泥上,施灸。灸療時間為30分鐘,以被灸腧穴處出現(xiàn)紅暈,但不起泡為佳。每天治療1次,連用10日。
治療組督脈隔藥灸配合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療,G-CSF100ug每日一次皮下注射,連用5天停藥,配合督脈隔藥灸每日一次,連用10天,對照組用G-CSF100ug每日一次皮下注射,連用5天停藥,分別統(tǒng)計治療5天及治療10天白細胞、紅細胞、血紅蛋白及血小板計數(shù)。
所得數(shù)據(jù)采用SPSS軟件包處理,兩組治療前后血象變化。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表示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病人的白細胞、紅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的變化情況。
治療前兩組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及血紅蛋白差別無統(tǒng)計意義,5天后兩組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及血紅蛋白均升高,但對照組白細胞遠遠高于治療組,且超出臨床正常白細胞水平范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治療組血小板升高明顯,較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10天后(停G-CSF后5日)治療組白細胞、血小板仍維持在較高水平,對照組明顯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可見督脈隔藥灸可輔助G-CSF將白細胞穩(wěn)步升高,且能將白細胞數(shù)穩(wěn)定在正常范圍,起到持久、恒定的升白細胞作用,同時對血小板也有一定的升高及穩(wěn)定作用,但對紅細胞、血紅蛋白的影響不明顯。
表1 治療前后血象變化
a表示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t=10.7,p<0.01;b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5.2,p<0.05;c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7.1,p<0.05;d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6.3,p<0.05。
惡性腫瘤疾病的發(fā)生及腫瘤病人在手術、放化療過程中所引起的體質虛弱,臟腑功能減退,氣血虧虛,免疫功能下降,是正氣虛弱,邪氣乘虛而入的結果;而病人免疫功能的下降及臟腑功能減退是導致腫瘤復發(fā)和遠處轉移的重要因素。
目前,臨床上對于化療后出現(xiàn)的白細胞減少癥有以下幾種常用治療方法:(1)使用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此法應用較為普遍, 其“升白” 效果雖然顯著,但作用時間短,易于反復,且費用高,多數(shù)患者難以承受;(2)口服維生素、鯊肝醇、利血生,療效欠佳;(3)小劑量激素療法,如地塞米松,但療效不可靠且易誘發(fā)感染;(4)小量多次白細胞輸送或全血輸送,缺點是費用高,操作復雜,且目前血源匱乏。
化療后患者常見的癥狀為頭暈、乏力、氣短懶言,食少納果,惡心嘔吐,四肢酸軟,脘腹脹滿,大便溏薄,腰膝酸軟,舌淡有齒痕,脈沉弱,從中醫(yī)辨證上講符合脾腎兩虛的證候。中醫(yī)古籍無“白細胞減少癥” 的記載,但根據(jù)其臨床表現(xiàn),中醫(yī)認為屬于“虛勞”、“虛損”范疇。中醫(y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熕幬锞鶠楣シブ?,極易損傷人體的正氣,導致人體臟腑功能失調或損害。其傷及脾胃,脾氣虧虛,健運失職,故見食少納呆,甚至惡心嘔吐,脘腹脹滿,大便溏薄;脾虛水谷不化,氣血生化乏源,全身失養(yǎng),故見頭暈、乏力、氣短懶言;腎氣不足,故見腰膝酸軟;腎虧則精血生化無根,也可出現(xiàn)乏力、頭暈等血虛癥狀。因此,化療藥物所致的白細胞減少癥多屬中醫(yī)的“脾腎兩虛”、“氣血不足”等范疇。故用藥當以“健脾溫腎,補氣養(yǎng)血”之法為基本組方法則,方中黃芪、當歸補中益氣生血;人參、黃精、杞子、女貞子脾腎雙補,少許冰片使藥物增強透皮作用,促進藥物通過皮膚吸收,全方共奏補氣養(yǎng)血、強脾壯腎、調和臟腑陰陽之功能。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黃芪、當歸等均可刺激骨髓增生,提高造血因子的分泌。黃芪還具有增強免疫功能,延長細胞體存活和抗病毒等活性。督脈為人體奇經(jīng)八脈之一,為陽脈之海,一身陽氣之總督,能振奮身體之陽氣,在解剖學上,其背部腧穴多分布在椎骨附近,椎骨為人體細胞重要的生成場所之一。艾灸治療具有溫經(jīng)散寒、壯陽補腎等作用,《扁鵲心書》中有“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之說,《本草綱目》有載:“艾葉能灸百病。”艾葉入肝、脾、腎經(jīng),性溫而辛香,具有溫經(jīng)散寒止痛、補益氣血等功效。灸法治療首推艾灸,凡虛證、寒證尤適用。
本研究通過治療組及對照組各45例病人進行比較,結果顯示:督脈隔藥灸具有較好的升白細胞療效,治療過程中,未出現(xiàn)任何不良反應,且病人依從性好,在治療化療后白細胞減少方面,能夠輔助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使白細胞穩(wěn)步上升至正常水平后,長期穩(wěn)定在正常范圍內,不至于在使用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后使白細胞出現(xiàn)“忽升忽降”的情況,不僅醫(yī)療費用大大降低,而且效果好,反映了中醫(yī)簡、便、廉、驗的特點。
[1] He J,Gu D,Wu X,et al.Major Cause of death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 [J].N En J Med,2005,353(11):1124.
[2] 周際昌.實用腫瘤內科學(第2版)[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87.
[3] 孫燕,石元凱.臨床腫瘤內科手冊(第5版)[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142.
[4]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