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素紅,何瑤,羅妮妮,傅超美
中藥煮散是藥材粉碎為顆粒與水共煮,去渣取汁制成的液體劑型[1]。煮散的歷史悠久,漢代到宋代中藥煮散已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yīng)用[2~3],《金匱要略》記載煮散用藥量僅為原湯方的1/3。正如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所說:“古方用湯最多,用丸散者殊少,近代用湯者殊少,應(yīng)湯皆用煮散?!敝兴幹笊⒕哂杏盟幜可?、療效高、體積小、簡便易行等諸多優(yōu)點。
中藥煮散與傳統(tǒng)飲片的區(qū)別主要在于原料藥大小的不同。單從擴散定律看,藥材顆粒越小煎出物質(zhì)就越多;但藥材過細,相互吸附強,影響擴散速度;含淀粉、黏液質(zhì)較多的藥材,入煎易糊化,影響成分溶出,且難過濾,難服用[4]。本文對當歸煮散臨床應(yīng)用的最佳粒度進行研究,以當歸的主要藥效成分阿魏酸[5]和總煎出物為指標;對比研究不同粒度煮散不同時間點指標成分煎出量,根據(jù)多樣本兩兩對比H檢驗[6],判斷顯著性差異,確定當歸煮散的適宜入煎粒徑范圍。
島津LC-20A型液相色譜儀; Diamonsil TM C18色譜柱(250×4.6 mm,5 μm,美國迪馬公司);Sartorius-BS110S分析天平(德國賽多利斯公司);DFY-300搖擺式高速萬能粉碎機(溫嶺市林大機械有限公司);BSY-1-4電熱恒溫水浴鍋(浙江余姚工業(yè)儀表二廠)。
阿魏酸對照品(批號:111022),純度≥98%,由四川省維克奇生物有限公司提供。
當歸飲片(批號:1109094)由四川新荷花中藥飲片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經(jīng)成都中醫(yī)藥大學(xué)盧先明教授鑒定為傘形科植物當歸(Angelica sinensis (Oliv.)Diels)的干燥根,符合《中國藥典》2010年版當歸項下各項規(guī)定。
乙腈為色譜純,其余試劑均為分析純。
根據(jù)當歸藥材的質(zhì)地與粉碎性質(zhì),采用標準篩5目、10目、18目、35目、60目將當歸粉碎成4.0毫米、2.0毫米、1.0毫米、0.5毫米、0.25毫米以下,依次定為第二、三、四、五、六組,以原飲片為第一組。對五種規(guī)格粉末粒度進行考察。
當歸原飲片:平行稱取當歸原飲片10 g置于錐形瓶,共6份;取3份樣品分別加9倍量水,不浸泡,大火煮沸小火微沸,分別煎煮10 min, 20 min, 30 min,濾過,減壓濃縮,定容至200 mL。另3份樣品,首煎5倍量水(50 mL),煎煮30 min,濾過;二煎濾渣加水4倍量水(40 mL),分別煎煮10 min, 20 min,30 min,濾過;合并2次濾液,減壓濃縮,定容至200 mL。即得當歸原飲片不同時間點水煎樣品溶液。搖勻,經(jīng)0.45μm微孔濾膜濾過,取續(xù)濾液作含量測定供試液。
當歸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組不同時間供試品溶液制備同上。
2.3.1 色譜條件 流動相:乙腈-0.085%磷酸水(30︰70);流速:1.0 mL﹒min-1;檢測波長:316 nm,柱溫:35 ℃;進樣量:15 μL。理論塔板數(shù)按阿魏酸峰計算應(yīng)不低于5000。
2.3.2 對照品溶液制備 取阿魏酸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70%甲醇制成每1 mL含0.0478 mg的溶液。
2.3.3 方法學(xué)考察 ① 專屬性考察 分別取空白溶劑、對照品溶液、當歸原飲片樣品,按上述HPLC分析條件測定,進樣15 μL,如圖1,結(jié)果表明樣品專屬性良好。
② 線性關(guān)系考察 精密量取對照品溶液2 μL,5 μL,8 μL,10 μL,12 μL,15 μL,分別進樣分析。以峰面積為縱坐標,對照品含量為橫坐標進行線性回歸,回歸方程為:Y=6268067.57X+8088.29 (R=1.00,n=6)。線性范圍為0.0956 μg~0.717 μg。
③ 精密度考察 取阿魏酸對照品溶液,連續(xù)進樣6次,每次10 μL,依法測定記錄峰面積,結(jié)果RSD為0.14%,表明儀器精密度良好。
④ 重復(fù)性考察 按照“2.2”項供試品制備方法,平行制備當歸原飲片30 min時間點供試液樣品6份,進樣15 μL,分別按含量測定項下方法測定,記錄峰面積,結(jié)果RSD值為1.03%,表明儀器重復(fù)性良好。
圖1 專屬性考察
表1 阿魏酸加樣回收率試驗結(jié)果(n=3)
結(jié)果表明,加樣回收率在95%~105%之間,平均回收率為98.46%,RSD為1.15%,表明該方法可靠,符合含量測定的要求。
2.3.4 樣品測定結(jié)果 參照《中國藥典》2010年版一部正文當歸項下“阿魏酸”方法測定,不同粒度當歸煮散顆粒阿魏酸含量隨煎煮時間變化結(jié)果見表2。
表2 阿魏酸含量對比(n=3)
30 0.2971 0.5216 0.5637 0.5839 0.5965 0.5972 30+10 0.3547 0.5780 0.5978 0.6147 0.6178 0.6213 30+20 0.4221 0.6836 0.6974 0.6998 0.7120 0.7324 30+30 0.4716 0.7183 0.7365 0.7387 0.7379 0.7396
結(jié)果可知,同一粒度煮散顆粒水煎液中阿魏酸含量隨煎煮時間延長而增加;同一時間點,煮散藥材入煎阿魏酸煎出率較原飲片高;其中,第六組最細規(guī)格粉在六個時間點阿魏酸的煎出率均最高。
2.3.5 結(jié)果分析比較[7~9]以原飲片阿魏酸含量為1,余樣品與之比較,結(jié)果見表3。用秩和檢驗(H檢驗)進行多個樣本比較及多個樣本間兩兩比較,結(jié)果見表4。
表3 粉碎度與阿魏酸測定值比較
表4 兩兩對比(H檢驗)結(jié)果
由表3可知,當藥物顆粒為最細粉時有最佳煎出率,有效成分阿魏酸的煎出量為原藥的1.5683~2.0101倍;由表4結(jié)果表明:五個規(guī)格粒度的當歸煮散在不同時間點的阿魏酸煎出率顯著高于原飲片,P值均小于0.01;各粒度規(guī)格間無顯著差異,P值均大于0.05。
精密量取“2.2”項下當歸煮散水煎樣品溶液50 mL,分別置于已干燥恒重的蒸發(fā)皿中,水浴蒸干,殘渣于105 ℃烘箱中干燥3 h,得干浸膏,稱定,按下式公式計算:總煎出物=(VW1/20W)×100%。式中,V為每份藥材提取液總體積;W1為50 mL提取液中干浸膏重量;W為每份藥材的重量。結(jié)果見表5,表6,表7。
表5 總煎出物量對比(n=3)
20 24.11% 41.28% 42.74% 43.38% 44.74% 44.77%30 25.42% 43.68% 45.58% 46.80% 48.05% 48.69%30+10 27.14% 47.68% 47.36% 47.95% 49.33% 49.46%30+20 30.32% 47.98% 50.51% 51.22% 52.05% 52.14%30+30 32.06% 48.40% 51.29% 51.99% 52.19% 52.27%
表6 粉碎度與總煎出物測定值比較
表7 兩兩對比(H檢驗)結(jié)果
由表5結(jié)果可知,同一粒度煮散總煎出物煎出率隨煎煮時間延長而增加;不同粒度煮散顆粒其粒度越小,總煎出物煎出率越高。由表6可知,當藥物顆粒為最細粉時有最佳煎出率,總煎出物的煎出量為原藥的1.6304~1.9154倍;由表7結(jié)果表明,當歸煮散在不同時間點的總煎出物顯著高于原飲片,P值均小于0.01;各規(guī)格粒度的煮散間無顯著差異,P值均大于0.05。
本文對當歸煮散臨床應(yīng)用的最佳粒度進行研究,結(jié)果表明:當歸煮散在不同時間點阿魏酸煎出量和總煎出物均顯著高于原飲片,P值均小于0.01,煮散的煎出量為原飲片的1.5倍左右。當藥物顆粒為最細粉即小于0.25毫米時,總煎出物、阿魏酸在各個時間點煎出量均最高。兩兩對比H檢驗結(jié)果可知,五個規(guī)格粒度的煮散間總煎出物、阿魏酸煎出量無顯著差異,P值均大于0.05。較細級別煮散煎出量并未顯著高于粒徑范圍規(guī)格較大煮散。
將藥材粉碎過細,需要較大的能耗及人力設(shè)備,藥材損失量大;且經(jīng)實驗證明粒度小于0.25毫米的當歸煮散在煎煮過程中易糊化,濾過性差。綜合考慮上述因素,確定當歸煮散粒徑范圍為0.25~4.0毫米。
[1] 張兆旺.中藥藥劑學(xué)[M] .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6:150.
[2] 徐海波.中藥煮散源流考[J].河北中醫(yī)藥學(xué)報,1999,4(14) :11.
[3] 穆蘭澄,曹京梅.中藥煮散的歷史沿革與現(xiàn)代研究概述[J].中國實驗方劑學(xué)雜志,2008, (14): 74.
[4] 賴昌生.中藥煮散推廣應(yīng)用初探[J].河北中醫(yī),2009,31(6):903.
[5] 凌鋼,謝柳津.HPLC法測定當歸流浸膏中阿魏酸和藁本內(nèi)酯的含量[J].臨床醫(yī)學(xué)工程,2011, 18(4): 505.
[6] 劉明芝,周仁郁.中醫(yī)藥統(tǒng)計學(xué)與軟件運用[M] .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0:139.
[7] 任大偉,董霄漢,董海峰.中藥煮散臨床應(yīng)用研究(三) [J] .河南中醫(yī),1989,5:37.
[8] 董霄漢,董海峰,任大偉.中藥煮散的臨床應(yīng)用研究(五[J].河南中醫(yī),1990,10(55) :38.
[9] 任大偉,董霄漢,董海峰.中藥煮散臨床應(yīng)用研究(一) [J] .河南中醫(yī),1989,4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