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鋒 譚瑞英
語文課堂是情感陣地,文章作者的情、教師的情、學生的情在這里碰撞、交融。有時,需要學生全身心的投入,與作者“同悲、共喜”,做一回“當局者”;有時,又需要善于從“情”中走出來,理智地去思考、總結,做一位“旁觀者”。因此,語文課堂不僅是情感流露的“大舞臺”,也是欣賞評點的“大看臺”。
一、語文課上的“情”源自何處。
(一)課文本身就含情。哪一篇文章不是作者由情而發(fā)、因感而作?哪一篇文章不隱含著作者的遭遇、品行和個性,打著時代的烙???優(yōu)美的寫景散文無不寄托著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贊美;感人的記敘文無不滲透著作者對人物的褒貶、對生命的理解;慷慨陳詞的議論文更展示著作者的觀點和胸襟……
(二)言談舉止總關情。課文中人物的語言,不論是有聲的口頭語言,還是無聲的心理獨白,都是文章情感的集中流露。作者在文章中寄的情,在學生讀來,這些情便有意無意地被進行了篩選和加工,帶上了學生的經(jīng)歷、性格的印痕,這種情是有獨創(chuàng)性的,它會因人而異、各各不同。因此,從作者情感在文章中的流露到讀者情感在文章中的創(chuàng)造,最需要的便是學生情感的投入,即“入情”。
二、巧妙引導,讓學生“入情”。
(一)透過文字,用“心”讀情。
文字上附著的豐富情感,不僅要用眼和嘴去讀,更要用心去讀?!段业睦蠋煛肥且黄靼兹缭?、情深意長的好文章,文章里寫道:“夢中迷迷糊糊往外走,母親喊住我‘你要干什么?‘找蔡老師……‘不是放暑假了嗎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塊席子,我已經(jīng)走了六、七尺遠?!弊鰤羰呛芷匠5?,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但迷迷糊糊“走”被喊住還要“找老師”,這深沉的夢境,蘊藏了多少純真的情感。所有這些都只有投入自己的情感,用心去讀,才能產生共鳴,才會體會到“我”對蔡老師綿綿無窮的思念。
(二)縮短距離,入情入境。
作品與讀者在感情上總是有距離的。有些作品,由于寫成的時代久遠,很難使學生入情入境。因此,教師得想方設法使之與學生生活建立聯(lián)系,激活學生的固有情感體驗。如學杜甫的《春望》,詩人那種國家滅亡的傷感,學生很難有深切的體會,但他們頭腦中必有“樂時草木含笑,傷時萬物同悲”的情感體驗。因此,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聯(lián)想何時何事或喜或悲,然后再來理解“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傷痛。這樣,詩人的那份傷感便帶上了豐富的想象和獨特的個性色彩,深深地印在了學生的腦海里。有些作品由于國度的差距影響學生入情。好在但凡人的情感,雖千差萬別,總有共同點,就抓住這個共同點,由點帶面,層層深入,問題便迎刃而解。如在《最后一課》中,韓麥爾先生說“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學生對此很是費解:難道眾多的語言里,真是法語最美嗎?這時就可引導學生思考:“你認為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是什么?”果然不出所料,多數(shù)學生說是漢語。接著再緊追一問:“難道漢語真的是最美的語言嗎?為什么會覺得它最美?”經(jīng)過認真思考不難理解:并不是漢語最美,是愛祖國的情感使自己有了如此的想法。那么,退而思之:法國語言當然也不是最美的,但在面臨民族危難的愛國者韓麥爾眼里,祖國母語當然是最美的語言。
需縮短的還有師生間的角色距離。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總是以不同的角色出現(xiàn)。因此,要使學生入情,必須使師生在課堂交往中心理相容,這就要求教師要克服“領導心理”和“自我中心”傾向,以清除學生對教師的“權威心理”,從而毫無顧忌、自由輕松地進入情境。
“入情”就是體驗情感,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文章內涵。而課堂教學,除此以外,還必須有總結、有提高、有升華,這便需要使學生適時地從“情”中走出來,站在旁觀者的位置上,去分析課文框架、文字組合,以便獲得系統(tǒng)的知識。由“入”到“出”,學生便由“演員”成了“觀眾”,課堂便由“舞臺”變?yōu)椤翱磁_”。
總之,要深入挖掘、巧妙利用語文課堂上諸多的情感因素,用“情”為課堂導航,讓課堂充滿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