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4月至2011年12月間在本院治療的子宮脫垂中老年女患者79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治療組38例,參照組39例。治療組患者年齡46~62歲,平均年齡為(48.2±8.2)歲,Ⅱ度18、Ⅲ度20例,病程3.2~5年;參照組患者年齡45~59.5歲,平均年齡為(49.3±7.9)歲,Ⅱ度17、Ⅲ度22例,病程3.5~6年。在入院后對治療組和參照組患者進行術前的常規(guī)檢查,組間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對參照組的護理方法為: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法對參照組進行護理。對治療組的護理方法為:①常規(guī)的術前護理措施:術前檢查患者心臟、腸道、陰道,若出現異常狀況應予以及時合理的調整;②術前患者的心理干預措施:應由經專業(yè)培訓的護理人員在術前對患者予以心理干預,告知其疾病的發(fā)病機理與發(fā)展,并著重宣講治療的有效性,引導患者建立起治療的信心,通過此類心理引導,將患者恐懼與焦慮的心理予以有效緩解;③對患者的既往病史和基礎疾病進行檢查:術前應對患者的血糖與血壓指數進行再次測量,確認患者是否有糖尿病或高血壓等基礎性疾?。?]。④術中護理措施:術中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法對患者進行護理,同時應注意對患者的心理干預應加強,患者在術中難以避免地會出現焦慮、緊張和恐懼心理,基于此護理人員對患者應加強心理疏導,為其提供充分的心理支持與關懷;⑤術后護理措施:在術后對患者進行常規(guī)護理的同時還應對患者心理的變化狀況進行觀察,對術后患者生理狀況的變化也應有詳細了解;⑥患者術后的飲食指導:術后應以患者身體實際情況為依據,為其制定詳細合理的飲食計劃[2]。
1.3 觀察方法 觀察患者在術前所測量的5 minHR和MAP值,并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在術后對患者進行評分;并于術后4 h、12 h、24 h、48 h對治療組和參照組患者進行NAS疼痛評分;術后對患者傷口愈合狀況進行觀察,查看其是否發(fā)生感染現象或其他并發(fā)癥。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軟件對所有試驗數據進行分析,使用χ2檢驗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兩樣本的比較,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觀察患者在術前所測量的5 minHR和MAP值,并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在術后對患者進行評分。SAS≥50分表明患者處于焦慮狀態(tài),SDS≥53分則表明患者處于抑郁狀態(tài)。兩組患者之間的情況比較見下表2.
表1 治療組與參照組患者在術前5 minHR和MAP值、術后SAS、SDS評分對比
2.2 NAS評分疼痛標準 輕度疼痛為<3 cm;中度疼痛為3~6 cm;重度疼痛為7~10 cm。分別在術后 4 h、12 h、24 h、48 h對治療組與參照組患者進行評分平均值計算,兩組數值對比如下表2。
表2 術后4 h、12 h、24 h、48 h后兩組患者平均疼痛范圍(cm)
經統(tǒng)計學方法分析表明,表1與表2中治療組患者與參照組患者情況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也不斷進步,婦科臨床上廣泛應用了各種經過引導的手術,其手術器械與手術方法也不斷得以改良進步[3]。陰式子宮切除術具有諸多優(yōu)點,例如不會在體表留下瘢痕,術中不會過度干擾體內其他臟器、患者手術后的恢復速度較快等特點[4],且因子宮脫垂手術并無較高的術野暴露要求,因而陰式子宮切除術得到廣泛應用。不少中老年女性患者因年輕時產傷以及絕經后體內激素分泌狀況所致而出現子宮脫垂現象,且進行手術后很容易出現并發(fā)癥,基于此,不少學者和專家就此展開研究,發(fā)現以常規(guī)臨床護理措施為前提,同時加強患者生理與心理護理干預,并制定有效的護理計劃能夠使中老年女患者行陰式子宮切除術后的恢復良好且進程加快[5]。
綜上所述,對常規(guī)護理方法進行改良對于子宮脫垂中老年女患者行陰式子宮切除術后的恢復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值得廣泛推廣。
[1] 劉玉梅.老年子宮脫垂34例陰式子宮切除術的護理體會.海南醫(yī)學,2010,21(8):145-146.
[2] 劉九霞.老年陰式子宮切除術4例術后并發(fā)癥護理.實用醫(yī)技雜志,2010,17(2):183.
[3] 馮祖楨,田麗花.子宮脫垂行陰式子宮切除圍手術期的護理.中國實用醫(yī)藥,2012,13(7):228-229.
[4] 郁繼奮.合并內科疾病老年婦女陰式子宮切除術圍手術期的護理特點.現代實用醫(yī)學,2010,22(3):345-346.
[5] 丁美寧,程春玲,奚彩云,等.預見性護理在老年陰式子宮切除術后并發(fā)癥中的應用.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32(11):7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