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衛(wèi)文
瓷器是我國古代的偉大發(fā)明之一,作為最具中國特色的一種商品,自唐代開始就大量銷往海外。清初,由于沿??骨鍎萘Φ拇嬖冢逭扇×藝绤柕暮=摺捌宀辉S下水,粒貨不許越疆”。這種閉關(guān)鎖國的做法,雖然一度使得當時的中外貿(mào)易大受影響,但海外對中國商品的需求并未減弱。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海禁措施全面解除,清朝的對外貿(mào)易重新步入蓬勃發(fā)展的軌道,景德鎮(zhèn)生產(chǎn)的外銷瓷輸出的數(shù)量更加龐大。從目前國外遺存的資料來看,當時景德鎮(zhèn)生產(chǎn)的外銷瓷主要以青花、青花紅彩、五彩、素三彩等彩瓷品種為主。本文通過對美國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館(The Peabody Essex Museum of Salem)收藏的部分清康熙外銷瓷藏品的介紹,試對康熙素三彩瓷器的外銷問題作一探討。
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館(The Peabody Essex Museum of Salem)位于美國馬薩諸塞州波士頓近郊的塞勒姆市。馬薩諸塞州屬于歐洲移民最早立足的新英格蘭地區(qū)的一部分,是美國獨立時最初設立的十三個州之一,塞勒姆則是當時北美對外貿(mào)易,尤其是與中國進行貿(mào)易的一處重要港口。這所“1799年由航海家們建立的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館”堪稱美國最早建立的博物館之一,該館在美國博物館界素以豐富的中國古代外銷瓷收藏而著稱,其中由Lammot du Pont Copeland女士于1984年捐贈給該館的我國清代外銷瓷即堪稱精品。這些藏品包括康熙時期的素三彩、五彩外銷瓷以及雍正、乾隆時期的粉彩、廣彩外銷瓷等品種,其中以康熙素三彩外銷瓷為主。素三彩中的仿生器皿、瓷塑人物以及各種動物瓷塑無不造型生動,釉彩瑩潤,堪稱康熙素三彩外銷瓷中的上乘之作。
在景德鎮(zhèn)制瓷史上,供陳設或玩賞的陶瓷雕塑類制品的生產(chǎn)有著悠久的歷史,據(jù)清人《南窯筆記》所載,景德鎮(zhèn)在“隋大業(yè)中(605~618年),始作獅象大獸二座,奉于顯仁宮”。宋代,景德鎮(zhèn)瓷雕的品種日漸增多,且工藝水平有所提高。明代,由于彩瓷成為景德鎮(zhèn)制瓷的主流,加彩瓷雕開始出現(xiàn),如青花、五彩、素三彩、琺花加彩等瓷塑制品。至清代,景德鎮(zhèn)專門從事瓷雕生產(chǎn)的作坊和工匠越來越多,雕塑的方法十分全面,有圓雕、捏雕、鏤雕、浮雕等;品種如陳設觀賞品、小玩具、供器、實用性瓷雕、附屬在器皿上的雕塑和用于建筑的裝飾部件等應有盡有;題材也極為廣泛,有佛像,有神話、歷史故事、小說、戲劇中的人物,有清代的文武官吏,有西洋人物,有反映當時民間生活的題材,也有飛禽走獸,等等;此外還流行成套、成對的制品,如福祿壽三星、八仙、十八羅漢、對鹿、對象、對獅、對鴨、對孔雀、對鸚鵡等。
清代的工藝美術(shù)追求工巧,藝術(shù)風格日趨繁縟、細膩。景德鎮(zhèn)瓷雕風格也打上了時代的烙印,最為突出的是繁縟、華麗的加彩瓷雕風行。不論是康熙的五彩、礬紅描金、素三彩的瓷雕加彩,還是雍、乾以來以粉彩為主的瓷雕加彩,除面部、手足不施彩或少施彩外,其余幾乎飾滿。彩繪作風則具有同時代同種彩的特點。而美國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館的這些藏品即具有清初景德鎮(zhèn)瓷塑的典型時代風格,其造型以康熙素三彩瓷塑類器物為主,如清裝人物像、洋人馴獅像、羅漢像、僧人像、童子像和各種動物瓷塑等,應屬于供家庭陳列的觀賞器或小玩具類。此外還有實用性瓷塑,包括附屬在器皿上的雕塑,如蛙形水盂、牧童騎牛形水滴、松鼠銜葡萄枝果形水盂、貼塑鴨形荷花杯、堆塑核桃果盤等。器物的施彩以黃、綠、紫三色為多,有的還加施康熙時期特有的藍彩、黑彩或白彩,且有深淺不同的色階。
從國內(nèi)博物館發(fā)表的資料看,以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為例,康熙素三彩瓷藏品中以日用器皿較為多見,如碗、盤、杯、攢盤、水丞、筆筒、香熏等,而瓷塑類制品相對比較少見,國內(nèi)其他博物館的收藏情況也多與此相似,但在歐美國家某些收藏清代外銷瓷藏品較為豐富的博物館中,其康熙素三彩藏品則以瓷塑類品種較為多見。筆者即曾在德國德累斯頓國立美術(shù)館見過為數(shù)不少的與前述美國博物館藏品一樣的外銷康熙素三彩瓷塑藏品,這些情況表明康熙時期的素三彩日用器類制品可能主要面向的是國內(nèi)市場,而瓷塑品中的大部分產(chǎn)品很可能多用于外銷,是一種為滿足歐洲市場需求而燒制的外銷瓷。誠如《陶雅》所說“西人以康熙黃、茄、綠三色之瓷為素三彩,聲價極高”。
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館收藏的康熙素三彩外銷瓷塑中,有些制品在18世紀的歐洲就已經(jīng)成為人們所珍視的財寶,現(xiàn)收藏于法國國立圖書館的歷史文獻資料中就有類似器物的記載。1769年(乾隆三十四年),在法國Gaignat先生的財產(chǎn)出售目錄的邊上(圖23),畫家Gabriel de Saint-Aubin素描了一幅裝有果實的果籃像,與圖6素三彩堆塑核桃果盤十分相似。此外在同一份財產(chǎn)目錄單上,還記錄了與收藏的素三彩獅子、素三彩猴形壺相同形象的素描器物圖。它們的原文大致可譯為:“賣品124號,一頭大的獅頭怪獸,中國彩瓷,21指高”;“99號,兩只猴子持果,類似于茶壺形式,帶把,頭能轉(zhuǎn)動,頭部為老舊藍色,夾雜黃色和猩紅色,特色鮮明”。這一原始歷史資料表明,這些素三彩瓷塑的確為清代早期銷往歐洲的外銷瓷,而且已成為當時人們的寶貴財產(chǎn)。
這批由Copeland女士捐贈,收藏于美國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館的康熙素三彩外銷瓷藏品,反映了清康熙時期景德鎮(zhèn)瓷塑類制品的制作水平和素三彩外銷瓷的大致面貌,是研究康熙素三彩瓷燒造歷史的珍貴傳世資料。
責編 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