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敏
一所學校,物化的建筑,最應有文化、講傳承,把環(huán)境育人落到實處。南京市竹山小學(以下簡稱“竹小”)借實施“校安”改造工程契機,引入高端設計(以南京工程學院藝術和設計學院張成來院長領銜,吳忠老師設計團隊擔綱),高起點、高水準地規(guī)劃校園。設計方圍繞學校“自由自覺”的辦學追求,“自我組織”的治校理念和學校的改造構想,結(jié)合原有的地形、地物,深入研究,反復論證,數(shù)易其稿,拿出了為竹山小學量身定做的設計方案。該方案兒童地位彰顯,人文氣息濃郁,既注重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又凸顯出古典與現(xiàn)代的融合,并且充分考慮到實施的可能性,得到全體教師的認同。
在“校安”改造工程中,學校地位得到充分尊重。教育局領導認為,改造后的建筑、環(huán)境,最終是學校使用,學校的想法應很好地體現(xiàn)在整個改造工程中,克服“做工程的不用,用的不管工程”的分離現(xiàn)象,做的時候就要想到“用”的關切,使用者要把使用上的考量放在改造前,貫穿在整個施工過程中,加強溝通交流,整合設計方、施工方、管理方、校方四方面的力量,出精品。
比如“雨水收集循環(huán)利用”概念的提出,符合當下生態(tài)、環(huán)保、節(jié)能的社會發(fā)展訴求,把前樓屋頂和環(huán)繞地面的雨水,匯聚到集水池,處理后輸送作“水景”用水、環(huán)頂樓噴淋系統(tǒng)供水、校園灌溉用水,讓竹小的孩子們體驗身邊的水循環(huán)、水利用。
又如“行走之樂”的創(chuàng)意。利用環(huán)校園圍墻近300米生長了20年的天然水杉、香樟林,用棧道接入,其間穿插布置走平衡、攀爬繩網(wǎng)竹竿、鉆跳跨等游戲,讓孩子們在大樹下“樂此不?!?,真正為孩子們做校園。
再如“課程超市”概念的運作,拿出西輔樓近3000平方米,做選擇性課程,閱讀、誦讀、影音欣賞,剪紙、寫生、手工,書法、繪畫、攝影,棋藝、茶道、撫琴,泥塑、雕刻、乒乓球,使孩子們的校園生活有“樂子”可尋,讓每個學生找到屬于自己的“樂子”。這也激發(fā)了教師們的職場活力,促成教師們的“教學相長”。
圖1 手工教室
圖2 開放的閱讀空間
在項目進行中,學校提的最多的是“性價比要高”,資金有限,創(chuàng)意無限,要“少花錢,多辦事,辦好事,辦長遠的事”,絕不能“崽賣爺田不心疼”。在改造成本控制上,學校做足了工夫。比如,圖藝中心一樓過廳的墻面,使用價格不高的水泥壓力板做墻裙,漆上油漆,做出了石材的效果,好看又不貴;二至四樓的音樂教室,窗套是木工板加渾水漆,但在色彩搭配上做了精心考慮,結(jié)果是錢花得少,效果卻不一般;圖藝中心一層和二層,吊頂用的是很便宜的礦棉板,發(fā)明了用乳膠漆漆出顏調(diào)配,視覺感一流;國學館的“瓦當頂”“仿古圖”,由學校教師自己動手制作;同樣還有天井里的楹聯(lián),面向全體教師征集,讓教師們自己創(chuàng)作,自己撰寫,節(jié)約了錢,還引導教師們惦記學校工作,培養(yǎng)了“家”的感覺。
圖3 夢幻般的圖藝樓過廳
再好的設想和方案設計,施工跟不上的話,結(jié)果等于零。在學校一期改造工程中,學校非常重視和施工方溝通,努力把施工質(zhì)量轉(zhuǎn)變成工人們的自覺追求,施工方也非常注意采納學校意見,重要的材料、工藝都和學校反復討論,經(jīng)學校確認后再付諸實施,所以質(zhì)量控制得相當好。具體施工時,是工人多,工種多,工期緊,學習日校內(nèi)施工,安全工作更得慎之又慎。像東西兩邊的功能室裝修,是在開學后進行,工序多,工藝繁雜,我們做好圍擋,管好料場,科學調(diào)度統(tǒng)籌瓦工、木工、水工、電工、漆工等各工種,很好地控制了施工對正常教學的影響。作為校長,筆者經(jīng)常泡工地,和工人師傅聊天,了解施工細節(jié),與他們共同克服施工困難,贏得了工人們的信任,有效保證了施工質(zhì)量。
現(xiàn)在的竹小,原是一所職業(yè)高中,有20年辦學史,2011年竹小遷入。學校不是一天建成的,學校發(fā)展也是歲月的積淀,改造要尊重歷史,珍視自然風物,不能一切推倒重來。20世紀90年代的房子,受條件限制,從建筑學上講,少建筑元素。而學校的建筑,最應該體現(xiàn)一個民族的文化。本次竹小改造,現(xiàn)校園原有的格局,包括花草樹木,都沒動,但在空間切換、立面風格、功能設計、室內(nèi)裝飾、人性化體現(xiàn)上下足了工夫。
圖4 夢想小劇院
圖5 “知春秋”四合院
如前主樓南立面采用折中主義建筑風格,中式建筑裝飾,西式拱券造型,中西合璧,厚重大氣,有歷史感。音樂、舞蹈室,色彩的搭配稱得上美輪美奐,讓人流連。一樓圖文中心,藏書間、閱讀地帶、國學館、夢想小劇院,圍繞成四合院布局,天人合一,凸顯國人“與自然親近,與天地和諧”的筑屋理念。
紫藤長廊的改造,原有的藤、架不動,20世紀90年代的小白磚貼面保留,添加了3個拱門,四面照壁,地面鋪裝的石材刻寫了歷代名家的書法作品,長廊立柱上掛有書家和書史介紹,廊下的長凳,放上棋盤,園林的幽深、雅趣、韻味,躍然眼前。前樓門廳的改造,要求施工方把原來踩了20年的條石臺階小心移除,改造過程中要把這些“老料”點綴在適當?shù)牡胤?,還原歷史。同樣的細心還體現(xiàn)在對原有植物的保護上,“讓竹子長在它原來生長的地方”,把前樓前緊鄰的小喬木、灌木移至后樓大喬木下,避免改造前樓時的損毀。“長樹”和“長人”一個道理,那就是要有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