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榮
最近,看到一則報道:西方一些國家正悄然流行一種“慢”生活——慢慢說話,慢慢吃飯,慢慢走路,慢慢讀書。物極必反,在節(jié)奏飛快的現(xiàn)代社會,人們正在嘗試選擇一種相對“慢”的生活方式,這不由讓我想起了當前的語文教學。
一、當前的語文教學走得太快了
放眼語文課堂,特別是一些公開教學,呈現(xiàn)出高要求,大容量,快節(jié)奏的特點。師生問答,火急火燎,大都數(shù)學生還沒有來得及思考,答案就匆匆揭示;過渡銜接,快馬加鞭,教師總是爭分奪秒卡時間,趕進度。再加之畫面、音樂、視頻的快速切換,多種媒體的反復沖擊,讓人眼花繚亂,應(yīng)接不暇,有時甚至壓得人喘不過氣來,令人窒息。課堂鼓鼓囊囊,沒有一點縫隙;師生馬不停蹄,沒有一絲停歇。語文課堂教學,應(yīng)該提高單位時間內(nèi)的質(zhì)量和效益,但一味求“快”加速度,看似為了提高效率,實際上卻是在做夾生飯。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以“快速”求“高效”,只能是“欲速則不達”。
再看課外學習,“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這樣的“大語文觀”已經(jīng)被越來越多的老師所接受,應(yīng)運而生的是“生活語文”、活動作文”、“體驗作文”。于是,你會看到:學生走出了教室,去觀察校園一角,開展一些有趣的文體活動;學生走出了校門,找一找春天在哪里,看看秋天的田野;學生走進了社區(qū),搞搞調(diào)查研究,參觀訪問。這樣的活動親近自然,貼近生活,能夠放飛學生的心靈,愉悅孩子的身心。然而,當活動剛一結(jié)束,孩子們還沒有來得及喘上一口氣,老師就迫不及待地布置了作文題目,提出了具體要求,孩子們便在一片嘆息聲中開始習作。我們不禁要問,孩子參加活動的終極目標就是寫出一篇作文嗎?當孩子明白這種活動的目的,他們還會以一種快樂積極的心態(tài)融入到活動中去嗎?“操之過急”讓語文教學變得生硬僵化,了無生趣!
語文教學走得太快透視出浮躁功利的教學態(tài)度,表現(xiàn)為急躁輕率的教學行為。其結(jié)果要么如蜻蜓點水,淺嘗輒止,要么似走馬觀花,不得要領(lǐng)。這樣的“開快車”實質(zhì)上違背了教學規(guī)律,說到底是對學生作為一個個鮮活生命個體的漠視。
二、語文教學是應(yīng)該放慢腳步的
日本教育學者佐滕學說過,教育往往要在緩慢的過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東西。張文質(zhì)先生也旗幟鮮明地提出“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shù)”,他說:“好的教育一定是慢的”“即使是知識的獲得,經(jīng)常也是困難、艱苦、緩慢的過程;人的成長更是曲折、艱難,有自己的規(guī)律,一點也勉強不得?!薄罢Z文教學應(yīng)該放慢腳步”或者說“語文教學也是一種慢的藝術(shù)”是對張文質(zhì)觀點的最佳延伸。
放慢腳步并非僅僅針對當前語文教學“快”的現(xiàn)狀,從母語教學的特性說,她就應(yīng)該是一門慢的藝術(shù)。我們的漢語沒有多少性、數(shù)、格的限制,詞法句法大多靠意會,靈活性強,變數(shù)多,彈性大。從母語的這些特點出發(fā),我們的教學就應(yīng)該重感悟重積累,提倡多讀多寫,培養(yǎng)語感,需要長期熏陶,增加積淀,不能急功近利,指望立竿見影??梢哉f,母語的“特性”決定了學生語文知識的掌握,語文能力的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必須經(jīng)歷一個長期的、漸進的、緩慢的過程。
語言學家認為,學習漢語是不容易的,語文教學是急不得的。首先,會讀書作為一種目標,就要求語文是一項慢工程,因為長期沒有“慢”下來,導致“全國95%以上的孩子不會讀書”。(于永正)再說寫字教學,俗話說:“字無百日功”,只有持之以恒的反復練習,才能寫得正確、工整、美觀,但現(xiàn)在我們有多少孩子能達到這樣的要求?讀書和寫字是最基本的功夫,更何況其他方面呢。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主編張慶老師認為:“語文學習是混沌的,是熏陶,是習染,是點滴積累,是日有寸進?!彼€打了個比方:“這就好比新買的鋼精鍋,锃亮锃亮的,放在灶上煮飯,經(jīng)過三五個月的煙熏火燎就變黃了。再過個把年,又進而變成褐色。幾年后,鍋底甚至變成黑色的了。學習語文就跟“熏鍋底”的情形差不多。”“熏鍋底”這個形象生動的比喻恰好道出了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告訴我們語文教學應(yīng)該是一個“慢”過程。這也就難怪古人“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放慢語文教學的腳步也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在中國特色的大班額,特大班額,甚至是超大班額下,不少語文課堂仍然是“少數(shù)尖子當主角,多數(shù)學生做陪客”。教學沒有卡殼,沒有停頓,如行云流水般流暢的背后實質(zhì)上是對中下等生的漠視甚至忽略。我們語文教師的目光不能只停留在少數(shù)尖子的身上,而應(yīng)該放眼全班學生;我們語文教師不能只盯著學生的語文成績,更要關(guān)注學生聽說讀寫諸方面能力的提高。所以,要想最大化地照顧到更多的學生,取得大面積的豐收,語文教學是非得慢下來不可的。
一句話,放慢語文教學的腳步就是從實際出發(fā),向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靠攏!
三、語文教學如何才能真正慢下來
首先,教師自己必須“慢”下來。第一,教師應(yīng)該靜下心來,細讀文本。葉圣陶先生說:“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豈難致,潛心會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與津。”的確,作品與文章中很多內(nèi)涵,是需要慢慢地感受、體悟才能獲得的。這一過程,需要一種寧靜的心境。寧靜方能致遠,而寧靜,是“快”所無法抵達的。所以,語文教師應(yīng)當靜下心來細細地品讀文本,在對文本進行處理時,不應(yīng)該輕而易舉地讓它“滑”過去,而應(yīng)該像犁地一樣“犁”過去。不僅重視文章的一詞一句,甚至對文章的標點、題目等也都要認真加以推敲。第二,教師應(yīng)該學會取舍,簡化目標。語文教學慢下來,有賴于目標的制定。目標太多,結(jié)果什么目標都不可能真正實現(xiàn);目標太高,絕大多數(shù)學生暫時都無法達到;目標定偏,是種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園。目標一多一高一偏,就會快,就會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我認為,語文教學最重要的目標就是語言的習得,語文課堂要一課一得,得得相連。一課一得,其實已經(jīng)是語文教學的佳境;一課一得,我們的語文教學也自然就會慢下來。第三,教師應(yīng)該平心靜氣,走進課堂。語文教學是一個瓜熟蒂落的過程,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是一個船到橋頭自然直的過程,是一個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的過程。認識到這一點,教師才會去除功利浮躁之氣,以一種健康平和的心態(tài)走進課堂,我們語文教學的腳步才能優(yōu)雅而從容,踏實而穩(wěn)重。同時,教師這種教學態(tài)度會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孩子們也才能靜下心來,潛心與文本對話。
其次,學生的學也得“慢”下來。要想慢下來要求教師必須嚴格控制自己“教”的時間,從而保證學生充足的“學”的時間。我們要給予學生“讀”的時間?,F(xiàn)在,有些學校把學生的早讀課變成了練習課,這種犧牲“慢”的“快”是得不償失的。再有,語文課應(yīng)該是“讀書課”,聽不到朗朗書聲的語文課更是不正常的!我們要給予學生“寫”的時間。每節(jié)語文課上,我們都應(yīng)該安排“寫”的訓練,或描紅臨寫生字新詞,或讓學生讀寫結(jié)合寫上幾句話。我們更應(yīng)該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教師提出一個問題,不要急著讓孩子們得出答案,要等一等,停一停,要慢半個節(jié)拍,也許會有冷場,也許會有沉默,但充分的思考時間必將讓孩子的思維走向全面,走向嚴謹,走向深刻。所以說,把屬于孩子的權(quán)利還給孩子,把屬于孩子的時間還給孩子,我們的語文教學才能真正“慢”下來。
四、語文教學應(yīng)該追求怎樣的慢
快與慢,是一對辨證關(guān)系。有些人會認為,慢下來,會降低教學效率。但如果慢是為了素質(zhì)發(fā)展,它就是快的,就是高效的。表面上,似乎節(jié)奏慢了,其實,孩子們的思維更活躍了,他們可以有更多的時間感受、品味、涵泳祖國優(yōu)美的語言文字,體悟其背后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放慢腳步,我們還可以引領(lǐng)孩子打開社會這本巨大的語文教科書,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應(yīng)用語文,豐富知識,提高能力,讓學生進入一個活生生的廣闊的語文學習天地。這樣的慢,是多么有價值?。≌Z文教學放慢腳步,放緩節(jié)奏絕不是拖拉怠慢,停滯不前,陷入“高耗低效”的泥潭,浪費寶貴的教學時間。正相反,我們所追求的是符合學生實際的“慢”,是符合教學客觀規(guī)律的“慢”,是為了抵達快的“慢”,是為了提高效率的“慢”!
慢,應(yīng)該慢在出錯時。原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成尚榮先生曾說:“教室,學生犯錯的地方?!闭Z文課堂,是允許孩子出現(xiàn)錯誤的,或者這樣說,沒有錯誤,何需教學?曾多次看到這樣的現(xiàn)象:課堂上,老師要求學生自由讀課文,可學生卻變成了齊讀課文。有的執(zhí)教老師在學生的齊讀聲中大聲重復要求,然孩子們我行我素,還有些老師任孩子們齊讀到底,顯得束手無策,無可奈何。我在借班賽課時也曾遇到這樣的情況,面對齊讀,我拍手示意讓孩子們停下,待全班學生安靜下來,坐正之后,我放慢語速,一字一頓:“記住,請大家聽清要求,自由讀課文?!惫灰娦?,孩子們自由讀文??蓜e小看這樣的停頓,這樣的“慢”,不僅有可能讓學生走出慣性齊讀的怪圈,還向孩子們傳遞了這樣一個信息——一定要聽清老師的話,按照要求學習,否則就得重新開始!聽一位老師的隨堂課,一連好幾個孩子讀書,都不能讀順,普遍出現(xiàn)讀錯字音的現(xiàn)象。于是,這位老師停下來,心平氣和地對學生說:“這篇課文很長,有些人名還很拗口,大家讀不通暢很正常,現(xiàn)在就請同學們認真讀課文,特別要讀好自己還不太熟練的語句,書不讀熟我們不開講?!边^了五、六分鐘,待全班同學讀完坐正,老師才繼續(xù)講課,而后的教學非常順利,教學任務(wù)也得到了落實。課堂上,這樣的“慢”是針對教學實際作出的靈活調(diào)整。表面上,教學進程似乎“慢”了,實質(zhì)上卻促成了教學的“順利”和“快速”。所以,在教學中,當孩子聽不明白,說不清楚,讀不正確通順,寫不工整流利時,我們教師千萬不能視而不見,置若罔聞,讓“錯誤”不經(jīng)意間“溜”走,而應(yīng)該慢下來,甚至停下來,指出并糾正學生學習中的錯誤。為了“正確”,為了“更快”,慢一點是值得的!
慢,應(yīng)該慢在重難點。語文教學不能只是在文本的表面打了個“水漂”,在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處,我們要舍得下慢工夫,花大氣力?!洞笃俨嫉脑岫Y》是一篇有關(guān)環(huán)保的記敘文,描寫了巴西塞特凱達斯瀑布由盛及衰的過程,告訴人們要保護環(huán)境,愛護地球。課文的三、五小節(jié)分別描寫了昔日大瀑布的“雄偉壯觀”和今日大瀑布的“生命垂?!?。我抓住這兩個重點小節(jié),循“初讀感受對比”“重點詞語對比”“視頻畫面對比”“游客感受對比”“配樂朗讀對比”展開教學。這樣,通過反復對比讓孩子們身臨其境,品味語言,誦讀文字,深刻感受到破壞環(huán)境的嚴重危害和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課文《生命橋》深情地講述了一群羚羊被狩獵隊逼到懸崖邊,老羚羊用血肉之軀為年輕羚羊架起逃生之橋,使得年輕羚羊絕境逢生的故事。讓學生理解“那弧線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橋墩的生命橋”,這句話是本文的難點。為突破這一難點,我這樣展開教學:1.“弧線”是什么樣的?自己畫一畫。2.為什么說“弧線”是生命橋?在小組內(nèi)說說自己的想法并推薦一名同學向全班匯報。3.假如生命橋有顏色,你認為該涂上什么顏色,為什么?4、讀出你對“生命橋”的理解。通過“畫”弧線”、“談”想法、“涂”顏色、“讀”感受這樣四個環(huán)節(jié),讓孩子們的理解走向了“豐富”和“深刻”。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yīng)該分清主次,有所為有所不為,在教學的重難點,應(yīng)該引領(lǐng)孩子細讀慢品,斟字酌句,反復思量,只有這樣,我們的語文教學才會走向扎實有效!
慢,應(yīng)該慢在生成處。在語文教學中,即使再充分的預(yù)設(shè),也無法阻擋意外的生成。在《黃鶴樓送別》一文的學習中,一個孩子突然提問:詩仙李白面對好友孟浩然的離去為什么如此傷感?和我形影不離的好朋友因為爸爸轉(zhuǎn)業(yè),剛剛轉(zhuǎn)學,我的感覺為什么沒有李白那么強烈呢?我敏銳地感覺到:孩子們自己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就會真正“讀懂”詩人之間的“不舍”與“留戀”。于是,我把問題拋給了大家:“請同學們一起幫他分析分析,找找原因?!币魂嚦聊^后,一個學生打破寧靜:“過去聯(lián)系很不方便。而現(xiàn)在,想跟好友說什么就可以發(fā)信息、發(fā)郵件,還可以打電話?!痹捯粑绰?,另一個孩子就迫不及待地站起來補充:“還可以視頻聊天呢?!薄半m然遠在天邊,但卻近在眼前。真想見面,可以坐車,還可以乘飛機!”“是啊,現(xiàn)在的交通、通訊都很方便快捷,不過在李白生活的唐代,見個面很難,要么坐馬車,要么就像孟浩然一樣坐船?!薄肮植坏?,分別之際,兩位才華橫溢的大詩人都無言以對了?!薄皟扇艘环謩e,不知道何時才能再相見。真是‘今日與君別,相逢知幾年?”“這就難怪李白佇立江邊,目送孤帆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仍不肯離去。”……孩子們紛紛發(fā)表意見。我知道,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和對話時間,這個問題迎刃而解,在古今對比中,兩位大詩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已經(jīng)深深地打動了孩子們的心。再比如,教學辛棄疾描寫田園生活的名作《清平樂·村居》,兩個孩子爭吵起來,請我評理。一個說:“白發(fā)蒼蒼的翁媼不可能生出這么小的兒子,文中的“小兒”應(yīng)該是這對老夫妻的孫子!”另一個說:“詞中明明講的是‘小兒,肯定不是孫子。如果是孫子,那就應(yīng)該是‘最喜小孫無賴!”班里其他學生聽后也形成了兩種不同的意見。我知道如果當即解答,耗時不少,效果卻不會好,因為僅憑說教是很難讓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的孩子理解這種情況的。于是,我便對學生說:“白發(fā)蒼蒼的翁媼會不會有這么小的兒子呢?請大家回家之后問問自己的爺爺奶奶或采訪一下村里的老人,明天我們再討論交流?!钡诙煸缱x,不少同學都列舉了自己采訪到的實例,很快大家就統(tǒng)一了認識。所以,對于課堂生成,我們要小心甄別判斷。有些“生成”能更好的達成教學目標,就得慢下腳步,當堂解決。還有的不妨先放一放,緩一緩,讓孩子們帶著疑問走出教室,給予學生一定的時空讓他們自我完善。
盧梭說:“最重要的教育原則是不要愛惜時間,是要浪費時間。”放慢腳步,是摒棄了急功近利的自然之道,是擺脫了忙碌浮躁后的寧靜之態(tài),是拒絕了膚淺平庸后的深刻之美。
在語文教學的路上,放慢腳步,步步踩實,步步為營,風景才會更加迷人,精彩也將不期而至!
(作者單位:重慶市巫山縣龍井小學)
責編/張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