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揚帆 張雪昀
(湖南食品藥品職業(yè)學院 湖南 長沙 410116)
教學是一門藝術。把教師的講授轉化為精心引導,把學生的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探索,是所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期望達到的目標。對于職業(yè)院校教師來說,由于學生基礎普遍較差,要運用好這門藝術有一定的難度。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巧妙地設計多種不同形式的教學方法,使之有“動”有“靜”,動靜搭配得當,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這里的“動”和“靜”主體是學生,“動”是指學生動手操作和教師指導,學生動腦質疑和教師答疑,學生動口討論和教師總結;“靜”是指教師講解,學生靜聽,教師演示和學生靜觀,教師啟發(fā)和學生靜思。
“問題解決法”理念
“問題解決法”就是“動”和“靜”搭配比較得當的一種教學方法?!皢栴}解決法”是一種針對教學中不同情境提出問題,采用較為靈活的策略去解決問題的教學模式。教師既可采用以問題為起點,以結論為終點,即“問題——探究——結論”的封閉形態(tài),也可采用解讀的多元性、獨特性、模糊性,構建注重質疑和探究,即“問題——探究——結論——問題——探究”的開放式格局。問題既是課堂教學的起點,又是課堂教學的終點、歸宿,問題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之中。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既能讓學生學到知識,又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探究知識的樂趣,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這種教學模式的關鍵是提出讓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而且要恰當地提出適合學生探究的問題。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提出合適的問題,引導學生探究思考;還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嘗試自己分析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達到掌握知識、培養(yǎng)思維能力的目的。
筆者在《鹽類的水解》一節(jié)中嘗試采用“問題解決法”教學,得到了同行和學生的一致好評,并在學院的教學比武中獲得了“課堂教學”一等獎。
采用復習提問的形式引入新課。提出“溶液的酸堿性是由什么決定的?純水是顯酸性、堿性還是中性,正鹽在水溶液中電離產生哪些離子,是否有H+或OH-存在,如有,它們是從哪里產生的?預測:NaCl、NH4Cl、NaAc、NH4Ac四種鹽溶液的酸堿性如何?”三個問題,分別讓3名學生回答。前兩個問題是上次課學過的內容,起溫故知新的作用,第三個問題起設疑激趣、導入新課的作用。
演示實驗:NaCl、NH4Cl、NaAc、NH4Ac 四種鹽溶液酸堿性實驗。此演示實驗由4名學生來做。而實驗結果有與學生的預料一致的,也有出乎預料之外的,這就激發(fā)了學生探求新知識的愿望。
將本節(jié)內容精心設置成問題解決的五個步驟,層層激疑,引導學生探究解答,形成結論。
問題一:實驗結果顯示NaAc水溶液呈堿性。說明溶液中H+濃度與OH-濃度大小的關系是什么?
探究一:引導學生分析,如NaOH水溶液顯堿性的原因是:
對于原本〔OH-〕=〔H+〕純水而言,外加了 OH-,所以〔OH-〕﹥〔H+〕,而顯堿性。 溶液呈堿性,說明溶液中〔OH-〕﹥〔H+〕。
問題二:NaAc是鹽,不可能電離出OH-,那為什么NaAc 溶液中的〔OH-〕﹥〔H+〕呢?
探究二:引導學生分析,溶液中的〔OH-〕﹥〔H+〕的原因可能有兩種:一是外加了OH-,二是溶液中的H+發(fā)生反應并已消耗。第一種原因已排除,那么,只能是第二種原因。
問題三:NaAc溶液中的H+和哪種離子反應了?
探究三:引導學生分析,NaAc水溶液中存在的離子有:Na+、Ac-、H+、OH-。 在這些離子中,H+只可能與Ac-或OH-反應。 H++OH-?H2O,是等量消耗,不可能使〔OH-〕﹥〔H+〕。 而 HAc 是弱電解質,H+與 Ac-在水中可以部分結合生成HAc分子,還會使H2O的電離平衡移動,產生更多的 OH-,而使溶液中的〔OH-〕﹥〔H+〕。
NaAc水溶液呈堿性的原因是:NaAc是強堿弱酸鹽,在水溶液中完全電離出的弱酸根離子Ac-與H2O部分電離出的H+部分結合生成弱酸HAc分子,使得NaAc 溶液中〔OH-〕﹥〔H+〕。
問題四:實驗結果顯示NH4Cl水溶液呈酸性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四:引導學生分析,(1)溶液呈酸性,則〔H+〕﹥〔OH-〕;(2)按 NaAc 水溶液呈堿性的原因一樣的思路探究:NH4Cl是強酸弱堿鹽,在水溶液中完全電離出的弱堿離子NH4+與H2O部分電離出的OH-部分結合生成弱堿NH3·H2O分子,還會使H2O的電離平衡移動,產生更多的 H+,使得 NH4Cl溶液中〔H+〕﹥〔OH-〕。
問題五:NaCl、NH4Ac水溶液都呈中性,其原因一樣嗎?為什么?
探究五:引導學生分析,溶液呈中性,則〔H+〕=〔OH-〕。 溶液中〔OH-〕=〔H+〕的情況可能有三種,(1)溶液中的H+與OH-全部來源于水的電離;(2)全部來源于水的電離,但有一部分H+、OH-分別與其他離子反應生成弱電解質分子,而消耗的濃度相等;(3)部分來源于水的電離,另一部分來源于其他酸性物質與堿性物質的電離,且電離出的H+和OH-的濃度相等。而NaCl、NH4Ac都是鹽,不能電離出H+和OH-,所以排除第三種情況,再分別探究,從而得出NaCl屬于第一種情況,NH4Ac則屬于第二種情況的結論。
即形成鹽類水解的理論(鹽類水解的定義、實質、規(guī)律)。
舉例說明鹽類水解在日常生活和工業(yè)生產中的應用及弊害。
學生閱讀、思考之后,將全班學生分成五組,把問題分配給每個組討論,討論之后每組推薦一名代表發(fā)言,解答分配給本組的問題。
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應設立獎勵制度:開學時,進行一次摸底考試,根據分數的高低搭配將每班的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每組選出一名組長負責。將每組成員名單列表張貼在教室里,根據每堂課的表現進行加、扣分。每個月進行一次評獎。對期末總分名列前三名的小組,為本組成員平時形成性成績適當加分,對后二名者,則適當扣分,分數納入期評成績中。
經過探究,學生對教材有了基本了解,但對重點、難點、關鍵知識點的把握尚不夠準確。如何恰當地通過在課堂上誘思答疑,設問串講,打通關節(jié),解決難點,是本次課是否成功的關鍵所在。如在講概念時,強調鹽類水解的實質;講不同鹽類的水解時,應指出各種鹽溶液酸堿性的差異,其根本原因在于組成鹽的離子的不同;鹽的離子是否容易與水中的H+或OH-結合,是由離子的本性所決定的,強堿的陽離子在水中不和OH-離子結合,而弱堿的陽離子在水中易部分結合OH-離子生成難電離的弱堿分子。強酸根離子在水中不和H+離子結合,而弱酸根離子在水中易部分結合H+離子生成難電離的弱酸分子。這也就是“強堿弱酸鹽、強酸弱堿鹽、弱酸弱堿鹽”能水解,而“強酸強堿鹽”不能水解的根本原因。
練習是測試學生學習及運用新知識能力情況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它既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消化、鞏固、掌握,同時又能達到進一步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培養(yǎng)智能,強化知識,拓展知識的目的。本次課的課堂練習是一個學生演示實驗:取少量的FeCl3固體放入小燒杯中,加水溶解,觀察溶液的顏色。然后將溶液分成三份分別倒入三支試管中:第一份留做對照;第二份用小火加熱,觀察溶液顏色的變化,說明溫度對鹽類水解的影響;第三份中加入1滴6mol·dm-3HCl溶液并搖勻,觀察現象。再加入1~2滴6mol·dm-3NaOH溶液,觀察現象并解釋原因。
課堂小結是教學程序中不可缺少的必要環(huán)節(jié)之一,它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在學生分析、探究、歸納、總結的基礎上,做出以下小結。
鹽類水解的實質是:組成鹽的弱酸根離子或弱堿的陽離子與水電離出的H+或OH-部分結合生成弱酸或弱堿分子,打破了水的電離平衡,導致溶液中的H+和OH-的濃度不再相等,從而使溶液呈現出不同的酸堿性。
(三)鹽的水解程度及水解后溶液的酸堿性是由形成該鹽的酸、堿相對強弱而決定的,即“誰弱誰水解,誰強顯誰性;無弱不水解,弱弱更水解?!?/p>
課后作業(yè)要有針對性和目的性,要反映本次課的重點以及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鞏固知識、開拓應用、知識遷移的目的。
“問題解決法”能引導學生掌握“讀”、“想”、“劃”、“議”、“結”的學習方法。通過“讀”后的認真思考,達到有所“想”,有所得,“劃”出重點內容,“議”出問題的關鍵,“總結”出各部分知識要點,幫助學生把握各知識點。再理清思路,循序漸進,層層深入,由表及里,突破重點,化解難點,以達到先學會、后會學的目的。
[1]張雪昀.藥用化學基礎(一)——無機化學[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1.
[2]劉斌.無機化學[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0.
[3]李從慧.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教學模式的探究[EB/OL].(2006-07-30).http://chem.cersp.com/sKcwjd/sBjjy/200607/1142.html.
[4]胡弼成.高等教育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