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蘭,楊立國
(衡陽師范學院 南岳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8)
人文素養(yǎng)是人類精神家園的宿主,對人類的思維方式、心理機制、情感世界、意志能力、價值取向、審美體驗、意識形態(tài)和理想模式都具有決定作用[1]。師范生作為未來準教師,必須重視自身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具有豐厚的文化內涵、高尚的人文情懷與品格、以及對學生無私的愛。獨立學院作為一種新興的辦學體制和培養(yǎng)模式,其培養(yǎng)目標是注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在教育上傾向于學生技能的掌握和發(fā)展,而對學生人文這一塊領域關注得比較少。獨立學院師范教育,作為培養(yǎng)師范生專業(yè)素養(yǎng)的重要場所,為更好地適應當前新課程改革對中學教師的新需要,已經在逐步嘗試對現(xiàn)有師范生人才培養(yǎng)模式進行改革,并取得了許多讓人驚喜的成績。但是,由于獨立學院及其師范生自身特殊性,導致了學生人文素養(yǎng)仍存在不足,這正影響著新型教師的成長,也將影響新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以及我國未來基礎教育的質量。
獨立學院在校的師范生中,由于許多職業(yè)理想不明確,專業(yè)信念淡泊,而且真正對教師職業(yè)感興趣而報考的人不多,缺乏深入學習教師專業(yè)知識的內在動力,很多師范生人生觀模糊。同時,由于高中階段教師對學生往往是重“兩頭”輕“中間”,而獨立學院的學生大多是來自這一被忽視的中間群體。在學習方面,他們經常受到來自家長、同學間成績比較等方面的壓力。在高考中又因為考試失利,降分錄取到獨立學院,使他們更“底氣不足”,因而對自己的前途和未來缺乏自信心,內心有一種較強的自我否定感和心理暗示,表現(xiàn)出一定的自卑感,不能正確了解自我、不能充分信任自我。這種僅僅因為沒有考上重點大學而彌漫在獨立學院大學生心頭的所謂“等級”陰影一時間難以消除,致使學生對自己學校的知名度和畢業(yè)文憑的“含金量”有所懷疑,對自己今后的畢業(yè)前景感到茫然和擔憂,怕被人輕視。
獨立學院師范生大多來自城市、城鎮(zhèn),興趣廣泛,喜歡接受新事物、新潮流和新看法。他們在經濟上有更多的保障,同時也面臨更多物質享受的“誘惑”,使他們在學習中也帶有功利主義的傾向,往往會把較多心思和時間放在那些實用的知識,而忽視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個人素養(yǎng)的提升,這對他們的價值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很多師范生更是沒有將教師作為自己的職業(yè)理想,他們認為好的職業(yè)都是目前社會上比較熱門和容易賺錢的行業(yè),如企業(yè)家和公務員等。因此,學生在職業(yè)選擇過程中更加注重經濟效益、地域優(yōu)勢和社會地位,強調自我發(fā)展,關心經濟收入,而往往少有人愿意到國家需要的地方從事教育事業(yè)。同時,由于部分人對獨立學院缺乏了解以及傳統(tǒng)思想意識和社會輿論的一些負面評價,認為獨立學院沒有公辦學校好,這使得用人單位對獨立學院的辦學質量和辦學水平沒有信心,在招聘時更趨向于公辦大學學生,造成了獨立學院學生就業(yè)形勢的嚴峻,使學生更加要求學校教授實用性課程,不利于正確的價值觀的形成。
獨立學院大學生,在青年群體中總體來說應該是優(yōu)秀的,他們大都對自己有著較高的期望和抱負,想在未來干出一番屬于自己的事業(yè)。另一方面他們從小受父母嬌寵,缺乏韌性與毅力,面對挫折,總顯得有些束手無策。在中學階段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對于大學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難于落實到行動上。他們往往缺乏主動性和自覺性,自控能力較差,信心和恒心不足。學習上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遇到問題和困難,總容易打退堂鼓,沒有解決難題的毅力;參加活動時,獨立學院學生雖然有很強的參與意識,但常常不能很好地約束和控制自己,在問題面前總是患得患失、消極退縮。
獨立學院師范生中多數為獨生子女,且家庭條件都比較優(yōu)越。他們從小缺乏兄弟姐妹之間的協(xié)作、謙讓和友愛意識。因此,在平時中總是習慣于得到別人的照顧與關愛,卻很少想到去照顧別人,不太懂得去尊重別人的感受和需要。他們思維比較活躍、思想前衛(wèi)。在生活方式、人生態(tài)度以及個性興趣等方面,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看法,不愛和父母交流,希望按照自己的目標和意愿去發(fā)揮自身的潛力,這就導致了部分學生叛逆心理較強,集體主義觀念淡漠。他們對活動的參與主要為展現(xiàn)自我魅力,缺少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而且不習慣與集體成員一起生活,不愿意接受被動式的教育,對自己的不良言行缺乏正確的判斷能力,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
校園文化是影響高校綜合實力的關鍵因素,也是高校健康有序發(fā)展的重要支撐。對學生情操的陶冶,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提高會起到積極的作用。獨立學院與母體學校相比,還較為年輕,沒有太多歷史沉淀,這也同時讓它們更容易擺脫傳統(tǒng)陳舊思想的束縛,在改革的浪潮中快速形成自己的特色人文理念和文化氛圍。加強獨立學院的校園文化建設,其價值在于通過文化或隱性課程把大學教育中對學生具有強制性的教育特征轉化為對學生的關心和愛護,并通過教師的模范行為對學生進行激勵、熏陶和引導,促進獨立學院健康有序地發(fā)展。獨立學院校園文化建設必須以和諧校園建設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依托“母體”高校的教育資源,兼顧母體高校的愿景與使命,以獲取動力源泉,確立自己的核心價值觀,明晰校園文化的主旨。為此,獨立學院的領導者要對此高度重視,充分認識到校園精神文化的重要性,從制度建設和校園軟環(huán)境方面著力孕育大學精神。同時,還要突出學校自身特色,建設個性化校園,使校園文化能在學校物質建設中得到滲透,能通過一種顯性或隱性的道德規(guī)范的形式,對學生產生影響,并在自身的發(fā)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獨立學院全體師生所共有共享的一種道德心理和行為方式,促進和諧校園的建設。
專業(yè)情意是影響師范生成為一名合格教師的重要因素,是一種體現(xiàn)師范生自我意識、價值觀等人文內涵的情感體驗狀態(tài)。雖然,從表面看它并不直接與教育教學產生聯(lián)系,但是它卻伴隨著教育的全過程,對學生產生深遠影響。對于基礎教育而言,教師能否關注學生的情感發(fā)展,自身是否擁有豐富的情感和人格的魅力是極其重要的。因此,師范教育一定要重視師范生專業(yè)情意的發(fā)展,使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態(tài)度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fā)展,激發(fā)學生人性中應有的真誠、寬容和熱情使他們將來走上教師崗位后也能真正從精神層面給自己的學生以真善美的引導,使師范生真正成為“人師”,懂得關愛他人,關愛學生。獨立學院要通過開設職業(yè)教育課程或講座等方式,加強師范生教師專業(yè)道德和專業(yè)情意教育,樹立新型的教育理念,即“主要是在認識基礎教育的未來性、生命性和社會性的基礎上,形成新的教育觀、學生觀和教育活動觀”[2]。同時,由于專業(yè)情意是學生的一種內在人文素養(yǎng)的逐步積淀,離不開長期人文教育環(huán)境等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因此,獨立學院應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培養(yǎng)師范生的專業(yè)情意。
新課程推行的文化素質教育包括文化知識本身和確立人文主義道德。獨立學院師范教育一定要有完善的人文素質課程體系才能引導學生去思考人生的目的和價值,追求人生的真善美。教師通過傳授人文課程知識不僅能陶冶學生的情操,而且還能凈化學生浮躁的心靈,促進學生的人文情懷,這對改善當前教育實踐“文化陶冶過弱、功利主義過重、共性制約過強”的狀態(tài)有著極大的作用。如果說僅學科知識作為專業(yè)知識是每一位教師所必備的話,那么,其他院校的學生都在學習這些基礎學科,師范教育也就失去了其獨特性和存在的理由與必要。這就要求獨立學院根據本院的辦學特色、學科性質、資源優(yōu)勢、學生特點和興趣愛好,開設一定數量的人文課程和人文素質講座,讓學生掌握一定人文知識,把接受的人文知識內化為個人自己人文精神,并不斷用于指導自己的社會實踐。同時還應該結合師范教育的特點和不同年級學生的知識結構、心理特點、能力狀況與生活經歷開設相應數量的人文選修課,這些課程不能太過追求實用,一定要能真正開拓學生視野和知識面。英國教育家埃里克爵士說:“文化之路應貫穿于學生之中,而不是繞過一個人的專業(yè)……一個能夠把自己學到的技術融合在整個社會結構中的學生,可以說是受到了人文主義的教育,而做不到這一點的學生,甚至連一個好的技術專家也配不上[3]。
瓊·托馬斯曾說過一句名言:“革新的成敗最終取決于全體教師的態(tài)度?!保?]教師不僅要懂得傳道授業(yè)還要懂得“育人”,學生只有先懂得如何做人,然后才能真正“學有所用”。在當前的形勢下,大學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而大學為“聲譽”而進行的競爭,“通常是用大學教師在全國的聲望來衡量的?!保?]“沒有教師生命質量的提升,就很難有高的教育質量”[6]。獨立學院教師們肩負著培養(yǎng)未來人民教師的重任,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世界觀、人生觀和職業(yè)道德等等都將對師范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對學生造成直接、深刻及持久的影響。試想一個自身人文素養(yǎng)缺失的教師如何能承擔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并在這個過程中給學生以人文情懷的陶冶。因此,教師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形成是保證教育目標實現(xiàn)的前提和精神支柱。獨立學院由于其在培養(yǎng)目標、辦學體制、學生特點和專業(yè)設置等方面的特殊性,尤其要注意加強自身教師隊伍的完善,重視教師本身的人文知識底蘊與文化修養(yǎng),不僅要引進德才兼?zhèn)涞膶B殞H谓處煟€可以經常聘請一些高素質,有影響的“大師”級人物,把一些新鮮的思想動態(tài)帶給學生,并在專業(yè)教育過程中融入合作精神和情感人格的培養(yǎng)。
“用專業(yè)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yè)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fā)展的人”[7]。獨立學院師范教育除了教會學生教師職業(yè)的基本技能之外,更要教會學生“個性之發(fā)展”和“做人之根本”,重視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把學生作為一個“人”來培養(yǎng),這樣才能滿足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真正成為培養(yǎng)適合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需要的新型教師的搖籃。
[1]范志華.人文素養(yǎng)在當代教育中的缺失和重建 [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5(12):44-46.
[2]葉瀾.新世紀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初探 [J].教育研究實驗,1998(1):41-46.
[3]美國教育發(fā)展與政策研究中心.發(fā)達國家教育改革的動向和趨勢(第二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243.
[4]S·拉塞克,G·維迪努.從現(xiàn)在到2000年教育內容發(fā)展的全球展望 [M].馬勝利,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105.
[5]唐納德·肯尼迪.學術責任 [M].閻鳳橋,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58.
[6]葉瀾,白益民,等.教師角色與教師發(fā)展新探 [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3.
[7]愛因斯坦.培養(yǎng)獨立思考的教育[M]//大學活頁文庫第1輯.許良英,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