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渤海立國與對外關系述略

2016-05-14 08:55王姝

王姝

摘 要:渤海是以東北少數民族粟末靺鞨為主體建立起來的地方割據政權,并作為羈縻府州隸屬于唐朝。渤海存于公元7世紀末至10世紀初,歷經十五位統(tǒng)治者治理,疆域最盛時占據了今東北大部分地區(qū)、朝鮮半島北部、蘇聯(lián)沿日本海部分地區(qū)。渤海國統(tǒng)治期間對東北地區(qū)不斷開發(fā),同周邊民族與周邊國家進行開放性的經濟、文化交流,使之成為當時東北亞區(qū)域內的強大政權,在中華民族發(fā)展史留下了輝煌的篇章。

關鍵詞:渤海國;行政設置;遣使交聘

中圖分類號:K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09-0025-03

渤海是以東北少數民族粟末靺鞨為主體建立起來的地方割據政權,并作為羈縻府州隸屬于唐朝。渤海于公元698年立國至926年滅亡,前后存續(xù)了229年,歷經十五位統(tǒng)治者治理,疆域最盛時占據了今東北大部分地區(qū)、朝鮮半島北部、蘇聯(lián)沿日本海部分地區(qū)。本文以渤海國的行政設置與管轄、渤海同周邊各族的往來、渤海與日本新羅的外交關系為重點進行相關梳理研究。

一、渤海國的行政設置與管轄

(一)渤海立國與受唐冊封

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高麗者,姓大氏。高麗既滅,大祚榮率領眾部徙居營州(今遼寧朝陽)。唐朝萬歲通天年間,國家政局動蕩,連年征戰(zhàn)致使民不聊生。時任營州都督趙文翙面對激化的社會矛盾與民族矛盾,采取殘酷的手段鎮(zhèn)壓。契丹首領李盡忠、孫萬榮率眾叛周,殺死營州都督趙文翙,史稱“營州之亂”。同契丹毗鄰的粟末靺鞨部,在大祚榮父子的領導下也投入到反周的行列,大祚榮父親乞乞仲象還被李盡忠部授予“大舍利”之職。伴隨著李盡忠部被周軍剿滅,靺鞨首領乞乞仲象與乞四比羽及高麗余種東走,“度遼水,保太白山之東北,阻奧婁河,樹壁自固”[1]。武則天對靺鞨部采取招撫政策,封乞四比羽為“許國公”,乞乞仲象為“震國公”,赦免其罪。乞四比羽因未接受唐朝封爵而被殺,是時乞乞仲象已死,其子大祚榮引殲痍遁去。在天門嶺大祚榮部隊與唐李楷固部隊決戰(zhàn),李楷固兵敗而歸,此“天門嶺之役”保存了靺鞨力量,成為渤海建國史上舉足輕重一戰(zhàn)。

圣歷元年(698年),突厥與武周反目,攻姒州、檀州、定州、趙州等地,契丹依附突厥,中原與東北交通要道被阻隔,唐朝無法再繼續(xù)征討大祚榮余眾。大祚榮抓住這個歷史機遇發(fā)展割據勢力,即并乞四比羽部眾,恃荒遠,在東牟山舊國(今吉林敦化縣敖東城)建立了肅慎系歷史上第一個民族政權,自號“震國王”。隨即遣使結盟突厥,同時靠吞并鄰近部落與毗鄰領土的方式擴展疆域,取坐擁地方五千里,戶十余萬,勝兵數萬,盡得扶余、沃沮、弁韓、朝鮮海北諸國,迅速成為當時東北舉足輕重的政治軍事勢力。

神龍元年(705年)唐中宗復位,派遣侍御史張行岌招慰大祚榮。大祚榮接受了來自唐王朝的招撫與冊封,同時遣子大門藝入侍唐廷。先天二年(713年),睿宗派遣朗將崔忻攝鴻臚卿,前往震國拜大祚榮為“左驍衛(wèi)大將軍、渤??ね?,以所統(tǒng)為忽汗州,領忽汗州都督,自是始去靺鞨號,專稱渤海”[2]。崔忻將此事刻石題銘于都里鎮(zhèn)(今遼寧旅順)的石碑上紀念,“敕持節(jié)宣勞靺鞨使鴻臚卿崔忻,井兩口,永為記驗,開元二年五月十八日。”[3]該碑成為見證唐與渤海關系史的重要物證。自此,唐王朝正式承認渤海的合法地位以及大祚榮對渤海的統(tǒng)治。渤海國也正式成為唐朝的羈縻府州——忽汗州,納入唐王朝版圖。隨即渤海國“每歲遣使朝貢”,直至開元七年(719年)大祚榮去世從未間斷。唐朝要求渤海永為藩屏,長保忠信。渤海國祚存續(xù)的二百余年間,也基本保持了與唐王朝睦鄰友好的關系。只是在大武藝統(tǒng)治時期,渤海曾幾度挑戰(zhàn)唐王朝權威。開元十四年(726年),唐玄宗設置黑水都督府,以此遏制大武藝繼續(xù)向北擴張的野心。大武藝借口攻打黑水靺鞨,后又乘契丹、奚叛唐之機寇抄唐邊郡。開元二十年(732年),更是兵分水、陸兩軍攻打唐王朝。唐朝詔令渤海前侍子大門藝、新羅王侍子金思蘭、唐將軍蓋福順進兵渤海。不利的戰(zhàn)勢令大武藝認識到渤海與唐王朝軍事實力的差距,隨即謝罪臣服。在唐與渤海關系史中,也僅有大武藝統(tǒng)治渤海期間曾發(fā)生過與唐的戰(zhàn)爭摩擦。寶應元年(726年),唐王朝晉封渤海郡王大欽茂為“渤海國王”、“忽汗州都督”。此后,渤海歷朝統(tǒng)治者皆受唐王朝冊封。

(二)渤海國的行政設置

渤海國行政設置,大抵依仿唐制而設,不僅各省、部、臺、寺、院、監(jiān)、局等部與唐朝各部門職能相似,就連有的部門名稱均與唐朝相同。雖然在官制規(guī)模上不可與唐王朝同日而語,但職能則是大同小異,封建化程度較高。根據《新唐書》對渤海國行政設置的記載,渤海國國王俗謂曰“可毒夫”,尊曰“圣王”,曰“基下”。國王之父曰“老王”,國王之母曰“太妃”,國王之妻曰“貴妃”,國王長子曰“副王”,國王諸子曰“王子”。

渤海中央行政官制依仿唐朝中央官制而建,設有三省、六部、一臺、七寺、一院、一監(jiān)、一局,官僚體制完整,職能清晰明確。

三省為宣詔省、中臺省、政堂省。宣詔省,依仿唐朝門下省設置,負責審議政策,頒發(fā)政令。并設左相、左平章事、侍中、左常侍、諫議等職位。負責掌管詔令草擬,出納王命,相禮儀,諷諫王政得失等職責。中臺省,依仿唐朝中書省設置,負責軍政要務審議。并設右相、右平章事、內史、詔誥舍人等職位。負責參議國王大政,侍從國王,進奏,記錄王言,參議表章,侍從顧問。政堂省,依仿唐朝尚書省設置,國家最高行政機構。并設置大內相一人,輔佐國王,總領百官,居三省長官之首位,居左右相之上。又設左右司政各一,居左右平章事之下,以比仆射;左、右允比二丞。

六部為忠、仁、義、禮、智、信,同時又設有十二司。六部受政堂省左、右司管轄,職能堪比唐朝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左六司,忠、仁、義部各一卿,居司政下,支司爵、倉、膳部,部有郎中、員外;右六司,智、禮、信部,支司戎、計、水部,卿、郎準左;以比六官。

一臺為中正臺,依仿唐朝御史臺設置,是中央監(jiān)察機構。并設大中正一,比御史大夫,居司政下;少正一。負責糾察朝儀,彈劾官邪,勘鞠官府公事,會審內外刑獄理斷不當之事。

七寺為殿中寺、宗屬寺,太常寺、司賓寺、大農寺、司藏寺、司膳寺。這七寺分別依仿唐朝殿中省、宗正寺、太常寺、鴻臚寺、司農寺、太府寺、光祿寺而設置,不僅功能與唐朝類似,個別府寺名稱均與唐朝相同或者相近。這七寺在功能上分別為掌渤海國王服御之事,掌王族屬籍,掌禮樂、郊廟、社稷,掌迎送賓客、兇喪禮儀,掌倉儲,掌財貨、廩藏、貿易,掌宮廷膳食、宴享、牲祭。

一院為文籍院,依仿唐朝秘書省設置,掌國家經史典籍、天文歷法、著述撰修。

一監(jiān)為胄子監(jiān),設有監(jiān)長,依仿唐朝國子監(jiān)設置,掌儒學訓導之政。

一局為巷伯局,設有常侍等官,依仿唐朝內侍省設置,掌侍奉王室,宣諭令制。

渤海國行政設置大抵憲象中國制度如此。不僅官制設置,渤海國品秩與服飾制度亦仿唐有嚴格定制。以品為秩,三秩以上服紫,牙笏、金魚。五秩以上服緋,牙笏、銀魚。六秩、七秩淺緋衣,八秩綠衣,皆木笏。

(三)渤海國的轄區(qū)管制

渤海國不僅行政設置依仿唐制,地方管轄制度同樣依仿唐朝設置。渤海在地方管轄上采取京府、州、縣三級管轄體制。渤海國設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縣,京府屬同級區(qū)劃,有的京府在一起,如渤海的五京又為五府,京所在地的府地位上要高于其他的府。京府之下轄州,州之下轄縣。府的長官為都督,州的長官為刺史,縣的長官為縣令。隨著渤海疆域的不斷擴大,在一些軍事重鎮(zhèn),渤海還仿唐制設節(jié)度使。

渤海的五京制度成于大仁秀時期,渤海首領大祚榮率眾恃荒遠之地史稱“東牟山舊國”,第三代統(tǒng)治者大欽茂時期建立中京顯德府、上京龍泉府、東京龍原府,第十代統(tǒng)治者大仁秀時期又增置西京鴨綠府、南京南海府,至此渤海五京制度確立。渤海的五京分別設于不同的民族或部落的聚居區(qū)域,作為管理各族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上京龍泉府為肅慎故地,東京龍原府為穢貊故地,中京顯德府為靺鞨聚居區(qū),南京南海府為沃沮故地,西京鴨綠府為高句麗人故地,管理扶余人的扶余府雖非五京之一,但是確是渤海的軍事重鎮(zhèn),既要管理扶余人又要防御勁敵契丹人。顯然五京的設置事基于國家的統(tǒng)治,強國固邊的因素之上。五京的地位也有差別,上京、中京、東京都曾是王都所在地,西京和南京則不然。五京作為五府與其他府一樣各領州若干:以肅慎故地為上京,曰龍泉府,領龍、湖、渤三州。其南為中京,曰顯德府,領盧、顯、鐵、湯、榮、興六州。豸歲貃故地為東京,曰龍原府,亦曰柵城府,領慶、鹽、穆、賀四州。沃沮故地為南京,曰南海府,領沃、睛,椒三州。高麗故地為西京,曰鴨淥府,領神、桓、豐、正四州;曰長嶺府,領瑕、河二州。扶余故地為扶余府,常屯勁兵捍契丹,領扶、仙二州;鄚頡府領鄚、高二州。挹婁故地為定理府,領定、潘二州;安邊府領安、瓊二州。率賓故地為率賓府,領華、益、建三州。拂涅故地為東平府,領伊、蒙、沱、黑、比五州。鐵利故地為鐵利府,領廣、汾、蒲、海、義、歸六州。越喜故地為懷遠府,領達、越、懷、紀、富、美、福、邪、芝九州;安遠府領寧、郿、慕、常四州。又郢、銅、涑三州為獨奏州[4]。

渤海在區(qū)域管轄制度上效仿唐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渤海的統(tǒng)治疆域不斷擴大,到渤海宣王時達到鼎盛,發(fā)展為“南與新羅,以泥河為界(今朝鮮咸鏡南遵的龍興江),西南以鴨綠江之泊洵口(今大蒲西河口),及長嶺府之南境,與唐分界,東際海,西界契丹,東北至黑水棘鞫,西北至室韋,地方五千里?!盵5]囊括了今黑龍江省、吉林省的大部和遼寧省的一部分以及朝鮮半島的西北部和今俄羅斯的濱日本海區(qū)域。

二、渤海與周邊各族的往來

渤海國是由靺鞨為主體民族,同時兼收并蓄漢族、高句麗、扶余、沃沮等多民族建立的地方政權,民族構成極為復雜。地處東北邊陲的渤海,北連室韋,南抵新羅,西接契丹,西北連突厥,東北接黑水靺鞨,西南與中原政權相接,渤海與周邊各族,更成為少數民族與漢族溝通往來的重要橋梁。

渤海與契丹是一衣帶水的近鄰,在渤海建國之前,渤海曾與契丹是結成盟友關系共同參與唐的“營州之亂”,兵敗后,由于唐軍的追繳,大祚榮率部脫離營州。崔致遠《謝不許北國居上表》記載:自營州作孽而逃,輒據荒丘,始稱振國。時有勾麗遺燼,勿吉雜流,梟音則嘯聚白山,鴟義則喧張黑水。始與契丹濟惡,旋與突厥通謀。從此渤海與契丹由盟友變成了仇人。渤海建國后,為防御契丹設扶余府,《新唐書》載“扶余故地為扶余府,常屯勁兵捍契丹,領扶、仙二州”,扶余與契丹接壤,從史料中可見渤海與契丹關系的緊張。渤海與唐往來的營州道也經常因契丹的南下劫掠而受阻。契丹立國后,遼太祖神冊三年(918年)二月,渤海朝貢遼朝“晉、吳越、渤海、高麗、回鶻、阻卜、黨項及幽、鎮(zhèn)、定、魏、潞等州各遣使來貢。”[6]此后不久渤海就被遼所滅,遼朝在渤海之地建立東丹國附屬于遼王朝。

渤海與突厥的關系,可查的記錄有兩條,一是,大祚榮自號震國后“遣使交突厥”;一是,“武藝召其下謀曰:‘黑水始假道于我與唐通,異時請吐屯于突厥,皆先告我,今請?zhí)乒俨晃岣?,是必與唐腹背攻我也”[7]。后者是講渤海與黑水靺鞨的關系,除此變沒有渤海和突厥往來的記載,可見渤海和突厥只是一般的往來關系而已。

渤海與黑水靺鞨可謂近親,同為肅慎族系的兩個分支,粟秣靺鞨處于黑水靺鞨之南,社會發(fā)展水平比黑水靺鞨進步許多,粟秣靺鞨建立渤海國后,由于疆域的擴張,與黑水靺鞨有隙,黑水靺鞨懾于渤海的威脅,有大的行動要告知渤海“黑水始假道于我與唐通,異時請吐屯于突厥,皆先告我”。顯然,黑水靺鞨是獨立于渤海之外,且籠罩于渤海的威脅之下,自然與渤海的關系比較緊張。隨著渤海的不斷強大,黑水靺鞨已不能與之相抗衡,最后被渤海征服,臣屬于渤海之下“其后渤海盛強,黑水役屬之,朝貢遂絕?!盵8]黑水靺鞨與渤海的關系經歷了由對抗到臣服的過程。

三、渤海與日本新羅的關系

關于渤海和日本往來的史料甚多。大武藝時期,開元八年(720年)初,日本元正天皇派遣“渡島津輕津司,從七位上諸君鞍男等六人于靺鞨國,觀其風俗”[9]。日本首先向渤海拋出橄欖枝,自此開啟了雙方長達二百余年的交往大門。此期間雙方互訪達48次之多,其中渤海出訪日本34次,日本出訪渤海14次。開元十五年(727年)九月,渤海國首次派出以寧遠將軍郎將高仁為大使、義游將軍德周為副使的24人使團出訪日本。使團歷盡周折最終抵達日本的出羽(日本秋田縣、山形縣一帶),日本圣武天皇遣使隆重接待。

渤海國使團贈送禮物并附渤海國王大武藝國書“武藝啟:山河異域,國土不同,延聽風獻,只增傾仰。伏惟大王,天朝授命,日本開基,奕業(yè)重光,本枝百世。武藝忝當列國,濫惣諸蕃,復高麗之舊居,有扶余之遺俗。但以天涯路阻,海漢悠悠,音耗未通,吉兇絕問。親仁結援,庶葉前經。通使聘鄰,始于今日。謹遣寧遠將軍郎將高仁義、游將軍果毅、都尉德周、別將舍航等二十四人責狀,并附貂皮三百張奉送。土宜雖賤,用表獻芹之誠;皮幣非珍,還慚掩口之消。主理有限,披澹未期,時嗣音徽,永敦鄰好。”[10]圣武天皇回禮并附國書道:“天皇敬問渤??ね酰菏⒕咧?。恢復舊壤,幸修曩好,聯(lián)以嘉之。宜佩義懷仁,監(jiān)撫有境。滄波雖隔,不斷往來。便因首領高齊德等還次,付書并信物,彩帛一十匹、綾十一匹、絁二十匹、絲一百絇、綿二百屯。仍差送使,發(fā)遣歸鄉(xiāng)。漸熱,想平安好。”[11]

渤海與日本往來初期主要目的是政治上的訴求,因渤海與新羅為敵,與日本結好可以用日本牽制新羅,使其腹背受敵。而此后的長期交往則更多是出于商業(yè)貿易的需求。在渤海與日本的交往中,渤海顯得更為主動,但是渤海并未向日本稱臣而是臣服于唐王朝,渤海對日本的主動是出于利益的需要而已。渤海和日本的交往在互通有無的基礎上,也促進了日本和中原文化的交流,許多唐文化由渤海傳入了日本,為東北亞文化的發(fā)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關于渤海和新羅往來的記載頗少,新羅人崔致遠的《謝不許北國居上表》中稱新羅曾授予大祚榮“第五品大阿餐之秩”,而沒有記錄大祚榮是否接受這一官職,不能說明渤海曾臣服于新羅。在渤海與新羅的關系中,敵對一直是主旋律,出于對新羅的牽制,渤海才主動示好于日本。10世紀契丹崛起,渤海欲與新羅結盟對抗契丹,新羅卻暗度陳倉反聯(lián)合契丹圍攻渤海上京城,違背“遠攻近交”的軍事策略。整體而言,渤海和新羅的關系一直處于防備與敵對之中。

綜述所述,渤海國統(tǒng)治期間對東北地區(qū)不斷開發(fā),同周邊民族與周邊國家進行開放性的經濟、文化交流,使之成為當時東北亞區(qū)域內的強大政權,在中華民族發(fā)展史留下了輝煌的篇章。

參考文獻:

〔1〕〔2〕〔4〕〔7〕宋祁,等.新唐書[M].卷二一九.北京:中華書局,1975.6179,6180,6182,6180.

〔3〕羅福頤.滿洲金石志[M].卷一.唐·井闌題名.滿日文化協(xié)會印行本.

〔5〕金毓黻.東北通史[M].上編,六卷.五十年代出版社,1981.295.

〔6〕〔8〕脫脫,等.遼史[M].卷一.北京:中華書局,1974.12,1.

〔9〕藤原繼繩,菅原真道,等.續(xù)日本記[M].卷八.孫玉良.渤海史料全編[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240.

〔10〕〔11〕藤原繼繩,菅原真道等編.續(xù)日本記[M].卷十.孫玉良.渤海史料全編[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241, 241. (責任編輯 徐陽)

十堰市| 利辛县| 楚雄市| 平山县| 吉木萨尔县| 西和县| 灵台县| 衡阳县| 兴隆县| 铜梁县| 杨浦区| 永福县| 扎兰屯市| 贺州市| 巨鹿县| 崇义县| 雷山县| 瑞昌市| 蒙阴县| 全椒县| 宁化县| 霞浦县| 阿巴嘎旗| 赞皇县| 积石山| 陆良县| 吉水县| 正镶白旗| 察雅县| 竹山县| 巴马| 宜城市| 大连市| 丘北县| 鸡东县| 仁寿县| 河津市| 南漳县| 民权县| 永州市| 铜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