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祥
(黃岡市赤壁管理處,湖北黃岡438000)
(續(xù)本刊2012年第5期)
唐代著名文學(xué)家元結(jié)(719-772年)在《西陽城》詩中說:“江北有大洲,洲上堪力耕。此中有五谷,不及西陽城。城畔多野桑,城中多古荒。衣食可力求,此時何所望?!?《元次山集》)。
元結(jié)詩題的西陽城是唐宋黃州城的前身,北宋王禹偁詩言“齊安古郡廢,移此清江頭”,即移建的新城是建在西陽城舊址之上,后世的文人皆以“孤城”稱之。唐宋黃州城始建于唐太和年間(827-835年),由黃州刺史劉嗣之創(chuàng)建。
唐代詩人方干(?~約888年)《過黃州》詩云:“弭節(jié)齊安郡,孤城百戰(zhàn)殘。傍村林有虎,帶郭縣無官。暮角梅花怨,清江桂影寒。黍離緣底事,撩我起長嘆?!狈礁勺中埏w。
北宋人劉敞在《臨皋亭》詩中說黃州:“比屋皆編竹,孤城半踐山。”
蘇軾在《上巳日,與二三子攜酒出游》詩中說:“更隨落景盡余樽,卻傍孤城得僧宇。”《送任伋通判黃州》詩云:“黃州小郡夾溪谷,茅屋數(shù)間依竹葦?!保?]
張耒在《泛江偶成》詩中說:“洪波廻赤壁,蒼野帶孤城。更想孫郎戰(zhàn),臨風(fēng)動壯情?!庇衷凇逗抵{》詩中說:“七月不雨井水渾,孤城烈日風(fēng)揚(yáng)塵。”在《宿樊溪》詩中又說:“北風(fēng)吹疏雨,夜枕舟屢撼。齊安不可望,滅沒孤城暗?!?/p>
古城黃州座落在年齡已有108.74萬年的丹霞地貌——赤壁山的南側(cè),由于長江沿著山勢在此形成半圓形的走向,其上游自北向南,其下游由西向東,故古人既將其稱之為山城,又稱其為江城。王禹偁有詩云:“憶昔西都看牡丹,稍無顏色便心闌。而今寂寞山城里,鼓子花開也喜歡?!庇钟性娫?“江城五月江雨晴,荷花到處紅交橫?!碧K東坡在《初到黃州》詩中說:“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痹凇栋矅略 分姓f“山城足薪炭,煙霧蒙湯谷”,在《徐君猷挽詞》中說:“山城散盡尊前客,舊恨新愁只自知?!痹凇对⒕佣ɑ菰骸吩娭姓f“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獨”等等。
張耒在《癸未元夕,謫居齊安……有感于秬、秸》詩中說:“齊安江上漁樵市,誰料今年身到此。大江繞郭風(fēng)濤翻,城中岡垅無平地?!痹凇睹鞯离s志》中又記述說:“黃之陋特甚,名為州而無城郭,西以江為固,其三隅略有垣壁,間為藩籬,因堆阜攬草蔓而已,城中民居才十二三,余皆積水荒田,民耕漁其中?!边@個說法與他的恩師蘇東坡謫居黃州于城內(nèi)的故營地東坡躬耕十分契合。
事實上,張耒所見的黃州城是北宋末葉的黃州城,而北宋初期,黃州是有城郭的。
宋真宗時代,大文學(xué)家王禹偁出守黃州時曾修葺當(dāng)時頗有聲名的月波樓,在《月波樓詠懷并序》中,他清楚地記述:“齊安古郡廢,移此清江頭。筑城隨山勢,屈曲復(fù)環(huán)周?!薄爸请S山勢,屈曲復(fù)環(huán)周”,是說當(dāng)日黃州城依黃岡山之高下而建,彎彎曲曲已連成一體。
遺憾的是,北宋初年,宋太祖趙匡胤鑒于“自五季亂離,各據(jù)城壘,豆分瓜剖七十余年”之弊,遂令江淮諸郡毀城隍,收兵甲,撤武備,黃州城的軍事設(shè)施因此被全部撤毀,城墻也僅存殘垣斷壁,形成的局面正如王禹偁在《黃岡興建小竹樓記》中所說的——“雉堞圮毀,榛莽荒穢”。
王禹偁在黃州之日,曾在給真宗皇帝的《請修城垣疏》中指出:“今江淮諸州,大患有三:城池墮圮,一也;兵仗不完,二也;軍不服習(xí),三也?!碑?dāng)宋真宗批準(zhǔn)王禹偁“漸葺城垣”的上疏之后,王禹偁在黃州開始著手準(zhǔn)備??上У氖峭跤韨犜邳S州只呆了兩年,黃州城垣的修葺半途而廢。
蘇東坡謫居黃州之前的黃州城,北宋安陸人鄭獬《黃州重建門記》說得十分清楚:“治平三年,予佩荊州印,浮舟跨長江,西南道出于黃,往見刺史陳侯。入其南門,榜軼下枝,隤然其將顛,引鞚疾驅(qū)而后過之。予意陳侯甚才而敏于為政,是將葺之矣,而不以告也。明年春,果有書來:‘新作州門,幸遺我數(shù)十百字以識之。’”治平三年即公元1066年,蘇東坡當(dāng)年三十一歲。時隔十三年,蘇東坡因“烏臺詩案”謫居黃州,在城南門樓上為王朝云填詞,名之為《菩薩蠻·七夕,黃州朝天門上作二首》。
上距王禹偁出守黃州將近百年的張耒在《明道雜志》中言黃州無城郭合乎當(dāng)時的實際情況。
古城黃州濱臨大江,座落在赤壁山上。北宋人劉敞《臨皋亭》詩云:“春秋黃子國,楚越穆陵關(guān)。比屋皆編竹,孤城半踐山。岸泥觀虎跡,云水暗荊蠻。三入承明客,那能鬢不斑?!h(yuǎn)國江千里,荒城水一涯。居人愁避虎,過客競乘槎。秋雨吹天暮,寒濤浸日車。從來遷謫地,卑濕是長沙?!?《公是集》)
張耒曾在《齊安行》詩中說:“黃州楚國分三戶,葛蔓為城當(dāng)樓櫓。江邊市井?dāng)?shù)十家,城中平田無一步。土岡瘦竹青復(fù)黃,引水種稻官街旁??蜋{朝集暮四散,夷言啁哳來湖湘。使君麗譙涂堊赭,門狹不能行兩馬。滿城蛙噪亂更聲,谷風(fēng)榖榖黃鴉鳴。最愁三伏熱如甑,北客十人八九病。百年生死向中州,千金莫作齊安游?!?/p>
唐宋時期的黃州城,依黃岡山的高下而建,彎彎曲曲,雖然有四個城門,按東、南、西、北分別名之為懷化、朝宗、向日、龍鳳,但不是正對東、南、西、北的四個方位所建立。實際情況是,除東門之外,其它的三個門分別位于東南、西南、西北。由于后來城墻被毀,四座城門有其名而無其實,故蘇東坡謫居黃州時,除有曾在城南朝天門上填《菩薩蠻》詞二首的記述之外,懷化、向日、龍鳳三門不見一字,其中將懷化門僅以“東門”稱之。不過南宋人王象之在《輿地紀(jì)勝》黃州“古跡”門下尚有“趙龍圖忠顯廟,在城東懷化門之外?!R皋館,在朝宗門外”的記述,明代萬歷《黃岡縣志》亦有“夏澳,在城西南隅二里?!駷橄瘩R池,其傍有舊城向日門遺址”的記述[2]。宋元黃州城東門名懷化,南門曰朝宗(一作朝天),西門名向日,史書昭然。
除了城池之外,宋代的黃州城外還有一些附屬建筑物。
據(jù)《宋史·孟珙傳》記載:“珙至黃,增埤浚隍,搜訪民實,邊民來歸者日以千數(shù),為屋三萬間居之,厚加賑貸。又慮兵民雜處,因高阜為齊安、鎮(zhèn)淮二砦,以居諸軍。創(chuàng)章家山、毋家山兩堡,為先鋒虎翼、飛虎營?!泵乡羁姑?,時在南宋端平二年,即公元1235年。
元至元二十四年,即公元1364年,歲在甲辰,朱元璋自稱吳王,改黃州路為黃州府。二月,任命部將陶安為黃州知府,并令指揮黃榮率部屯守。陶安抵達(dá)黃州,見戰(zhàn)亂后的黃州城殘破得不堪入目,于感慨萬千中寫詩一首紀(jì)實說:“初入黃州市,蕭然荒蕪村。刈茅低縛屋,剖荊密編門。寒鴉草叢落,野尸鳥獸爭。廛民來一二,無淚啼荒魂。”
明代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提出“高筑墻,緩稱王”的政治綱領(lǐng),黃州府指揮黃榮親率軍民拓展黃州城,其間,將黃州城墻向玉幾山頂擴(kuò)張,以致赤壁磯被橫截成內(nèi)外兩半,即一半在城內(nèi),一半在城外。此時的黃州城與宋時的黃州城迥異。明代的黃州城墻周長七里有奇,歷時十七年才竣工。城墻的厚度多依山勢的高下而決定,城外則以護(hù)城河環(huán)繞。因城墻堅固,有“金湯甲諸郡”的美譽(yù)。黃州城門有四,因舊址而立,東曰清淮,東南曰一字,西南曰清源,西北名漢川。
宋元時期的黃州城其地址、大小,明清地方志的記載與宋人的記述大不一樣。
明弘治《黃州府志》卷之一“古跡”下記載說:“府舊城,在今城南,其西臨江岸,為水摧傾,其南今平為民居,其北、東城跡猶存。舊城門曰朝宗、向日、龍鳳,余無可考。洪武元年,指揮黃榮移筑今城,近北高阜固地,以易舊城?!?/p>
明弘治《黃州府志》卷之一“城池”門下記述說:“本府城,宋元在今城南二里許,西臨大江,東傍湖泊,水漲湮沒。本朝甲辰年指揮黃榮于此展筑。洪武十七年指揮曹奉、永樂六年指揮郭顯前后修理,高二丈一尺,周圍一千八百二丈八尺五寸,繚以壕塹,為門四,東曰清淮,南曰一字,西曰清源,西北曰漢川?!?/p>
明弘治《黃州府志》卷之四“宮室公署”條下記載說:“黃州府治在今城內(nèi)之西北高阜,即古西坡也。洪武戊申,知府李仁創(chuàng)建,后累增飾,規(guī)模宏壯?!薄包S岡縣,在府前東正街,洪武初知縣莫士安創(chuàng)建?!薄包S州衛(wèi),在府治東,古跡西坡,甲辰指揮黃榮屯此,遂立衛(wèi)所。洪武三年改千戶所,百戶宋興戍守。洪武十二年,調(diào)鳳陽指揮簽事李后領(lǐng)軍到此備立黃州衛(wèi)。洪武指揮曹鳳到衛(wèi)修建。永樂指揮使郭顯重修?!?/p>
明末清初人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jì)要》卷七十六湖廣二黃州府黃岡縣“邾城”下記述說:“今郡城,明初因舊址改筑,南去故城二里許,西近大江,東濱湖泊,常有漲溢之患,永樂、正德間屢經(jīng)修葺,周九里有奇。門四,東清淮,南一字,西清源,西北曰漢川?!薄褒R安砦,在府北?!毒庞蛑尽吩泣S岡舊有齊安鎮(zhèn)?!钟墟?zhèn)淮砦。宋端平二年,孟珙屯黃州,慮軍民雜處,因高阜為齊安、鎮(zhèn)淮二砦,以處諸軍?!?/p>
清康熙《黃州府志》卷之三城池下載:“郡城(黃岡附郭),宋元遺筑在今城南二里許(張耒《雜志》云:‘黃名為州而無城郭,西以江為固,其三隅略有垣壁,間為藩籬,城中居民才十二三,余皆積水荒田,民耕漁其中’。)西臨大江,東傍湖泊,水漲每齧于波臣(舊志云:舊城門曰朝宗、向日、龍鳳,余無可考),今東北城跡猶存。明洪武戊申指揮黃榮拓其基,筑今處……門四,東清淮,南一字,西南清源,西北漢川,敵樓各三間,金湯甲諸郡。”
乾隆《黃州府志》卷之四“城池”門下沿襲此說:“黃州府城(黃岡附郭),宋元遺筑在今城南二里許(張耒《雜志》云黃名為州而無城郭,西以江為固,其三隅略有垣壁,間為籓籬,城中居民才十二三,余皆積水荒田,民耕漁其中),西臨大江,東傍湖泊,水漲湮沒不常(舊志云舊城門曰朝宗、向日、龍鳳,余無考),今東托跡猶存。明洪武戊申指揮黃榮移筑今處。后指揮曹奉、郭顯相繼修理?!?/p>
清光緒《黃岡縣志》卷之三《建置志·城池》下記述說:“宋元遺筑在今城南二里許。初無城郭,西以江為固,其三隅略有垣壁,間為藩籬,因堆阜攬蔓草而已。中皆積水荒田,民才十二三,耕漁其中(見宋張耒《雜志》),東傍湖泊,水漲湮沒不常。建炎中,知黃州趙令峸奉詔修城,六月而畢。然賊張遇過城下,令峸度不能拒,出城見之,賊乃引去。其時之城可知矣。舊《志》謂‘東北城跡猶存’,今可考者惟城門,有曰朝宗,曰向日,曰龍鳳三名已耳。明洪武元年戊申指揮黃榮移筑今處?!瓥|曰清淮,南曰一字,西南曰清源,西北曰漢川。”“近城東北為聚寶山、龍王山,西北為赤鼻山,迤東為柯山、石牛山,正北為玉幾山,城南為黃岡山,悉為郡城拱護(hù)?!庇帧把馗铩遍T下說:“黃州黃岡縣,后齊置衡州,陳廢,后周不置。隋開皇三年改曰黃州。十八年改南安曰黃岡。大業(yè)初別置永安郡。唐天寶初改齊安郡。至乾元復(fù)為黃州,并治黃岡縣。中和初,遷治永安城,在今治西北十里。宋遷治江濱,在今治東南二里。明初徙今治。”
以上明清時代的地方志書皆言宋元時期的黃州城在明清黃州城南二里許,然而宋代留存至今的大量史料證明,此說有誤。
蘇東坡在《記赤壁》一文中說:“黃州守居之?dāng)?shù)百步為赤壁,或言即周瑜破曹公處,不知果是否?”又與范子豐尺牘說:“黃州少西山麓,斗入江中,石室如丹?!?/p>
張耒在《明道雜志》中說:“黃州,江南流在州西?!ブ螣o百步,有山入江,石崖頗峻峙,土人言此赤壁磯也?!先酥^山入水處為磯?!?/p>
陸游《入蜀記》說:“循小徑,繚州宅之后,至竹樓,規(guī)模甚陋,不知當(dāng)王元之時,亦只此耶?樓下稍東,即赤壁磯,亦茅岡耳。略無草木,故韓子蒼待制詩云‘豈有危巢與棲鶻,亦無陳跡但飛鷗’。此磯,《圖經(jīng)》及傳者皆以為周公瑾敗曹操之地?!?/p>
蘇東坡既言“黃州守居之?dāng)?shù)百步為赤壁”,張耒亦言“去治無百步”即赤壁磯,且言黃州城“西以江為固”,陸游又言赤壁磯在竹樓稍東,而竹樓位于州宅之后,宋代的黃州城與赤壁緊密相連,當(dāng)時人說得如此明白,明清人“宋元城在今城南二里許”的記述顯然有失。
南宋人許端夫在《瑞慶堂記》中說:“齊安郡治,據(jù)依黃岡山,來自天柱。”所謂“齊安郡治”,即指黃州官署所在地。
南宋人祝穆在《新編方輿勝覽》卷之五十黃州“題詠”門下引宋人董乂《望江南有詩》說:“縹緲煙中漁父槳,陂陀山上使君衙?!壁橥?,傾斜貌。“陂陀山上使君衙”七字與北宋劉敞所言黃州“孤城半踐山”的意義相似,即可知宋代的黃州官署建造在陂陀山上。
元豐四年(1081年)七月,蘇東坡在《答李琮書》中說:“江水比去年甚大,郡中不為患。見說沙湖鎮(zhèn)頗浸居民,亦江淮間常事耳?!鄙澈?zhèn),《元豐九域志》卷五黃州黃岡縣下有沙湖鎮(zhèn)。沙湖,蘇東坡自述在黃岡縣東南三十里。
蘇東坡“江水比去年甚大,郡中不為患”的以上文字,表明宋代的黃州城因座落在赤壁半山腰,根本不受江水暴漲的影響。明代人“其西臨江岸,為水摧傾其南”之說,明顯不符合蘇東坡筆下的記述。
南宋人陸游在《入蜀記》中說自己游罷東坡雪堂后,“出城五里,至安國寺”。安國寺位于黃州城南,古今地址不變,寺與黃州城南門既相距五里,足見明代黃州城與宋代黃州城址是重疊的。倘若如明清人所說“宋元遺筑在今城南二里許”,陸游的記述就沒有辦法解釋。
很有意思的是,南宋人王象之在《輿地紀(jì)勝》言“夏澳,在州之西南二里許”,南宋人祝穆在《方輿勝覽》中說“夏澳,在州西南二里許”,而明清時代的《黃州府志》也說“夏澳在府城西南二里”。既然宋人、明人、清人皆言“夏澳在府城西南二里許”,說明宋城明城西南的位置一直沒有變更。
清乾隆進(jìn)士陳詩在《湖北舊聞錄》中說:“黃州府城,周七里有奇”,“舊城門,曰懷化、朝宗、向日、龍鳳。(《府志》)”又援引《大清一統(tǒng)志》的記載說:“明洪武初,因舊址改筑門四,東曰清淮,南曰一字,西南曰清源,北曰漢川,高二丈一尺。順治四年修,雍正二年重葺?!彼^“因舊址”,即沿襲原來的地址。不獨如此,陳詩還明確指出了《黃岡縣志》的記述錯誤:“《縣志》言:‘東坡、雪堂舊址,至洪武戊申展筑郡城,遂在城內(nèi)?!贾炯c楊元素及兄子安尺牘,并云‘于城中得荒地’,而巢元修又言‘牢城失火,雪堂亦危’,則《志》言未為的也”。他認(rèn)為《縣志》的說法也不見得十分準(zhǔn)確。
清光緒《黃岡縣志》卷之三“水利”門下有“淳熙井”條,云“舊街東岳廟內(nèi),石欄刻有‘宋淳熙七年’字,因名?!薄翱h署,向在清源門內(nèi)府署東。明洪武元年知縣萬士安建大堂三楹。”“府署,在縣署西北高阜(即古西陂),明洪武初知府李仁剏建。正德間知府余貴、嘉靖間知府郭鳳儀先后增修……崇禎末年盡為賊毀……”“黃郡城東北倚山,無池可鑿,險已難峙。西南舊有濠溝,年久閼塞,竟成坦道,且民居櫛此。在清淮門者多私占墾田,幾為世業(yè)。未雨綢繆,急宜區(qū)畫?!?/p>
近人王葆心深信宋代的黃州城與赤壁緊密相連,他在《黃州赤壁沿革考》中沿襲陳詩的說法:“及明洪武筑城,將赤壁橫截內(nèi)外各半,迥非宋舊,然瀕赤壁處,亦開有門,曰磯窩,謂其在赤壁磯之窩,門外有磯窩湖也,可知宋時諸勝與州治并無隔別矣。”
明清兩代的五百年間,黃州城墻曾多次維修,其中最著名的要數(shù)清同治五年(1866年)的大修葺。當(dāng)時的黃州知府黃益杰在《重修黃州府城碑記》中記述說:“按城舊為門四,東曰清淮,南曰一字,西曰清源,北曰漢川,周一千二百九十四丈二尺,今皆增修,高逾舊城或五六尺,或七八尺,或丈有奇。”
明代的黃州城南門外有岡橫亙,正對學(xué)宮,形家稱之為“一字文星”,故城門以“一字”為名。與此同時,守土者根據(jù)堪輿家的建議,在城內(nèi)外深埋鐵石九枚,以鎮(zhèn)州城,所謂“九鐵鎮(zhèn)黃州,萬年永不休”指此。
清康熙《黃州府志》卷之三載:“附縣舊志,城外有岡橫亙,正對學(xué)宮,形家稱為‘一字文星’,故城門以‘一字’名。城上東樓角(舊額為培風(fēng)樓),久圮,形家稱為‘縣學(xué)巽峰’,又為郡縣華表?!?/p>
細(xì)心的人不難發(fā)現(xiàn),明清時代的黃州城除一字門之外,其余三門都與水密切相關(guān),這是因為黃州城座落在赤壁山上,赤壁為紅色,在五行中屬火,明代之前的黃州城經(jīng)常發(fā)生火災(zāi),明初展筑城時,改宋元黃州城四門的名稱以水克之。
遺憾的是,民國二十六年(1937),日本侵略軍的戰(zhàn)機(jī)在黃州城的上空狂轟濫炸,黃州城被炸得破亂不堪。
民國三十五年(1946),黃岡縣長朱懷冰提出“建設(shè)新黃岡”的口號,下令將黃州城墻拆毀,以城墻的磚石修建學(xué)校。在拆毀城墻的同時,為了拓寬街面,將黃州城內(nèi)幾十道牌坊全部拆除。1949年之后,黃岡地方政府曾組織專班又對古黃州城墻進(jìn)行全面撤除,僅漢川門及其旁大約100米的一段城墻得以保留。
縱觀古城黃州千百年來的名賢勝跡,存在著一個最為顯著的特點,即明代以前的樓臺亭閣大多建在古城黃州的城西與城南一帶,而自明代開始樓臺亭閣逐漸向城西北的赤壁磯北移,最終形成東坡赤壁今日的格局。
北宋著名宰相韓琦年青時隨兄長韓琚讀書于黃州,其《涵暉樓》詩云“臨江三四樓,次第壓城首”,詩句表明,當(dāng)時的樓臺亭閣皆面臨大江,且次第排列在黃州城樓之上。
唐宋時代的樓臺亭閣大都坐東朝西,如著名的四樓之中,棲霞樓、月波樓、涵暉樓明顯有西向的涵義。因“烏臺詩案”謫居黃州的蘇東坡在《南堂五首》詩之一中曾寫道:“江上西山半隱堤,此邦臺館一時西。南堂獨有西南向,臥看千帆落淺溪?!贝嗽姂?yīng)是當(dāng)日樓臺亭閣坐向的紀(jì)實。
古城黃州的樓臺亭閣為什么大都坐東朝西呢?這是由于古城黃州的地理環(huán)境所致。由于黃州城南至西南皆與大江相接,樓臺亭閣的建造者大都是性情中人,建造亭臺的目的就是想覽觀江山景物。蘇東坡的弟弟蘇轍在《快哉亭記》中寫得最為明白——“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與海相若。清河張君夢得,謫居齊安,即其廬之西南為亭,以覽觀江流之勝,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p>
然而,古城黃州的樓臺亭閣在千百年間的變化極大。
唐人杜牧在黃州有《早春寄李岳州》一詩,詩首開門見山地指出:“城高倚峭巘,地勝足樓臺?!倍拍猎谌吸S州刺史期間,曾修葺赤壁山南享有盛譽(yù)的橫江館,并題詩其上說:“孫家兄弟晉龍驤,馳騁功名業(yè)帝王。至竟江山誰是主,苔磯空屬釣魚郎?!北彼稳死钭谥@在《黃州圖經(jīng)》中說橫江館系晉龍驤將軍蒯恩建造。
北宋真宗時代,王禹偁出任黃州刺史時,曾修葺月波樓,增建竹樓、無慍齋、禮賢堂,但在八十年后的宋神宗元豐年間,謫居黃州的蘇東坡卻沒有一字提及,兩座名樓大概是當(dāng)時已不存在了。
前蘇東坡五十年的韓琦,在《涵暉樓》詩中說“臨江三四樓,次第壓城首”,可以想見一定是指涵暉樓、棲霞樓、月波樓和竹樓,猜想月波樓與竹樓是在蘇東坡謫居黃州之前的五十年間毀壞。
在蘇東坡留存至今的詩詞中,吟誦涵暉樓、棲霞樓的詩詞不少,可以想見,二樓在北宋元豐年間為黃州的著名景物。與此同時,張懷民建造的快哉亭躋身于名勝之列,與涵暉樓、棲霞樓二樓相映成輝。
棲霞樓一直是黃州最著名的景觀,但在南宋秦檜作宰相之時,曾被投機(jī)鉆營者改名為慶瑞堂,其緣由是秦檜出生于黃州臨皋亭下舟中。至秦檜失勢,“棲霞樓”名又重新被取用。當(dāng)南宋著名詩人陸游于乾道六年(1170)游黃州諸勝時,用了大量筆墨,狀寫其景,言其“下臨大江,煙樹微茫,遠(yuǎn)山數(shù)點,亦佳處也。樓頗華潔,先是郡有慶瑞堂,謂一故相所生之地,后毀以新此樓”。八年后,南宋位及宰相的范成大在《吳船錄》中更加細(xì)膩地記述說:“棲霞樓,面勢正對落日,暉景既墮,晴霞亙天末,并染川流,醺黃酣紫,照映上下,蓋日日如此,命名有旨也。樓之規(guī)制甚工。其人則曰故相秦申王生于臨皋舟中,黃人作慶瑞堂于其處,近年撤而作棲霞?!?/p>
陸游、范成大的記述相同,官至宰相的秦檜因出生于臨皋亭下,棲霞樓被黃州官吏改名為慶瑞堂。秦檜卒謚申王,因其生前聲名太壞,黃州人又將慶瑞堂撤掉恢復(fù)棲霞樓。
不獨如此,當(dāng)秦檜得勢之日,黃州官吏還將臨皋館更名為瑞慶堂。南宋人王象之在《輿地紀(jì)勝·黃州·景物下》記述說:“臨皋館,在朝宗門外,元名瑞慶堂,以故相秦公檜之父艤舟其下,秦公于是乎生。又有臨皋亭,東坡曾寓居焉。……東坡故居,即今之臨皋亭及臨皋館。后又居雪堂?!鼻貦u死后,黃州人改瑞慶堂名為快哉堂。南宋人薛季宣《晚渡東坡》詩“浮生萬事盡塵埃,瑞慶堂今榜快哉”說得十分明白。
不獨如此,涵暉樓也受到改名換姓的待遇,南宋人張孝祥(安國)將其更名為無盡藏樓,取蘇東坡《赤壁賦》“無盡藏”之義。據(jù)明代弘治《黃州府志》記載,涵暉樓及其后的坐嘯堂、無倦齋、味道齋在明之前已全部毀壞。
北宋初年,王禹偁之所以建造竹樓,是因為當(dāng)時的黃州楠竹特多,價格便宜,建造方便,但竹樓本身的壽命最多只能二十年。王禹偁建造的竹樓早已不存。元代郡守脫穎不花,鑒于大楠竹已不可得,便以木材陶瓦代之重建,儒人龍仁夫有記。但在元末時又被兵火燒毀。明初黃州知府葉宗在舊址重建。明代嘉靖年間,知府郭鳳儀始將竹樓移建于黃州府治之西隅。清康熙年間,黃州通判宋犖又移建于東坡洗墨池之西,與重建之雪堂對峙。
雪堂在歷史上變遷最多。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因“黨錮之禍”起,雪堂被毀。
北宋宣和初年(1119年),詔追復(fù)蘇東坡龍圖閣待制,中大夫、直徽猷閣安詠信可出守黃州,下車訪東坡雪堂見遺址雖存,其堂木瓦已為兵馬都監(jiān)拆而為教場亭子,呼都監(jiān)責(zé)之,且命復(fù)新之。
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黃州太守韓子美重建雪堂,理坡公舊路。洪邁《夷堅丁志》卷十八:“東坡雪堂,黃人何琥,東坡門人何頡斯舉之子也。兵革后,寓居鄂渚。每歲寒食必一歸。紹興戊午,黃守韓之美重建雪堂,理坡公舊路。時當(dāng)仲春,琥適來游,夢坡公告之曰:‘雪堂基址,比吾頃年差一百二十步,小橋細(xì)柳,皆非原所,汝亦正之?!瘔糁袣v歷憶所止,不少忘。明日往白韓,韓如其言,悉改定。他日,有故老唐德明者,八十七歲矣,自黃陂來觀。嘆曰:‘此處真蘇學(xué)士故基也。’右二事韓守說。”
明代的弘治年間,黃州知府盧濬將其移建于府治內(nèi)東隅,與竹樓對峙。清康熙年間,通判宋犖又將其移回到東坡雪堂舊址,并將竹樓遷移在洗墨池之西,與雪堂對峙。后人又將雪堂移到黃州府治的西北隅。二十世紀(jì)八十年代,鑒于雪堂久已不存,黃岡地方政府又將其重建于赤壁龍王山下。
臨皋亭是蘇東坡當(dāng)年的居住之所,然而在明代已不存在。臨皋亭東邊的停船港口——夏澳,早在南宋時就被官府填塞,加之江水遠(yuǎn)去,明代被改稱為洗馬池,繼而改名為藕池。清康熙年間,黃岡知縣李經(jīng)政建亭于舊址之上,以憩行人。俗稱四眼涼亭。昔日的江水上漲時離臨皋亭僅有數(shù)步,而今因江堤將江水隔離,臨皋亭舊址四周高樓林立,面目全非。
黃泥坂,因蘇東坡而聲名大盛。南宋人王象之在《輿地紀(jì)勝》中說:“黃泥坡[坂],在高寒堂之西,‘過黃泥之坂’是也?!备吆玫那吧硎撬耐?。黃泥坂既在四望亭之西,即在臨皋亭的東邊,與夏澳相近。
北宋人張舜民在《畫墁錄》中記述說:“(黃)州在大江之湄,北附黃崗,地形高下。公府居民,極于蕭條,知州廳事敝陋,大不勝處。國朝王禹偁嘗謫此。”
明弘治《黃州府志》卷之二山川□黃岡縣下記述說:“黃岡山,在府城南,度壕塹,綿亙而行。平岡迤邐,由便民倉至洗馬池止,其北則接一字門西之山頂,遡縣學(xué)、按察分司、軍儲倉岡而來,此即《赤壁賦》云蘇子與二客所過黃泥坂也。以土色黃故名。而縣名亦以此耳?!度饝c堂記》:‘齊安郡治,據(jù)依黃岡山,來自天柱?!绷钊诉z憾的是,弘治《黃州府志》以上的記述原本正確無誤,在“黃泥坂”條下,作者也說:“在縣西,蘇東坡先生作詞,又《赤壁賦》云‘過黃泥之坂’。弘治庚申,新建亭,揭扁于其地之旁?!钡凇饵S州府黃岡縣圖》上,黃泥坂卻被標(biāo)在黃州城東清淮門外。圖上的“黃泥坂”與前“黃岡山”、“黃泥坂”條有抵牾之嫌。
由于弘治《黃州府志》的記述與《城圖》上的標(biāo)識前后矛盾,清康熙《黃州府志》卷之二以折衷的方式記述說:“黃岡山,在縣左,平岡迤邐,而南至洗馬池止,其脈來自天柱。”“黃泥坂,在清淮門外二里許,蘇子瞻與二客過從處。明嘉靖間知府郭鳳儀建一盼亭,今廢。”此說與南宋人王象之《輿地紀(jì)勝》“黃泥坂”條、明弘治《黃州府志》“黃岡山”、“黃泥坂”條的記述不一,錯誤極其明顯。
清乾隆《黃州府志》卷之二山川門載:“東十里曰黃岡山,平岡迤邐,至洗馬池而止。舊志云土惟黃壤,因以名縣。按:縣之得名,從舊州南安縣改,不自此地始也?!贝酥狙渣S岡縣名不因黃岡山而得,情況屬實,然而說黃岡山在黃州城“東十里”卻錯得荒唐。光緒《黃州府志》沿襲此說。
光緒《黃岡縣志》卷之一“山川”門下記述說:“黃岡山,在城南,平岡。南亙舊便民倉至洗馬池,脈發(fā)天柱。舊《志》云土色黃,縣名因之。前《志》縣之得名從舊州南安縣所改,不自此始也?!?/p>
黃泥坂是蘇東坡自臨皋亭到東坡躬耕的必經(jīng)之地,而今已成為黃州城區(qū)十字街的西街,即今黃岡中學(xué)老校區(qū)門前的交通大道,當(dāng)年的景象蕩然無存。
明代的有識之士,鑒于唐宋時期的樓臺亭閣因各種原因已不能在原址上得以恢復(fù),為了改變古城黃州“清秀多而蓄積少”的貧窮局面,始建青云寶塔于安國寺側(cè)缽盂峰上,旨在為本郡的文星起峰。又將紀(jì)念蘇東坡的樓臺亭閣移建于赤壁二磯頭,目的就是給后人提供憑吊前賢的平臺。其間,赤壁二磯頭上增建了幾十座樓臺亭閣,其中著名者如羨江樓、水月亭、問鶴亭、東白亭、酹江亭、共適軒、浮春亭、臨江亭、萬仞堂、晏公廟、真武殿、大士閣、三賢祠、文昌閣等。令人遺憾的是,明末崇禎十六年(1643),當(dāng)張獻(xiàn)忠率領(lǐng)的農(nóng)民起義軍揚(yáng)言即將攻打黃州城時,黃州的官軍害怕其利用赤壁磯頭的高樓俯瞰城內(nèi)的軍事設(shè)施,自將赤壁之上的所有亭臺樓閣付之一炬。
清康熙初年,黃州知府于成龍再次重建赤壁??滴跄┠甑狞S州知府郭朝祚在修葺赤壁之后,始將赤壁冠以東坡之號,名之為“東坡赤壁”。此后,清代的黃州知府雖然多次修葺赤壁,但由于咸豐年間的戰(zhàn)火,赤壁之上的建筑物再次焚毀殆盡。清同治七年(1868),黃岡人劉維楨捐資重修赤壁,今日東坡赤壁的樓臺亭閣大多為此期間修建。
清光緒八年的《黃岡縣志》卷之二十四“摭聞”門下記述說:“(黃州)八景詩載郡舊《志》中,斷文蠹簡,多不可讀。今摭其可詠者,得鄒吏部亮詩四首,聊復(fù)志此:‘齊安地連云夢澤,迤邐岡巒帶阡陌。故壘蕭條古戍荒,為吊英雄訪陳跡。疏林煙雨秋溟蒙,宿云忽開天宇空。長江繞郭凈如練,沙鳥風(fēng)帆圖畫中?!?《黃岡曉霽》)‘絕巘凝煙掃空碧,天塹橫分限南北。舳艫灰冷戰(zhàn)氣消,岸草汀花自春色。沉沙鐵戟悲前朝,割據(jù)英雄魂莫招。興來釃酒酬明月,醉倚酡顏吹洞簫?!?《赤壁春暉》)朝宗門外西風(fēng)晚,臨皋館前煙景遠(yuǎn)。為憶秦家生寧馨,誤盡蒼生竟忘返。露洗明月光欲流,曾照人間千古愁。蹇衣徐步踏花影,老鶴一聲天地秋。’(《臨皋月皎》)‘硯池水暖龍睛泣,墨花暗冷金壺汁。蝌蚪浮波翠藻紋,香云蘸影淋漓濕。坡翁騎鶴上青冥,誰復(fù)籠鵝寫道經(jīng)。疏雨淡煙人不到,舊時行跡莓苔青?!?《洗墨云生》)‘古黃八景:一、黃岡曉霽;二、赤壁春暉;三、竹樓勝跡;四、柳港聯(lián)芳;五、臨皋月皎;六、洗墨云生;七、吳公義井;八、孟倅清泉。后增定八景:一、蘆洲芳草;二、樊口輕帆;三、柯邱蔥蒨;四、雪堂梅萼;五、寶山泉石;六、二崎云樹;七、永安故壘;八、柳公琴臺?!卑?,“古黃八景”,始見于明弘治《黃州府志》“景致”門下?!昂笤龆ò司啊?,始見于萬歷《黃岡縣志》。
自唐文宗太和五年(831),黃州州治由南安(今新洲城關(guān))遷徙至黃岡山即今黃州城址之上,黃岡縣治亦隨州治的東遷而附郭,今日的黃州城作為黃州府治歷經(jīng)唐、宋、元、明、清五代。當(dāng)民國年間廢除黃州府的建制之后,歷經(jīng)唐、宋、元、明、清五代的黃州府署被民國黃岡縣政府利用。直至今日,黃州府署的所在地被作為黃州區(qū)委大院。
古來享譽(yù)遐邇的黃州棲霞樓、涵暉樓、竹樓、快哉亭的遺址就在今日黃州區(qū)委大院及其宿舍區(qū)內(nèi),這塊風(fēng)水寶地而今被折騰得滿目瘡傷。站在赤壁廣場上朝赤壁一磯頭(古西坡)之上的漢川門古城墻仰望,城頭上高樓林立,昔日雄偉壯麗的古城墻被拆毀成了破爛不堪的圍墻,游人訪客至此,雅興大減;專家學(xué)者至此,為之悲哀;海外赤子至此,強(qiáng)烈呼吁:撤除這些宿舍大樓,恢復(fù)昔日棲霞樓、涵暉樓、竹樓、快哉亭以及宋元明清時代黃州府的官署,以凸現(xiàn)黃州的歷史人文。黃岡人如果不抓住這么好的資源作好旅游文章,那可真正是懷抱著金飯碗?yún)s討飯四方……
1998年,黃岡市人民政府委托清華大學(xué)為東坡赤壁的保護(hù)建設(shè)作了總體規(guī)劃,其中已將恢復(fù)黃州府衙作為有待開發(fā)的內(nèi)容之一。然而,“精明”的開發(fā)商在近幾年里已將古黃州府治的邊緣進(jìn)行開發(fā)利用,修建高大的豪華居宅名之為香格里拉。涵暉樓的遺址——黃州清源門(原赤壁電影院旁)已日漸被商家侵占。如果黃州人再不清醒,這一塊最能體現(xiàn)黃州人文,最能代表古城黃州特色的風(fēng)水寶地——黃州赤壁一磯頭(古西坡),遲早會流落外地的開發(fā)商之手……
古城黃州有深厚的人文資源,古代的黃州府治屬于黃岡山的范疇,她是承載黃州幾千年人文的聚集地。棲霞樓在古人眼中可以與黃鶴樓媲美,王葆心在《黃州赤壁沿革考》中說:“則當(dāng)日之赤壁磯殆大類今之黃鵠磯,其上建竹樓及棲霞,亦如黃鵠磯上建黃鶴樓及北榭,但黃鶴(樓)面北,棲霞(樓)面西?!?/p>
在古人的理念里,黃州府治所在地赤壁一磯頭與赤壁二磯頭不可分割,宋元時代的黃州城北門稱之為“龍鳳門”,即是以兩個磯頭為稱,即一龍一鳳,龍鳳呈祥。王葆心在《黃州赤壁沿革考》中說:“由棲霞樓一轉(zhuǎn),即竹樓,樓不過方丈,正在郡治后赤壁山上。……故竹樓、棲霞本與赤壁相連絡(luò),游必同游?!匆院瓡煒侵麩o盡藏,其名沿至明末猶未改,則與赤壁聯(lián)絡(luò)者,又有涵暉樓矣。玩涵暉之旨,暉即落暉,而此樓能涵之,則與石湖(范成大)詁棲霞同旨,而其樓與棲霞相排列又可知。陸(游)《記》既稱竹樓稍東即赤壁磯,而王禹偁《竹樓記》又云‘竹樓與月波樓通’,其《月波樓詠懷》詩‘右顧徐邈洞,左瞰伍員廟’之語,康熙《黃州志》本明《萬歷府志》,稱徐邈洞在赤壁后坡,而月波樓可右顧之,是不獨竹樓在赤壁稍東,即月波樓亦在赤壁左方矣?!?/p>
宋代的文人雅士一直把黃州州治的所在地看成是覽觀江山的最佳勝跡,它與赤壁摩崖——蘇東坡泛舟于其下的赤壁相映成輝。正如王葆心所說:“韓魏公(琦)詩‘臨江三四樓,次第壓城首’之句,其位置非相排比,即相參差而甲乙之。其詩云‘樓壓城首’之句,則諸樓踞城頭面西并峙,可知宋時赤壁諸樓之勝盡此矣。陸記云‘棲霞在州宅后,由小徑達(dá)竹樓,稍東即赤壁’,范錄云‘竹樓在郡治后赤壁山上’,則諸樓與赤壁均在當(dāng)日黃州郡廨之后。是則此諸勝也,乃赤壁磯繞諸樓,樓又繞郡治,治又繞郡廨,宋時州城內(nèi)外大勢,均可由此推知也?!?/p>
黃州沒有大型礦藏,沒有什么富有真正地方特色的產(chǎn)品,然而最富有的就是地方人文,開發(fā)利用黃州赤壁一磯頭——古黃州府治(古西坡),恢復(fù)棲霞樓、涵暉樓、竹樓、快哉亭等景觀于此是當(dāng)今最有開發(fā)價值的高屋建瓴之舉,更何況黃州府治上承唐人杜牧、北宋人王禹偁、韓琦、蘇軾、張耒,下接清康熙年間的“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龍、官至吏部尚書的著名文學(xué)家宋犖等。歷朝歷代的黃州刺史、太守、知府以及其佐吏名賢,在這里演繹著他們各自的精彩的人生片段,他們的政績,他們的詩文,他們的人生理念,皆在這里張揚(yáng)顯露,這樣豐富的資源,我們不利用,誰來利用?我們不將其傳承彰顯,誰來傳承彰顯?
今日黃州區(qū)委大院及其宿舍區(qū),占有著昔日黃州府治(古西坡)這塊風(fēng)水寶地,實在是將此方佳境大材小用!將其開發(fā)利用,與赤壁二磯頭——東坡赤壁的樓臺亭閣連為一體,一定是利在當(dāng)代、功在千秋的大善之舉。棲霞樓、涵暉樓、竹樓、快哉亭以及宋代的黃州官署如能在原址上恢復(fù)重建,形成一組具有宋代特色的景觀,黃州成為一個旅游大市可以說是指日可待!
隨著當(dāng)代城區(qū)建設(shè)的步伐加快,古城黃州內(nèi)外的名賢勝跡面臨著日漸蠶食、日漸被人遺忘的嚴(yán)重問題,如果不采取搶救措施,歷史文化名城黃州將會名存實亡。
以上我們提到的眾多名賢勝跡,除了東坡赤壁尚留存一部分清末的建筑之外,黃州城內(nèi)外的名賢勝跡基本上已經(jīng)消亡,其中與蘇東坡密切相關(guān)的安國寺雖然仍在原址,但都是二十世紀(jì)八十年代以來的產(chǎn)物,至于定惠院、天慶觀、承天寺、臨皋亭、南堂、雪堂、快哉亭、涵暉樓、棲霞樓、宋賢祠、洗墨池、君子泉、蘇公祠等樓臺亭閣皆蕩然無存,其遺址亦被各種高樓大廈或民居宿舍占踞。
嚴(yán)峻的事實表明,人們要想見到黃州古代的名賢勝跡已經(jīng)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然而與古代名賢相關(guān)的遺跡,總不能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斷絕,歷史文明還必須國人一代一代傳承。黃州歷史上的名賢勝跡還有待高瞻遠(yuǎn)矚的有識之士去研究、考證和重修。原址上恢復(fù)當(dāng)然最好,確實不能,也可退而求次。
當(dāng)務(wù)之急,除了保護(hù)好現(xiàn)存的古代建筑之外,古遺址也應(yīng)得到保護(hù)。具體措施,一是加強(qiáng)宣傳力度,增強(qiáng)全民保護(hù)、愛護(hù)、珍惜古遺址的意識;二是將遺址的保護(hù)范圍公諸于眾,建立遺址保護(hù)標(biāo)志,標(biāo)志上注明遺址的簡要情況。此舉不僅僅是起保護(hù)遺址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讓黃州市民了解黃州的人文歷史,熱愛自己的家鄉(xiāng);為慕名而來的遠(yuǎn)道游客提供方便,讓黃州走出國門,讓世界了解黃州。
有識者振臂呼吁:安國寺應(yīng)給韓琦、蘇東坡留有一定的空間;東坡赤壁的玉幾山、龍王山、聚寶山已經(jīng)是亟待開發(fā)的處女之地。唐宋元明清人都有保護(hù)前賢遺跡的傳統(tǒng),我們今天更應(yīng)加倍珍惜前賢留給黃州人的福祉。守護(hù)好這塊精神家園,肩負(fù)起我們應(yīng)當(dāng)肩負(fù)的歷史重任,讓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綿延不息、世代傳承。(全文刊載完畢)
[1]孔凡禮.蘇軾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6.
[2]王象之.輿地紀(jì)勝[M].北京:中華書局,1982.
[3]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M].成都:巴蜀書社,1985.
[4]王文誥.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2.
[5]孔凡禮.蘇軾年譜[M].北京:中華書局,1998.
[6]四川大學(xué)中文系唐宋文學(xué)研究所.蘇軾資料匯編[M].北京:中華書局,1994.
[7]陸游.入蜀記.范成大.吳船錄.宋人長江游記[M].春風(fēng)文藝出版社,1987.
[8]黃岡縣志編纂委員會.黃岡縣志[Z].武漢大學(xué)出版社,1990.
[9]黃州府志[Z].明弘治十四年刻本.清康熙二十四年刻本.乾隆十四年刻本.光緒十年刻本,黃岡市方志辦、黃岡市檔案局2009重刊.
[10]茅瑞徽.明萬歷三十六年.黃岡縣志[Z].黃岡市黃州區(qū)檔案館藏本.
[11]黃岡縣志[Z].清光緒八年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