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明,章二文
(安徽工程大學 外國語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2000)(以下簡稱新《大綱》)明確規(guī)定: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應培養(yǎng)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和廣博的文化知識并能熟練地運用英語在外事、教育、經(jīng)貿、文化、科技、軍事等部門從事翻譯、教學、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復合型英語人才。根據(jù)此培養(yǎng)目標,4年的英語專業(yè)教學過程可分為兩個階段,即:基礎階段(一年級和二年級)和高年級階段(三年級和四年級)?;A階段的主要教學任務是傳授英語基礎知識,對學生進行全面的、嚴格的基本技能訓練,培養(yǎng)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而高年級階段的主要教學任務是繼續(xù)打好語言基本功,進一步擴大知識面,增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提高綜合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1]。從新《大綱》對英語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及高年級教學任務的規(guī)定中不難看出,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在英語專業(yè)的高年級課堂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高級英語在大三開設,課時多,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英語專業(yè)高年級階段主干課程。新《大綱》對高級英語的課程描述為:高級英語是一門訓練學生綜合英語技能尤其是閱讀理解、語法修辭與寫作能力的課程。課程通過閱讀和分析內容廣泛的材料,擴大學生知識面,加深學生對社會和人生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對名篇的分析和欣賞能力、邏輯思維與獨立思考的能力,鞏固和提高學生英語語言技能[1]。由此可見,高級英語的課堂教學應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獨立思辨及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語言的能力。
然而,現(xiàn)行的高級英語篇章教學仍存在著諸多問題。其中,較為突出的問題有兩個。一是重語言能力輕素質培養(yǎng)。篇章教學仍以傳授語言知識為重點,忽視學生獨立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學得較為死板、被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弱[2]。二是文化意識培養(yǎng)力度不夠。篇章教學仍側重于語言的物質形式,忽視了它所承載的文化內涵[3]。
鑒于上述問題,如何使高級英語課堂擺脫單詞講解、結構分析及主題欣賞等方面的傳統(tǒng)教學,加強對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從而實現(xiàn)高級英語教學的課程要求及新《大綱》對高素質英語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是當前英語專業(yè)課程改革中的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本文擬從高級英語課堂的教學理念入手,在篇章分析的過程中引入韓禮德功能文體學的前景化概念,以《七月四號》為例,通過發(fā)現(xiàn)并分析課文中出現(xiàn)的各種前景化語言形式,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同時培養(yǎng)他們的文化解讀意識,為新時期高素質英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提供了課堂教學理論與方法方面的新思路。
前景化是韓禮德功能文體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韓禮德把前景化視為“有動因的突出”(motivated prominence)[4]112。 所謂“有動因”,是指與文章的主題意義相關;所謂“突出”,是指偏離常規(guī)的語言形式,既可以是對語言常規(guī)的蓄意違反,也可以是語言常規(guī)在數(shù)量上的顯耀即重復,如語素的重復、詞語的重復、結構的重復乃至情節(jié)的重復[5]。在一部文學作品中,作者往往借助于這些異于常規(guī)的語言形式,以引起讀者額外的關注,從而傳達作品的主題意義。
目前,前景化概念廣泛地應用于文學評論與欣賞中,成為了解讀文學作品的一個全新視角。其突出貢獻在于擴大了文體學的研究范圍和視野。語言學家研究文學作品,往往只關注語言現(xiàn)象,而不能把語言現(xiàn)象與作品所處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聯(lián)系起來,導致了“見樹不見林”的現(xiàn)象;文學研究者則與之相反,只注重作品所處的社會、文化、心理等環(huán)境因素和作品的主題意義,卻忽視對語言形式本身作細致的分析,導致了“見林不見樹”的現(xiàn)象[6]。前景化概念卻可以通過“語言功能”把語言形式與作品的主題意義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既能對語言形式作細致分析,又能對作品的主題意義及作品蘊含的社會文化內涵做深刻解剖。
《七月四號》是高級英語課程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文章以第一人稱敘事視角講述了一個黑人小孩在7月4號全家一起到華盛頓旅行,由于膚色問題,被一家餐廳拒絕招待的故事。文章反映了當時美國種族歧視的不公現(xiàn)象。那么,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是如何通過前景化語言形式來揭示這一社會現(xiàn)實及表達自己的憤慨呢?
文章中多次出現(xiàn)“Black”和“white”這兩個單詞。讀者稍微留心就會發(fā)現(xiàn),所有的“black”都是以首字母大寫的前景化手段出現(xiàn),它的近義詞“Negro”和“Colored”亦是如此。同樣是表達膚色,白人就無需強調,而黑人則顯得那么刺眼。即使是使用了“Colored”這樣的委婉說法,也改變不了“異于常規(guī)”的現(xiàn)實。通過這樣的前景化處理,作者強烈地表達了美國當時社會的白人統(tǒng)治,黑人受歧視和排擠的不公現(xiàn)實。
文章中幾處出現(xiàn)了對“l(fā)ight”描述的句子,如“I spent the afternoon…and wondering why the light and heat were both so much stronger in Washington D.C.,than back home in New York City.Even the pavement on the streets was a shade lighter in color than back home.”(我花了整個下午...疑惑為什么華盛頓特區(qū)的光和熱都要比在紐約的家鄉(xiāng)要強的多。就連街道兩旁的人行道的蔭影都要比家鄉(xiāng)的在顏色上淺一些。)紐約和華盛頓特區(qū)同屬溫帶大陸氣候,兩地間距離也不過二百多公里。根據(jù)常識,兩地的天氣應該不會有多大差別。至于人行道上的蔭影,就更不能會有顏色上的差距了,不然豈不成了“國外的月亮要比國內的圓”之類的笑話。因此,作者對“l(fā)ight”的前景化處理手段,經(jīng)作者的認知語境解讀后,很容易地就能得出這樣的理解:此處的“l(fā)ight”并非指“光亮”,而是意指“膚色”。 在美國的政治首府華盛頓特區(qū),種族歧視現(xiàn)象較之其他地方更有過之,有色人種在那里是找不到生存空間的。
在文章的結尾,作者用了整段的排比修辭手法,“The waitress was white,and the counter was white,and the ice cream I never ate in Washington D.C.,that summer I left childhood was white,and the white heat and the white pavement and the white stone monuments of my first Washington summer made me sick to my stomach for the whole rest of that trip and it wasn’t much of a graduation present after all.”(那個女招待的膚色是白色的,柜臺是白色的,在特區(qū)我從未吃到的冰淇淋是白色的,我告別童年的那個夏天是白色的,我在華盛頓度過的第一個夏天里那白色的光,白色的人行道,以及白色的紀念碑,都讓我在那次旅行后的日子里倍感惡心,這次華盛頓之行,根本就談不上是送給我畢業(yè)的禮物。)
在這段排比句中,作者使用了6個“white”,前景化的效果躍然紙上。6個“white”揭示了當時在華盛頓特區(qū),白人統(tǒng)治根深蒂固,深入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種壓迫式的白人文化以及對黑人的種族歧視讓作者憤慨不已,很容易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
本篇文章的故事情節(jié)較簡單,講述的是一個黑人家庭到華盛頓旅行遭遇到不公待遇的故事。全文19個自然段,共1251字。然而作者在第4自然段使用了整段共126個字來詳細描述媽媽為這次旅行準備的食物。食物種類繁多,包裝精致,餐后清潔用品也是精心準備,毫不馬虎。
較之文章通過旅行中遭遇的不公待遇而抨擊美國當時種族歧視現(xiàn)實的主旨,這種不惜筆墨、濃墨重彩地描述對食物及清潔用品的精心準備,屬于前景化處理手段。表面上看,這種對食物的準備是家長出自對當時社會禁止黑人在餐車用餐的考慮,但深入思考,則并非如此。如僅出自上述考慮,首先,根本不需花費整篇文章十分之一的文字,稍加描述即可;其次,對餐后清潔用品如 “piles of napkins”(成堆的餐巾紙)和“washcloth dampened with rosewater and glycerine”(灑上玫瑰香水和甘油的毛巾)的描寫則更沒有必要。作者通過這樣的前景化手段,旨在顯示黑人家庭的良好家庭教育和個人修養(yǎng),進而有力抨擊了美國當時社會對黑人的不公歧視。
較之傳統(tǒng)的高級英語課堂教學,引入前景化概念,可以說為高級英語課堂教學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其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
閱讀理解是學生英語綜合素質的反映,較強的閱讀理解能力通常是英語學習成效的重要指標[7]。英語專業(yè)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可分為兩個階段:基礎階段(一年級和二年級)的“學著去讀”(learn to read)和高年級階段(三年級和四年級)的“讀著去學”(read to learn)。 所謂“學著去讀”,旨在夯實英語專業(yè)低年級學生的語言基本功和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所謂“讀著去學”,旨在培養(yǎng)學生在掌握了必備的閱讀技巧后,如何快速地理解一篇文章的主題意義及其文化內涵等深層次的元素。這一點與新《大綱》對英語專業(yè)教學過程的階段劃分是完全吻合的。
傳統(tǒng)的高級英語篇章教學仍沿襲低年級綜合英語的授課方式,一味地強調課文的生詞練習和結構分析。雖然這一做法對英語專業(yè)低年級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培養(yǎng)是必需的,但已經(jīng)無法適應高年級階段“讀著去學”這一目標。在高級英語篇章教學中引入前景化概念,卻可以很好地避免這一現(xiàn)象。教師在篇章教學過程中提示學生注意篇章中出現(xiàn)的各種異于常規(guī)的語言形式,而不再過多的干預學生的閱讀過程,不僅保持了學生閱讀的連貫性,而且也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整個篇章的主題意義及其背后的文化因素,使得學生能真正地讀懂篇章,并且通過閱讀篇章獲得更深層次的感悟。
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yǎng)是新《大綱》高級英語課程描述中的一個重要方面。經(jīng)過兩年系統(tǒng)的專業(yè)學習和基本語言技能的訓練,英語專業(yè)大三學生應開始對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進行強化。傳統(tǒng)的高級英語課堂教學仍以教師傳授為中心,以語言點講授為重點,已不能滿足學生的實際情況當前的英語專業(yè)高素質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引入前景化概念,高級英語課堂教學可專注于引導學生通過發(fā)現(xiàn)并分析篇章中出現(xiàn)的各種非常規(guī)語言手段,獨立思考作者的寫作意圖及欲表達的文化內涵,可以極大地培養(yǎng)英語專業(yè)高年級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語言與文化有著不可割裂的關系。一般認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底座[8]144。學習一門外語,就意味著學習它所構筑的一整套文化視界;掌握一門外語,就意味著獲得一種新的對世界的看法[9]4。英語學習從來都不只是關乎語言,更是對西方文化的一種認識和體驗。
傳統(tǒng)的高級英語課堂教學雖然也涉及西方文化的評論,但是此部分往往與語言技能培養(yǎng)隔離。單詞講解和結構分析注重語言技能的訓練,其后進行的主旨分析偏重文化因素的評價,這樣做仍然是以教師傳授為主,扼殺了學生在接受新的語言輸入的同時主動去了解其文化內涵的機會。引入前景化概念,高級英語課堂教學就能很好地將語言技能訓練和文化內涵了解結合起來,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自主地同時進行,對學生文化意識地提高具有更佳的效果
一堂課的教學效果究竟如何,實際上要取決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程度和知識獲取的多少。傳統(tǒng)的高級英語課堂教學基本上仍沿襲低年級綜合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和方法,以教師講授和培養(yǎng)語言基本技能為主,學生在課堂上仍屬于被動學習狀態(tài),導致高級英語課堂教學效果不甚理想?!皩W生對許多課程的滿意程度低,尤其是高年級學生對現(xiàn)有的課程更是不滿”[10]。要提高高級英語課堂教學效果,勢必要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并拓寬他們的知識面。
引入前景化概念,高級英語課堂教學能從真正意義上做到從“教師中心”向“學生中心”的轉變。在實際的篇章分析中,教師只是扮演者引導者和協(xié)商者的角色。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不再對生詞和篇章結構投入過多的精力,而是專注于發(fā)現(xiàn)和理解篇章中出現(xiàn)的各種異于常規(guī)的語言形式,并就作者運用這些前景化語言的動機進行思考,必要的情況下通過與教師的協(xié)商找出語言形式背后的文化內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扮演了發(fā)現(xiàn)者和探究者的角色,學習興趣大大增加,高級英語課堂教學效果自然也就得以提高。
在高級英語課堂教學中引入韓禮德功能文體學的前景化概念,改變了高級英語傳統(tǒng)教學只注重學生語言基本技能的培養(yǎng),在培養(yǎng)學生的有效閱讀能力,文化意識以及獨立思考能力方面都具有顯著的效果。這種嘗試符合新《大綱》對英語專業(yè)高素質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和對英語專業(yè)高年級階段的課程要求,值得在英語專業(yè)高年級階段的課堂教學中推廣。
[1]高等學校外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Z].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2]鄭玉琪.英語專業(yè)課程設置改革與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8):33-36.
[3]劉祥清.我國普通高校英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回顧、問題與思考——兼論英語專業(yè)教育中的人文主義傳統(tǒng)[J].外語界,2007,(3):2-8.
[4]Halliday,M.A.K.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M].London Edward Arnold,1973.
[5]蔣嚴.關聯(lián)理論的認知修辭學說(下)[J].修辭學習,2008,(4):14-21.
[6]張德祿.韓禮德功能文體學理論述評[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1):43-49.
[7]黃春.淺談英語教學中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S1):31-33.
[8]蘇定芳,莊智象.現(xiàn)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9]胡文仲,高一虹.外語教學與文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10]徐海銘.近30年中國英語課程設計范式變革之檢討及其現(xiàn)實啟示[J].外語界,2005,(5):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