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昕
(濟南大學文學院,濟南250022)
商賈之起,殊為古遠,其起源在于物物交換。我國的商業(yè)萌芽早在原始社會末、奴隸社會初就已初見端倪,在古文獻中可以發(fā)現諸多有如“殷人重賈”“列纏于市”等記載。
《尚書·酒浩》中記載有“肇牽車牛遠服賈,用孝養(yǎng)厥父母”,意為乘坐牛車進行長途販運以從事商貿交易活動來獲取盈利,以盈利贍養(yǎng)孝順父母。這說明在殷商先民中已經有一部分人在專門從事著商業(yè)活動,他們就是早期的商賈。
《易經·系辭下》中易有“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記載,意即每當太陽位于正中的時候,各氏族、各部落的來人,帶著本氏族或部落生產出的有所剩余的、或者是輾轉從遠方交換回來的物品,齊聚在一個相對固定的交換場所,相互之間各取所需,進行物物交換,交易完成之后,大家各得所需,滿意而歸。在這樣的場景描述中,可以窺見當時的交易市場場面之熱烈,實乃早期集市的雛形。這段文獻記載說明,在當時的日常生活中,交易已經不僅僅是偶發(fā)性的行為,而成為一種固定的物品流通手段。
除概括性的描述之外,《周易》中同時還記述了具體的某些商人的商業(yè)行為。其中,以殷人的祖先商湯第三代祖相土和第七代祖王亥的商業(yè)活動事跡最具代表性。
先來看關于相土的商業(yè)活動:(1)相土作乘馬(《世本·作篇》);(2)殷人之王,立皂牢,服牛馬,以為民利,而天下化之(《管子·輕重戊》);(3)相土烈烈,海外有截(《詩經·長發(fā)》)。
第一條文獻記錄的是相土為進行商業(yè)活動訓練馬匹作為運輸工具的事情,通過運輸工具的改善,相土得以擴大了自己進行貿易的區(qū)域,從而獲得了更多的交易機會。第二條中的“殷人之王”即相土,可以從中看出相土從事商業(yè)活動的目的已不僅僅是停留在獲取利潤改善自身生活條件的淺層次需求,而是為了“民利”這一更為宏大的高級愿景,“以商強國”成為相土從事商貿活動的重要原因。第三條文獻出自《詩經》,描述的是相土經商取得的巨大成就,連海外地區(qū)都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可見相土從事商業(yè)活動范圍之廣,成就之大。
再看關于另一位殷商時期著名的商人王亥從事商業(yè)活動的文獻記載?!洞髩选へ匀摹吩?“六五,喪羊于易,無悔。”此句記錄的是王亥客居有易之國之時從事牧畜和販運牛羊的買賣,卻被有易國的國君殺害,喪失了所經營的牛和羊。又《旅·卦五十六》云:“六二,旅即次,懷其資,得童仆貧。”意指王亥初到有易釋居于茅屋之中,懷藏錢財,且得到僮仆奴隸。有關商部落首領王亥的故事,在“《周易》中只有支離不全的記述,語焉不詳,但大略讓人了解到商湯的這位先祖已經在經商”了[1]。
從相土和王亥從事商業(yè)活動的情況來看,商業(yè)發(fā)展已經開始影響殷人的生活;從他們取得的成果來看,新的生產關系的發(fā)展也已經開始產生反作用于當時的生產力;著名商人的出現是商業(yè)發(fā)展繁榮的重要指標和有力證據。
隨著商業(yè)活動的不斷發(fā)展,為適應交易過程中的流通需求,早期貨幣開始出現。殷商時期,最主要的流通貨幣即“貝”,從目前出土的文物情況來看,包括真貝、骨貝、石貝和銅貝等不同形式。這一階段的貨幣職能也發(fā)展到較為完備的階段,無論是價值尺度、流通手段,還是貯藏手段、支付手段都已基本具備。貨幣的出現,是商業(yè)活動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
《尚書·盤庚篇》中有“茲予有亂政同位,具乃貝玉”之語,意指在位的官員中有亂政之人只知貪斂財寶?!坝瘛贝碡攲?,將貝與玉同時使用,可見“貝”也是貴重的財物。商代青銅器銘文中,同樣有關于貨幣“貝”的記載,如“丁卯王命俎子西方于省。唯反,王賞罰甬貝二朋,用作父乙鬻”(《俎子鼎銘文》)。
這段話講的是在俎子完成了某項任務之后,商王以“貝二朋”對其進行獎賞。
同時,無論是是卜辭中還是銘文中,可以看到諸多有如“賞貝、賜貝、獲貝”的記載,且獲貝的對象皆為有功之人,“所以商代晚期的‘貝’是貨幣而不可能僅是裝飾物”[2]。王國維先生亦稱[3]:“殷時玉與貝皆貨幣也。”
比天然形成的海貝更值得引起注意的是人工制造的鑄貝的出現。河南安陽大司空村出土3枚銅貝;殷墟西區(qū)平民墓M620出土2枚銅貝;山西保德林遮峪商墓出土銅貝 109 枚[4,5]。
這些銅貝作為金屬鑄幣,標志著我國金屬稱量貨幣階段的誕生,在我國商業(yè)發(fā)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
由此可見,我國的商業(yè)在奴隸制社會的殷商時期已經開始萌芽,且經濟發(fā)展相當繁榮。在此基礎上,商業(yè)活動頻繁,出現了著名的經商之人,貨幣出現并在經濟活動中扮演了重要的流通角色。商業(yè)已在殷人的日常生活中普遍發(fā)生,并成為先民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商業(yè)萌芽在殷商時期興起,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互促進的發(fā)展結果,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共同作用,也是當時的經濟結構轉變與政治統(tǒng)治需要發(fā)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歷史必然。農作物的普遍種植、食用作物的種類繁多、畜牧業(yè)的不斷發(fā)展、手工業(yè)的逐步興起、戰(zhàn)爭納貢等政治需求、水陸交通的改善,都對商業(yè)萌芽在殷商時期的出現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促進與推動作用。
殷商時期,農業(yè)已發(fā)展到非常成熟的階段,最基本的表現即農作物的普遍種植。從出土的卜辭中就可窺見彼時農作物種植地域之廣泛。如:
己巳,王卜貞:今歲商受年?王占曰:吉。
東土受年。
南土受年。吉。
西土受年。吉。
北土受年。吉。
這是一則貞問商土今年農業(yè)是否會得到好收成的卜辭。己巳這天,商王親自占卜,貞問今年商王朝大田農業(yè)收成如何,商王根據卜兆判斷說為吉祥。然后分別貞問東、南、西、北四方土地上是否會有好收成,據卜兆來看得出的結論都是吉。可見,當時的農業(yè)分布已遍及商王領土的東西南北各個方向,涵蓋地域非常廣泛。
殷商時期的農業(yè)發(fā)展不只體現在種植范圍的廣袤上,還體現在農作物種類的繁多上。甲骨文中出現的農作物品種已相當豐富,僅常見的就有禾、麥、稻、黍、粟、米等。以卜辭為例:
(1)貞其年
貞呼黍于北受年
(2)貞受我稻年
貞我不其受稻年
貞我受黍年
貞不受黍
(3)西方受禾
北方受禾
癸卯貞東受禾
(4)王食來亞致來
上述四則卜辭中,第一則貞問黍子的收成情況,可知當時種植的莊稼中有“黍子”。卜辭中占卜黍受年的為數不少,蓋因黍子是當時做酒的原料。第二則分別貞問稻子和黍子今年是否會有好收成。第三則貞問“禾”的情況,“禾”在甲骨文中有兩個含義,一個是泛指禾谷,另一個專指小米,也稱粟。第四則中的“來”即小麥,亞為人名,“致來”是進貢小麥的意思??梢娦←溤诋敃r還是種植不廣泛的糧食作物,是從地方向中央進貢的上品,不是一般人可以吃到的,但卻也已經開始有所種植。
農業(yè)技術不斷成熟、種植規(guī)模不斷擴大、作物品種不斷增加之余,殷商時期的畜牧業(yè)也開始逐漸發(fā)展起來,其發(fā)展方式為蓄養(yǎng)與獵獲并舉,最突出的表現在于涉及動物種類的繁多。如以下卜辭所示:
乙未卜,今日王狩光,擒?允擒唬二、兕一、鹿廿一,豕二,麑百廿七,虎二,兔廿三,雉廿七。十一月。
此片所記是商王武丁在光地打獵的事,在記錄商王田獵的卜辭中,這是捕獲動物種類最多的一次。乙未日占卜,貞人貞問今天商王前往光地狩獵,會有所擒獲嗎?結果果然捕獲母虎兩只,犀牛一只,鹿二十一只,野豬兩只,幼鹿一百二十七只,老虎兩只,兔子二十三只,雉雞二十七只。時在十一月。經統(tǒng)計可發(fā)現,本次狩獵共擒獲鳥獸八類,是所有記錄田獵的卜辭中一次打獵獲取種類最多者。細看這八類物種,有大有小,有飛禽,有走獸,可謂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應有盡有。再看數量,各類鳥獸共計二百零六只,以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來看,數目非??捎^。
農業(yè)和畜牧業(yè)的穩(wěn)定基礎,為經濟發(fā)展提供了足夠的糧食供應,從而釋放出一部分農業(yè)人口,使其有余力進行手工業(yè)生產,開啟了原始商業(yè)的進程。手工業(yè)從農業(yè)中分離出來,導致了聚集團體內部物物交換的出現,同時也引發(fā)了一個聚集地與另一個聚集地之間通過交換的方式獲得土特產品、農牧產品和手工業(yè)品等稀缺物品的流通模式。隨著時間的推移,交換日趨擴大,并開始出現了以交換為目的的生產,即商業(yè)生產[6]。
“分工是社會生產發(fā)展的結果,又是交換興起的前提”[6],其直接結果乃是手工業(yè)的繁榮發(fā)展。殷商時期手工業(yè)繁榮發(fā)展的表現在于生產的專業(yè)化,最具代表性和說服力的是各類手工業(yè)作坊的出現,如燒陶作坊、制骨作坊、鑄銅作坊等。
以鄭州商城手工業(yè)作坊為例[7],“南關外早商銅器作坊遺址總面積達1 050平方米,發(fā)現上千塊陶范。銘功路早商制陶作坊遺址在面積約1 400平方米范圍內,發(fā)現陶窯14座??拷锨G山鑄銅作坊遺址的北面,還有一處用人骨和獸骨作原料的制骨作坊遺址。”在這些建筑遺跡中,分別發(fā)現有木炭屑、煉鍋、陶范、銅渣、骨器、灶坑等生產遺跡,證明確實皆為當時從事手工業(yè)生產的作坊遺址。除鄭州商城外,在商代其他城邑遺址中也同樣發(fā)現有手工業(yè)作坊遺址,大型的如偃師商城和安陽殷墟,小型的如盤龍城和垣曲商城等。這些都說明在殷商時期以貨物流通為目的的手工業(yè)生產不僅興起出現,且具備了相對專業(yè)化、規(guī)?;囊?guī)范性特征。
殷商時期穩(wěn)定的奴隸制統(tǒng)治、強盛的宗主國國力、集中指揮分層管理的秩序化體系為商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社會基礎。專業(yè)化的勞動儲備和嚴密的社會分工在戰(zhàn)爭、納貢等政治需要的前提下發(fā)揮出強大的作用力,客觀上促進了商業(yè)經濟的發(fā)展。
王貴民先生將甲骨文中所見貢納品種分為七類[9],分別是:
牲畜:馬、羊、牛、犬、豕。
野獸:鹿、麋、兕、象和異獸。
骨、牙、玉石。
谷物:黍、禾。
有關財物“寧”及個別絲織品。
大宗的卜甲、卜骨。
人身即奴隸:羌人、某方人、女奴等。
楊升南先生在此基礎上又添加了“邑”一類[10],稱“邑指田邑,包括邑中居民和所耕種的土地,所以是一種財產,因而成為貢納物之一類”。同時,更強調了包括青銅器、石制品、骨器、舟、鹽、絲織品、弓矢等在內的手工業(yè)貢品的存在。
同樣以卜辭為證:
(1)貞:畫來牛?
貞:畫弗其來牛?
貞:畫來牛?二
弗其來牛?二二告
(2)王食來亞致來
(3)貞:禽來舟?貞:禽不其來舟?
(4)致鹵?
(5)蠱致紤?
(6)貞:勿令師般取矢于彭、龍?
以上六則卜辭,第一則描述的是以牛為進貢物品;第二則描述的是以小麥為進貢物品;第三則卜問禽會否以舟為貢納進貢于王室;第四則是卜問以鹽為貢品的情況;第五則中的“紤”是貞問進貢絲織品的情況;第六則是以“矢”為貢品之貞問。
可見,戰(zhàn)爭及戰(zhàn)后的納貢變相推動了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因此,戰(zhàn)爭與貢納等政治需要也成為促進相關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商代已有交通道路的開辟,且筑路區(qū)域廣闊。在商代,陸上交通工具主要是牛車、馬車,水上交通工具舟船已有船槳、船帆。道路的開辟和修筑,水陸交通工具的使用,為商品的流通提供了條件。這些因素使商王朝成為古代東方奴隸制國家中,經濟文化發(fā)展水平最高的國家[11]。
卜辭中有“王行逐兕”之于,意為商王乘車沿著大道追逐犀牛,其中的“行”即開闊便利的大道。又:“辛未卜,行貞:其乎永行,有遘?”這則卜辭貞問的是從永地的大道進軍會否遭遇敵人襲擊,其中“永行”即永地的大道??梢?,在殷商時期,“行”已成為較為普遍的道路模式,道路條件已經相對便利。
除道路條件外,交通工具也在商代獲得了較大的發(fā)展:
癸巳卜,貞:旬亡禍?王占曰:乃茲亦有。祟若偁。甲午,王往逐兕,小臣甾車馬,硪馭王車,子央亦墜。
這則卜辭記錄了商王武丁外出打獵一次發(fā)生車禍的事。后半段敘事部分講述了甲午這天商王武丁前往打獵,追捕一只兕,卑臣駕著車馬,一塊大巖石擋住商王的車子,車撞上了巖石,子央亦掉下車來的事情。重點看其中的“甾車馬”的這個“甾”字?!扮蕖痹诖颂幫ā拜w”,指古代一種有帷蓋的大車,又稱“輜車”?!墩f文》:“輜,軿車前衣車后也。從車,甾聲”?!蹲至帧?“輜,載衣物車,前后皆蔽,若今庫車有邸曰輜,無邸曰軿,軿車有衣蔽,無后轅,其有后轅者,謂之輜也”?!夺屆屲嚒?“輜車,載輜重臥息其中之車也?!惫什忿o中出現的這種車是一種非常豪華舒適的車,是殷商先民對交通工具的一大改善。
另外,殷商時期的水上交通也已經發(fā)展得較為成熟:
(1)浮牛?浮舟?
(2)戊戌卜,方其凡?
(3)貞:追凡?
貞:凡追?
第一則卜辭中的“浮牛”與“浮舟”即以牛運送貨物,將牛放于船舟之上,貞問這種情況是否可以有吉利的結果;第二則卜辭中的“方”即方舟;第二則和第三則中的“凡”皆為船帆之意,貞問的是是否需要在方舟上掛帆之事。
除卜辭之外出土文物中亦可見關于殷商時期水運發(fā)展的例證。如現藏于上海博物館的一尊商代饕餮鼎上就刻有商人乘船的形象。從畫面來看,這名先民擔負著海貝站立于一條小舟之上,其旁另有持槳人站立于側,正在奮力劃動船槳以推動木船前行。此情此景,生動地描繪出了商代商人經由水路從事商業(yè)貿易的情狀??梢娫谝笊虝r期,水上運輸已經成為商業(yè)流通環(huán)節(jié)中重要的一環(huán)。
陸上交通和水上交通的共同發(fā)展,為商業(yè)萌芽的興起和商業(yè)活動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流通保障。
商業(yè)的萌芽與發(fā)展對殷商社會的反作用非常之大。
其一,商滅夏立國大大得益于商業(yè)。《管子·輕重甲》記載:“伊尹以薄之游女工文繡纂組,一純得粟百鐘於桀之國。”意指在成湯時期,殷商先民用自己生產出的“文繡纂組”向夏人換取糧食,此類貿易大量持續(xù)進行,日漸發(fā)展到“一純得粟百鐘”的地步。由是“商族的糧食日益增多,國力日漸強盛,終于滅了夏朝”[12]。商朝在商業(yè)貿易中的獲利可謂殊之大也。
其二,與襄助于立國不同的是,殷商時期商業(yè)的發(fā)展促進了社會關系的改變和私有制的產生,反過來又對殷商社會的緩慢崩潰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催化作用。皇皇殷商,可謂成也商業(yè),敗也商業(yè)。
其三,商業(yè)萌芽的出現客觀上促進了殷商文化的對外傳播。正如《詩經·長發(fā)》中的“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所言,滲透范圍的拓展不僅擴大了殷商先民經營貿易的區(qū)域,也同時擴大了殷商文化及其社會意識的輻射與影響區(qū)域。
原始商業(yè)在中國文明和國家成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視,應將其與文字、城址、宮殿、禮制建筑、玉器、禮器、埋葬制度,甚至是王權、神權等同時作為對文明本質特征的研究坐標,從而得出更為客觀和深刻認識。
[1]王雙.周易商旅專卦淺談[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6):36-40.
[2]羅春英.商人稱謂社會解讀[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6,28,(3):39 -42.
[3]王國維.觀林堂集:第三卷[M].北京:中華書局,1991:11-12.
[4]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1969—1977年殷墟西區(qū)墓葬挖掘報告[J].考古學報,1979,(1):96-98.
[5]吳振錄.保德縣新發(fā)現的殷代青銅器[J].文物,1972,(4):64 -67.
[6]王心喜.良渚時期原始商業(yè)的初步考察[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1,24(3):45-50.
[7]王麗霞,何艷杰.從考古資料看商代城邑人的生產和生活方式[J].西北大學學: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3(1):127-131.
[8]王貴民.試論貢 賦 稅的早期歷程:先秦時期貢 賦 稅源流考[J].中國經濟史研究,1988,(1):13-29.
[9]楊升南.甲骨文中所見商代的貢納制度[J].殷都學刊,1999,(2):27-32.
[10]劉志玲.試論商代的交通[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3):118-123.
[11]李立新.試論先秦時期鄭州的商業(yè)[J].中州學刊,1996,(6):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