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洲, 孫文蓮
(石家莊學(xué)院a.馬列部;b.文學(xué)與傳媒學(xué)院,河北 石家莊 050035)
元代畫家倪瓚(1301—1376年),幼名明七,原名倪珽,字泰宇,后字元鎮(zhèn),又字玄瑛、玄映,號云林.倪瓚與黃公望、王蒙、吳鎮(zhèn)并列為畫史上“元四家”,他的詩文題跋有著重要的文獻(xiàn)價值與美學(xué)意義.
明天順?biāo)哪辏?460)荊溪蹇曦朝陽編集《倪云林先生詩集》六卷附錄雜著樂府一卷,四周雙邊,白口,雙魚尾,軟件字,半頁10行,每行20字.有《四部叢刊》影印本.
明萬歷十九年(公元1591年)八世孫倪珵刻《倪云林先生詩集》六卷附錄雜著樂府一卷,四周單邊,白口,單魚尾,軟件字,半頁9行,每行20字.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本.
明崇禎戊寅毛晉汲古閣刻《元人十種詩》第六種《倪云林先生詩集》六卷集外詩一卷附錄一卷,左右雙邊,白口,宋體字,半頁9行,每行19字.《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至萬歷中,其八世孫珵等復(fù)為匯刊,凡十五卷.歲久漫漶,惟毛晉所刊十元人集本行世.”[1]
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海上曹培廉城書室刻《倪高士清閟閣全集》十二卷,卷一至八詩,卷九樂府、贊、題跋,卷十序、疏、辭、尺牘,《外紀(jì)》二卷,巻十一云林遺事、墓志銘、墓表、傳記、贈答、吊挽,下卷諸家品題詩畫.四周單邊,白口,單魚尾,軟件字,半頁11行,每行21字.卷首有天順?biāo)哪赍X溥序、萬歷辛卯王稚登序、萬歷庚子顧憲成序、高攀龍序、萬歷辛亥陳繼儒序、曹培廉序.《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國朝康熙癸巳,上海曹培廉重為編定,校勘付梓,多所增補.考朱存理《樓居雜著》有《題云林子詩后》一篇,稱‘素愛其詩,每見一篇一詠,輒收錄之.近得蹇氏新刻本,參校其所遺者,存而萃集成帙,多吳游之作.詩得諸體詩及雜文共若干篇,為《外集》一卷.’則蹇刻原非足本,故培廉更為搜輯也.凡詩八卷、雜文二卷.《外紀(jì)》二卷,上卷列遺事、傳、銘并贈答、吊挽之作,下卷專載諸家品題詩、畫語.毛晉嘗刊《云林遺事》,于集外別行,培廉裒為一編.瓚之始末,備列無遺矣.”[1]
清乾隆《四庫全書》錄《清閟閣全集》十二卷,錄自康熙城書室刻本.
清光緒二十一年武進(jìn)盛氏思惠齋匯刊《常州先哲遺書》重刻《清閟閣全集》十二卷,左右雙邊,黑口,單魚尾,宋體字,半頁14行,每行25字.
《叢書集成續(xù)編本》影印常州先哲遺書重刻《清閟閣全集》十二卷.
(1)明天順荊溪蹇刻七卷本《倪云林先生詩集》,為倪云林詩文集之祖本,明萬歷倪珵刻本等以后所有倪集版本,其最早根源實為此本.此本以詩為主,但是其中已附錄有文.故稱《倪云林先生詩集》,實即詩文集.此本不是足本,并不完善.
(2)清康熙城書室刻十二卷本《清閟閣全集》,為倪云林詩文集最完善之本.
《四庫全書》本、《常州先哲遺書》重刻本、《叢書集成續(xù)編》影印常州先哲遺書重刻本等《清閟閣全集》,皆出自城書室刻本.
(1)《全元散曲》中錄存倪瓚小令12首,現(xiàn)存于世的倪瓚作品還有多個版本的《云林樂府》.《全元文》錄其文和題跋197篇,但仍有些散見于他人著錄中的題跋,《全元文》未有收入,需要不斷地搜集整理和考證其真?zhèn)?
(2)不少學(xué)者認(rèn)為,倪瓚尚著有《云林畫譜》.目前一些相關(guān)畫論論文或者著作大多認(rèn)為此畫譜為倪瓚所作.
《云林畫譜》曾入清內(nèi)府,有董其昌、乾隆等題跋,著錄在《石渠寶笈續(xù)編》第二十九卷中,今畫譜存臺北故宮博物院,共10頁,10段,是研究其畫學(xué)思想的重要文本.《石渠隨筆》卷四有相關(guān)記載:“倪瓚畫譜冊惟畫疏木喬枝,各種葉干及拳石立石之屬,倪家畫法略備于此,倪又有水竹居圖卷,樹石皴法大備與譜法同一蒼秀,可以合觀.”[2]
但《云林畫譜》是否為倪瓚作品,學(xué)術(shù)界尚有爭議.很多學(xué)者認(rèn)為是倪瓚作品,例如溫肇桐先生《倪瓚研究資料》介紹過《云林畫譜》,認(rèn)為是倪瓚所作[3].周積寅先生《倪瓚繪畫美學(xué)思想》將《云林畫譜》和常見的幾段倪瓚畫論放在一起比較研究[4],周先生的學(xué)生杜江寫有論文《〈云林畫譜〉研究——論倪瓚繪畫思想的辯證性》[5].溫、周等人所錄的此畫譜末端署名為滄州叟.章叔標(biāo)、丘挺《倪瓚〈畫譜〉評介》介紹現(xiàn)存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這本《云林畫譜》曾入清內(nèi)府,有董其昌、乾隆等題跋,《石渠隨筆》卷四曾經(jīng)有所記載,畫譜末端署名是滄洲逸叟[6].
容庚先生則對于這本畫譜是否倪瓚所作提出過疑問:“吾國山水畫論,頗多偽作,此《畫譜冊》合畫譜畫理而一之,文筆不似,來歷不明,疑乃晚明人偽作.不然山水畫譜,當(dāng)首推此書矣.倪氏無滄州叟之號,得毋又若《為希賢畫設(shè)色圖冊》,以倪珽為倪瓚邪.”①
根據(jù)明代汪砢玉《珊瑚網(wǎng)》的記載,倪瓚曾用名倪珽,也曾經(jīng)作過設(shè)色山水:
其一,“倪元鎮(zhèn)設(shè)色圖第六板:紫溪翁過甫里先生舉酒屬和而歌曰:‘一丘之木其棲深也,屋我容不辱;一溪之石其居平也,席吾勞以息;一竇之泉其音清也,絃吾方在.懸得乎?人得乎?天吾不知所以然而然.’先生弁而賡之曰:‘采江之魚兮,朝船有鱸;采江之蔬兮,暮筐有蒲;左圖且書,右琴與壺;壽與夭與,貴與賤兮,歌與而,’(以下缺)至順三年(公元1332年)春三月枌云隱倪珽書”②.
其二,“‘余為希賢作此圖今已七年,(后)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秋希賢攜以示余,不復(fù)記憶,因題詩于左方:怡神息繁陰,洗耳臨長流.縱情邱壑間,聊以寫我憂.瓉重題.’觀此圖知云林子初名倪珽,其書法初年精楷后乃流便,云林畫世無設(shè)色者,此更一奇”②.
另外,根據(jù)元代鄭元祐《遂昌雜錄》的記載:“居久之,文光歿而子瑛呆,元鎮(zhèn)出應(yīng)門戶.”③倪瓚有弟兄三人,長兄是著名道教人物倪昭奎文光真人,倪昭奎曾請老師給兩位弟弟講授儒學(xué),次兄瑛,倪瓚排行為三.虞集《道園學(xué)古錄》卷50《倪文光墓碑》載:“至順二年夏,予(虞集)扈從上都,吳郡倪瑛與其弟珽使人持張先生貞居(雨)之書來,求制兄文光真人碑銘.”[7]可見,倪瓚就是倪珽,因此不存在將倪珽誤為倪瓚的情況.
黃苗子、郝家林編著的《倪瓚年譜》中認(rèn)為容庚之論可以參考,但是不能就一定作為定論,因為如果是后人偽作,就直接署名倪瓚常用的名號豈不更增加其可信度?所以難以斷定是后人偽作,作者指出:“但冊中所云蓋屬倪家畫法,非得乎心者不能有此論.且若后人偽作,何不署云林常用名號,獨署此號耶?故容庚所言或未可作定論耳.”[8]
筆者認(rèn)為,倪瓚名號非常之多,有的名號可能就只用過一次,所以難以從名號推論是不是他的文章,需要找出新的材料來考證是否為倪瓚作品.不過,根據(jù)畫譜的一些畫學(xué)思想,此畫譜為倪瓚所著的可能性很大.試分析如下:
其一,文中“小樹筆老,欲其古也”.又云:“余嘗寫竹樹,而觀者問余為何樹,余為一笑,并圖于后,不可法也”.文中表現(xiàn)了作者追求古意以及不太追求形似的理念,所以當(dāng)作者畫竹圖而觀者難以辨認(rèn)為何樹時,作者只是笑一笑,不置可否,并不辯解.這與倪瓚著名的畫論文字即倪瓚在給張以中所畫《疏竹圖》(一說為《題自畫墨竹》)上題跋所表現(xiàn)出的觀念和畫家個性具有一致性.該題跋云:“以中每愛余畫竹.余之竹聊以寫胸中逸氣耳,豈復(fù)較其似與非,葉之繁與疏,枝之斜與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視以為麻為蘆,仆亦不能強辯為竹,真沒奈覽者何!但不知以中視為何物耳.”[9]此段文字表現(xiàn)了不追求形似的觀念.觀者認(rèn)為是麻或者蘆葦,但作者亦不強行辯解,有一種我行我素的個性,和畫譜中的作者個性如出一人.
其二,譜中有多則文字來解釋怎樣可以做到士氣,如何與畫工畫進(jìn)行區(qū)分.如畫譜有云:“松最易工致,最難士氣,必須率略而成,少分老嫩正反,雖極省筆,而天真自得,逸趣自多.庸人多不取,大雅自不棄”,再如:“樹上藤蘿,不必寫藤,只用重點,即似有藤,一寫藤便有俗工氣也”.不僅多則文字主張不要追求形似,而且顯然有意與畫工氣保持距離.當(dāng)我們再讀一讀倪瓚于至正四年十二月的一則題畫文字“夏圭所作《千崖競秀圖》,崖岫縈廻,層見疊出,林木樓觀,深邃清遠(yuǎn),亦非庸工俗吏所能造也.”[10]就明白兩種文本中倪瓚避俗以及刻意與畫工畫保持距離的觀點是一樣的.
第三,畫譜中作者提到畫茅屋時所云:“若要茅屋,任意于空隙處寫一椽,不可多寫,多則不見清逸耳.亭屋非竹,則小樹為護(hù),始見不孤.”文中追求清逸與尚簡的思想固然為倪瓚其他詩文常有表現(xiàn),而倪瓚作品諸如《雨后空林圖》《紫芝山房圖》《容膝齋圖》《江岸枯樹圖》《江岸望山圖》等畫作中所畫亭屋旁邊的樹木確為蕭瑟小樹.現(xiàn)存倪瓚畫作中的樹木多為一種畫風(fēng),倪瓚畫樹木有自己獨特的風(fēng)格,畫譜中所畫樹木枝干與樹葉形象的風(fēng)格清疏,與倪瓚現(xiàn)存多幅畫作的樹木風(fēng)格很是一致.
綜上所述,畫譜為倪瓚所做的可能性很大.
注釋:
① 轉(zhuǎn)引自黃苗子,郝家林:《倪瓚年譜》.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09:48.
② [明]汪砢玉:《珊瑚網(wǎng)》,[清]紀(jì)昀等編文淵閣《四庫全書》,卷四十三,名畫題跋十九.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影印本.
③ [元]鄭元祐:《遂昌雜錄》.成都:成都巴蜀書社影印,1993年.
[1][清]永瑢,紀(jì)昀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別集類二十一 [M].北京:中華書局,2003.
[2][清]阮元.石渠隨筆 [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1:82.
[3]溫肇桐.倪攢研究資料 [M].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91:1-3.
[4]周積寅.倪瓚繪畫美學(xué)思想 [J].藝苑,1994,(2):14-18.
[5]杜江.《云林畫譜》研究:論倪瓚繪畫思想的辯證性 [D].南京:南京藝術(shù)學(xué)院,2007.
[6]章叔標(biāo),丘挺.倪瓚《畫譜》評介 [J].新美術(shù),2000,(4):21-24.
[7][元]虞集.倪文光墓碑 [G]//四部備要:道園學(xué)古錄.上海:中華書局,1920-1936:343.
[8]黃苗子,郝家林.倪瓚年譜 [M].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09:48.
[9][元]倪瓚.跋畫竹 [G]//李修生.全元文:卷1440.南京:鳳凰出版社,1997-2005:582.
[10]倪瓚.題夏圭《千崖競秀圖》[G]//李修生.全元文:卷1440.南京:鳳凰出版社,1997-2005: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