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生
(河北省小五臺山自然保護區(qū)管理局,河北 蔚縣 075700)
蕁麻屬植物全世界約有35種,主要分布于北半球溫帶和亞熱帶,少數(shù)分布于熱帶和南半球溫帶,其生命旺盛,生長迅速,對土壤要求不嚴,喜溫喜濕,多生于山地林中或路邊。我國產(chǎn)16種、6亞種及1變種,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南部。因其莖葉上的蜇毛有毒性(過敏反應),人及豬、羊、牛、馬、禽、鼠等動物一旦碰上就如蜂蟄般疼痛難忍,它的毒性使皮膚接觸后立刻引起刺激性皮炎,如瘙癢、嚴重燒傷、紅腫等,因此別稱蜇人草、咬人草、蝎子草、防盜草、植物貓、咬人貓。適合庭院、機關、企業(yè)、學校及果園、魚塘的防盜設施。由于蕁麻其莖葉有刺蜇人,所以許多人對它望而生畏,沒有好感,因而對它的價值也就了解甚少。國內(nèi)外的研究證實,蕁麻是非常具有經(jīng)濟價值的植物,部分蕁麻屬植物既可藥用也可食用,還可作為優(yōu)質(zhì)的飼料,并且在保健品、日用品、生物肥料等行業(yè)也大有發(fā)展前景。
蕁麻從古希臘羅馬時期以來就作為藥用。在歐洲,蕁麻作為一種大眾藥物用作利尿劑、收斂劑、止血劑、祛痰劑和催乳劑,用于治療關節(jié)炎、慢性皮膚病等。蕁麻制劑外用治療脂溢性皮炎、頭皮屑及防止脫發(fā)。在土耳其,當?shù)夭菟帉<乙允n麻全草入藥,防止各種疾病,幾乎可以替代所有的藥用植物,被稱為“百草之王”。目前,蕁麻制劑在國外(特別是在德國)廣泛應用:德國藥品“風濕安”為蕁麻葉的浸膏劑,其主要成分為咖啡酞蘋果酸,具有抗炎活性,用于風濕痛患者自助治療,是德國5個最常用藥物之一,并在OTC藥物中占有重要地位。最近研究發(fā)現(xiàn)異株蕁麻20%的甲醇提取物具有抗腫瘤活性,能抑制前列腺癌細胞的增殖??傊n麻治療風濕病、前列腺炎療效確定,是歐洲風行的植物藥之一[1]。
在我國,宋代《圖經(jīng)本草》早有記述:蕁麻全草可以入藥,其味苦、辛,性溫,有小毒。具有祛風定驚、消食通便之功效。主治風濕性關節(jié)炎、產(chǎn)后抽風、小兒驚風、小兒麻痹后遺癥、高血壓、消化不良、大便不通;外用治蕁麻疹初起、蛇咬傷等。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說:“蕁麻,……其莖有刺,高二三尺,葉似花桑,或青或紫,背紫者入藥。上有毛芒可畏,觸人如蜂蠆蜇蠢,以人溺濯之即解,搔投水中,能毒魚。氣味辛、苦、寒,有大毒。主治嘔吐不止。蛇毒,搗涂之。風疹初起,以此點之,一夜皆失”。因此,農(nóng)牧民把它視為珍寶。
蕁麻屬多種植物在我國多個民族中藥中,藥用歷史悠久,例如:朝鮮族用狹葉蕁麻全草治療貧血,慢性腸胃炎。四川涼山彝族用小果蕁麻治療風濕病及驚風。維吾爾族用麻葉蕁麻種子止咳,葉治鼻衄。藏族用蕁麻地上部分治療龍病引起的久熱,消化不良;傣族用其根治癬;瑤族用其全草治血管瘤;布依族用其全草主治風濕麻木;維吾爾族用其利尿、通經(jīng)、催乳、壯陽、通肝利脾,用于治療哮喘、鼻出血、子宮脫垂、耳底炎腫、黃疸;羌族、彝族用其治療風濕關節(jié)炎、皮膚濕疹、手足麻木、蕁麻疹、風痰;傈僳族用其祛風除濕,治療四肢麻木、扭傷疼痛及皮膚瘙癢。布依族用寬葉蕁麻全草治濕麻木。傈僳族、納西族用滇藏蕁麻根治四肢麻木、扭傷疼痛、皮膚搔癢等[2]。目前,蕁麻、寬葉蕁麻已被收入1995年《衛(wèi)生部藥品標準》(藏藥分冊)。以蕁麻子為主要成分的制劑寒喘祖帕顆粒更以其特有的療效被收載于部頒藥品標準(維吾爾藥分冊,1998年)。
蕁麻還可食用。國外俄羅斯等國用蕁麻的莖葉烹制加工成各種各樣的菜肴:有涼拌、湯菜、烤菜、蕁麻汁、飲料和調(diào)料等。在歐洲蕁麻(植株和葉片)被列入食物調(diào)味品(分類1)的天然來源中,可用來做湯和草藥茶[3]。
蕁麻種子的蛋白質(zhì)和脂肪含量接近大麻、向日葵和亞麻等油料作物;蕁麻籽榨的油,味道獨特,有強身健體的功能;蕁麻葉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zhì)和多種維生素,人們采其嫩枝葉作蔬菜或制作餡餅食用,其味道清雅、味美可口。蕁麻的適應性較強,生長旺盛,幾乎不用多加管理,且極少受病蟲害危害,不需施農(nóng)藥,其產(chǎn)品是合格的綠色食品,可開發(fā)蕁麻植物為一種野生的綠色蔬菜。中國內(nèi)蒙古的蒙古族民間在春季將蕁麻當作蔬菜食用。
蕁麻植株高大,莖葉繁茂,生長發(fā)育快,籽實較多且苗期較為耐寒,同時具有祛風除濕、解痙和血等功能。蕁麻的莖和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zhì)、多種維生素、胡蘿卜素及各種微量的磷、鎂、鐵、鋅、錳、硅、硫、鈣、鈉、鉆、銅和鈦等元素。其營養(yǎng)價值不亞于苜蓿、三葉草和豆類等飼料作物,對于牲畜發(fā)育具有重要作用,只要飼用得當,則是畜禽的一種優(yōu)質(zhì)飼料。俄羅斯西伯利亞農(nóng)科所科學家維克托·博加奇科夫,經(jīng)過25年之久的試驗研究指出:“蕁麻是有價值的農(nóng)作物,應當廣泛用作飼料,大力開辟專門的蕁麻種植場?!?/p>
把蕁麻作為優(yōu)質(zhì)飼草飼喂畜禽由來已久。因其植株高大,莖葉繁茂,籽實累累,成片生長,初秋季節(jié)常被割曬貯存,作為馬、牛、駝、羊、豬及家禽越冬渡春的補飼用草或粗飼料。其主要利用方式:(1)秋后抓膘放牧,任其自由采食。(2)花期至果期間割曬貯存,供越冬渡春及春繁期補飼弱乏畜或仔畜用。喂豬、禽多在曬干后除去老粗莖稈,將細嫩莖、葉、花序、籽實混合粉碎作粗飼料。(3)采集鮮嫩莖葉、花序、籽實,經(jīng)蒸煮或水燙處理,加拌糠麩、精料,代替其它青粗飼料喂豬、禽。在新疆哈密一帶,蕁麻是養(yǎng)豬、養(yǎng)雞常年飼喂的粗飼料之一。帶籽的蕁麻喂雞可促進冬季產(chǎn)蛋。喂豬時增重增膘效果亦較佳,未發(fā)現(xiàn)毒副作用。
根據(jù)不同畜禽的生理特性和消化機能,對蕁麻進行分階段利用:豬和雞適宜利用各生長期的蕁麻,可從幼苗期開始;而牛、羊、駝等草食畜適宜花期后利用,最好是割曬干草,用于越冬渡春補飼。
將蕁麻用在牲畜越冬渡春與春季產(chǎn)仔階段作補飼用草,既解決飼草的青黃不接,還可以利用其藥理作用,起到防病治病增強弱乏畜和產(chǎn)后母畜健康的目的,實為一舉多得[4]。
蕁麻還具有生物肥料的作用,很久以前就被當作生物農(nóng)藥,用來防止病蟲害,特別是防止黑蚜蟲。據(jù)1988年德國柏林的一個調(diào)查,25%的業(yè)余園丁在自己的花園里使用蕁麻液態(tài)肥,其含有氮素(其中40%為氨),可為植物迅速吸收,它還含有一種可溶性含氮衍生物,能有效抵御病蟲害的侵襲,增加植物抗性,異株蕁麻不僅可防治病蟲害,還可增加施肥效果。蕁麻本身發(fā)酵后可用于除草,因營養(yǎng)豐富亦可作肥料。
異株蕁麻還是一種氮素指示物。在德國乃至歐洲,由于空氣污染,森林中的氮素、二氧化硫等沉淀物含量迅速增加,引起森林中異株蕁麻的異常生長,特別是在一些100a以上的山毛櫸林中異株蕁麻生長擴展迅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森林的天然更新,由異株蕁麻的異常生長,可判定該地區(qū)的空氣污染程度。
蕁麻的莖皮纖維韌性好,拉力強,光澤好,易染色,可作紡織原料,或制麻繩、編織地毯等,亦為重要纖維植物。蕁麻莖皮含有大量的長粗纖維,可用作紡織、造紙,做成的粗布與麻布相似,古代歐洲人很早就采用其纖維紡織衣物,如《安徒生童話·野天鵝》中的艾麗莎就曾采蕁麻為她的哥哥編織衣物。
在應用領域,國外對蕁麻屬植物的開發(fā)已經(jīng)從藥品、食品領域拓展到日用品等領域[5]。國外用蕁麻提出物制備的牙膏和漱口液等口腔保健品,能夠減少牙齒斑痕、牙出血及牙齦炎的發(fā)生。用蕁麻植物醇提物制備的美發(fā)化妝品,能改善頭皮的血液供給和呼吸作用,并減少頭發(fā)油垢和頭皮屑的產(chǎn)生[6]。
我國蕁麻植物資源豐富,但開發(fā)應用不足,市場上以蕁麻原料為主的產(chǎn)品較少,還需要加快對蕁麻植物資源的開發(fā)應用。
[1] 關楓.蕁麻屬植物的藥用研究[J].哈爾濱商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2(3):14-16.
[2] 王夢月,衛(wèi)瑩芳.蕁麻屬植物在民間的藥用情況調(diào)查[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雜志,2001,53:345-346.
[3] 張曉慶,楊曉亮,那日蘇.蕁麻資源的應用及開發(fā)前景[J].畜牧與飼料科學,2009,30(5):186.
[4] 許長樂.蕁麻飼用性能及其毒副作用觀察[J].新疆農(nóng)墾科技,1981,6:16-18.
[5] 閔勇,姚立華,張薇,等.蕁麻屬植物的研究進展[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0,21(9):2346.
[6] 權宜淑.值得開發(fā)的蕁麻屬藥用資源[J].中藥材,1997,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