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怡
(武漢工程大學 外語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在全球化的時代,英語承擔了國際通用語的角色,在此背景之下,非英語國家使用英語的水平不斷上升,有些國家把英語當做官方語言,有些國家把英語作為必須學習的外語,并給與極高的優(yōu)先政策。世界上學習英語的人越來越多,特別是在東亞,包括中國、韓國、日本。.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世界各國之間的經(jīng)濟技術文化交流也越來越密切,英語教學在中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英語教學作為中國持續(xù)開放政策的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實現(xiàn)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的基本手段;其次,英語教學也是個人獲得教育機會以及職業(yè)發(fā)展的籌碼。雖然在過去的30多年,英語一直是作為一種國際英語(an international English),但是在中國的英語教學一直側重于外語教學(EFL),即把重心放在達到與母語使用者同樣的水平,以及系列相應的文化內(nèi)涵。這引起了不少國內(nèi)外學者的思考,EIL教學就是在這個情境下發(fā)展的。如何從EFL轉(zhuǎn)換為EIL的思維,在中國TEIL會遇到什么樣的挑戰(zhàn)和機遇?英語教師來說有沒有更加實際TEIL的教學策略?這些都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Larry Smith1976年首次提出了EIL(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的概念,Mckay(2002)繼承了這一說法并且提出“英語不僅僅是國與國之間在國際交流中運用的語言,同時也是擴大本地多文化社會交流的一種方式”。英語的應用已經(jīng)不僅限于特定的國家和地區(qū),反而在其使用的各國發(fā)展,成為帶有其本土特色的一種語言,以幫助其人們能夠與來自其他文化的人們交流。在這種情境下,語言的學習和使用者不需要完全依照英語文化,反而可以將本國的文化植入英語當中,來展示其自己的本國特色。
英語不斷變化的特性也給全世界EIL的發(fā)展帶了重大影響,同時各學者也針對EIL提出了自己的思考。Mckay(2002)認為在EIL的背景下,英語的教學(TEIL)應該從教學態(tài)度、教學材料、教學方式上發(fā)生改變,而強調(diào)用母語使用者的方式教學以期達到母語使用者的語言能力傳統(tǒng)的語言教學模式不再是唯一的教學標準。除此以外,很多學者還關注于EIL情境下教師的認知及其職業(yè)發(fā)展。部分教師即使認同EIL但仍然堅持“英語是屬于以英美為代表的部分國家的語言”。Hino(2009)對日本教師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了在全球化背景下本土和外語的價值在日本人中的矛盾,并提出英美式英語為多元文化表達的一個方式。另外有學者提出跨文化交流和教育在個人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
以上所述在中國的各大院校的英語教學中并未得到體現(xiàn),尤其在偏遠不發(fā)達地區(qū),這些院校更愿意采取傳統(tǒng)的母語使用者的教學方式,并且以考試為中心。而當務之急就是改變各院校教師對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教學的看法,轉(zhuǎn)變其態(tài)度和思想。根據(jù)中國大學英語教學的現(xiàn)實,Xu(2002)提出了英語教學思想的六大改變:(1)EIL并實施英美國家專屬的英語變體;(2)EIL包含其他語言的規(guī)范和價值;(3)EIL培養(yǎng)的是英語綜合能力的使用者;(4)EIL提高了人們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來看待英語的意識;(5)EIL把實景英語代入課堂;(6)EIL給許多未注意到他們的人提出了挑戰(zhàn)。他非常注重英語的變體,并且鼓勵學習者將其第一語的習俗,文化言融入英語,且不管在本地還是全球范圍都運用EIL。這些觀點也進一步解放了中國教育者的態(tài)度和觀念。
首先,教育者應該改變“英語教學就是為了達到像母語使用者那樣的效果”的態(tài)度。大學英語教學的首要目標是為了提高學生的交流能力以及文化意識以便于以后進一步的工作和深造(教育部,2007),教育者就應該把學生看做真正的或者潛在的用英語交流的使用者(包括英語作為母語以及其他非英語為母語的人),同時不要流失自己的文化內(nèi)涵和身份。另一方面教育者也應該促進學習者的動機,比如創(chuàng)造合適的空間讓學習者感到他們的努力、變化,以及身份的轉(zhuǎn)換(Matsuda,2011)。教育者應該重視母語的重要性。母語是可以對外語學習起到幫助和促進作用的。傳統(tǒng)的教學法認為在學習英語的時候最好不要翻譯,認為這樣會對學生習得新的語言產(chǎn)生障礙。然而在EIL認為學生使用母語的能力確是非常重要的。老師應該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和使用母語的價值,而且應該講具有文化價值的母語背景帶入英語的學習中以培養(yǎng)兩種語言互換的綜合能力(multicompetence),而不是單純地模仿。教育者應該注意提升自己對英語變體的理解。傳統(tǒng)觀念認為,大部分的中國學生和教育者關注于標準英語(英式、美式)的學習,并且認為學習這兩個國家的文化習俗和價值觀才叫真正的學習英語。然而在EIL的大環(huán)境下,各種英文的變體比如澳式英語,新西蘭英語、新加坡英語、尼日利亞英語,甚至最近才異軍突起的日本英語、中國英語等語言的變體把英語的外延擴大,成了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國際語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應該讓學生了解到各種英語變體的形式,尤其在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達的時代,更不應該固步自封。第四,教育者應該采用本土的文化,使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從單純的語言學習變?yōu)樽约簢艺Z言文化的輸出,以期和其他文化的人們交流。值得一提的是,最新的義務教學及高中教學課程標準強調(diào)了教授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性,以期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然而大學英語的大綱則沒有明確強調(diào)跨文化交流與合作這一點。與此同時過去20年在中國大陸流行的以純粹學習語言為目的的“交際教學法”正在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質(zhì)疑,更多老師正試圖將交際教學法折中,以期更加符合中國的國情。
首先,由于英語作為一種國際語言,這讓中國的英語教師失去了明顯的定位感,英語到底是要作為增進國際交流合作的有效手段,還是作為鏟除其他語言的“單一文化”,這讓各位教師感到巨大的矛盾。到底是作為語言的橋梁,還是作為語言強權的工具。另一方面,由于英語的傳播是為了服務于特定目的的,比如社會事務、教育、經(jīng)濟交流、外交等等,英語教師的責任就是把英語作為一個工具,讓學生利用好這個工具,以達到在各領域和場合熟練應用英語的能力。語言的學習和政治意識形態(tài)分不開,英語教師應該注意在教學過程中的意識形態(tài)滲透問題,對此保持警醒,以免喪失本民族的文化主權。第二,英語教師很難在教學中平衡交際法教學與其對英語語言本質(zhì)認識的矛盾。Pan and Block(2011)調(diào)查了英語學習者和英語教師對“英語作為全球通用語”理解的差異發(fā)現(xiàn):所有被調(diào)查的對象都認為在全球化背景下,英語已經(jīng)作為國際語言,并且也為個人教育和職業(yè)發(fā)展帶來積極影響。然而,英語的教學還依然是傳統(tǒng)的“以考試為中心的教學”,這對學生的交流能力的發(fā)展是一個極大的阻礙。換句話說,“考試優(yōu)先”使英語教師不得不把教學的重點放在語法等狹義的語言教學上。第三,中國的英語教師還面臨這樣一個選擇:到底是以學習英美英語和文化為標準,還是允許在課堂上出現(xiàn)將本土文化融入英語課程,以豐富英語的外延。盡管英語教師也已經(jīng)認識到英語的變體也屬于通用語的范疇,而且也盡量觸發(fā)學生的EIL意識,但是出于實際情況的考慮,比如學生要參加TOEFL,IELTS考試等,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是不得不沿用英美英語的模式。
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的地位使全球的英語教師開始反思英語教學的理念。盡管中國的英語教師面臨著很多困難,但是還是很有必要在EIL的形勢下更新自己的知識,采取新的教學措施和手段。
首先,跨文化角度下重新定義教師的角色。大學英語教師是引導者,引導學生有效地學習英語以及各種不同的文化。教師多種文化的背景知識積累會直接對學生的文化意識和文化應用產(chǎn)生影響。因此,教師必須完全的了解各種教學階段之間的聯(lián)系和不同的范疇。教師可以作為多文化注意的闡釋者,必須具有宏觀的文化意識,舍棄狹隘的民族封閉主義。同時教師還需建立多維的文化視野,傾聽不同聲音,平等的對待來自不同文化學生。語言教師還有責任幫助學生理解他們周圍多維的世界,與來自不同語言文化的人們交流。大學英語教師還應該認識到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動機,教師應該保護這種獨特的動機,并且促進學生的進步。英語教師還應該精通本土文化。英語的教學一方面是關于文化的融合及國際化思維的培養(yǎng);另一方面,注重本土文化的培養(yǎng)才是使學生保持持續(xù)發(fā)展的源泉。總的來說,英語教師應該注意縮小學生所在文化和目的文化之間的差異,最終達到學生具備主動分析本文化和目的文化之間不同的能力。
第二,教師應該培養(yǎng)自己的批判性思維。當遇到兩種文化沖突的時候,教師應該用身后的跨文化背景知識來甄別良莠,以選擇最適合于學生的方法。這就需要教師具備批判性思維,只有這樣教育者才能明白文化價值及其在跨文化語境中的應用。
文章分析了EIL的變化以及其對中國大學英語教學的影響,也進一步指出了中國EIL教學的困境,促使教育者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中國的英語教師應該認識到英語是一種全球化的通用語言,是為了在更廣闊的語境中使用的語言工具。當然為了尋找更合適的教學法,英語教師還應該將本土文化和英美文化結合起來,只有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EIL教學才能真正的達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