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曦
《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是E·M·福斯特發(fā)表的第一部作品,完成于1905年。在《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中,福斯特主要描寫了一個北方高度文明化的英國婦女的氣質和她意大利丈夫身上的南方自然沖動力量之間的鴻溝,表現(xiàn)了氣氛沉悶的英國社會與生氣勃勃的意大利生活的尖銳對比,揭示了在一種自然、真切的愛的感召下,“發(fā)育不良的心靈”如何獲得新生。本文先介紹《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的主要內容,透過內容分析英國社會與意大利生活的尖銳對比,探析福特斯的創(chuàng)作理念。
小說《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共分十章,用第三人稱敘述的手法寫成。全書的主要人物雖然只有6個,但情節(jié)曲折,人物性格復雜。書名取自蒲柏的一句詩,詩的原句為“蠢人們闖進了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全書從形式上看是一出喜劇,但結尾卻是悲劇性的。
故事從一場熱熱鬧鬧的送行場面開始講起。年輕的英國寡婦莉麗婭·赫里頓在丈夫查爾斯去世后的三年里,一直生活在婆婆的嚴密控制之下,由于雙方摩擦不斷,她接受小叔子菲利普的建議與艾博特小姐結伴前往意大利作為期一年的旅行。無論莉麗婭還是她的婆家人都認為這是“新生活”開始的標志。在意大利的蒙泰里阿諾,莉麗婭與比她小十幾歲的當?shù)厍嗄昙Z墜人情網(wǎng)。婆婆得知莉麗婭訂婚的消息后,派菲利普前往意大利阻止這樁她認為會辱沒門風的婚姻。菲利普白跑了一趟,帶著急于離開的艾博特小姐返回英國。婚后的莉麗婭意識到自己并不愛吉諾,而后者也只是為了錢才娶了她,終日郁郁寡歡的她在產(chǎn)下一個男嬰后便離開人世。艾博特小姐一直為這場婚姻悲劇感到內疚,得知莉麗婭留下孩子后,認為她或者赫里頓一家應該將孩子接到英國來撫養(yǎng)。赫里頓太太派菲利普再次前往意大利,同時還讓他姐姐哈里特同行。在意大利,他們與先期到達的艾博特小姐相遇。在各種努力無果的情況下,哈里特將嬰兒偷了出來,在匆忙逃離的途中,他們的馬車與艾博特小姐的馬車相撞,結果孩子死于車禍。多虧艾博特小姐勸阻,吉諾才沒有追究責任。在回英國的途中,菲利普意欲向艾博特表露愛意,但后者卻道出了自己對吉諾的深情。
在《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中,福斯特批評了以赫里頓太太和哈里特為代表的英國中產(chǎn)階級。這部小說與福斯特后來創(chuàng)作的作品《看得見風景的房間》、《印度之行》等均有類似之處,都不同程度地揭露出英國社會生活的保守、僵化。
福斯特生于倫敦一個建筑師家庭,早年在湯橋公學讀書,后來進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在湯橋的經(jīng)歷使他對英國 “公學”十分反感,因為這種貴族學校到處充滿了勢利與偏見,而且常常體罰學生,有一種令人窒息的氣氛,訓練出來的學生“體格發(fā)育好,頭腦也比較發(fā)達,但心靈全不發(fā)達”。18歲時,福斯特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他熱愛那里的自由氣氛,找到了適宜自己成長的天地。福斯特自稱屬于維多利亞時代的自由思想潮流,十分厭惡英國貴族和資產(chǎn)階級社會中的虛偽和褊狹,也憎惡英國在印度的殖民政策。他特別強調人與人之間聯(lián)系的重要性,認為不同種族、宗教,階層的人們應該放棄褊狹和歧視,通過愛結合起來,互相理解。因此,呼吁人們跳出經(jīng)驗的狹隘范圍、尋求人類的共同之處是福斯特創(chuàng)作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他指出,人的自然感情是神圣的,人與人之間的合理交往、真誠聯(lián)系是完美生活的要素,甚至俏皮地說:“如果我不得不在背叛國家和背叛朋友之間作出選擇的話,我希望我有膽量來背叛國家?!边@是他很個性化的地方,同時也是對他小時候所受的刻板教育的一種極端叛逆。福斯特認為,英國人所謂喜怒不形于色、兒女之情不動于心常常被看作是有教養(yǎng)的美德,實際上是精神困頓、感情蒼白的表現(xiàn)。與這種陰暗灰霾的英國氣息相對立的是陽光明媚、色彩絢麗的希臘、意大利以及它們熱情奔放、直率粗獷的人民。也正因為如此,福斯特創(chuàng)作出了他的第一部小說《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他用略帶諷刺的詼諧筆調,通過對比氣氛沉悶的英國社會與生氣勃勃的意大利生活,批判了英國社會制度的僵化保守和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間的沖突。小說中的意大利以及后來的《印度之行》中的印度,并不僅僅是個地理概念,它具有豐富的象征意義,代表了一種迥然不同的觀念和文化,在這種文化的映照下,英國中產(chǎn)階級的虛偽、勢利、偏見等等得到更深刻的揭露。
福斯特對英國社會生活的批判在《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中表現(xiàn)得一攬無遺。故事中一個名叫索斯頓的小城,一切行為方式和社會氛圍都在勢利冷漠中體現(xiàn)著中產(chǎn)階級的觀念,其中的赫里頓一家就是其代表。赫里頓夫人、她兒子菲利普、女兒哈里特等一生庸碌、精神貧乏、感情空虛,同時還充滿階級偏見和出身教養(yǎng)的優(yōu)越感。與索斯頓對照的是意大利的一座山城,牙科醫(yī)生年輕的兒子吉諾是熱情奔放、直率真誠的代表。赫里頓家年輕寡居的媳婦莉麗婭到意大利度假,與吉諾相愛并結了婚。這兩種不同的文化由此產(chǎn)生了尖銳沖突。
首先,高傲的赫里頓夫人和哈里特認為媳婦嫁給粗俗低賤的意大利鄉(xiāng)下人使家庭蒙羞,她們派菲利普前去阻撓,但沒有得逞。后來莉麗婭生孩子時難產(chǎn)死去,赫里頓夫人決心派菲利普和哈里特到意大利,想把莉麗婭的孩子從“粗俗”的吉諾那里“拯救”出來。從這里可以看出赫里頓夫人的愚昧無知,她以什么標準來判定自己可以給孫兒提供更好的生活?難道就憑豐裕的物質生活嗎?可見,赫里頓夫人的見識非常片面。
其次,與菲利普和哈里特同行的還有一位卡羅琳小姐,也屬于他們一類的人。當他們到了意大利,到處看到人們的熱情在自由表露,愛情不受壓抑,菲利普本來孤獨、怠惰,“心靈發(fā)育不良”,但在這里受到感染,他和艾博特開始重新思索生活,經(jīng)歷了一個精神上覺醒的富有意義的時刻。這里,我們仿佛看到菲利普和艾博特的反省過程,正因為他們之前所過的生活太過壓抑,所以一旦有種新的生活擺在他們面前,他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脫離之前的沉悶生活,尋找新的生活。在回英國的途中,艾博特告訴菲利普她愛上了吉諾,菲利普則決心出走倫敦,離開陰霾的家庭去尋找新的生活,這樣的情節(jié)發(fā)展順理成章,顯示了菲利普的“重新為人”。
不可否認,菲利普和艾博特是《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中的發(fā)展式人物,他們經(jīng)歷矛盾、斗爭,目睹外界的豐富人性和充滿活力的生活,枯竭的心靈被感動,萌發(fā)愛和溫柔、憐憫的綠芽,成為新人。在福斯特的小說理論中,這類性格上有發(fā)展的豐富的形象被稱為“圓”的人物,而像哈里特那種形象則屬于“扁”的靜止一類人物。之所以說哈里特是靜止的人物,就是因為她的固執(zhí)己見,對一切無動于衷、死守冰冷教條,所以才會導致孩子命喪黃泉。如果她不是那么自以為是,讓孩子繼續(xù)和父親呆在一起,也不至于雨中翻車,讓孩子死去。
《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描寫的正是意大利民族性格和英國中產(chǎn)階級性格之間的沖突,表達了作家福斯特對理想人性生活的向往。而在技巧和風格上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幽默、諷刺的筆觸和象征諷喻的手法。評論家曾說這部作品雖然短小、簡單,缺乏轟轟烈烈的場面,卻包含了作家此后創(chuàng)作的全部因素。
毋庸置疑,福斯特屬于那種將傳統(tǒng)寫作和現(xiàn)代寫作相交融的作家,如他自己所說,他是“屬于維多利亞自由主義的潮流之尾”的人,早在20世紀20年代英國現(xiàn)代主義小說繁盛之前,他就完成了自己的大部分作品,而他在寫作中廣泛使用的象征主義手法和結構,使他和康拉德、福特等人一起,成為英國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先驅。
《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這本小說的名字包含諷刺意味。誰是天使?哪兒是“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天使”是和索斯頓有關的英國人。按照他們維多利亞式的思維,世界是理性、可預測、可控制的地方。他們不是在“無罪”這個意義上的“天使”,而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天使,即他們對現(xiàn)實本質自負性的無知。所以,他們害怕步入一個充滿機會和情感——小說中由意大利代表——的世界。但是,對他們來說,具有諷刺意義和不幸的是,他們必須涉足于那種現(xiàn)實世界中,以捍衛(wèi)自己的觀念。福斯特在這里暗示這種觀念是英格蘭的基石。隨后的戲劇性事件構成了小說的邏輯中心。住在索斯頓的人物在這場爭斗中輸給了意大利,在意大利的蒙泰里阿諾的爭論中就有此兆頭,計劃外的可能性成為英國人失敗的主導因素。例如,莉麗婭·赫里頓死于生產(chǎn),她的兒子死于車禍,這些偶然發(fā)生的事件都是故事的主要轉折點,它們挫傷了英國式的信心,暴露了英國的不足。他們在吉諾·卡里拉身上發(fā)現(xiàn)的那種無拘無束的本性以及他們從卡里拉身上所體驗到的那種情感沖動最終使這些涉足者們離開了這塊地方。如果說菲利普·赫里頓和艾博特小姐離開意大利時深感迷惑的話,他們同樣也獲得了一種新的嘗試性感覺,這種感覺對于成熟地認識現(xiàn)實很必要。福斯特這樣評論菲利普:“生活比他所設想的要偉大,但更不完美。他曾認為人需要勤奮與正直,但現(xiàn)在他明白,這一切所起的作用多么小?!比绻锾厝匀粵]有被改變過來,至少有兩個“天使”已經(jīng)墮入現(xiàn)實世界。在這個現(xiàn)實世界中,如果說他們沒有以前那種安全感的話,他們卻更顯得更有生氣和活力了。這就體現(xiàn)了福斯特的創(chuàng)作理念,沒有對比,怎能發(fā)現(xiàn)?有了發(fā)現(xiàn),及早糾正,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是一部諷刺社會風俗的悲喜劇。在這部小說中,福斯特再一次表明自己是以一種略帶嘲諷的眼光來觀察世界和人類現(xiàn)象的。他將兩種不同的文化并置以便發(fā)現(xiàn)其各自的長處與短處,焦點集中在道德的標準上。英國文化傳統(tǒng)中的因循守舊、故步自封和門第觀念與意大利文化中激情奔放、無拘無束的特質形成鮮明對比。然而正是有了這些對比,那些有覺悟的英國人才會進一步發(fā)現(xiàn)自身的不足,進而積極改變自己,找到正確的發(fā)展道路。
[1]Bradbury,Malcolm.The Modern British Novel 1878-2002[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5
[2]E M福斯特.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
[3]李建波.福斯特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4]陶家俊.文化身份的嬗變———E.M.福斯特小說和思想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5]苑輝.談《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發(fā)育不良的心靈”的主題[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2004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