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瑛,全永麗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簡稱《基礎》課)是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既追求思想政治理論傳授的系統(tǒng)性科學性,更以幫助同學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制觀為最終訴求。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的實現都需要以學生的內心認同和主動接受為前提。因此,讓學生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充分發(fā)揮學生積極性主動性是本門課程目標實現的應有之意。把學導式教學方法引入《基礎》課的教學,有助于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實現“導”與“學”的有機統(tǒng)一,從而對學生的理論認知和行為調整產生深刻而有實效的影響。
學導式教學是指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并通過教師相應指導而完成教學任務的教學方法[1]。自20世紀80年代提出以來,在我國的教學改革中得到廣泛關注和應用。它打破了傳統(tǒng)的教師 “注入”型教學方法,通過設問自學——質疑釋疑——教師精講——反思演練四個環(huán)節(jié)達到 “學導并進”的目的。本文基于學導式教學方法獨特的特點和成功經驗,對其在《基礎》課中的應用進行探究。
作為教學方法革新中的成功嘗試,學導式教學在理論和實踐上均有優(yōu)勢:在理論方面,是基于“雙主體”教學理念?!半p主體”教學理念突破了傳統(tǒng)的教師單主體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作為相對獨立的主體而存在,相互影響,互相促進,相互學習,共同進步[2]。學導式教學方法是對傳統(tǒng)教學方法弊端的修正,基于“雙主體”的教學理念,在不斷的反思、改進、總結中逐漸形成的,以激發(fā)學生興趣為主,側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是應時、應地的產物?!啊痘A》課教學是通過教與學統(tǒng)一過程的作用發(fā)揮來實現的。因此要求在教學中既要承認教學的教授主體性,又要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3]。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注重學生興趣的激發(fā),不但要善于設疑問難,也要善于激發(fā)學生的熱情,引起學生的興趣,誘發(fā)學生思考,而學導式教學恰恰符合這樣的理念,使其在理論上具有先進性和創(chuàng)新性。 在實踐方面,學導式教學是作為教學改革的新視角和新方法被推而廣之的,不但理念新穎,而且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擔任總攬全局的指導作用,把握整個課堂的命脈,以學生“學”為中心,以教師“導”為輔助。充分給予學生思考和討論空間,讓同學們在自我思考、自我歸納的基礎上與同伴相互討論,交流分享,并在老師的“導”中得以反思、歸納、確認、提升,內化科學理論,提高能力素質,體會學習樂趣,使課程本身具有的科學性、理論性、現實性和凝聚力、吸引力、征服力都最大程度地實現,這是教學價值實現的最佳途徑。
目前,《基礎》課仍然多采取“注入式”教學,習慣于老師把教材的知識,自己總結的經驗直接灌輸給學生,依然持續(xù)“教師中心論”,使整個課堂變成了老師的“個人獨白”。這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對《基礎》課的認知存在著很大問題?!痘A》課被大家扣上了“政治說教”、“枯燥、虛無、空洞”的帽子,既無法體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魅力,更無法滿足社會對其教育功能的期望,這也是這門課程缺乏實效性和感染力的重要原因。毋庸置疑,教學方法的單一和僵化是造成這種局面無可推脫的責任之一。學導式教學方法旨在通過教學方法的突破來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不強的現狀,讓《基礎》課變得通俗易懂,讓學生們從討厭到喜歡,從被動到主動,從懷疑到堅信,豐富教學模式、提升教學效果。
主體性原則主要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整個課堂的主體,要以學生為中心,而在教與學之間,又應該以“學”為中心,強調“學”在前“導”在后。在《基礎》課教學中,真正的動力來源于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自我完善的需要。大學生本身已經具有自我學習的能力,激發(fā)其對學習的興趣是至關重要的。學導式教學的實施中,應該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讓每個學習者首先感覺到自己是學習的主角,是“我要學”,激活其對學習的熱情和對知識的渴望,提高學生的自主性和靈活性 ,避免教師一直在“喂”的情況出現。
學導式教學強調的是有指導性的教學。強調學生的主體性,但是并不否認教師的作用,不能讓學生閉門造車,隨意想象發(fā)言,切忌走入學生肆意發(fā)揮而沒有重點的誤區(qū)。但是教師的講解也不是泛泛而談,而是有針對有目的的講解。從《基礎》課的教學目標來看,既強調知識體系的學習,更強調科學理論的內化,完善人格的形成、科學信仰的樹立,因此“指導”是不容忽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從教學目標出發(fā),以學生的主體認識和實踐作為側重點,掌控教學過程和教學內容,避免造成課堂混亂或者浪費時間而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更要避免學生因為理解偏差而導致的偏離教學方向。
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共性也不能忽視個性。對于相同的知識,每個學生的知識結構、生活背景、社會閱歷和學習能力的不同,所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也相應的有差別,所提的問題和困惑也大不相同。教師應仔細聆聽每一個學生的發(fā)言和討論,及時發(fā)現問題并給予恰當的講解,根據每個學生差異性的心理和性格,采取適當的方法,有時個別學生有不同看法或者是理解程度不夠,應耐心講解,避免某個學生出現理解偏差,造成教學的失誤。
學導式本身就具有很強的時代創(chuàng)新精神,突破傳統(tǒng)教學的“灌輸式”的藩籬。當今時代,科技快速發(fā)展,信息高速膨脹,全面發(fā)展的人才成為了大勢所趨。學導式教學重在開發(fā)智力,注重獨立自主的學習,培養(yǎng)自我完善的能力,強調聯系實踐和應用的能力,在課堂中給予學生充足的自信和良好的判斷能力,使學生在知識爆炸中也能游刃有余,才能真正地把理論運用到實際中去,不斷地在實踐中發(fā)展理論,在實踐中創(chuàng)新理論。
學導式教學法作為超越傳統(tǒng)教學思維和教學模式的方法改革,既具有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優(yōu)勢,又具有自我創(chuàng)新的特征,對于《基礎》課教學無疑具有推進作用?;趯W導式教學法的《基礎》教學設計可以分為四個環(huán)節(jié):設問自學——質疑釋疑——課堂精講——反思演練。
第一步,設問自學。在教師對教材深入了解之后,通過設置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等方式,引導學生去預習、閱讀和理解教材,從中發(fā)現困惑和疑難問題,這樣才能有利于更好地進行課堂的下一步,順利完成教學目標。但是在設疑自學中,老師不應局限于提出問題層面,應當有更多的形式,可以利用現實案例、音頻、視頻、圖片等配合講授,體現趣味性、科學性與思想性的統(tǒng)一。
以《基礎》課中第三章第二節(jié)“新時期的愛國主義”為例。教師首先要掌握此節(jié)的關鍵點,如“新時期”的特點是什么?新時期愛國主義思想認識上的幾個重大疑惑是什么等問題。當明確了教學重點之后,可以通過給同學們放映有關經濟全球化的短片,選取錢學森、鄧稼先的先進事跡編撰案例等方式,引發(fā)同學們的思考,激發(fā)同學們的興趣。鼓勵學生通過自己思考想到問題和困惑所在,自主提出問題,例如,現在我國進入了什么樣的新時期?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愛國主義是否已經過時?怎樣理解“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老師可就其問題的價值性給予篩選,以便下一個環(huán)節(jié)的順利進行。這樣導入課堂,既不會顯得無趣,也能使學生在沒有閱讀課本之前就有所思考,首先對所要學習的東西有一個初步的認知,只有在頭腦中形成一種認知之后才能更有興趣地去結合理論辨別真?zhèn)?,去偽存真,這樣既達到了此環(huán)節(jié)的教學目的,又不失趣味性。
第二步,質疑釋疑。在此過程中,教師充當一個輔助的角色,引導同學們進行質疑和相互釋疑,使學生在交流中能互相啟發(fā),明辨是非,充分鍛煉學生敏銳的思維能力和獨立的思考能力。在質疑和釋疑中,應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想法,不拘泥于課堂的傳統(tǒng)形式,可以分組自由討論。這樣,能真正從傳統(tǒng)的教師獨白,轉化成師生、生生之間的談話交流,營造一個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同學們抒發(fā)自己的觀點,聽聽來自各個階層不同的聲音,不僅有利于形成人文關懷的課堂,還能更有利于學生從認識中不斷地發(fā)現真理,掌握真理。
此環(huán)節(jié)主要是靠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教師應該盡量聽學生的聲音,聽學生自己的想法,不要聽到一點不同的不對的聲音,立即去辯駁,要給學生足夠的空間,這樣才能深入了解學生自己的思想和看法,才能更好地明確接下來課堂精講的側重點和同學們的真正需要。只有這樣,才能使一堂課,真正地做到了學生想聽什么,老師就講什么,這里的講當然不是亂講,而是根據本堂課的相關知識,講那些學生感興趣的,學生真正需要的。了解學生的需要,是講好一堂課的起點。
第三步,課堂精講。這是一堂課的重中之重。教師的把握至關重要,教師的主導性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應得以體現。學導式教學雖然強調學生自學過程,反對教師滔滔不絕的講說,但是并不意味著對學生放任自流,而是教師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個性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培養(yǎng)。在精講過程中一定把側重點放在上一環(huán)節(jié)同學爭議比較明顯和沒有解決的問題上進行深入講解。鼓勵學生不懂的立即提出,教師首先應對學生的想法予以充分尊重的基礎上,運用理論和實例相結合的方法給予正確的指導,在回答學生問題時,應采取辯證的思維,逐步引導,不應強行灌輸,理性步步引入,給學生一個清晰的、便于記憶的思路,使其擺脫思想誤區(qū),真正把理論理解透徹,不至于出現理論盲點,為學生以后的理論研究和學習生活帶來啟迪。
馬克思曾經說過:“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4]。就《基礎》課教學而言,所謂“徹底”就是要抓住課程的主要線索和核心,厘清邏輯順序,對難點問題講清、講透、講精,給學生以理性震撼和深入思考,只有通過教師精講,使科學概念和理論體系在學生頭腦中真正確立和認同,《基礎》課才是站在了科學的高度上。
第四步,反思演練。此環(huán)節(jié)是鞏固一堂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學導式教學重點在于開發(fā)學生的智力和應用的水平,打破傳統(tǒng)教學法的禁錮,使學生在信息化時代能做到收放自如。在反思演練環(huán)節(jié),方法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可以做一次模擬演練,或者對熱點問題進行分析討論等,增加靈活性和趣味性。例如,在講到《基礎》課第三章“領悟人生真諦 創(chuàng)造人生價值”時,就可以基于當時的熱點話題展開一場討論,“人為什么活著”,“人應當怎樣活著”,“人怎樣活著才有價值”等等,并讓學生談論一下應怎么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學導式教學法,是在不斷發(fā)展探索中逐步形成的理論體系,是經實踐檢驗過的科學的教學方法,具有著前瞻性和頑強的生命力。當今時代,競爭日趨激烈,對創(chuàng)新人才的需要日益迫切,而學導式教學致力于培養(yǎ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性、有活力的青年。總之,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能夠得到全方面的發(fā)展以及自我提升,成長為適應時代需求的、復合型的高素質人才,真正達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目標。
[1]張奇才.思想政治教學論[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114
[2]陳秉公.論《基礎課》教學的“雙主體”結構與“學導式”教學模式[J].學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2007,(7)
[3]石瑛,鄭曉艷.基于“雙主體”教學理念的“基礎”課體驗式教學模式探析[J].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10,(6)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