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笑
淺析《萬葉集》中大伴家持的桃李歌
李 笑
《萬葉集》是日本最古老的和歌集,其中有1420余首吟詠植物的和歌,而在中國頗受歡迎的春之代表桃李之歌卻少之又少。本文就大伴家持以桃李為主題所作的兩首和歌,從創(chuàng)作背景、中國式意境、虛實相生的創(chuàng)作手法等方面進行論述,在鑒賞桃李歌優(yōu)美意境的同時,分析中國詩歌對于日本和歌創(chuàng)作及審美方面的重大影響。
《萬葉集》;大伴家持;桃李歌;中國式意境
李笑/聊城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講師,碩士(山東聊城252000)。
《萬葉集》編成于8世紀中后期,是日本古代和歌的集大成之作,收錄了上至天皇貴族,下至士兵百姓的4500余首和歌,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古代日本絢麗多姿的美妙畫卷。其中詠及芳草花木的和歌共計1420余首,約占《萬葉集》總歌數(shù)的三分之一。
這些詠花歌中,有的直接贊嘆花之嬌艷,抒發(fā)憐愛之情;有的借詠花寄歌人眷戀之情,可謂多姿多彩。歌人們所詠之花,涉及70余種,其中有的花被眾相爭詠,有的則備受冷落。例如在中國備受關(guān)注的春花桃李,卻不入萬葉歌人之眼,堂堂《萬葉集》中詠桃花歌竟然只有寥寥幾首,詠李花歌更是只有一首。
大伴家持是萬葉后期的著名歌人,同時也是《萬葉集》的編者。在他所詠的和歌中,以花為題材的作品數(shù)量眾多,且所詠的花種類豐富,各具特色。例如當(dāng)時盛行的柑橘之歌,家持所詠的就有70首之多,占全集的將近三分之一。關(guān)于紅瞿麥的和歌有26首,占全集的將近半數(shù)。值得關(guān)注的是,在各種花朵爭妍斗艷的空前盛況中,大伴家持卻將注意力轉(zhuǎn)向默默無聞的桃李,創(chuàng)作了第一首以桃花李花為對象的和歌。
據(jù)推測,《萬葉集》的最后四卷是大伴家持以歌日記的形式進行的和歌創(chuàng)作。下面的這兩首桃李歌,是第19卷的冒頭歌。
天平勝寶二年三月一日暮,于春苑遙望桃李之花作歌二首
春の園 紅にほふ 桃の花 下照る道に 出で立つ娘子(4139)
我が園の 李の花か 庭に散る はだれのいまだ殘りたるかも(4140)
和歌意思如下:
春苑嬌顏色,灼灼桃花紅;少女立樹下,窈窕映和風(fēng)。
豈亦吾園李,飛英滿地馨;抑還輕雪灑,斑駁剩中庭。
題詞中提到的天平勝寶二年相當(dāng)于公元750年,正是家持就任越中國守的時期。正如題詞中所述,作者在院中眺望桃花和李花,各作和歌一首。同為春季之花,李花比桃花的花期要稍微遲些,因此同時以此兩種花為題材作和歌的例子少之又少。這首和歌巧妙地把艷紅的桃花與雪白的李花聯(lián)系在一起,鮮艷耀眼的桃紅和柔和冰冷的純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給人以視覺上的強烈沖擊,過目不忘。
在那個畏懼自然的年代,泛神論被廣為接受,人們將植物視為神靈,相信植物擁有靈力,甚至將植物作為自然神來崇拜,期待借此靈力可以有幸福的生活和未來。但是這種樸素的自然觀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自然而然地開始逐步消逝,大伴家持正處于這一過渡時期。大自然隔離于人們的實際生活之外,為人們展示出多姿多彩的美的畫卷。這種美對人類來說是無上的享受,具有很大的魅力和親和力,與自然站在不同立場的人們第一次感受并深深體會到接近自然的親近感。著眼于此的家持展開自由想象的翅膀任意翱翔,深入那個美的世界,由此得出的凝視自然,進而觀察自然、體會自然的心情和眼光,是產(chǎn)生這兩首桃李和歌的重要因素。
第一首桃花歌并未從主觀角度直接描寫桃花如何繁花似錦,而是客觀描寫了立于桃花映照下的小路上的美少女形象。為少女曼妙的姿態(tài)所吸引的作者不能抑制心中油然而生的感動,自然而貼切地把主客觀景象融合于一首和歌當(dāng)中。因此家持描寫自然景色的和歌被評價為主客體渾然一體。
李花歌描寫了李花盛開的庭院美景。是我家花園的李花散落庭院呢,還是殘雪未消呢?以此種設(shè)問的形式表現(xiàn)了李花散落滿園正如同白雪覆蓋一地一樣,是無比美麗的景色。這種手法,疑似模仿了第五卷大伴旅人的“わが苑に梅の花散るひさかたの天より雪の流れ來るかも (822)”(我園梅花亂飄落,猶如天上流雪來)這首和歌。但是,家持并沒有以當(dāng)時十分盛行的梅花為主題,而是著眼于之前和歌所未曾涉及的李花,將那青白色的花與春季的殘雪相比較從而表現(xiàn)美麗景色,富于創(chuàng)意,且清新自然。
如前文所言,《萬葉集》中的詠花歌數(shù)量眾多,但描寫桃花和李花和歌卻少之又少。事實上縱觀整個《萬葉集》,以“桃”為主題的和歌僅限于果實的桃子。歌頌艷麗桃花最為光輝燦爛的,莫過于家持這首詠桃花了。同時,大伴家持的這首和歌也是《萬葉集》中第一首詠誦桃花之美的和歌。
桃原產(chǎn)自中國,古代便已傳至日本,在日本神話《古事記》一書當(dāng)中,似乎接受了中國古代民俗思想中桃子可以驅(qū)除邪氣的說法。李子也同樣產(chǎn)自中國,古時候傳到日本,在《日本書紀》中有這樣的記載:“推古帝二十四年正月桃李實,同三十四年正月桃李華,舒明帝十年九月桃李華”。因此可以推測李子早在萬葉時代之前早已傳入日本。
正因為原產(chǎn)自中國,在中國以桃李為代表的春季之花是最有代表性的,是詩人們的最愛,因此詠誦桃李的詩數(shù)不勝數(shù),“桃李”作為春天的象征常見于中國各代詩文中。《史記》中便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句。唐代劉禹錫的《楊柳枝詞》中寫道“桃紅李白皆夸好,須得垂楊相發(fā)揮”;唐代駱賓王《艷情代郭氏答盧照鄰》中有“柳葉園花處處新,洛陽桃李應(yīng)芳春”一句。另外,萬葉和歌作家們所喜愛的書籍《藝文類聚》中,也有“南國有佳人,容貌若桃李”,“金谷萬株連綺甕,梅花隱處隱嬌鶯。桃李佳人欲相照,摘蕊牽花來并笑”等詩句。而在我國如此普遍的春季之花,卻甚少出現(xiàn)在萬葉歌人吟詠之列,就連山茶、杜鵑也排在桃李之前。據(jù)說正是因為桃李果樹由中國傳入日本,極為珍稀,只有少數(shù)貴族私邸才得見,并不受廣泛青睞,因此吟詠桃李的和歌在日本不像中國那么多。以上所舉的詩句無疑給予了家持不少靈感,所詠的桃李歌之意境也確有相通之處,可見和歌借鑒中國古代詩歌的傳統(tǒng)由來已久。
第一首桃花歌,正如契沖在《代匠記》中指出,借鑒了中國文學(xué)的詩歌境界,采取了樹下美人的構(gòu)圖,在此基礎(chǔ)上添加了繪畫色彩,并配以妖艷色彩,構(gòu)筑了唯美的詩歌世界。此和歌作為大伴家持的代表作,充滿了中國文學(xué)的情趣,且值得回味。
根據(jù)伊藤氏的評價,與桃花歌的情景相似的是正倉院寶物之一的“鳥毛立女屏風(fēng)”,人們自然而然地聯(lián)想到其中面頰豐盈的美女,即樹下美人。另外還能想到《毛詩》周南中“桃夭”一節(jié)“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這兩首和歌所描寫的桃李盛開與樹下美人究竟是現(xiàn)實中的景色,還是基于家持的幻想,一直以來爭論不斷。尾山篤二郎在《大伴家持研究》中論述道:“這就像是在鳥毛立女的屏風(fēng)畫上看到的那種繪畫和歌。并非是真正看到了那里站著的美女,而是描繪了那里站立著美女這種個人空想?!敝形鬟M在《家持的幻覺》當(dāng)中也認為這是空想的產(chǎn)物,而桃李則是實景。與此相反,橫井博在《家持的藝境》中指出,此和歌的背景有刻意迎合中國式情趣之嫌,對這首歌是基于實景的桃李提出質(zhì)疑。這首和歌詠于三月份,在當(dāng)時越中地區(qū)的氣候中,桃李、甚至是櫻花、椿樹是否開花尚無定論。
和歌中的三月一日實際上相當(dāng)于陽歷的四月十一日,而桃花在當(dāng)時何時開放,我們不得而知,但根據(jù)近幾年的記錄,一般是在四月十三日左右。在積雪皚皚的北國越中,三月份似乎很難看到桃李滿園的景色。李花的開放時間與桃花接近或者比桃花略遲,因此很難想象四月十一日李花散落鋪滿庭院的情景。因此更有可能的情況便是,和歌中的桃李是受中國詩歌的影響,在家持的幻想世界中開放的花朵,桃樹下出現(xiàn)的佳人也是幻想中的人物。盡管如此,幾分虛構(gòu)反而讓這無盡的美搖曳生姿。由此,伊藤氏認為這首作品的魅力之處絕不僅限于探討是否為實景,而且,短歌中設(shè)置的似雪的李花這種風(fēng)景,也并非越中鄉(xiāng)間的景色。雖說作為表現(xiàn)素材出現(xiàn)了越中鄉(xiāng)間的景象,而實際描繪的世界則是充滿詩意的“雅的世界”——都城奈良的風(fēng)景。這首歌中,家持透過越中的風(fēng)景做夢似的看到了都城奈良,在這詩的感性下面隱藏著的則是他那濃厚的思鄉(xiāng)情結(jié)。
另一方面,有人認為這是作者將親眼所見的景色寫實記錄了下來。春苑中紅顏嬌嫩的桃花映照下泛著紅光的小路,如花女子站立其中是何其快樂的一件事啊。如此考慮,樹下美人圖的優(yōu)雅如畫一般。題詞中“眺矚”一詞也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實物。懷疑李花是否為實景時,考慮到以殘雪的形式來描寫李花,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強調(diào)李花更加夢幻的巧妙表達。
正如評論家所說:“這兩首如欣賞畫作一般美麗的和歌,與家持之前的作品不同,其中有著艷麗的內(nèi)容,顯示了歌風(fēng)的變化?!绷硗猓@兩首和歌雖非剛勁有力,卻顯示了家持之前作品中稀有的絢爛歌風(fēng)。由此可見,大伴家持是對于春天格外敏感的歌人,所以才能完成鮮艷桃花、美麗少女的優(yōu)美構(gòu)圖,并創(chuàng)作出巧妙表現(xiàn)自己的思鄉(xiāng)、幻想的春愁歌。 另外,兩首和歌綜合在一起欣賞更加富于美感。桃花與少女絢爛的美令人眼前一亮,定睛一看,映入眼中的則是鋪滿一地的李花落英。正如為北國土地點綴上斑斑雪白的春雪一樣,剛剛降落便消逝得無影無蹤,桃花的華麗與李花的清新正好形成鮮明對照。對于美麗華貴的花朵,家持的熱愛自不必言,而這種清寂、清明的景色所具有的獨特魅力也感染著家持的內(nèi)心,自此生根發(fā)芽,被自然的寂寥所淹沒的家持的自然觀在此時早已顯現(xiàn)。
以這兩首和歌為開端,之后的12首和歌,雖然說不上是連續(xù)性的作品,但都以花鳥為主題展開,稱得上是統(tǒng)一體系下的獨詠歌,自成一體。家持著眼于與中國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的題材“桃李”“櫻花”,由此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作品,詠唱出了一番內(nèi)含中國文學(xué)與和歌文學(xué)雙重趣味的“天平倭歌”的新世界,創(chuàng)作出了題材更為廣泛新穎的和歌作品。
[1]『萬葉集』.角川ソフィア文庫92,平成13年
[2]尾山篤二郎.『大伴家持の研究』.平凡社,昭和31年
[3]中西進.「くれなゐ―家持の幻覚」『萬葉史の研究』.桜楓社,昭和43年
[4]橫井博.「家持の蕓境」.『萬葉』39.昭和 36年 5月
[5]佐々木信綱.『大伴旅人 大伴家持―歴代歌人研究―』.厚生閣,昭和14年5月
[6]小野寛.『孤愁の人 大伴家持』.新典社,1988
[7]伊藤博.『萬葉集釈注 十』.集英社,1998
[8]中西進.萬葉集與中國文化 [M].劉雨珍,勾艷軍譯,中華書局,2007
[9]羅興典.《萬葉集》中的詠花歌[J].日語學(xué)習(xí)與研究,1992(2)
I106
A
1671-6531(2013)22-0041-02
何 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