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雁,王則遠
(1.哈爾濱醫(yī)科大學大慶校區(qū),黑龍江 大慶 163319;2.齊齊哈爾大學文學與歷史文化學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6)
中國古代文藝理論中,言意關系的理論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先秦時期,言與意的關系就開始成為哲學探討的重要理論問題。中國古代的文藝理論和魏晉玄學中討論此問題最為激烈。先秦哲學家們對于言與意關系的討論,認識到言與意的矛盾性,對于這一對矛盾體的辯證論述,究其原因是有著一定的創(chuàng)作指導意義的。這些論辯理論對中國古代的文學、戲曲、繪畫、音樂領域的創(chuàng)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言意理論中,“言”,指的是人類的語言,在文字出現(xiàn)之后還要包括文字,具體指的是言辭、概念、論說、著作等,是人們進行溝通的各種表達符號,人類重要的交流溝通工具,人類思維過程的體現(xiàn)和傳播媒介?!耙狻保侨祟愅ㄟ^符號形式傳遞和交流的精神內容,人類對外界認識并由此產生人的精神、體驗、理解、情感等心理感受。語言和意義是文學不可缺少的兩個重要因素,文學的語言和意義構成了文學理論本身,是文學的支柱,促進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語言和意義的關系是作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必須使用的兩個方面,對于這兩個矛盾體應用的自如程度,作品是否能夠得到欣賞者的贊同,都與語言和意義的表現(xiàn)有一定程度的關系。
言作為交流溝通的工具,使用最初目的是表情達意,這也是理論家們一直在研究和探索的方向。言作為表達意的主要方式,應該在達意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先秦,《墨子·經(jīng)說上》中有所謂“執(zhí)所言而意得見,心之辯也。”肯定通過一定的“言”,人們就可以了解和把握一定的“意”,肯定了“言”可以表“意”。《呂氏春秋·審應覽·離謂》中也說:“言者,以諭意也。言意相離,兇也?!薄把浴钡淖饔镁褪潜磉_“意”的,如果言不能表意,就失掉了它的工具性。這些都是主張言盡意的觀點,但主要的還是集中在孔子、孟子和莊子的言論中。
孔子一直追求著言盡意的目標,重視語言的教化和傳授功能。子曰:“辭達而已矣”(《論語·陽貨》),孔子認為語言必須要“辭達”,這是對語言的肯定,語言表達人們思想、意志,通常為“言為心聲”,從語言中看到人的思想。語言中必定表達人的思想情感,這種語言,孔子提倡為質樸的,不是浮夸的,言是表意的需要,意為主,言是工具。達到此目的,孔子就是借助語言來表達思想,把自己的思想、知識傳授給學生。這個觀點影響著后世對這個問題的研究。重點在于突出了語言的表意作用和語言的功能。
孟子的觀點與孔子的相似,孟子在《孟子·盡心下》中提到:“言盡而旨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帶而道存焉。”[1]在這里孟子主張,君子的言論平實普通但卻能說明深刻的道理,言盡道理也顯現(xiàn)出來,這是語言必須具備的功能,表達意義的功能。孟子的觀點提倡的是語言的表意功能。
莊子的觀點也承認語言的表意功能?!肚f子·天道》中說:“世之所貴道者,書也。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盵2]世人所注重的“道”,在書籍中,書籍不過是語言,語言自有它可貴之處。語言所可貴的是它表現(xiàn)出的意義,意義自有它指向之處。在這里明確指出了語言的表意作用。閱讀者在閱讀時并非在于欣賞語言的魅力,而是追求意義,探求作者在作品中所展現(xiàn)的思想道德。莊子的“得意忘言”論從另一個方面看來是強調語言的表意作用,語言的表達主要在于“意”,理解了“意”之后,用什么樣的語言表達已經(jīng)不重要了。這里并不是否定語言的無用,主要強調的是閱讀的重點在于意義。
“言盡意”理論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了擴展,以西晉歐陽建為代表的言盡意派對“言不盡意”觀點進行了批判,主要針對玄學中的唯心主義論斷,主張言可盡意,從名和物、言和理出發(fā),主張“言”盡“意”。
歐陽建在《言盡意論》中表達了他的“言盡意”觀點,從開頭對言不盡意進行了批判?!疤旌窝栽??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3]是當時那些主張語言對事物無用者的論據(jù)。歐陽建對此是很清楚的,也針對此觀點進行反駁,所以他一開始就引出論敵的論據(jù),并由此指出,若如你等所言,那么為什么古今圣賢還要不停地務于正名和不能去言呢?四時的運行,百物的產生,不因為人們的言論而改變其本質規(guī)律,事物早于名稱而存在。他首先批駁了唯心主義的論點,奠定了唯物主義哲學觀點。接著文章的后一部分則完全是就此問題展開的回答。名與物、言和理雖然一直是矛盾的,但是,從古至今,還是用言來闡述道理。他認為,名和言作為人對客觀事物本身的認識過程,需要人們通過表達客觀事物的符號來表達出來,因此,語言是有表意功能的。言可以明理,名可以稱物。
唐代杜牧延續(xù)了“言盡意”的觀點并加以開拓。提出“以意為主,文以傳意”的觀點,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言意關系上主張“以意為主”,應該是“辭愈樸而文愈高”。杜牧的言意理論觀點集中在《答莊充書》一文中,他說“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是以意全勝者,辭愈樸而文愈高,意不勝者,辭愈華而文愈鄙。是意能遣辭,辭不能成意,大抵為文之旨如此?!盵4]在這里“意”是文章的思想內容,“辭”是文章的語言,提出了“意”的重要作用,如何實現(xiàn)“意”的重要作用,必須用“言”來完成,詩人的言辭是表現(xiàn)詩人創(chuàng)作意圖的主要途徑,文章要以“意”為主,“辭彩章句”是手段,辭可以看成是“言”,意與言的關系是文章要以立意為先,以意取勝,有了意而后文采辭句才能圍繞意選擇。這也是言盡意的表現(xiàn)。意是作品中體現(xiàn)作家觀點傾向的具體內容,它是與一定的“象”連結在一起的。表現(xiàn)作家創(chuàng)作的個性,所以是以“氣”為輔。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杜牧還主張“辭愈樸而文愈高”,從接受者的角度來談言辭是華麗的。言辭要樸素,過多的晦澀、華麗的詞語在表意中是不能達到目的的,這點從“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觀點看來是片面的,“辭樸”與“文高”的關系有些片面,在意境創(chuàng)造中需要的語言并不一定是“樸”的,華麗的語言在創(chuàng)造意境中是有作用的。
杜牧的“以意為主”觀點,從言意關系運用到文學創(chuàng)作中分析,創(chuàng)作注重文章的思想內容,表現(xiàn)文章思想內容的只有“辭”,肯定了語言的表達作用,語言在表意過程中的重要性,因此是“言盡意”理論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理論基礎,從一個方面肯定了語言表意作用,這種觀點是正確的。針對當時不良的文風起到了扭轉的作用,在文學創(chuàng)作史上有一定的貢獻。
“言盡意”理論對文學創(chuàng)作有著深遠的影響,結合唐詩的創(chuàng)作,分析“言盡意”理論在創(chuàng)作中的表現(xiàn)。詩歌是一種語言藝術形式,它用凝練的語言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一首五言絕句,體會詩人的創(chuàng)作意圖、領會詩人的思想感情都要從這20個字入手,去體會20字中的表層和深層的含義。詩歌對語言的變形,在語音方面是建立格律以造成的音樂美;改變詞性、省略句子成分等,這些變形打破了語言的容量,取得了多義性的效果。在表意上說,要用最少的字來表達盡可能豐富的思想感情。語言表意性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標題是一首詩的開端,也是區(qū)分詩歌重要的標志。詩人在創(chuàng)作詩歌的時候用題目表示這首詩歌的內容、主題。題目分為以下幾種:第一,表示詩歌內容。唐代的山水田園詩歌數(shù)量較多,由于相對安逸的生活,詩人們把目光放在了歌詠自然景物方面,當然有的詩歌是借助自然景物抒發(fā)感情,對自然景物的描寫類的詩歌題目常用到直接表示詩歌的內容這種寫作手法。這種寫法直接、明確表示出詩歌所描寫內容,但對于抒發(fā)作者的情感方面沒有提到,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細細體會。如王勃《山中》,王之渙《登鸛雀樓》,孟浩然《過故人莊》、《春曉》,李白《靜夜思》,王維《山居秋暝》等詩歌。第二,贈別詩。唐代的贈別詩較以往朝代數(shù)量增多,在唐代的相對安穩(wěn)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中,詩人們往往訪遍友人,一起游山玩水、飲酒作詩、互贈詩歌、分別贈詩,這些都是贈別詩數(shù)量增多的原因。題目中有“送”、“贈”、“別”字為開頭的詩歌是贈別詩的特征。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王維《送元二使安西》、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李白《贈汪倫》等詩歌都是贈別詩的代表。從題目中讀者便可以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和創(chuàng)作背景,為分析詩歌內容提供的參考。第三,揭示主題。在題目中揭示出詩歌主題這種寫法并不常見。詩歌在有限的字數(shù)中提供給讀者無窮的想象,要依靠讀者的自身條件去領悟的,并不能在有限的字數(shù)中體現(xiàn)出主題的。因此用題目揭示主題并不是深入、透徹的反映,只是根據(jù)題目有所指向,如所指的“愁”,沒有具體指出哪種愁思。
詩歌中的景物描寫在詩作中占了重要的比重,由于受到《詩經(jīng)》中“興”的影響,借助景物抒發(fā)情感,詩歌的簡短的句子,凝練的詞語,在對景物的描寫上不拘泥于長句,透過個別的字詞,對景物的寫照仿佛讓人歷歷在目,詩人用意的深遠也要依靠具體的景物描寫字詞來完成,因此“言盡意”中的具體真實可感的物象要由語言抒發(fā)。如孟浩然的《春曉》中“鳥的鳴叫聲”、“風雨聲”、“花落”都是自然事物的描寫,在日常生活中具體的可感的形象,詩人把他們用在了詩歌中,讀者通過這些真實的物象去體會詩人想要表達的深層含義,在這個層面上講,“言盡意”,看到了“風雨聲”三個字,自然聯(lián)想到了在風雨交加的夜晚,而不會想象成為其他的景物。王維《山居秋暝》中40個字,寫了鄉(xiāng)間秋季的美麗景致,閑居的怡然自得。而這種體驗正是在每一個字中所體現(xiàn)的,“空山”、“新雨”、“秋”、“明月”、“清泉”,語言描繪出一幅愜意的山水畫,讀者在閱讀時頭腦中出現(xiàn)了這樣一幅畫,是言可以表達意義的體現(xiàn)。
詩歌可以根據(jù)曲來唱或者吟誦,類似于今天的歌詞,要求字句精練,通過有限的字詞反映出無限的意境,需要詩人有很強的文字功底,需要煉字、煉句。要有“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精神。透過這一個字、一個句,獲得詩歌意境最高的審美感受。詩歌還要符合韻律、對仗等一些要求,滿足這些要求,還必須符合詩歌內容的需要,這更是對詩人創(chuàng)作的考驗。王維《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在“人悠閑地看著桂花飄落,寧靜的夜色里春山悄然無聲”這個意境中,“閑”字,有悠閑地看著,而沒有說“人看桂花落”,“閑”字與“看”字,一個表示悠然的狀態(tài),一個只是一個動詞,毫無美感可言。表達同一個意思可以用很多字或詞來表示,但是哪一個是最恰當、貼切的,這就需要詩人在創(chuàng)作中反復地推敲和琢磨,“一字之師”就是這個道理最好的體現(xiàn)。無論字句怎樣精練,讀者在欣賞時,通過這個字、這句話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含義,在此基礎上,語言的表意功能又一次的體現(xiàn)。在語言能夠表達意義的這一層面上說明了“言盡意”。
“言盡意”理論,從語言的表意功能上看,體現(xiàn)了孔子的“辭達”觀點,肯定了語言的表意作用,通過語言手段抒發(fā)情感、揭示作家表達的思想情感。這一功能是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否認,離開了“言”,“意”將不存在。言意理論對中國唐詩的繁榮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
[1]浙江書局.二十二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浙江書局.二十二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唐]歐陽洵.藝文類聚(人部三·言語)[M].北京:中華書局,1965.
[4]郁沅,張明高.隋唐五代文論選[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