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華陽國志譯注》“原文”移錄失誤例析

2013-08-15 00:42:55
文教資料 2013年33期
關(guān)鍵詞:廣漢方括號遺漏

楊 華

(西華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四川 南充 637009)

《華陽國志譯注》(以下簡稱《譯注》)是西晉常璩所著《華陽國志》的第一個全譯本,其“后記”稱:“本書原文以任乃強先生校注本為準,個別地方參考劉琳先生校注本?!比螘捣斌w字排版,其校記以單行小字夾注于《華陽國志》原文之中,文中增刪內(nèi)容眾多,刪除的以魚尾括號【】表示,增補的以下加▲符號表示?!蹲g注》改用簡體字排版,刪除內(nèi)容仍以【】表示,增補內(nèi)容則改用方括號。這樣繁復(fù)的形式稍不留意就會造成移錄的失誤,而《譯注》在這方面的失誤確實相當(dāng)突出。下面試從文字的訛誤、符號的錯誤和綜合性失誤三個方面,對其略做討論。

一、文字的訛誤

《譯注》在移錄原文時存在“訛”、“脫”、“衍”、“倒”、“移”等幾種情況,尤以前三種為多,分別舉例如下:

(一)訛,即文字錯誤。

多因形近而致誤,也有因音同音近、繁簡字轉(zhuǎn)換或其他原因而致誤的情況。

1.因形近而致誤

如《南中志》“民夷困餓,米一斛千錢”,“后米一斛八錢”154,①兩“斛”字,劉書作“斗”,任書雖于校記中說各本有作“升”、“斗”、“斛”等不同情況,然正文取“斗”之俗體(字作左豆右斗),《譯注》將其誤識為與之形近的“斛”字。

《大同志》“汶山守兵呂【臣】[臣]等殺其督將以叛”309,前“臣”字本作“匡”,體現(xiàn)出任書對舊本異文的取舍,《譯注》誤“匡”為“臣”后,讓人不明所以。

《先賢士女總贊論》“師亡,身病,齋棺赴之”429,“齋”本作“齎”,為“赍”的繁體,其形與“齋”之繁體“齋”相近,《譯注》誤識。觀其注釋“齋:古人在祭祀或舉行其他典禮前清心寡欲,凈身潔食,以示莊敬”,譯文“老師去世,他自己帶著病,還潔身帶著棺材去老師家辦理喪事”,可知其誤并非偶然。實則“赍”為攜帶,“赍棺”即攜帶棺材,何來潔身之說?

《廣漢士女》“載小石,【活】[沈]之”500,“活”本作“治”,任書以為此當(dāng)作“沈”,故刪改之,《譯注》誤“治”為形近之“活”(按“沈”字,簡體排版時一般作“沉”)。

此外,《南中志》“東南有盤町山”196,“盤”當(dāng)作“盢”。 《劉后主志》“景升、季王父子”288,“王”當(dāng)作“玉”。 《李特雄期壽勢志》“[晉]監(jiān)軍毋丘奧退保宜都”377,“毋”當(dāng)作“毌”。 《先賢士女總贊論》“汜鄉(xiāng)忠貞”,“封汜鄉(xiāng)侯”405,二 “汜”字并當(dāng)作“氾”;“鄉(xiāng)人冷豐赍酒侯之”415,“侯”當(dāng)作“候”?!稄V漢士女》“茂夢坐【太極】[太]殿[極]上”466,后“太”字當(dāng)作“大”。

2.因音近音同而致誤

此類錯誤較少。如 《先賢士女總贊論》“二姚顯靈”444,“顯”當(dāng)作“見”(“現(xiàn)”之古字)。 《廣漢士女》“趙旗,字子鸞”503,“旗”當(dāng)作“旂”。 《序志》“蒙蒙后主”666,“蒙蒙”當(dāng)作“濛濛”。

3.因繁簡字轉(zhuǎn)換而致誤

如《南中志》“皆著勛烈”174,“著”當(dāng)作“著”。 “著勛烈”即以功業(yè)著稱,在此意義上,“著”不能簡化為“著”。《后賢志》“祗慎著聞”617,“博學(xué)著聞”623,二“著”字同誤。

《劉先主志》“北海孫干”237,“干”當(dāng)作“乾”。 古書中“乾”讀qián時不簡化。孫乾字公佑,其字與“干”無關(guān),此當(dāng)作“乾”。 《李特雄期壽勢志》“李奕從兄干”381,《廣漢士女》“汝南太守梁干”,“天子以干梁冀叔父”509,諸“干”字同誤。

《后賢志》“于戲”631,“于”為“於”之誤。 “於戲”表感嘆,字或作“嗚呼”。在這一意義上,“於”不能簡化。

另外,因為任書為繁體排版,原本有區(qū)別的字形在簡體字中已經(jīng)混同,致使《譯注》中出現(xiàn)了一些容易讓人莫名其妙的現(xiàn)象。如《蜀志》“以行舟【船】船”92,《先賢士女總贊論》“牧【后】[后]寤機”417,《后賢志》“通星[歷]歷”600,任書前“船”作“舩”,前“后”字作“後”,前“歷”字作“歷”,后“歷”字作“曆”。從將繁體文本轉(zhuǎn)換為規(guī)范簡體字的角度來說,《譯注》的處理方式并無問題,但容易讓讀者感到困惑?!蹲g注》的原文雖以任書為主,然亦有參考劉書之處。上述句子若依劉書作“以行舟船”、“牧后寤機”、“通星歷”,顯然要清楚得多。

4.因其他原因而致誤

如《劉后主志》“上計斷魏軍后道,中計與魏軍持久”276,本為“上計斷其后道,中計與之持久”;《后賢志》“晉統(tǒng)一后”604本為“大同后”,此二例系將譯文誤作正文。而《漢中士女》“趙瑤,字符珪”539,“程苞,字符道”547,二“符”字并為“元”之誤。

(二)脫,即文字有脫漏。

如《蜀志》“不知【饑】饉”92,原作“不知飢饉”,任書以為“飢”、“饑”意義有別,此處當(dāng)作“饑”,因而刪“飢”改“饑”。 《譯注》脫去后一“饑”字,造成句子的不完整。實際上,漢字簡化后,“飢”、“饑”統(tǒng)一用“饑”這個字形,無須進行區(qū)分。 劉書徑作“不知饑饉”,這種處理是恰當(dāng)?shù)?,可從之?/p>

又如《漢中志》“梓【橦】[潼]郡治”68,“潼”后脫“縣”字?!妒裰尽贰皷|過資中”93,“東”后脫“流”字;“林翁訓(xùn)誥玄遠”97,“翁”后脫“孺”字;“西接涼州【酒泉】[羌]”122,方括號中,“羌”前脫“生”字。 《南中志》“既感邛竹,又蒟醬”147,“又”后脫“甘”字;“因名曰元隆”186后脫“猶漢言【陪】[倍]坐也”一句。 《李特雄期壽勢傳》“蜀土無獠,是始從山出”389-390,“是”前脫“至”字。 《廣漢士女》“渙【懇】[愍],告郡縣”518,方括號中,“愍”后脫“之”字。 《后賢志》“有屠牽豬過隨門”600,“有”前脫“嘗”字。

此外,任書以為當(dāng)刪之處并不直接刪去,而是以“【】”注明,以存原貌。《譯注》亦仿此例,但實際排版中卻有不少徑刪之處,雖不妨害文意的理解,但與全書體例不合,亦屬脫文之類,此不贅舉。

(三)衍,即文字誤增。

如《蜀志》“叢帝生了盧帝”84,衍“了”字;“被殺死于白鹿山”88,衍“被殺”二字;“舊屬縣八,有六戶二十五萬”122,衍“有六”二字。 同卷“民欲其火【先】[光],先以家火投之”107,此句劉書作“民欲其火,先以家火投之”,而任書以為“先”乃“光”之誤,故刪“先”補“光”。 《譯注》譯文作“老百姓想要取火,先用家里的炭火投進去”,則是選用的劉的說法。而正文兩存之,讓人不知所云。 若按譯文,則“【先】[光]”為衍文;若按任說,則后一“先”字衍。

又如《南中志》“又有罽、旄、帛、迭、水精靃”190,衍“靃”字(另,“迭”為“疊”之誤)。 《劉先主志》“士大夫各歸歸【其】(求)主”255,衍一“歸”字;“先主將東征孫權(quán)”257,衍“孫權(quán)”二字;“冬天十月”260,衍“天”字。 《劉后主志》“建興三年春”268,衍“建興”二字;“建興七年春,丞相亮遣護軍陳式攻武都郡、陰平郡”273,衍“建興”及二“郡”字;“劉后主立皇后張氏”281,衍“劉后主”三字;“率軍自成都赴漢中抵御魏軍”285衍“抵御魏軍”四字;“延熙十九年”294,衍“延熙”二字。 《大同志》“三府文武與巴東太守、官吏共囚重及妻子”353,衍“官”字?!断荣t士女總贊論》“又上《甘泉賦》、《洞簫賦》”410,衍前一“賦”字;“漢以火德稱王”431,衍“稱”字;“去郡數(shù)年,以為廣漢太守”436,衍“太守”二字。 《后賢志》“【崇】[宗]宗武陵太守”592,衍括號外之“宗”字?!缎蛑尽贰斑x賢與能,人遠乎哉。后語終”669,“后語終”三字,劉任二書俱無。任校記謂“何、王本此下空兩格,有‘后語終’三字”,蓋本為前人之注,《譯注》衍入正文。

(四)倒,即相鄰二字位置顛倒。

《漢中士女》“楊敬雪讎”,“楊敬,涪郭孟妻”,“楊敬涕泣”,“楊敬以大杖打殺盛”577,諸“楊敬”本皆作“敬楊”。 《華陽國志》中女性稱謂常有名前姓后者,如《先賢士女總贊》中的敬司、助陳、元常、靡常、紀常、貢羅,《廣漢士女》中的“進楊”等,此處的“敬楊”亦不例外,《譯注》誤倒。

(五)移,即多字的錯位。

《南中志》“后西南夷數(shù)反,發(fā)運役,責(zé)甚多,相如知其不易也。乃假巴、蜀之地以諷帝,且以宣指使于百姓”147此三十六字,本在本段后文的“往喻義,皆聽命”之后,錯移至此(另,句中“責(zé)”為“費”之誤,“地”為“論”之誤)。

二、符號的錯誤

有刪除號誤作增補號、增補號誤作刪除號、刪除號遺漏、增補號遺漏、增補號誤植等幾種情況。

刪除號誤作增補號的,如《南中志》“[是歲,咸和八年也。 ]”173《大同志》“共表巴郡太守張羅[字景治]行三府事”353兩句中的增補號,劉任二書皆為刪除號?!逗筚t志》“[五公][司空何武司空趙戒太尉趙謙司徒趙溫司空張皓]”652二十二字,劉書雖未在正文中使用刪除號,但在注釋中闡明非原文所有,任書則加刪除號,《譯注》亦誤作增補號。

又如《蜀志》“[南安、武陽皆出名茶,多陂池]”117十一字各本皆有,劉書仍之,任書以為“系常氏自注語。原當(dāng)是雙行小字,不害正文。茲加括弧”。任書所加為圓括號,《譯注》改為方括號,而《譯注》中這一符號皆表增補之義。這樣任書所謂應(yīng)從正文中剔除的十一字,成了原文無而應(yīng)補入正文的十一字,實為謬誤。此或從任書增加刪除號,或從劉書去除方括號。

此外,《蜀志》“[而]多冰寒”,“[故]夷人冬則避寒入蜀”122;《南中志》“編發(fā)、[左衽],隨畜遷徙”144;《劉后主志》“降魏,魏必裂土封 [后主]”300;《大同志》“[流以特、蕩死而岱、阜并至],恐懼”341;《李特雄期壽勢志》“又別遣任回子調(diào)由越巂[入]”371,“并[誅]班母羅”377;《廣漢士女》“后為太守孫寶、蔡茂、[祋諷]功曹”477;《序志》“[梁、益及晉,分益為寧]”654諸句中的增補號,任書中皆為刪除號。此外,《廣漢士女》自“宿斄亭中”至 “送涪令喪還鄉(xiāng)里”475-476一百余字,《漢中士女》“遷[侍御史][太守、上計]”565中“太守、上計”四字外的增補號,任書亦皆為刪除號。

增補號誤作刪除號,如《蜀志》“【順帝】時,廣漢馮顥為令”105一句,原作“時廣漢馮顥為令”,任書于“時”前補“順帝”二字,《譯注》誤標為刪除號。

刪除號遺漏的,如《南中志》“元[愍]帝建興元年”181,原作“元帝建興元年”,任書未改,劉書改“元”為“愍”,各有說?!蹲g注》取劉說,而“元”字外的刪除號遺漏。又如《公孫述劉二牧志》“縣令懿詣軍降”2260之 “縣令” 二字,《后賢志》“膳飲湯藥,必自[過目嘗]口”609的“自”字,任書皆有刪除號,《譯注》遺漏。

增補號遺漏的,集中體現(xiàn)在《南中志》一卷,多為《華陽國志》原文所無,任書以為應(yīng)當(dāng)增補,《譯注》取其說而漏掉增補號。 如“蒙卒開僰門通南中”147中的“蒙”字,“方【亡】卒”155中的“卒”字,“【西】先零之役”155中的“先”字,“毅為刺史”168中的“毅”字,以及“朱提縣”183下“山出好銀”四字。 此外,同卷“猶冀北斷褒斜,東據(jù)永安”166中的“猶”字,各本俱無,劉任二書正文中亦無此字,但任書于“濱”下注曰:“此下當(dāng)有猶字脫”,《譯注》蓋據(jù)補,但增補號遺漏。

增補號誤植的,如《南中志》“楚【威】[頃襄王]遣將軍莊蹻泝沅水出且蘭以伐夜郎”144一句,劉任二書皆改“威”為“頃襄”,“王”字原有,非增補,后括號應(yīng)在“王”前。 同卷“[新定縣]郡治。有大澤”181后括號應(yīng)移置“澤”字之后?!逗筚t志》“尚書、三州[都]督費立建熙”586,“都”字原有,任書于其后補“督”字,劉書未補,《譯注》用任說,但把本應(yīng)標在“督”上的增補號誤施于“都”上。 另《后賢志》“宋未許,乃見羊[祜]”628,“祜”字各本皆有,《譯注》亦誤植增補號。

三、綜合性失誤

即有兩種以上文字訛誤的情況,或既有文字訛誤,又有符號錯誤。

如《蜀志》“則【絡(luò)】[狼]絡(luò)垂耀”80,“則”后脫“井”字,并衍后一“絡(luò)”字。《南中志》“帝使太中大夫蜀郡人張匡持節(jié)和解之”150,“太中大夫蜀郡人張匡”原作“太中大夫張匡”,任書據(jù)《漢書·王商傳》補“蜀郡”二字,劉書未補,《譯注》取任說,但衍“人”字,且遺漏“蜀郡”二字應(yīng)加的增補號。

《先賢士女總贊論》“日閱認得百錢”398一句,原作“日閱人得百錢”。 劉書于“閱”后補“數(shù)”字,作“日閱[數(shù)]人,得百錢”。任書刪“人”字,作“日閱【人】得百錢”?!蹲g注》蓋取任說,但將“人”誤作“認”,且遺漏字外的刪除號。

《漢中士女》“拜[東]平相”542,“東”為原文所有,劉任皆據(jù)《后漢書》改為“安”。 按《譯注》體例,此句當(dāng)作“拜【東】[安]平相”,但脫去“安”字,并誤把“東”外之刪除號錄作增補號。

《后賢志》“太子(轉(zhuǎn)徙)”606,原作“太子轉(zhuǎn)從后”,任書改“轉(zhuǎn)從”為“廢徙”,劉書改“從”為“徙”,《譯注》此處顯然從劉說。但劉書用圓括號表示當(dāng)刪的內(nèi)容,用方括號表示當(dāng)補的內(nèi)容,作“太子(轉(zhuǎn)從)[轉(zhuǎn)徙]后”。按照《譯注》的體例,則此處當(dāng)作“太子【轉(zhuǎn)從】[轉(zhuǎn)徙]后”,卻有文字脫漏及符號誤標。

此外,《后賢志》“蜀郡張峻紹茂,為監(jiān)南中八 【部】[郡][事]”637。 “事”字為原文所有,劉書未刪改,任書以為“軍”之誤,故刪“事”補“軍”。 《譯注》譯文作“蜀郡人張峻(字紹茂),為監(jiān)南中八郡軍”,顯然取任說,但脫去“軍”字,且將本應(yīng)施于“軍”上的方括號誤施于“事”字。按該書體例,后句當(dāng)作“為監(jiān)南中八【部】[郡]【事】[軍]”。

總之,《譯注》一書在原文移錄上存在諸多失誤,這些失誤既使該書的價值受到影響,又給讀者的閱讀和使用帶來不便,希望再版時能予以糾正。

注釋:

①文中數(shù)字上標皆為《譯注》原文所在頁碼。

[1]汪啟明,趙靜.華陽國志譯注[M].成都: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2007.

[2]劉琳.華陽國志校注[M].成都:巴蜀書社,1984.

[3]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猜你喜歡
廣漢方括號遺漏
來自動物星球的挑戰(zhàn)(二)小五狼遺漏的線索
參考文獻在文內(nèi)的標注格式
參考文獻在文內(nèi)的標注格式
遺漏的光陰
鴨綠江(2021年17期)2021-11-11 13:03:41
How to Make Emoticons
參考文獻在文內(nèi)的標注格式
發(fā)明告密筒的西漢名臣
應(yīng)用品管圈降低腹腔鏡抗反流手術(shù)術(shù)前準備遺漏率的實踐
趙廣漢治理盜賊
政績毀于私欲
唯實(2015年5期)2015-07-22 07:00:25
米脂县| 陆良县| 五家渠市| 庆安县| 壶关县| 泾阳县| 浙江省| 个旧市| 泽库县| 霍山县| 定边县| 宣武区| 乐安县| 贡觉县| 北碚区| 宜阳县| 嘉善县| 故城县| 册亨县| 新龙县| 攀枝花市| 察隅县| 东方市| 温州市| 达尔| 宝丰县| 广德县| 岚皋县| 泰来县| 仁寿县| 忻州市| 濮阳县| 类乌齐县| 巴彦淖尔市| 南丹县| 黄骅市| 开原市| 绥中县| 扶风县| 全州县| 辉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