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
(遵義市紅花崗區(qū)玥瓏學校,貴州 遵義 563000)
黨的十八大明確指出:要著力構建現(xiàn)代產業(yè)發(fā)展新體系,推動服務業(yè)特別是現(xiàn)代服務業(yè)發(fā)展壯大。旅游業(yè)是現(xiàn)代服務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八大報告為加快發(fā)展旅游業(yè)提供了新機遇。中共貴州省委十一屆二次、三次會議精神指出:著力培育開放型經濟發(fā)展新優(yōu)勢,切實提高工業(yè)經濟、城鎮(zhèn)人口、民營經濟、縣域經濟“四個比重”,走出一條追趕型、調整型、跨越式、可持續(xù)的發(fā)展路子,確保到2020年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遵照中央和省委精神,近幾年我校根據(jù)教學需要,分期分批派遣老師一不限時間方式,到各地進行旅游、學習考察,不僅是對老師們的犒勞,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考察能提高老師們的文化素養(yǎng),增強老師們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和對本職工作的熱愛之情,從而以更飽滿的熱情投入工作,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家鄉(xiāng)的愛國主義教育。
把老師們的考察收獲集中起來,進行整理,則有以下關于遵義地區(qū)各個旅游景點的介紹。下面進行展示,也算是從一個方面對遵義地區(qū)旅游事業(yè)所作的小小貢獻。
楊璨墓在貴州省遵義市東南永安鄉(xiāng)。三面環(huán)水,一面靠山,風景優(yōu)美。史稱冉家林,因楊璨墓規(guī)模宏大為境內所未見,時人稱之為 “皇墳嘴”。墓建于南宋淳祐年間(1241—1252)。占地面積50平方米,是一座分室合葬的大型石墓,左為男墓室,右為女墓室,全部用白砂石砌成,無灰砂黏合痕跡。墓內雕刻裝飾,極具藝術水平。其中以石雕人像最為精彩,墓主人身著朝服,端坐龍椅之上,武將各佩劍、斧、弓、箭,仕女各執(zhí)長鏡油壺,“進貢人”赤腳露體,呈獻貢品,栩栩如生。楊璨在南宋嘉泰年間襲播州(今遵義)沿邊安撫使,其始祖楊端于唐乾符三年(876)由山西太原入播,世襲官爵統(tǒng)治播州,在元、明兩代是西南地區(qū)舉足輕重的大土司之一,傳至楊璨為十三代。楊璨執(zhí)掌播事期間,治政寬簡,留意藝文,標榜忠孝,崇尚儒術。
桃溪寺在貴州遵義市西南5公里的桃溪畔。原名延禧寺,是明播州宣慰司楊氏家廟。主體建筑為正殿、前殿和左右兩廂,由此而組成一個四合院。連同廟前的荷花池,共占地2600平方米。山門兩旁是對稱的八字墻,門上橫匾上書寫“桃溪寺”3個大字,書法遒勁。山門前的荷花池,池畔環(huán)植楊柳建有雅樓,每當夏天荷花盛開之際,登樓賞荷者絡繹不絕。
前殿和正殿為面闊3間,前檐帶廊的懸山頂建筑,上蓋板瓦,雕梁畫棟。殿中供奉釋迦牟尼塑像,慈祥瑞正。左右側長臺上,塑有十八羅漢像,形態(tài)生動。寺周林木蓊蔚,山重水復,風景優(yōu)美。
婁山關位于貴州遵義縣大婁山中,又稱太平關,北拒巴蜀,南扼黔桂,自古為川黔兩省交通要道,有川黔公路經過。兩側峻崖直立,峭壁嶙峋,山峰奇險,線路如蛇,地勢極為險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的平播之役,清咸豐、同治年間(185l—1875)的黔北農民起義,都以全力占領此關。1935年2月25日至26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與黔軍大戰(zhàn)婁山關前,經過反復爭奪,黔軍慘敗,被殲兩個團,揭開了遵義戰(zhàn)役的序幕。毛澤東同志填有《憶秦娥·婁山關》詞一首,描寫紅軍指戰(zhàn)員英勇鏖戰(zhàn)的壯烈情景。關上現(xiàn)立有大理石碑,高14米,寬25米,上刻毛澤東同志的《憶秦娥·婁山關》一詞,金光耀眼,矗立隘口、益增雄關聲色。
十丈洞瀑布在貴州赤水市境內,是神州又一瀑布奇觀。它位于赤水河的支流風溪河上游,離赤水市區(qū)約38公里。瀑布寬度68米,高度72米,與著名的黃果樹瀑布相比,其寬度約窄3米,但比黃果樹瀑布高4米多。瀑布為典型的簾狀瀑布,其珠簾狀況,流量大小變化不大,場面相當壯觀。飛瀑從絕壁上飛瀉而下,幾百米之外,水珠撲面,瀑布跌落之聲。猶如沉雷轟鳴,震人心弦,在瀑布之上,有一個1公里長的天然湖泊,景色宜人,可蕩舟游覽。距瀑布下游2公里,還有中洞瀑布,高度為18米,寬度為45米,仍然氣度不凡。距十丈洞瀑布下游4公里的兩河口半崖上,有一座會水寺,龕內有8尊摩崖造像。瀑布附近生態(tài)環(huán)境良好。由于水量充足和人煙稀少,至今仍保持著原始生態(tài)環(huán)境。兩岸植被繁茂,懸崖絕壁上生長著高大的喬木和雜竹,河床灘地灌木叢生,杜鵑成片。森林中還棲有多種動物,如豹、山羊、蘇門羚、恒河獼猴等。
茅臺鎮(zhèn)在貴州仁懷市赤水河畔,群山環(huán)峙,形勢險要,是川黔水陸交通的咽喉之地。1935年3月中旬,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在此第三次渡赤水河向川南挺進。在郁郁蔥蔥的河濱地帶,建有紅軍渡河紀念碑和紅軍烈士陵園。這里氣候溫暖,草木蔥郁,水質淳美,是茅臺酒的產地。據(jù)記載,早在明嘉靖八年(1529)就建有“大和燒房”。道光年間(1821—1850),這里的酒坊已不下20余家。所產“茅臺春”與“茅臺燒春”,到二十世紀初已躋身世界名酒之林,曾屢獲金獎,可謂香飄四海,譽滿全球。
大沙河自然保護區(qū)位于貴州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北部,山巒重疊,溪谷縱橫,林木繁茂,植被完整。林區(qū)總面積69000畝,區(qū)內有喬木樹種60科、130屬、300多種。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銀杉,被譽為“活化石”,十分珍貴,銀杉的分布有17片,約有1000多株。除銀杉外,刺柏林、楠木林和道真獨有的“道真潤捕”,均在國內罕見。此外,還生長著天麻、黃連、七葉一枝花等名貴中藥材,蒼翠的林區(qū),又是花卉的世界,其中以西南山茶和杜鵑最為獨特。西南山茶,耐陰耐寒,四季常綠。當白雪滿山,萬物凋零時,山茶花盛開,色彩鮮艷,氣味清香,賞心悅目。杜鵑花品種繁多,五彩繽紛。茫茫林海又給野生動物提供了棲息繁衍的條件。有野生動物100多種,屬于國家保護動物的有蘇門羚、毛冠鹿、林麝、大靈貓等。保護區(qū)不僅資源豐富,而且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景觀資源眾多。有城門洞、甄子巖的巖溶地貌,老龍洞和大河壩的瀑布碧潭等,令游客流連忘返。
仙女洞自然保護區(qū)位于貴州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西北角,面積10萬余畝。區(qū)內山勢雄偉,林木繁茂,是具有多重保護價值的綜合性的自然保護區(qū)。保護區(qū)有森林樹種近300種,其中羅漢松、黃杉、紅豆杉、穗花杉等孑遺植物,屬國家保護植物,頗為珍貴。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主體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及其系列植被,包括山地常綠、石灰?guī)r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和常綠闊葉林,野生動物有50多種。屬國家保護動物的有黑葉猴、紅腹錦雞、水鹿等。其中黑葉猴僅有百余只,更為珍貴。保護區(qū)不僅動植物種類繁多,景觀資源也獨具色彩。其中最著名的是仙女洞溶洞群。溶洞群坐落在灰磏河西岸,分上、中、下三洞,景觀各有千秋。下洞洞口寬敞,洞內有一鐘乳石柱,狀似仙女亭亭玉立,仙女洞由此得名。中洞規(guī)模最大,景觀最多,洞內鐘乳石千姿百態(tài),琳瑯滿目。上洞曲折迂回使入迷離,景致甚佳。
仙米洞在貴州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雙河鄉(xiāng)金竹山腰。傳說洞中有仙人,饑荒年常以米周濟貧民,仙米洞由此得名。洞為巖溶洞,有正道和岔道,其中鐘乳石構成若干景觀,處處引人入勝。進洞入正道,有一大廳,平坦寬敞,可容千人。洞頂弧形,高20米,頂上有無數(shù)石幔下垂,四周有石柱群,像仙人聚會成蹲或立,姿態(tài)各異,人稱“群仙聚會廳”。離廳北行,經曲徑可以看到農田壩、花園、仙米池等景觀。農田壩兩邊似丘陵起伏,連綿不斷,中間田埂彎曲,田水汪汪,一派田野景象?;▓@內有石葡萄、石蘑菇等,還有泉水瀑布、清澈溪流。沿溪行數(shù)十步,過“虎口挾”,則見仙米池,寬約2平方米,穹頂石隙出水注入池中,池內有小石如蓮子,潔白晶瑩,閃爍生光,人稱“仙米”。出仙米洞是巴漁水庫,水庫為群山環(huán)抱,碧水如鏡,游魚成群。西北角建有兩跨拱橋,在橋上小憩,湖光山色盡收眼底。
申祐祠在貴州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城北波羅山麓,始建于明嘉靖年間(1522—1567),清道光時重加修葺。系為明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土木之變”中死難之臣申祐而建,名“申忠節(jié)公祠”。主祠4立3間,正中供申枯木雕坐像,兩廂為配房,中間是石院壩。垣墻正中為4柱3門的石牌樓,門上均有橫額,兩側墻上嵌有石碑,刻《申御史三烈事跡》等。皆保存完好。
申祐(1425—1449),務川火炭丫人,15歲中舉入國學,19歲中進士,授四川道監(jiān)察御史。正統(tǒng)十四年(1449)秋,瓦刺集團侵犯中原,明英宗朱祁鎮(zhèn)御駕親征,師至土木堡(今河北懷來縣東)被圍困,英宗被虜,文武大臣死難者眾。當“土木變起,群臣以公貌似英宗,代乘輿死難”(清道光碑碑文),終年24歲。其平生事跡有“三烈”之美謚:救親于虎口,脫師于逆鱗,殉難于從龍。
[1]張興智.貴州旅游業(yè)發(fā)展方略[J].貴州社會科學,1997(01):123-125.
[2]馮長明.喀斯特旅游地的系統(tǒng)定位與開發(fā)研究——以貴州為例[D].貴州師范大學,2004:49-53.
[3]廖善友.以追趕式跨越式的速度發(fā)展貴州旅游[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05):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