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毓琦
(南京工程學院 外國語學院,江蘇 南京 211167)
現(xiàn)如今,隱喻已經成為認知語言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隱喻被認為是人類認知能力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方式。傳統(tǒng)的隱喻研究主要著眼于修辭學、哲學和語言學領域。但其根本都是將隱喻看做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皬腞ichards(1936)的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開始,隱喻被認為是思想之間的交流,語言中的隱喻被認為是派生的;到了Lakoff和Johnson(1980)出版Metaphors We Live By時,隱喻更是明確地被認為是人類用來組織其概念系統(tǒng)的不可缺少的認知工具,被定義為通過一種事物來理解另一種事物的手段。”(束定芳,2008)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隱喻概念被越來越多地應用到其他學科上。尤其在語言教學領域,隱喻更是無處不在。從本質上說,隱喻就是語言的一種表現(xiàn),隱喻中的“本體”和“喻體”只有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和語言環(huán)境中才有可能產生。沒有單獨的一個單詞或詞組能夠表達出隱喻的含義。因此,在英語篇章(下文簡稱篇章)中,如何克服隱喻障礙帶來的理解上的困難,如何更有效地理解篇章,是英語學習者需要解決的問題。語言學家束定芳(2008)也曾說:“隱喻理論對語言教學有著積極的指導作用和應用價值,語言教師可以利用隱喻理論來解釋語言意義的變化發(fā)展過程……”本文擬對英語篇章中的隱喻進行分析,指出隱喻在閱讀中造成的理解障礙及解決方法。
法國語言哲學家Paul Ricoeur(Ricoeur,1978/1975)曾指出,我們在“詞典中找不到隱喻”。這句話從一個方面指出,單個毫無上下文語境的單詞是不會被賦予隱喻的含義的。只有在一定的篇章結構中,單詞才有可能被賦予一定的隱喻含義。如:
“The Euro zone is hurtling back into recession,economists declared after official figures this week portrayed a shrinking economy.But by some measures the downturn has been under way for years.”
在這段話中,“hurtling”和“portrayed”分別被賦予了更深層次的含義。根據朗文當代英語詞典的注解,“hurtle”可以被解釋為 “if something,especially something big or heavy,hurtles somewhere,it moves or falls very fast.”例如:“All of a sudden,a car came hurtling round the corner.”文中該詞的應用表明歐元區(qū)衰退速度之快。再比如“portray”一詞的用法,大多數(shù)是以人、物等為主題,用時間做主題,構成謂詞性隱喻,因此此句話包含“Time can draw or describe something.”這樣一個隱喻。 再比如在 “Titanic’s Legacy:a Fascination with Disasters”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
“And our obsession began a century ago,unfolding in just 160 terrifying minutes,on a supposedly unsinkable ship,as more than 1,500 souls slipped into the icy waters of the North Atlantic.”
同樣,這段話中的“unfolding”一詞具有十分形象的含義。作者將人類在史詩般災難事件面前的那種表現(xiàn)——哭喊、咒罵和人類的那種既迷戀又畏懼的心情,描述成一個物體,也許像一本書,在Titanic沉沒之時緩緩打開,釋放出人類在心底里不愿接受卻又迷戀的那種心態(tài)?!皍nfold”一詞將“obsession”映射到“object”上,使句子讀起來充滿動感。 以上兩個例子所描述的為篇章中單詞造成的隱喻障礙,除此之外,篇章中更多存在的是由段落隱喻造成的理解障礙。這種表現(xiàn)方式體現(xiàn)在句子、句群和段落中。由于篇章必須包含一定的語境才有真實意義,因此在句子以上的單位中使用到的隱喻也必須在一定的語境下才能夠解釋清楚。如果讀者不能完全體會篇章語境或者缺乏一定的背景知識,就會形成閱讀障礙。如在全新版《大學英語》第一冊Unit 4 Text A中有這樣兩段話:
“After he passed away,I thought more and more about Tony’s career.He grew in statue in my mind.In the end,I think he stood as tall,and as proud,as the greatest American industrialists...
Tony did not begin on the bottom rung of the ladder.He began in the basement...But,after all,the balance sheets were exactly the same.The only difference was where you put the decimal point.”
在這兩個段落中,“He grew in statue in my mind”,“he stood as tall,and as proud,as the greatest American industrialists”, “the only difference was where you put the decimal point”都是具有隱喻意義的句子。結合上下文語境,可以得知主人公Tony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從一無所有的社會底層,奮斗成擁有自己夢想中的農場,為家人安排好生活的一切,并且在去世后沒有外債,孩子們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這印證了普通美國人的夢想:一個幸福的家,一份滿意的工作,一個溫馨的房子。在作者的心目中,Tony和偉大的實業(yè)家一樣高大。 作者用“rung of the ladder,basement”這樣的詞匯暗指Tony的起點之低。句中的“decimal point”被隱喻為資產的數(shù)量。Tony和實業(yè)家的區(qū)別僅僅在于“decimal point”,而在拼搏精神和成功的概念上他們則是一致的。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知,隱喻在篇章中造成的理解障礙之一就是語境所造成的詞匯及句子的理解障礙。孫啟耀(2011)等在《中國英語學習者隱喻能力發(fā)展障礙及其干預機制研究》中的研究結果表明,篇章閱讀中隱喻理解障礙主要分布在感知階段、解析階段及使用階段。在感知階段,讀者主要的難點在于詞匯量少,難以辨別易混淆單詞,遇到不認識的單詞會分神等;解析階段的難點在于語法困難,句子較長難以理解等;而使用階段的難點則存在于讀完段落后,讀者感覺明白了,卻不知道到底說了什么。下文主要分析隱喻在感知階段和使用階段造成的理解障礙。
在詞匯的理解上,由時代及環(huán)境賦予詞匯的深層次含義是讀者理解上的主要障礙。首先,從語言的發(fā)展角度來看,人類首先創(chuàng)造的詞匯以實物和直觀行為為主,是人類對自然、生活的直觀體驗。但是,隨著人類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后,對許多事物和行為有了一種概念,由此概念產生了一些抽象的思維。這也是概念隱喻(如:Life is a journey.)從何而來的一個原因。例如,“dog-whistle politics”(狗哨政治)一詞,該詞來自澳大利亞英語,“dog-whistle”(狗哨)是澳大利亞牧羊人呼喚牧羊犬使用的一種高頻口哨,其聲音人聽不到,只有牧羊犬能夠聽到?!癲og-whistle”被用來指政治家在看似面向普通大眾的一般信息中加入對特殊人群的隱形信息,即故意提供有暗含意圖的信息、有爭議的雙重含義的描述或類似企圖,目的是取悅特定群體,掩蓋容易引起爭議的信息。既然哨子是吹給狗聽的,那么隱喻意義下信息的接受者也就被比喻為動物。從這個詞中讀者可以得到這樣一個概念隱喻“Politician is animal.”除此之外,在篇章中由于隱喻障礙造成的詞匯理解也多半和語境有關。例如在音樂劇《悲慘世界》中的插曲I Dreamed A dream中有這樣一段歌詞:“But the tigers come at night,with their voices soft as thunder,as they tear your hope apart,and they turn your dream to shame.”其中“tiger”一詞所指并非是老虎,結合小說和音樂劇來看,此歌是由小說中的人物芳汀因為自己的悲慘遭遇有感而發(fā),“tiger”一詞暗指在年輕時拋棄她的輕薄男子,另外也可以表示殘酷冷漠的社會?!皌iger”讓人想到高大威猛的百獸之王,在小說的語境之中,被賦予了有權勢、可以自由玩弄弱勢群體的特定人群,或者暗指當時冷漠的社會這樣一層含義。對于沒有《悲慘世界》背景知識的人,想要完整理解這首插曲是很困難的。
篇章理解感知階段的詞匯隱喻需要語境、背景知識,同樣,篇章理解中使用階段對段落隱喻的理解同樣離不開語境和背景知識,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詞匯的隱喻理解更加困難。學習者如果只關注字面意思,而在理解段落時,如果不能利用已有的客觀世界知識和語言知識解析理解過程中的信息空白,就會造成閱讀障礙,產生“讀完了一個段落或篇章,單詞都明白,可是不知道說的什么,要表達什么意思”的結果。舉例來說,美國作家E.B.懷特的兒童作品《夏洛的網》的第21章“The Last Day”中有這樣一段話:
“You have been my friend,”replied Charlotte.“That in itself is a tremendous thing.I wove my webs for you because I liked you.After all,what’s a life,anyway?We’re born,we live a little while,we die.A spider’s life can’t help being something of a mess,with all this trapping and eating flies.By helping you,perhaps I was trying to lift up my life a trifle.Heaven knows anyone’s life can stand a little of that.”
這段文字中并沒有令人費解的詞或詞組。但是單獨讀來卻難以領會其含義。如果放在全文的語境中,可以得知Charlotte,一只蜘蛛,為了自己的好朋友——一只叫做Wilbur的小豬,免受被屠宰做成熏腸的命運,承諾一定會拯救它。Charlotte為Wilbur織出了一張又一張美麗的網,使得Wilbur成為了一頭“名豬”。Charlotte卻因在生產后織網體力消耗過大而死。從隱喻的角度看,本段文字中 “I wove my webs for you”實際上被賦予了“I keep my promise”的含義?!癆 spider’s life can’t help being something of a mess,with all this trapping and eating flies.”實際上表明Charlotte的一生平凡而簡單。從隱喻的角度說,“織網”和“遵守承諾”具有相似性,這也是隱喻意義產生的基本條件。但這種相似性既不屬于物理上的,又不屬于心理上的,而是作者想象出來的,被稱為創(chuàng)造相似性的隱喻(similarity creating metaphors)。(束定芳,2008)。所以一個讀者的邏輯知識,百科知識和詞匯知識就對這種相似性的理解起到了很大作用。
除了篇章內部的隱喻使用外,還有一種篇章或者說是文學作品整篇就是以隱喻的手法表達現(xiàn)實的。被稱作魔幻現(xiàn)實主義巨作的《百年孤獨》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標題中的“孤獨”一詞既指主人公布恩迪亞一家的處境,又被隱喻為整個拉美民族的生存史。對這種整個作品就是一部隱喻篇章的閱讀,讀者必須了解更多的關于作者及作品背后的知識。
克服隱喻造成的閱讀理解障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加深對詞匯的縱向理解。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某些詞匯被賦予了越來越多的含義,這些含義往往具有隱喻的概念,因此不拘泥于詞匯的原始意義,對篇章理解有很大幫助。(2)擴大閱讀的知識面,豐富的背景知識對隱喻的解析及使用能夠起到很好的效果。
愛德蒙森(2000)在《文學對抗哲學》中談道:“文學批評論及藝術作品與所反映歷史事件之間的關系有一套熟悉的術語:我們稱之為隱喻、象征、寓言、再現(xiàn)……”由于相似性、沖突、映射等因素,隱喻往往涉及不同的領域,使得具有隱喻因素的篇章具有形象、生動的特點,因此篇章中隱喻的應用可以為作品增色不少,使作品更加立體化,充滿動感。對于讀者來說,由于隱喻造成的理解障礙主要體現(xiàn)在詞匯所蘊含的隱喻含義及對段落的解析和使用解決這些閱讀障礙可以通過對詞匯的縱向理解及完善讀者的知識結構得以實現(xiàn)。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其實隱喻在篇章中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因素,或多或少都會體現(xiàn)在某個部分,讀者克服隱喻造成的閱讀障礙,其實也是從更深層次挖掘,理解篇章背后所蘊含的真正含義。
[1]Seth Borenstein.Titanic’s legacy:A Fascination with Disasters[J].英語學習,2012(7).
[2]Elwyn Brooks White.Last Day[J].英語學習,2012(7).
[3](美)愛德蒙森,馬克.文學對抗哲學——從柏拉圖到德里達[M].王柏華,馬曉東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
[4]束定芳.認知語義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5]孫啟耀,張建麗.中國英語學習者隱喻能力發(fā)展障礙及其干預機制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