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震,周星婭
(1.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針灸部,天津 300150;2.天津中醫(yī)藥研究院附屬醫(yī)院針灸科,天津 300020)
天津中醫(yī)藥大學劉公望教授(1943—2009)從事中醫(yī)教學、臨床工作40余年,曾被評為天津市高校教學名師與天津市首批名中醫(yī)。其臨床診療善用張仲景經方,針藥并用,治療疑難雜病,療效卓著。筆者有幸隨師侍診多年,茲選其治療神經科疑難雜病驗案3則,以饗讀者。
患者,女,52歲,主因“雙下肢麻木伴疼痛無力8個月,加重2個月”于2007年8月25日就診?;颊哂?006年12月3日因勞累后突發(fā)右側腰部及右下肢麻木伴肌肉痙攣,自腰部向下肢呈放射狀疼痛,尚能站立,不能行走,當日經長春某醫(yī)院檢查,核磁共振成像(MR)顯示“T9-12脊髓內異常信號”。隨后相繼出現左下肢麻木、疼痛無力及二便失禁,雙側腱反射活躍,雙側Babinski征陽性。2007年4月14日經北京某醫(yī)院診斷為“多發(fā)性硬化”。近2個月上述諸癥日漸加重,并出現胸悶氣短,睡眠差等癥狀,就診時患者舌淡,苔白厚膩,脈沉弱,尺浮。劉公望教授根據病情,診為“痿證、痙證、痹證合病”,予補益脾腎、健腦益髓、解痙通絡之法。針灸取穴采取督脈排刺(大椎至腰陽關穴),頂顳前斜線(MS6)、頂顳后斜線(MS7)及膀胱經第一側線排刺(心俞穴至腎俞穴),局部選取后溪、申脈、陽陵泉、百會、啞門、環(huán)跳、委中、足三里、絕骨、跗陽、三陰交等穴位。中藥予補中益氣湯加減(炙黃芪、蒼術、薏苡仁、晚蠶砂各30 g,陳皮、當歸、秦艽、威靈仙、枳實、瓜蔞皮、蘄蛇各15 g,柴胡、升麻、桔梗、炙龜版、鹿角霜、沉香各10 g,炒乳香、炒沒藥各5 g,蜈蚣2條),每日1劑,水煎服,7 d為1個療程。經治療10個療程后,患者病情明顯好轉。2007年11月3日經天津某醫(yī)院胸腰段MR檢查顯示,脊髓內未見明顯異常信號,T12椎體內可見類圓形短T1長T2信號影,考慮為T12椎體內局灶性血管瘤。經治療20個療程后,患者腰部及下肢疼痛、麻木、抽搐感均有減輕,并可獨立行走約500 m。
按:多發(fā)性硬化癥多屬虛實夾雜,多為督脈失約,奇經八脈受損所致,按其臨床表現多歸屬中醫(yī)痿證、痙證、痹癥的范疇,常以痿痙合病或痿痙痹合病的形式出現。因此治療本病用藥多以補氣活血、化瘀通絡、調節(jié)氣機升降為要。督脈與本病關系密切,因此以督脈穴為主針刺是治療本病的關鍵。歷代醫(yī)家認為“病變在腦、首取督脈”,針刺可改善神經癥狀,有助于控制病情,消除病痛。針刺從大椎穴排刺至腰陽關穴,不僅可補益腦髓,更能加強腦、脊髓和腎的密切關系。膀胱經第一側線排刺,直抵督脈,可加強督脈排刺之功效,又可通調相應臟腑的經脈氣血,補益調節(jié)臟腑氣血。
患者,女,43歲,主因“左耳聽力下降3個月,右耳聽力下降半個月”于2006年6月19日就診?;颊哂?006年3月突發(fā)左耳耳鳴如電流狀,繼則聽力驟降,6月初右耳相繼出現聽力降低。于天津某醫(yī)院診為:“感音性耳聾。”雖多方求醫(yī),癥狀未見明顯緩解,遂就診于我處。就診時患者兩側聽力明顯下降,以左耳較甚,平素易急躁,亦伴頭暈頭痛,口渴口苦等癥,舌紅紫胖大,少苔,脈沉。根據患者病情,劉公望教授診為暴聾。予升陽抑火、祛瘀通竅之法治療。針灸取穴以少陽經為主,配合通關開竅腧穴,針刺曲鬢透角孫、顱息透瘈脈、耳門、聽宮、聽會、四白、迎香、下關、天牖、外關、合谷、丘墟、豐隆、三陰交等穴。施行頭皮針時選取患側,使針尖與頭皮成15度快速刺入3~6 cm,小幅度捻轉,針感以局部脹麻并向周圍擴散即可。耳門、聽宮、聽會3穴宜張口選穴,然后閉口直刺1.5~3 cm。隔日針刺1次。中藥采用通氣散加減(柴胡、香附、川芎、郁金、葛根、茯苓、澤瀉、蒼術、牡丹皮、石菖蒲各15 g,生黃芪30 g,生曬參6 g,黃芩、龍膽草、柴胡、陳皮、當歸各15 g,全蝎、生甘草各9 g)。每日1劑,水煎服,7 d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患者諸癥減輕,后在原方基礎上加川牛膝15 g,水蛭9 g,2個療程后趨愈。
按:劉公望教授治療暴聾主方源自《醫(yī)林改錯》之通氣散,王清任曰:“通氣散治耳聾不聞雷聲。余三十歲立此方。柴胡一兩,香附一兩,川芎五錢,為末,旱晚開水沖服三錢。”在此基礎上加減化裁可獲奇效。針灸選穴時,鼻、眼耳、口等均屬五官九竅,生理結構上也有密切的關系,如李東垣所說:“胃氣一虛,耳目口鼻皆為之病”。故在針灸時除了選用耳門、聽宮、聽會等穴外,還可配以迎香、四白、下關等胃經腧穴。頭皮針的運用在治療暴聾上也起著極為關鍵的作用,據研究稱能改善局部神經傳導,促進血液循環(huán),加速側支循環(huán)建立,有利于患耳區(qū)域的再灌注,提高其代償功能,使耳聾癥狀得以好轉。
患者,男,39歲,因“腦外傷后半身癱瘓半年余”于2007年3月16日就診?;颊哂?006年8月20日因車禍致頭部外傷,昏迷近2個月,于某醫(yī)院診為“急性重型顱腦外傷、腦挫裂傷、顱骨骨折、硬膜外血腫、外傷后動眼神經麻痹”并住院行內科保守治療3個月余,病情穩(wěn)定后曾采用康復治療。就診時患者左側肢體癱瘓,肌張力增高,左上肢肌力Ⅰ級,下肢0級。右側瞳孔散大,直徑約7 mm,外展不能,對光反射消失。既往無原發(fā)性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病史,平素納可,睡眠差,二便失禁,舌淡紫,苔薄黃,脈細弱。就診后,劉公望教授根據病情采取益氣養(yǎng)血,活血通絡,佐以清熱利濕,舒筋通絡之法。針灸采用頭針和腹部穴位為主,頭針取上星、前頂、后頂、頂顳前斜線(MS6)、頂顳后斜線(MS7)、額前線(MS10)、額后線(MS11)、枕上正中線(MS12)、枕上旁線(MS13),腹部取中脘、天樞、氣海、維道等穴,配合眼周圍穴位及與眼球對應的后頭部穴位,如玉枕、腦戶等。中藥采用補陽還五湯加減(生黃芪30 g,川芎、當歸、桃仁、紅花、炙龜版、炙鱉甲、水蛭、伸筋草、秦艽、威靈仙、山梔子、牡丹皮各15 g,穿山甲、白僵蠶、蟲、熟大黃、淡竹葉各10 g),水煎服,每日1劑,7日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6個療程后,患者患側肢體肌張力下降,上肢肌力達Ⅲ級,下肢肌力達Ⅱ級。瞳孔明顯縮小,直徑為5mm。治療10個療程后,患者癥狀進一步減輕。
按:劉公望教授認為氣虛血瘀是外傷后的主要病機,治療以補氣活血通絡為大法,故以補陽還五湯立方化裁。補陽還五湯原方用赤芍,本患者改用白芍,取其益脾斂陰之功;當歸配川芎、桃仁、紅花可增強行氣活血祛瘀之力;水蛭、白僵蠶、蟲等蟲類藥有行走攻竄之特性,通經達絡疏逐搜剔,可深入臟腑四肢氣血痰膠結之處,通痹散結。針灸治療則以通督調神,補脾益氣,舒經活絡為法。人體的經氣通過經脈、經別、皮部等聯(lián)系集中于頭面部,故在本病案中,針灸取穴以頭針為主,且注重調護脾胃后天之氣,故取中脘、天樞、氣海等疏利中焦氣機,培補中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