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綺
(北京交通大學,北京 100044)
青年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主導階層,在兩岸民間交流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各種文化教育交流活動中,建立結對交流學校,進行高校學生交換學習,是青年學生赴臺交流的一個主要渠道。在兩岸互派交換生交流學習的實踐中,北京高校赴臺交換生數(shù)量不斷上升,但其在交換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卻存在著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因此,為了適應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發(fā)展的新形勢,筆者對北京高校赴臺交換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歸納總結了交換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加強和改進北京高校赴臺交換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若干建議,以期為相關部門在制定兩岸高校教育交流合作政策時提供參考和借鑒。
近年來,兩岸高校文化教育交流活動逐步升溫,北京高校陸續(xù)與臺灣一些高校簽訂了交換生培養(yǎng)協(xié)議,為兩岸學生的交流搭建了新的平臺,而臺灣高校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和語言優(yōu)勢,對北京高校學生往往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北京高校與臺灣高校正式簽訂交換生培養(yǎng)協(xié)議,定期向島內輸送交換生的學校主要有以下八所: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首都經貿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聯(lián)合大學和北京交通大學。
由于臺灣北部地區(qū)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教育發(fā)展程度比南部更高、更迅速,與北京高校交流往來比較密切,因此,簽訂交換協(xié)議的臺灣高校主要集中在臺灣北部,中南部地區(qū)則較少。
北京和臺灣各高校派出的交換生專業(yè)比較分散,包括中文、新聞、法學、電子、管理、金融、計算機、材料以及機械工程等幾十種專業(yè),從文理科分布來看,更多偏重文科,其主要原因在于理科學習對知識的銜接要求更高,而目前兩岸理工科類高校專業(yè)課程的設置還沒有達到完全的一致,容易出現(xiàn)課程的斷檔和知識的不連貫。
北京一些高校對兩岸交換生政策規(guī)定宣傳不夠,缺乏系統(tǒng)引導,選拔派出過程不公開透明,有些學生不了解自己所在學校與臺灣哪些大學有合作項目、對方的院系和課程設置、交換生選拔條件和過程以及赴臺交流學習的具體流程等。
由于辦理赴臺審批環(huán)節(jié)繁雜、政務多頭管理、部門職能交叉等原因,導致辦理赴臺手續(xù)的時間較長,一般取得赴臺批件時間與赴臺時間相距很近,而這期間往往是假期,對赴臺交換生的生活、學習等方面帶來一些不便。
北京高校學生赴臺交換學習期間,往往不能參與臺灣學校的獎學金申領和勤工助學。交換協(xié)議一般只是互免學費,而北京高校交換生在臺住宿、交通和生活費用往往都較高,使得一些優(yōu)秀的貧困學生不得不因經濟問題而放棄赴臺交流學習的機會。
兩岸課程設置有差異,導致大陸交換生有些必修課程在臺灣高校無法選到,而有些選修到的課程的學分,如一些人文社科類課程的學分,回大陸后不能被順利認定,還需要補學,給學生帶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目前,北京高校缺乏明確的政策文件對交換生學分互認制定統(tǒng)一的規(guī)定。
盡管北京各高校和相關部門對赴臺交換生教育管理工作已經投入很大,但是,從當前北京高校交換生發(fā)展的速度和趨勢來看,其教育管理工作仍需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因此,北京高校和相關部門應認真反思,找準問題的突破口和切入點,盡快出臺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改進工作作風,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水平。筆者建議北京高校、教育主管部門以及對臺工作部門要完善工作機制、各司其職、攜手并進,共同提高赴臺交換生教育管理工作水平。
當前,北京高校國際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學生有很多到海外學習交流的機會和接受媒體采訪的可能,但有些學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政治立場不堅定,對于一些歷史概念模糊不清,缺乏對自身的客觀認知。因此,我們有義務教育引導高校學生,在任何場合都要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在媒體面前表達盼望祖國和平統(tǒng)一的共同心聲。
首先,筆者建議北京高校要開設與臺灣問題相關的課程,全面介紹臺灣的基本情況、臺灣問題的形成和發(fā)展、兩岸關系發(fā)展現(xiàn)狀、中央對臺方針政策的發(fā)展變化等。北京高??梢匝垖ε_工作部門的領導作為宣講輔導員,圍繞中央對臺的方針政策等進行宣講,從而不僅增強大學生對臺灣問題和中央對臺方針政策的了解和認識,而且也能進一步提高他們維護祖國統(tǒng)一的思想意識。
其次,北京高校學生要增加自己在臺灣經濟社會發(fā)展和現(xiàn)行教育制度等方面的知識儲備。北京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園網(wǎng)絡,加強對兩岸交換生政策管理規(guī)定的宣傳,對即將赴臺交流的學生要進行認真規(guī)范的培訓,如詳細介紹本校對赴臺交換生的相關規(guī)定、臺灣對交換生的相關政策、臺灣各大學的基本情況、在臺生活指導和建議以及如何應對臺灣媒體等。另外,北京高校學生在赴臺前,要做好學習、生活和政治思想方面的充分準備,既要堅定自己的原則和立場,又能主動去影響和改變臺灣師生對大陸的誤解,并增強他們對祖國的認同感。
目前,有些高校還沒有獨立的對臺工作部門,涉臺管理工作職能從屬于校辦、黨辦、外事處或國際交流學院。筆者建議北京高校要從體制上入手,努力使赴臺交換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統(tǒng)一規(guī)范,如成立獨立的港澳臺辦,并設專職專人專崗負責兩岸交換生管理工作,以避免職能交叉、互相扯皮推諉現(xiàn)象的發(fā)生。高校港澳臺辦應該將管理的理念轉變?yōu)榉盏睦砟睿淖冏陨淼墓ぷ髯黠L和服務態(tài)度,努力做好兩岸交換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首先,北京高校要建立健全交換生選拔管理制度,做到選拔條件和過程公開、公正、透明。赴臺交換生代表大陸學生的形象,其必須品學兼優(yōu),具備良好的政治素質,熱愛祖國,有較強的組織紀律性和團隊協(xié)作精神。
其次,北京高校要建立健全在臺交換生聯(lián)誼會管理機制。北京高校在臺可以建立專門的交換生聯(lián)誼會等組織,或通過本校在臺灣校友會將分散在各學校的交換生組織起來,也可通過網(wǎng)絡平臺加強彼此之間的交流。
第三,北京高校要重視和加強交換生回校后的管理工作。北京高校一要在交換生獎學金與保研等事項上給予政策傾斜;二要鼓勵交換生繼續(xù)保持與臺灣高校師生的聯(lián)系;三要舉行經驗交流會和匯報會,及時了解交換生在臺灣高校的第一手資料;四要讓返校的交換生把自己在臺灣高校的一些經驗分享給即將赴臺的交換生。
首先,在兩岸高校學分互認方面,相關教育部門要完善學分轉換制度,按照統(tǒng)一的規(guī)定對交換生的學分進行轉換。另外,為了確保合作質量,相關部門要對臺灣高校進行評估和認定。
其次,相關教育部門要設立兩岸交換生專項經費。鼓勵北京各高校擴大臺灣交換生的規(guī)模,并給予其適量的經費支持,如對大陸交換生尤其是優(yōu)秀的貧困生給予經濟資助。
第三,兩岸教育部門要通過協(xié)商,不斷拓展兩岸教育交流合作的空間。一要推動兩岸學校進行“2+2”項目的合作,即在大陸、臺灣高校各讀書兩年,畢業(yè)后取得兩個學校的文憑;二要擴大臺灣采認大陸高校學歷的范圍,并給予大陸交換生申請獎學金和勤工助學的機會。
首先,涉臺工作部門對于選拔程序認真規(guī)范、政審嚴格的高校,赴臺審批時可以放寬甚至取消交換生的政審環(huán)節(jié),由學校統(tǒng)一上報名單即可。
其次,對臺工作部門可以組織部分高校有意向交換學習的學生組團短期赴臺考察交流,使其提前了解擬交換學習的臺灣高校,進一步加深大陸學生對臺灣高校學習生活的認知,消除陌生感和恐懼感。
第三,對臺工作部門要加強對高校赴臺交換生管理工作的指導和監(jiān)督。一要組織召開赴臺前教育會和返京后匯報總結會;二要指導高校抓住關鍵問題對交換生進行行前培訓;三要為赴臺交換生制作專門的臺灣生活指南;等等。
青年時期是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做好兩岸青年工作特別是大力推動兩岸青年的學習交流意義重大。臺灣學生對大陸了解甚少,并且受有些媒體的宣傳影響,對大陸人民整體文化素質的印象比較差,但隨著大陸交換生的增加,使其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變。這是因為,大陸交換生普遍勤奮好學、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出眾,通過他們與臺灣同學的交流溝通,大大轉變了臺灣人對大陸人的偏見和誤解??傊?,要加強兩岸青年交流工作,就必須把大陸赴臺交換生作為對臺工作的重要力量之一。實踐中,北京高校應加大赴臺交換生的選拔工作力度,努力對其進行思想教育和有效引導,在有限的名額內,選拔出真正優(yōu)秀杰出的大學生,不僅要注重其學習成績,還要考察其政治立場、語言表達能力、自理能力、社交能力、溝通能力和處理敏感問題等方面的能力,只有在這些方面表現(xiàn)出眾的學生,才能真正在臺灣高校展示自己、展示北京、展示大陸。
事實表明,北京高校赴臺交換生已經成為對臺交流活動的主動參與者、高校對臺工作的協(xié)助者,不僅帶動了同學們參與對臺交流項目的積極性,同時也通過優(yōu)異的表現(xiàn)展現(xiàn)了大陸青年良好的精神風貌,進一步提升了大陸高校在臺灣高校中的知名度。但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北京高校在赴臺交換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還存在著管理制度不完善和工作方法不科學等問題。因此,我們還需不斷挖掘北京高校在交換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方面所具有的潛在力量,為相關部門制定完善兩岸高校教育交流合作政策提供參考和借鑒,從而進一步促進北京高校對交換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并為兩岸文化教育交流打造重要的陣地。
〔1〕王劍波.跨國高等教育與中外高校合作辦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
〔2〕兩岸高教合作:該怎樣推動學歷學位互認〔N〕.中國教育報,2009-12-21.
〔3〕范國睿.教育公平與和諧社會〔J〕.教育研究,2005(5).
〔4〕鄧小平文選: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張占婷.淺談大陸學生赴臺灣地區(qū)學習交流〔J〕.新一代,2012(6).
〔6〕潘曉凌,盧麗濤.“非親非客”的赴臺大陸交換生〔J〕.政府法制,2009(6).
〔7〕張 彤,朱麗婷.大陸學生赴臺學習障礙分析及解決思路〔J〕.教育與考試,2010(1).
〔8〕李瑜芳.關于海峽兩岸高校實施雙聯(lián)制的調研報告〔J〕.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