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梅
(樂山市中級人民法院 四川 樂山 614000)
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我國的社會經濟結構、文化形態(tài)、價值觀念等都在發(fā)生深刻變化。伴隨著社會轉型,各類社會矛盾不斷凸顯,疑難復雜案件日益增多,糾紛化解難度逐漸加大,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面臨巨大挑戰(zhàn),加強司法公信力建設,樹立司法權威已成為一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命題。
“形象系于公正,法威存乎民心”。司法公信力是社會公眾對司法主體、司法程序、司法運作過程和司法裁決的尊重和認同,是司法在公眾心目中所建立的信服狀態(tài)。公信力之于司法猶如信仰之于法律,缺少公信力的司法實現不了法律救濟的應有權威,也難以形成法律公正和社會正義的形象。
(一)司法公信力有助于培育法律信仰
“法律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法律信仰是法治社會的精神意蘊和心理基礎,法律信仰和司法公信力之間具有緊密的互動關系。法律從制度設計轉化為民眾的自覺行動,從外在的法律強制轉化為民眾內在的心理認同,都離不開法律信仰的確立和培育。公民法定權利實現中如果出現需要救濟的情況時,只有通過司法活動才能保護和實現自己的合法權利,公眾的法律信仰在具體事件上往往轉化成了司法信仰。所以,法律信仰會促使司法公信力得以增強,同時,司法公信力的普遍提升又會進一步加強民眾對法律的信任。
(二)司法公信力有助于樹立司法權威
司法需要權威,司法公信力是司法權威的核心要素,是司法以其自身的公平公正贏得社會公眾信任和信賴的能力,這種能力直接取決于司法工作的質量能否經得起公眾的公開質疑,從而最大程度地獲得公眾的正面評價,在贏得社會信任和群眾信賴的基礎上保障司法權威得到自覺遵從。這種自覺遵從,一是基于對司法工作道德人格和職業(yè)能力的信賴;二是基于對司法制度安排和程序設計的公平合理性的信賴;三是基于對司法“產品”——即案件處理質量的期待。所以,只有具備了精英化的司法隊伍,高水平的專業(yè)素養(yǎng),合理而公正的制度設計,有效的工作機制,司法才有公信力,司法權威才可能樹立,法治才有合法性基礎。
(三)司法公信力有助于夯實執(zhí)政基礎
司法公信力是衡量一個國家法治程度的標尺,司法機關具有了高度的公信力,公眾就會習慣到司法機關尋求權利救濟,對司法權運作的結果也會比較尊重和認可。相反,如果司法公信力缺失,公眾對法律和司法就不再認同,民眾對法治的信心就會喪失,司法機關的形象就會受到貶損,最終會使執(zhí)政黨的執(zhí)政基礎受到影響。
司法公信力不足是當前亟待破解的一大社會難題,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法律信仰的缺失是阻礙司法公信力形成的文化根源
社會公眾對法律的普遍信仰是司法公信力得以產生的前提和基礎,而我國有著悠久的禮治傳統(tǒng),法治底蘊不足,多數公眾對法律和司法的認知十分有限,對法律的社會作用認識不夠,無法形成對司法過程與審判結果的客觀理性評價。同時,由于“官本位”、“權大于法”等思想根深蒂固,許多人在選擇權利救濟途徑時,往往寄希望于“包青天”式的高官和要員,而不愿通過正常的法律途徑來解決。實踐中上訪使問題得到解決的諸多案例,更加深了人們對司法的不信任感,促使更多的人走向上訪之路,導致“小訪小解決,大訪大解決,不訪不解決”現象的產生。
(二)供需之間的矛盾是制約司法公信力提升的現實因素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迅猛發(fā)展,整個社會結構、社會組織方式和社會利益格局正在發(fā)生深刻變化,各種利益主體間的矛盾和摩擦日益加劇,糾紛不斷涌現,絕大多數糾紛的解決都壓到了法院身上,導致社會公眾對公正司法的期望更加迫切。而本應是“社會正義最堅實防線”的司法機關卻在日益增多的各類糾紛案件面前,從機構設置、人員編制、技術裝備、資源配置到制度設計等方面無法承載這樣的重負。司法實踐中案件大量積壓,一些本應通過司法途徑解決的矛盾糾紛也只能排除在司法程序之外。在社會性的信任危機面前,司法公信力同樣遇到了嚴重挑戰(zhàn)。社會轉型過程中,制度短缺造成的權力約束缺失,權力尋租中的一些司法不公、貪贓枉法現象,更使得部分群眾對司法的不信任泛化為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進而動搖了法律在公眾心中原本脆弱的地位。
(三)素質能力的欠缺是制約司法公信力提升的內在因素
目前司法隊伍的整體素質和司法能力與人民群眾的期望以及司法工作本身的高要求仍有一定差距:部分法官自身素質不高、能力不強,司法水平有限,司法行為不規(guī)范,司法質量存在瑕疵,當事人對處理結果不信服;司法過程不注重釋法明理,割裂了“情、理、法”的關系,忽視當事人的理解和感受,引起當事人的誤解;由于現階段司法的公開化、透明化程度尚存在一些問題,導致社會公眾對司法活動監(jiān)督不夠,進而對司法的公正性產生懷疑;個別司法人員不清廉,司法過程中辦人情案、關系案,對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造成了事實上的侵害,損害了法院的聲譽和司法權威。
盡管造成司法公信力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這種狀況總體上反映了一個現實,就是司法功能比較滯后,難以滿足人民群眾對于公平正義的社會需求。對此,我們不能一律用“法外干擾”作為推諉責任、回避批評的借口,而應立足司法職能,主動從自身的司法狀況方面尋找應對之策。
(一)提升司法公信力,必須確保公正司法
公正是司法的生命,是司法公信力的基石。人民法院要把公正司法作為生命線,著力解決影響司法公正的制度機制和能力問題,努力使每一起案件的辦理都成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生動實踐。一是要堅守司法公正底線。堅持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的原則,堅決抵制和排除對司法公正的各種影響和干擾;規(guī)范執(zhí)法尺度,完善案例指導制度,統(tǒng)一類案裁判標準,最大限度地減少“同案不同判”的現象;推進量刑規(guī)范化工作,引導法官正確行使自由裁量權,確保自由裁量合法合情合理。二是要不斷提升審判質效。加強和創(chuàng)新審判管理工作機制,嚴格規(guī)范法官的審判行為和辦案工作程序,完善問責、考評、糾錯機制,堵塞管理漏洞,嚴把案件事實關、證據關、程序關和適用法律關,努力使人民法院辦理的每一起案件都經得起法律、人民和歷史的檢驗。三是要著力提升法官司法能力。以崗位培訓、能力培訓為重點,不斷提高法官做群眾工作和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的司法能力。嚴格落實“疑罪從無”的原則,尊重和保障律師依法履職的權利,構建科學合理的重大冤假錯案問責機制,堅決防止和依法糾正冤假錯案,增強當事人、公眾及媒體對法官、法院和法律的信任。
(二)提升司法公信力,必須確保廉潔司法
公生明,廉生威。如果法官不能公正廉潔司法,必然對司法公信力造成嚴重傷害。一是要加強法官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和職業(yè)道德教育,進一步弘揚政法干警核心價值觀和“為民勤廉、奉法慎斷、務實奮進”的樂山法院精神,把“忠誠、為民、公正、廉潔”作為法官的共同價值追求,塑造法官群體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職業(yè)尊榮。二是要加強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對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的好干部標準,深入查辦“四風”方面的主要問題,著力解決執(zhí)法辦案中的“慵懶散奢”、“吃拿卡要”等突出的作風問題。三是要加強權力監(jiān)督制約,以規(guī)范和制約司法權行使為核心,全面構建廉政風險防控機制,完善司法權運行內部監(jiān)督制約制度,從源頭上鏟除滋生腐敗的土壤。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guī)定”和省委、市委“十項規(guī)定”,以“零容忍”的態(tài)度,繼續(xù)加大查辦違紀違法案件的力度。
(三)提升司法公信力,必須落實司法為民
司法為民是人民司法的根本宗旨,是司法取信于民的基礎。人民法院要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政法工作要“以最廣大人民利益為念”的要求,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司法為民的工作。一是要樹立司法為民理念。加強服務意識,轉變工作作風,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為推動,以維護好、實現好、發(fā)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公正處理群眾合法的利益訴求,促進經濟社會發(fā)展和社會和諧穩(wěn)定。二是要落實司法便民措施。依托信息化技術,深化拓展訴訟服務中心功能,盡量減少群眾訴累;創(chuàng)新實踐訴前預立案工作,通過訴訟輔導讓民眾自覺評估訴訟價值成本,實現矛盾糾紛的有效分流;加大宣傳釋明的引導力度,積極推進小額訴訟工作,促進案件繁簡分流;建立以人民法庭為核心,以巡回審判為主干,以法官工作站為支撐的訴訟服務網絡。三是要實現司法利民效果。要加強向黨委政府的匯報溝通,調動當地相關部門參與矛盾糾紛化解的積極性,推進“訴非銜接”機制健全完善;加大培訓指導,在聯合調解、邀請調解、委托調解上尋求突破,提升人民群眾對非訴調解的信任度和認可度;完善司法救助工作機制,積極協(xié)調有關部門完善相關政策和制度,切實體現司法的人文關懷。
(四)提升司法公信力,必須推進司法公開
司法公開是一種態(tài)度、一種自信、一種力量,有助于強化對審判權的監(jiān)督,增進人民群眾對司法的信任。一是要全面落實審判公開制度。著力排除觀念、管理、技術上的障礙,推動司法工作全面公開、全程公開、實質公開,以利于人民群眾對法院工作進行評判和監(jiān)督。著力加大程序公開力度,提高立案、庭審、執(zhí)行、聽證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透明度;加大實體公開力度,全面落實證據公開、裁判結果和依據公開等制度,引導當事人依法表達利益訴求、解決矛盾糾紛。二是大力推進司法民主進程。進一步加強人民陪審員工作,充分發(fā)揮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特邀監(jiān)督員的監(jiān)督作用和社會影響力,完善公開聽證、判后釋明制度,不斷培育司法民主氛圍,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jiān)督權和表達權。三是著力增強輿情應對能力。大力宣傳司法公信力建設的積極成效,傳遞司法正能量,增強人民群眾對司法的信心。積極回應社會關切,對群眾廣泛關注、有較大社會影響的案件,要適時公布案件真相,最大限度地爭取公眾和媒體的理解與支持。正確引導媒體報道,理性對待和正確接受媒體監(jiān)督,防止不適當的輿論壓力給司法辦案帶來負面影響,實現法院、媒體與公眾之間的良性互動。
(五)提升司法公信力,必須改進司法作風
法官的司法作風直接影響司法公信力。一是要嚴格規(guī)范司法行為,堅持按程序辦案,杜絕司法行為的隨意性,強化對當事人訴訟權益的保障。要在堅持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的同時,高度重視形象公正,把嚴格規(guī)范的要求落實在審判執(zhí)行工作的每個細節(jié)中,以嚴謹細致的工作、親和文明的態(tài)度贏得當事人的信任。二是要始終堅持群眾路線,認真總結人民法院開展走基層、聽民聲、察民情等活動的成功經驗,注重豐富法官對社情民意的認知把握,建立健全深入基層傾聽民意的長效機制,把握人民群眾對司法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三是要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堅持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確保各項決策符合司法規(guī)律、符合人民法院工作實際。堅持說實話、辦實事,切實改進文風、會風。深化創(chuàng)先爭優(yōu)活動,引導干警腳踏實地、扎扎實實工作,努力做出讓群眾滿意的工作業(yè)績。
加強司法公信力建設,人民法院義不容辭、任重道遠。人民法院必須把司法公信力建設作為推動法院工作科學發(fā)展的戰(zhàn)略性、基礎性工程來抓,以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的實際行動提升司法公信力,努力實現司法過程更加公開、公正,司法結果更加公平,司法管理更加規(guī)范,司法機制更加完善,司法服務更加有效,司法保障更加有力,司法形象更加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