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書正
(青海師范大學 音樂系,青海 西寧 810008)
前些年,為看望剛剛大學畢業(yè)在昆明就業(yè)的女兒,我曾踏上昆明這塊神奇的土地。說它神奇不僅僅在于它“四季如春”的獨特氣候,更重要的是它的靈山秀水孕育出了為中華民族譜出時代最強音的“人民音樂家”聶耳。
在游覽昆明西山森林公園時,我有幸參觀了坐落在公園中的“聶耳紀念館”,拜謁了聶耳墓,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也受到了一次極好的革命傳統(tǒng)教育。我慶幸這次旅行,讓我有機會面對面“拜會”我們的民族英雄。這位偉大的人民音樂家自1936年魂歸故里,已在這里長眠了70余年。站在聶耳墓前我默默地在想:他是否知道他們那一代人,為了中華民族的自由和解放拋頭顱灑熱血,幾十年過去了,我們的民族是否已解放,我們的國家是否富強,人民生活是否幸福?我想,長眠于地下的聶耳應當是有知的。聶耳墓坐落在高高的西山上,背山向陽,居高臨下,山下的景象盡收眼底。人民幸福生活的情景、平靜祥和的大好河山,與三十年代日寇鐵蹄蹂躪下的滿目焦土、遍地狼煙已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天地了,這一切聶耳是可以看到的。我們的前輩們用自己的生命換來的祖國和民族的獨立自由,又經(jīng)過幾代人艱苦奮斗建設的美好家園,可以告慰聶耳和那些為之奮斗,在祖國黎明前就已倒下的先烈們的英靈。
聶耳原名聶守信,字子義,祖籍云南玉溪,1912年生于昆明一個清寒醫(yī)家。他自幼喜愛音樂,能演奏多種樂器。中學時代即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參加革命活動。1930年到上海,在一家商號當?shù)陠T,次年考入“明月歌舞團”任小提琴師。1933年在上海由田漢介紹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此后,積極參加左翼音樂、戲劇、電影工作,并以“黑天使”為筆名發(fā)表藝術評論,提出替“大眾吶喊”的主張。1935年2月19日,中共江蘇省委和中國左翼文化總同盟在上海遭到破壞,大批革命者相繼被捕,不久又傳來國民黨政府將要逮捕聶耳的消息。地下黨組織為了保護這位奮發(fā)有為前途無量的青年藝術家,要求他經(jīng)日本去歐洲、蘇聯(lián)學習考察,暫避一段時間。聶耳于同年4月15日離開上海東渡日本,7月17日在日本神奈川縣藤澤市鵠沼海濱游泳時不幸溺水而亡,時年二十四歲。骨灰由其生前好友從日本護送回上海,1936年底,又被聶耳的三哥聶敘倫接回昆明。
1937年10月,聶耳的骨灰被安葬在昆明西山高峣至華亭寺之間公路西側。1980年,在西山公園內(nèi)視野開闊的山坡上重建新墓。1991年,又在聶耳墓附近建立了聶耳紀念館。
聶耳墓地設計新穎,寓意深刻,平面呈琴狀,二十四個臺階象征聶耳終年二十四歲;臺階之間有七個花壇,喻意音樂的七個音級;花壇之中,立有一尊高大的漢白玉聶耳雕像,他身著西服,低首默想,微微前伸的右手在打著節(jié)拍,內(nèi)心似乎正在構思著美妙的旋律。放有骨灰罐的墓穴位于琴盤中部,黑色大墨石構建的墓碑上鐫刻著“人民音樂家聶耳之墓”九個金色大字,墓碑之后是一道屏風墻,雕刻有以《義勇軍進行曲》、萬里長城和抗日救亡為主題的浮雕,四周松柏環(huán)繞,鮮花盛開。站在聶耳墓前,我虔誠地向著聶耳雕像深深地三鞠躬,以表達對這位革命前輩和音樂同行無比崇敬的心情。
在聶耳紀念館中,陳列著許多聶耳生前從事革命文藝活動的照片和遺物,還有可供參觀者自行操作、選擇欣賞聶耳音樂作品的現(xiàn)代化多媒體設備??粗櫠倪z物,聽著他那令人精神振奮的時代戰(zhàn)歌,我的眼前似乎浮現(xiàn)出聶耳當年生活和創(chuàng)作的情景。
我們無法忘記,上個世紀的30年代初,日本帝國主義開始了對中國的血腥侵略。在這民族存亡的危急關頭,全國軍民為了民族的生存和國土的安寧,團結一心,浴血奮戰(zhàn)。在當時的文化界,無論是美術、電影、戲劇、文學,還是音是樂創(chuàng)作,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和爭取民族獨立成為那個時代的主旋律。
1933年,聶耳這位剛二十出頭的年輕人開始了他的音樂創(chuàng)作。當時,除了《賣報歌》之外,其他幾首如《小工人》、《開礦歌》、《一個女明星》、《饑寒交迫之歌》等作品還比較稚嫩,未能引起人們的重視。
1934年是聶耳的音樂創(chuàng)作趨于成熟和作品的豐收之年,這一年他創(chuàng)作了《大路歌》、《開路先鋒》、《畢業(yè)歌》、《新女性》、《碼頭工人歌》、《前進歌》、《打長江》等以后流傳極廣、藝術成就極高的歌曲,以及《金蛇狂舞》、《翠湖春曉》等民族器樂曲。這些作品都取得了極大的成功,與其一年前的作品相比,成熟之快也是令人稱奇的。
1935年上半年,是聶耳生命的最后半年,就在這短短的半年時間里,他又成功地創(chuàng)作了《告別南洋》、《梅娘曲》、《春回來了》、《傷兵歌》、《塞外村女》、《自衛(wèi)歌》、《鐵蹄下的歌女》以及《義勇軍進行曲》等十二首歌曲。
《義勇軍進行曲》是聶耳的最后一部杰作,也是其最具影響力的作品。原為1935年發(fā)行的影片《風云兒女》的主題歌,是由聶耳到日本后最后定稿并委托友人帶回的?!读x勇軍進行曲》通過電影的傳播,很快風靡神州大地,在民族危亡的年代,對于喚起民眾鼓舞抗日軍民的斗志,發(fā)揮了極大的作用。由于其特殊的歷史貢獻和影響,在1949年被定為代國歌,1982年被正式確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聶耳創(chuàng)作的歌曲極具戰(zhàn)斗性和號召力,往往歌曲一問世就受到大家的熱烈歡迎,并迅速流傳。他從事音樂創(chuàng)作只有短短的兩年時間,卻為8部電影、3部話劇、1部舞臺劇創(chuàng)作了20首主題歌或插曲,加上其他15首歌曲和根據(jù)民間音樂整理改編的民族器樂合奏4首、口琴曲2首,共創(chuàng)作了41部音樂作品。此外,他還撰寫并發(fā)表了15篇戰(zhàn)斗性的音樂論文和3部電影劇本。那個時代進步電影和戲劇的蓬勃發(fā)展,使聶耳的音樂創(chuàng)作有了用武之地,也對他音樂作品的廣泛流傳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聶耳是在革命斗爭中成長起來的人民音樂家,是反抗外侮爭取民族獨立的英勇斗士,是中國勞苦大眾形象的縮影,更是千千萬萬個優(yōu)秀中華兒女的杰出代表。在他離世后第二年的8月16日上海舉行聶耳的追悼大會,與會者除了他的親朋好友之外,大部分都是與他素不相識的普通民眾,其中社會底層的普通勞動者居多,有工人、紡織女工和報童等。他的歌曲大多表現(xiàn)勞苦大眾的苦難生活,為勞苦大眾吶喊,因此也受到了民眾無比的愛戴。
聶耳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和時代精神,他第一個在音樂作品中成功塑造了中國無產(chǎn)階級的光輝形象,是我國當之無愧的革命音樂的開路先鋒。
[1]燃燒的旋律[M].四川文藝出版社,2005,05.
[2]辭海:藝術分冊[M].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02.
[3]音樂欣賞手冊[M].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