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外事禮儀,是指個人在對外交往中所必須遵守的、用以維護自我形象,同時用來對外國友人表示尊重友好的一系列的慣例和形式。外事禮儀是各國在長期對外交往中逐漸形成的,是涉外活動中必不可少的形式或環(huán)節(jié),與國家主權、 民族尊嚴緊密相連。
一般而言,外事禮儀須遵守以下基本原則:
維護形象。在外事活動中,個人的言行代表著一個國家、民族、地區(qū)或城市的形象,若是對自我形象毫不修飾,亦屬失禮行為。
求同存異。求同就是遵守國際慣例,取得共識、便于溝通、避免周折;存異就是了解具體交往對象的禮儀習俗禁忌,并予以尊重。
不卑不亢。既不畏懼自卑、低三下四,又不自大狂傲、放肆囂張,而要堂堂正正、坦誠樂觀、豁達開朗、從容不迫、落落人大方。
入鄉(xiāng)隨俗。當自己身為東道主時,通常講究“主隨客便’;當自己充當客人時,則又講究“客隨主便”。
信守約定。在外事活動中,必須認真而嚴格地遵守自己的承諾,許諾一定要兌現(xiàn)。
不宜先為。在交往活動中,面對自己難以應付、舉棋不定,或者不知如何應對時,盡量不急于采取行動,不冒昧行事。
尊重隱私。外事活動活動中避免涉及他人的收支、年齡、戀愛婚姻、身體健康、家庭地址、個人經歷、信仰政見等情況。
女士優(yōu)先。在外事場合,成年男子有義務主動自覺地尊重、照顧、保護婦女,并且盡心竭力地去為婦女排憂解難。
白金法則。在對外中要取得成功,就一定要做到交往對象需要什么,我們就要在合法的條件下滿足對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