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南京城里,每年四月半后,秦淮景致漸漸好了。那外江的船,都下掉了樓子,換上涼篷,撐了進來。船艙中間,放一張小方金漆桌子,桌上擺著宜興砂壺,極細的成窯,宣窯的杯子,烹的上好的雨水毛尖茶。那游船的備了酒和肴饌及果碟到這河里來游;就是走路的人也買幾個錢的毛尖茶,在船上煨了吃,慢慢而行。到天色晚了,每船兩盞明角燈,一來一往,映著河里,上下明亮。自文德橋至利涉橋、東水關(guān),夜夜笙歌不絕……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
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一字文木,號粒民,清代小說家,安徽全椒人。熱愛金陵山水的他于雍正十一年(1733),攜子挈妻遷來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稱“秦淮寓客”。從此,吳敬梓在南京定居下來。在南京期間,他創(chuàng)作了不朽的小說作品——《儒林外史》。客死揚州后,親友按其愿望將其棺櫬送到南京安葬。
在吳敬梓的詩中,其居住地被稱為“秦淮水亭”,位于南京清溪河與秦淮交界處,毗鄰古桃葉渡。為了紀念這位偉大作家,政府在古桃葉渡遺址旁規(guī)劃復(fù)建了秦淮水亭,成立了吳敬梓故居陳列館。